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将教案课件提前准备充分,才能完成前期设计的教学目标。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改革发展中的教育,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课程标准
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围绕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大胆表述自己的看法或观点,学会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划及其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三个面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学生学习*“三个面向”的题词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习基本的调查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史调查和社会调查的能力,并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教育事业辉煌成就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通过本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通过调查,加深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增强热爱家乡的观念,树立学好本领、建设美好家园的志向。
教学过程
导入
由“大眼睛”照片引出教育话题,“你能给这幅照片加上你认为最恰当的标题吗?”由此导入新课。
一、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想一想: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可喜成就。
记一记:*“三个面向”的题词。
理一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就。
比一比:苏明娟的两张照片说明了什么?
小调查:你所在社区普九实施情况(入学率及原因)
课后延伸:
小组讨论:
“你准备怎么帮助失学儿童?”或以“让我们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题,写一封倡议书。材料阅读:“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1988年9月12日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的讲话
“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1985年5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教 育 立 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师资格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希 望 工 程(1991年开始)
“大眼睛”苏明娟当年手握铅笔“我要上学”的照片为很多人所熟悉,那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成为中国历的慈善活动。
10年来,这张照片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以这张照片为标志的希望工程也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历的慈善活动,社会各界捐建的希望小学总数达8335所,救助失学孩子累计达230多万名。
10年后的今天,希望工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青基会推出了希望工程远程教育计划,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让全国贫困农村小学都建起远程教育网站。苏明娟再次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
二、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口才展示:高等教育发展的概述。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重点大学、专业设置、科研成就、学位制度等方面)。
论从史出:高教发展数据比较(高校数量、在校人数等),说明高教的大发展。
实地调查:选择本市你所感兴趣的一所高校,了解它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加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认识。

fwR816.cOm同步阅读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
课程目标: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调查访问成果汇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
学生课前搜索、适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
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 土地改革的意义
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自由空间: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一、 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12月18日)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想一想:
1、从汇报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个方面进行
1992年起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学重点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改善,两过逐渐走向“双嬴”
教学难点 中美关系改善和中国外交成就辉煌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复习旧课,讨论回答:*在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有哪些主要贡献?
(A.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参加万拢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出席日内瓦会议,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促成一系列和平协议的签定。)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改变了万隆会议的航程”,又在日内瓦会议上努力缓和了东西方之间的紧张局势,连美国的代表史密斯都被感动了。*当时就为新中国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誉,后来继续作出很多贡献,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且有助于联合国处理国际关系中的棘手问题。1976年1月9日,*的逝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损失,也是世界人民的损失,所以联合国大厦在那一天破天荒地降了半旗。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盛赞*:“他卓有成效地管理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己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女;他为中国巨大的国民经济殚精竭虑,不知经手过多少钱财,却没有在外国银行里给自己存人一分钱……”
*在最后的岁月里,带病进行了哪些意义重大的外交活动?他所开创的新中国外交事业后来又有怎么样的发展?请大家阅读课文。(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美关系正常化
1原先美国怎样敌视新中国?(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
·教师强调:他们的国务卿杜勒斯甚至下命令,不许美国官员在外交场合同*握手。可是后来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 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怎样改善关系?
(A. 美国总统尼克松承认了新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B. *批准用“小球影响大球”,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C. 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举行了会谈。 D. 尼克松正式访华,会见*,与*会谈,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E.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组织学生讨论并完成《历史填图册》21页1、2两题。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指导学生根据《历史填图册》22页的题目,观看《历史地图册》19——21页《五星红旗在联合国总部升起》、《*和*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中国代表在加入WTO协议上签字》、上海《ApEC领导人合影》以及《江泽民宣读<领导人宣言>》等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讨论回答并完成作业:
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什么时候、什么会议上得到恢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把《活动课二》83 页[纪实示例]《乔的笑》提前到这里,组织学生阅读和讨论。
2你对这件大事有什么感想?(为祖国的迅速崛起和兴旺发达而自豪)
3这件大事引发什么热潮?(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中日两国就是在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
中国承办ApEC会议
1 “ApEC”是什么意思?(组织学生看79页 注解:亚太经济体合作组织的英文是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 ApEC就是这些英文的缩写。)
2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什么?(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3根据这个主题,上海ApEC会议取得哪些成果?(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江泽民还宣读了《领导人宣言》,成为我国迄今举行的规模、规格的多边外交活动。)
4后来又成立了第一个由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叫作什么?(包括中、俄、哈、吉、塔、 乌等六个 国家的“上海合作组织”)
如时间许可,练习巩固
1完成课本80页“练一练”:
(A. 1971年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 在世界上形成与我国建交的热潮中,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
C. 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会见*,与*会谈,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 完成《历史填图册》22页各题。
3 根据《新学案》41——43页,掌握[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 提醒学生预习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
一、 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和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了解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
3、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4、知道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调查、收集这一时期的资料,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读图、识图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着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整理,获取信息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从而进一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体会我国在全面地创造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同样经历了艰辛探索;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
1、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难点:
1、初步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理解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自家近二十年来拥有家用电器情况的变化;
学生:
1、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图片;
2、以组为单位,汇总好调查数据;
3、收集过去的一些购物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本等;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启发引导法;
学生学法:
1、调查、收集、整理资料;
2、学会利用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历史的方法 ;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 1978年12月18日)请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社会调查的数据资料。想一想:
1、从汇报数据中你感觉到什么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
1985年起 在三个方面进行
1992年起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比一比:
1、说一说中国最早四个经济特区的名称;
2、阅读对外开放示意图,找出下列地区的地理位置:
深圳、海南、广州、上海
3、请根据对外开放示意图说说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外交事业的发展


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程目标]
① 讲述我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② 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背景和出现转机的原因,并说出中美关系改善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2) 掌握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日建交的时间。
(3) 掌握上海ApEC会议的时间、主题、意义等。
(4) 通过了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及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5) 列举和分析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的史实,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 安排学生课前 搜集有关资料。
(2) 课上播放录像资料,自我展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重大发展的史实表明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2) 新时期中国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重点]
1、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
3、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难点]
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导入①)
录相《石广生部长在中国加入WTO后的现场讲话》
(导入②)
历史照片《*与尼克松的握手》教师带感情地朗读《尼克松回忆录》中的一段描写。
(导入③)
学生模拟尼克松发表计划访问北京的电视讲话。
(导入④)
复习旧课
[讲授新课]
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
[议一议]
从杜勒斯拒绝与*握手,到尼克松主动与*握手,中国与美国之间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那么从拒绝到主动握手其间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归纳)
美:敌对态度——美苏争霸——陷入越战泥潭
中:中苏交恶——对外方针变化——国际地位提高
共同要求改善关系
(故事会)
乒乓外交的几个故事(或排小品“大球带动小球”)
基辛格访华的故事
[练一练]
请列举中美建交过程中的三件大事
(补充)
中美建交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台湾问题等都是不协调的声音。
二、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提问)
(1)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间?
(2)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力?如何化解的?
(3) 你从乔冠华的大笑中感受到了什么?
2中日建交和新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1) 中日建交
由照片《田中首相访华》提问:这张照片反映了什么史实?
中日建交的时间?
(2) 新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
从1971年7月到1972年底,一年多的时间里,又有28个国家同中国建交。
三、 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
[大显身手]
学生小品:ApEC会议上海筹备会现场采访
[归纳小结]
1、ApEC会议在中国召开说明了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事业取得了哪些成就?
[小结]
以表格形式归纳新中国在三个时期的外交成就。
第六单元 科技教育与文化
建国以来,在中国*的领导下,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累累硕果:两弹一星、杂交水稻是其代表。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例,介绍我国的863计划。以此说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世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
科技的基础在于教育。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
新中国的诞生,我国的文学艺术步入了新的时代。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代表了中国崛起的新形象。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改革发展中的教育”一文,希望“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改革发展中的教育”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