范文 > 教案 >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 导航 >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那大家是不是在为写教案课件发愁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两个五年计划的成就;苏联农业集体化;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思想教育:①通过介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它是苏俄当时具体国情的需要,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3.能力培养:①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培养学生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难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教学方法 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提问: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那么,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战争结束了,政权巩固了,这就为布尔什维克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创造了条件。俄共(布)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什么要实施这一政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实施以后起了什么作用?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板书)
1.实施的原因(板书)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再有,为建设社会主义,党制订了俄罗斯全国电气化的远景计划,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现代化的大生产。而要使这一切成为现实,就要恢复发展经济,特别是要首先恢复和发展农业。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2.主要内容(板书)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板书)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参加的基础是平等、自愿。当时加盟的共和国有四个,俄罗斯,外高加索,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后来逐步增加,到1940年共有15个。(引导学生看课本p8《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示意图》)
1924年列宁逝世了,这对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列宁对苏俄(苏联),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永垂史册。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板书)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板书)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板书)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看书p10)

fwr816.cOM展读推荐

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如何区别“沙俄”、“苏俄”和“苏联”?
(1) 沙俄:1547-1917年,指的是二月革命前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
(2) 苏俄:1917-1922年,指的是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苏联建立前的苏维埃俄国;
(3) 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4)俄罗斯:1991——现今
一.列宁时期的探索 经济上: 实行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⑵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⑶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
2、实施: 1921年开始实施
3、内容⑴农业方面:取消余粮收集制。⑵工业方面: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型企业。⑶贸易方面:恢复自由贸易。
4、成效⑴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⑵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政治上:1922年苏联成立。(1922-1991)
最初加入4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1、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新”在: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思考:苏联经济政策的调整给我们什么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二.斯大林时期的探索
1.经济上: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⑴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⑵重点:进行重工业的建设,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
政治上:1936年,通过新宪法
如何评价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就?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上的积极作用。
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2、背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
3、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评价:(有何利与弊?)
⑴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对苏联工业化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发挥了重要作用
⑵但这一模式也具有严重的弊端: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苏联先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我国在党的十三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你从中获得哪些历史启迪?
历史启迪:⑴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⑵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实事求是;(3)保证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4)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5)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改革经济管理体制。(6)社会主义建设应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课程目标:
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指导学生利用课本图片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其辩证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史实的分析,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使学生会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指导学生课外拓宽获取知识的渠道,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失误,但是,由于党和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成为后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在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教学过程
导入
*提问: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曾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严重的错误。你知道这些错误是怎样出现的吗?它给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后果?
*反映“大跃进”时期的漫画。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失误*播放*八大的录像或展示图片。
*补充资料:
*“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沿海各省的有利条件,……以帮助内地工业的发展加速全国的工业化。……” ──*在《中国*中央委员会在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我们这次大会的任务是:总结从七次大会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
──*《中国*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
*讲一讲:八大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简单讲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史料展示:(在钢产量等方面)“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和超过英国。……在15年后,在我们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
──*1957年11月8日在64个党的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在十五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和超过美国,我们应当在同一时期内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 ──*1957年12月2日的讲话
*动动脑: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正确吗?为什么?
*谈一谈: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怎么一回事?你从中能够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卡片:
大跃进时代的口号: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天等于20年”(陈万达)
“以粮为纲,全面发展”;
“以钢为纲,带动一切”(薄一波)。
“超英起美平常事。”(群众)
“踏翻地球顶破天。”(群众)
*你相信吗:这个人们所不敢想的早稻高产记录,是充分发挥共产主义风格大胆革新的成果。……插秧的密度,实际上已经很难用多少来计算了,因为整块田的稻子都是一根紧靠一根的。在验收时,人们曾选一平方尺的面积进行实测,据实测结果推算,平均每亩约有七百六十八万穗。把鸡蛋随便地放在覆盖着稻穗的田上面滚动,鸡蛋始终不会掉到田里去。可见这块田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人民日报》1958年8月13日
你相信这是真的吗,有没有科学根据?
*第二课堂:通过参观工厂或查阅资料,了解钢是怎样炼出来的,谈谈对“大跃进”时大炼钢铁、土法炼钢利弊的看法。
*学习探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对此,党中央和*的态度如何?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哪些深刻的教训?
*课外家庭调查: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作一次小调查,请他们谈谈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的经历和见闻,也请他们谈谈当时的认识和今天的看法,看看人们对这些事情的认识有了哪些重要变化?
*教师补充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多媒体展示建设成就。(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等)
*故事大王: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等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
*播放电影《焦裕禄》片段。
*学先进,谈感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我国涌现出了许多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请你说出其中一两个人的事迹,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叙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50多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的基本历程。专题内容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前一时期的内容,包括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的十年动乱三个时期,其中前7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后20年在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集体领导下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20年既取得过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和挫折。后一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和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人,根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健康、稳定发展,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并明确了新的奋斗目标。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订及实施背景、内容;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内容、特点、实质、意义及问题;列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十年的正确和失误的决策,分析其经验教训;了解“十年*”时期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总结其历史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采访调查和课堂上运用教材中及教师所引用的图文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判断和评价十年探索中的成就与失误,并在此基础上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符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时,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从而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和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三大改造的完成;*“八大”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的理论成果。
难点: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从中国*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建议:
(1)讲述本节内容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前先采访一下自己的爷爷奶奶对那段历史的印象和看法,了解第一手感性历史资料;并列出自己对这段历史的疑惑。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和存在的疑惑备课、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上学生可分组讨论。
(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目,建议教师:
①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文字、图片等课外材料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体会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背景、重要性、及其取得的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义。
②帮助学生理清过渡时期的含义及时限,并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③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分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过、方式、特点、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分析说明为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3)关于“曲折发展的十年”一目,知识点繁多,建议教师:
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先从整体上梳理本框节内容,教师可设问助其梳理: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就?出现过哪些失误?(可由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②对部分内容具体分析:
A、对于“*八大”,建议教师利用*八大的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三篇


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学目标

了解*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其指导地位的确定,十五大确立*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通过从*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序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认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激发学生对总设计师的敬爱之情;认识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难点:*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1

教师:这首歌唱的是谁?为什么要歌唱他?

学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试答)

教师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10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设计意图:在《9改革开放》一课的知识基础上由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一、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

展示:展示板块

教师:本课我们将通过三个板块进行学习:“立足国情,探索特色路;拨开迷雾,领航改革路;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教师:*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了哪些贡献?为何赢得“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赞誉?

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

1.提出改革开放:

教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就提出改革开放。因而*是改革开放的。

2、提出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不少人在思想和理论上出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展示:

材料一 “改革开放就好比打开一扇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苍蝇蚊子也是会飞进来的。开窗的目的是为了室内更有生机,而不是为了接纳苍蝇。”

——*

材料二 “深圳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必须要装纱窗!”

——习仲勋

思考 “苍蝇蚊子”指的是什么?改革开放的这扇“窗户”能不能关上?“纱窗”指的是什么?

学生:“苍蝇蚊子”指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教师:就是否定中国*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实质就是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必将危害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师:改革开放的这扇“窗户”不能关,就要有纱窗。那么要保证我国的建设不偏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坚持什么?

学生:*强调“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使改革开放在初期就具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设计意图:补充材料,更好地体会到中国当时面临的情况,使学生认识到*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

3、*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师:中国*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在*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国情出发,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在党的十二大(1982年)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什么思想?

展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在十二大上的讲话

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所谓“特色”,就是指“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指出了走怎样的建设道路的问题,

4、党的十三大,基本路线、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教师:为了更好地解决这条道路“具体该怎么走,需要注意什么”等问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成功召开,会议有哪些主要内容?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战略部署。

展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战略示意图。

教师:为什么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学生:根据说学知识回答。

教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现代化建设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以说*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设计意图:从*在早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贡献,理解被称为设计师的原因。)

过渡: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遇到了思想上的困扰,使得改革开放步伐放慢。*又是怎样拨开迷雾,引航我国改革开放之路的。请同学们速读本课第二部分第一段。

*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拨开迷雾,引航改革路

1、南方讲话:

展示:

材料一 关广梅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书中说到:“……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为她赢得了租赁企业家和女改革家的称号,也让她成为了‘社’‘资’问题的焦点。”

材料二 “租赁坐收渔利,带有剥削性质。”“她一个人租赁8个店,在本市形成了一个商业垄断集团,把市场的商品和物价都垄断住了。”“她干的是社会主义吗?”——《中国经济周刊》

材料三:“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关广梅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再现历史情境,深刻认识到*南巡讲话的必要性、重要性。)

教师:从材料看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什么问题?

学生:姓“社”姓“资”问题。

教师:关广梅说:“我无论如何不能理解:过去微利、亏损,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的企业是社会主义,现在有了利润的企业反而是资本主义,真是怪事!” 请结合课本,用*“南巡讲话”的精神来消除关广梅等人的顾虑。

学生:“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这句话坚定了人民改革开放的信心,也成了我国的基本国策。“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的南方谈话是否消除了关广梅等人的顾虑?有何深远影响?

学生:消除了顾虑。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示:歌曲《春天的故事2》

教师: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南方讲话后*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了。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手段深刻认识到*南巡讲话的重要意义。)

2.十四大、十五大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中的空

教师:在课本44页,我们曾学过党的十四大的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与南方讲话一起,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十四大上确立了*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应该走这样的建设道路” 。)

展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八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是提前五年完成了到200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1995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760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80年的4.3倍,提前完成了“翻两番”的任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中国政府网

教师:党的“十四大”以后的改革成果,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那么以后我们必须高举*理论的伟大旗帜。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又作出了怎样的决定?(十五大上把*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走这样的道路”。)

展示:展示知识梳理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发展过程。

教师:远见卓识的*、立足国情、开拓创新,终于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教师:思考:从探索中曲折前进到走出一条有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的精髓是什么?

学生:*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任来 aik83nian

过渡:历史创造了伟人,伟人影响和改变了历史。踩着伟人的足迹,我们得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让我们进入第三篇章。

三、继往开来,走向复兴路

1.展示“两次历史性飞跃”

教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历的第一次飞跃。

*则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实现了我国历的第二次飞跃。*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断发展。

2.展示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

(升华)“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历史还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进一步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

3.展示:《走向复兴》MTV情感教育

课后习题

测验题目一:

1. 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 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

A.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B.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人民公社化道路

2.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 )

A.* B.* C.江泽民 D.*

3.“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曲中的这位“老人”指的是( )

A.孙中山 B.* C.* D.江泽民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

A.*思想 B.马克思主义理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理论

5. 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钢铁长城》

教学目标

1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和现代化海军的多兵种建制;国产飞机的不断更新换代和战略导弹的威慑力量;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导弹部队建立的历史及其发展壮大的趋势

2、 有效利用课本图片和课外网络等资源,收集整理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发展过程的资料,体验国威军威;钢铁长城形成的原因,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3.祖国民族日益强大与军力增长的相互作用,标志着新中国国际地位正在不断提高起来,成为炎黄子孙振奋精神、继续图强的强大动力;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现代化海军、空军的建立和发展

教学难点 人民海军的建立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导弹与炮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联系:都要经过发射操作。区别:导弹与炮弹相比,科技含量高许多,威力也大了许多。)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从“小米加步枪”的“土八路”,到炮兵部队的建立,再到导弹部队的形成,这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的钢铁长城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哪些有趣的历史知识和军事知识呢?请大家阅读课文。(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

1 人民海军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华东军区海军→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教师强调:1949年4月,蒋介石集团土崩瓦解时,有一部分国民党海军宣布起义,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投诚。于是第一支人民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2 20世纪50——70年代,人民海军有哪些发展?(我国自行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核潜艇等,陆续装备到海军部队,还多次远洋航行,圆满完成了科学考察和出访外国的任务。)

3 20世纪90 年代以后,又有哪些提高?(不断补充新型舰艇,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中国人民海军》出访路线图,受人民军队的军威。

4 根据67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旧中国制度落后,国力很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侵略,曾先后败于法国和日本等。新中国制度先进,能够有效地集中国力投入国防建设,建成了强大的现代化海军。)

·教师小结、过渡: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不但在海军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而且在空军和导弹部队方面也有重大突破。

5 新中国的空军怎样建立和发展起来?(A.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能够装备自制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等。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提升了提升了现代化装备水平。)

导弹部队的发展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17页“导弹射程示意图”和《导弹小知识》,结合课本70页“自由阅读卡·百万大裁军”,了解“科技强军”的涵义:在新时代里,军队强大主要靠的是科技含量。

1 什么时候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1957年)

2 导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核反击)

·教师组织学生提前了解课本85——86页有关我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情况,指出:坚固的国防钢铁长城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青年学生应该向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树立起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课后习题

1 完成课本69页“练一练”:应选A(50年代)。

2 完成《历史填图册》19页各题。

《民族团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民族工作的成就。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族人民在*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通过对有关民族工作知识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3.过程与方法:归纳各族人民在*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培养学生通过具体事件发现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并鼓励学生用此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及突破

本课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可以通过设疑法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补充大量的生动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如何实行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及突破

本课的难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这首《爱我中华》一定非常熟悉,每当听到这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团结》一课。

师: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发展的历程中通过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文化的特征。首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对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多少。咱们来进行一个民族知识小竞赛怎么样?(学生抢答)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1.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特点

师: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

生: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占主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92%,少数民族有55个占8%。

师: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说分布特点)

生: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从全局上看,各民族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大杂居。从局部来看,在一个民族生活的地区里,又有其他民族相对集中地生活在一起(例如,天津市汉族为主,但是天穆一带又是在津回民的聚居区)这叫做小聚居。

师:这种特点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人口流动形成的。这种分布特点决定了各民族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新中国建立后各民族一律平等,在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就明确规定:——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师:为什么实行这一制度呢?请同学们以藏族为例,探讨在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友好交往: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和吐蕃关系友好(和亲、会盟)。

(2)管辖:元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清朝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

(3)反抗斗争:近代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战争。英勇的西藏军民奋起抵抗,同英国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斗争。

(4)和平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西藏宗教班禅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和中央人民政府。1951年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②各民族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合作互助,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

③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高度的政治认同。

(学生读图找到我国设立的自治区。)

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有哪些?

活动:请同学们以藏族人大代表的身份,在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分组模拟西藏人民如何管理本民族事务

①组-针对近期发生在西藏的*,联系西藏解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发表一份谴责声明

②组-商定一项大型基础建设项目,以提高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组-利用西藏的资源优势,与外商洽谈一个招商引资的合资项目

④组-从文化、教育、民族节假日、工作时等方面制定一项民族优惠政策

A.有助于把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既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区事务的权利。(例: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的构成中少数民族代表占80%以上。西藏的门巴族虽然人口极少,但在全国人大中还有自己的代表。这表明西藏各族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也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B.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区制宜,从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例:西藏立法和行政机关在执行全国法定节日的基础上,还将“藏历年”和“雪顿节”等藏民族的传统节日列入自治区的节假日。根据西藏特殊的地理因素,自治区把职工的工作时间每周定为35小时,比全国法定职工周工作时间少5个小时。西藏自治区还有变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权利。少数民族有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更好地照顾到本民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C.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D.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那么在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下,我国如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的呢?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1.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还处于封建制、农奴制,甚至是原始公社制度等落后的社会经济形态下。经过广泛深刻的民主改革,各民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产业发展

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师: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时期修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条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间,人民解放军在修筑这条公路时,克服了高原冻土、泥石流、雪害、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条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世界屋脊之上也有了电气化火车呼啸而过的身影。这些工程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它们为边疆地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发展农牧业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

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主要是畜牧业、畜产品加工如毛纺、皮革制造等等。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传统产业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少数民族地区也紧跟对外开放的步伐,在这些地区国家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

师: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国家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西部大开发的原因:西部地区由于受历史、自然和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近十几年来,这种差距还呈拉大趋势。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加速实现全国各地区的共同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保持社会稳定,将发挥重要作用。广大西部省区地处祖国边疆,是少数民族集中聚居的地方。多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西部民族和宗教问题搞*和分裂活动。维护和保持民族地区的稳定,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我国的阴谋,很关键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根本上巩固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的大好局面。

西部大开发的重点项目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样不但能使西部人走向富裕,同时也能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

4.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高考招生对少数民族实行照顾的政策。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还派出了大批的支边干部。孔繁森是杰出的代表。(课件演示)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更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

小结:同学们,学完了这一课,你们想一想,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何与少数民族的同学相处呢?

最后,让我们衷心地祝愿中华大家庭团结兴旺,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经济大危机


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使学生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 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板书本课标题) 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拥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格暴跌。到11月中旬,交易所证券贬值50% 股票市场全部崩溃、信用破产。(指引学生观看课本“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2.危机的特点(板书)
特点一,范围广。过去危机只发生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但这次危机则席卷整个世界资本主义世界,既波及到资本主义国家,也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另外,这次危机也影响到工、农、商、金融等所有一切经济领域,这也是过去任何一次危机所不及的。
特点二,时间长。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是几个月,最长的是一、二年。危机后经历短期的萧条,便转入复苏,而这次危机前后持续了5个年头(1929-1933年)。 这次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往任何一次危机所没有的。
特点三,破坏性大。课本图表中列举的资本主义工业下降情况和世界贸易缩减的情况,已可看出这次危机的严重性。
3.危机的影响(板书)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什么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二点,并做如下讲述:(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罗斯福新政(板书) 罗斯福是美国历一位的总统。介绍罗斯福生平时,可指引学生阅读课本“罗斯福总统”画像下的生平简介。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任总统后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板书)
新政的目的:新政的直接目的是要消除经济危机,稳定社会经济正常秩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巩固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新政的主要措施(板书)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还有比如整顿金融、调整农业、举办公共工程(在公共工程中,最有意义的是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田纳西水力工程中的水坝”图)。
新政的效果:经济方面:通过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经济得以较快恢复。政治方面:由于新政的一系列措施,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稳定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罗斯福新政由于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因此只能遏制当时危机,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党,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意日的打击,希特勒与纳粹党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二、二六兵变,季米特洛夫,共产国际“七大”,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美的绥靖政策,西班牙内战。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对法西斯专政建立和发展的分析和认识,培养学生通过史料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法西斯专政建立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而演变的政治危机,是其国内矛盾激化的产物。英法美的绥靖政策是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两国反法西斯失败的主要原因。
重点和难点重点:两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反犹狂潮难点: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讲授新课一、纳粹政权的建立1.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在三个法西斯国家中,意大利早在一战后就出现了经济衰退和政治混乱的严重局面。利用这样的条件,墨索里尼在1922年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下,墨索里尼加紧了世界范围的武力扩张。
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0年代下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道威斯计划后大量流入德国的英、美资本。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英、美抽走大量资本,这无异于釜底抽薪,使德国成为首批牺牲者而很快卷入危机。另外,由于德国是战败国,既丧失了全部殖民地,又不能以关税壁垒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因此,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思考《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对德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纳粹党正是利用了人们对现实和《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煽动民族复仇情绪,骗取了社会各阶层日益广泛的支持,势力大增。
在此基础上,希特勒又乘机向对他夺取政权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垄断资产阶级靠拢。对于政权武装力量的支柱——国防军,希特勒也极尽争取拉拢之能事,最终换取了他们的支持。
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总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
二、 反犹狂潮
德国法西斯政权掀起迫害犹太人的狂潮。最后大量犹太人被迫抛弃财产,逃离德国。(爱因斯坦)
三、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紧缺,再加上原有的经济基础薄弱,这次经济危机对它的打击就更显严重。1931年经济危机发展到最严重的地步。日本政府加强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同时,无论是经营电力、化学、飞机等行业的新财阀,还是生产钢铁、煤炭和造船的老财阀,都更加依靠国家政权和军事部门的支持,大力发展与军事有关的新工业新产品,使得原本军国主义传统浓厚的日本社会更加军国主义化。在这种形势下,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
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军部为核心力量。(解释注①)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扩张。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对纳粹党能够在德国夺取政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比较找出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方式与德国有什么不同呢?
2.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1931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1936年3月,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标志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四、轴心国集团的形成在扩张过程中,三国相互勾结,相互承认掠夺的成果,于1937年结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对整个世界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从此法西斯国家依仗联盟,更加有恃无恐地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亚非拉的奋起


亚非拉的奋起
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一、亚洲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简要介绍本课的导言,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国家纷纷取得独立,走上独立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道路以及殖民体系崩溃的概况。
组织学生讨论。如:(1)结合尼赫鲁庆祝印度独立的讲话,谈谈印度历遭受的“厄运”,谈谈印度人民争取独立的艰难历程和不屈的斗争精神。(2)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印度独立后经济发展的情况。(3)结合当今国际时政热点谈谈你对印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建议。(4)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还有哪些国家取得独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重点理清印度历史发展的以下线索:
(1)印度于17世纪开始遭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纪中期被英国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总督管辖印度,直到1947年英国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结束了对印度长达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统治历史。
(2)印度自1857年进行反英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先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次大战后、二次大战后进行了许多次民族独立斗争,直至最终获得独立。
(3)1950年印度共和国建立后,实行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发起不结盟运动;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4)印巴之争的历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曾在南亚次大陆共同生活了十几个世纪,他们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国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使这一地区分裂并由此开始了印巴两个国家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冲突。
(5)印度独立前后,亚洲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获得独立,各国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特别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韩国,实现了经济起飞,经济以年增长率超过10%的速度高速发展,超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被称为“70年代的奇迹”。
增加一些课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如:(1)印度经济发展成就。现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飞机、汽车、远洋轮船、各种机床和仪器,还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发射了自己设计和制造的人造地球卫星和通讯卫星,具备了生产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印度注重国民经济的综合发展,既重视工业也重视农业,在农业生产方面实施“绿色革命”,取得显著效果。2(2)印巴冲突根源分析。第一、英国的“分而治之”伤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强烈的不满并加剧了“分治”双方因“保卫祖国”而滋长的对立情绪与争夺行动。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该地区的民族与宗教矛盾。蒙巴顿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语言、文化或民族的区别来划分自治领,由此产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无穷的后患。如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穆斯林与印度教的宗教之争问题,这些都造成了印巴两国之间的流血冲突和战争。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组织讨论。如:(1)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殖民灾难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时候?此后,可恶的欧洲殖民主义强盗从事过哪些令人发指的罪恶活动?(2)苏伊士运河在战略、经济、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3)结合地图概述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主要经过。(4)结合课外阅读,谈谈纳赛尔对埃及和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的贡献。
在理清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主要线索的同时,重点介绍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政治军事地位和经济价值:
(1)殖民主义者奴役非洲的情况。15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在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陆,此后西方殖民主义者接踵而来。其罪恶活动有始于16世纪的黑奴贩卖活动,19世纪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等。
(2)苏伊士运河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苏伊士运河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界之处,于1869年11月17日向国际运输开放,它是世界上最长的无船闸运河,可昼夜通航,具有极高的交通与战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缩短了世界贸易运输的航程。苏伊士运河位于当今世界的天然油库中东附近,连接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扼欧洲通向印度和东南亚及东亚地区港口等航线,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开罗独立广场,面对数万兴高采烈的人民群众庄严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国军队被迫撤出苏伊士运河区。这一震惊全世界的历史事件,极大地维护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
(3)二战后非洲独立运动的情况。埃及率先发起了独立运动,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了英国支持的法鲁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埃及废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并挫败英、法、以的联合军事干预。埃及的独立运动将非洲独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个国家赢得独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国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统治的最终崩溃。
(4)纳赛尔的主要贡献。领导埃及获得真正的独立;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印度的尼赫鲁、南斯拉夫的铁托共同倡导、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结盟运动。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展示卡斯特罗领导古巴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情况。
第一,古巴长期处于美国控制之下。第二,1956年12月,卡斯特罗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玛”号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罗拉多海滩登陆,展开了反对美国支持的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革命斗争,受挫后卡斯特罗等人潜入山区,与农民运动结合,进行游击战争。1959年1月,游击队进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败了巴蒂斯塔反动武装,建立了独立、民主的新古巴。第三,古巴革命政权建立后实行国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为社会主义国家。古巴的独立沉重打击美国在拉美的霸权,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
提问 “继古巴独立后,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中影响的事件是什么?”
第一,结合地图指出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马共和国中部的巴拿马地峡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国际航运水道。它的通航,使两大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麦哲伦海峡缩短5 000~1.4万千米,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第二,历,美国通过与巴拿马签订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修建和经营巴拿马运河的永久性权利。运河通航后美国一直把持着经营和管理权,后来又将运河周围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带划为运河区,形成“国中之国”。第三,近百年来,巴拿马人民为收复运河主权,维护民族尊严,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双方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规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国从巴拿马撤出全部驻军并将运河归还给巴拿马。第四,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结束了美国对这条黄金水道长达85年的殖民统治,使运河成为名副其实的“巴拿马的运河”。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文,希望“初中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九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