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 > 导航 >

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2024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

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

课 题

3 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1、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以书为侣,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良好的读书习惯,做到手不释卷。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同学们,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并且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带哪一样呢?(指生说)是呀,钱?不行,这东西一用就用完;照相机?不好,这么多的景点,哪装得下……这道题还真让我们很难做出选择。可是有一个人却很坚定地说出他的选择,想知道他选择的是什么吗?

2.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三课(板书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指名学生读课题,正音、理解“侣”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3.他为什么选择书作为他一路上的伴侣呢?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并且标好自然段的序号,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是否正确,你发现了哪个生字容易写错,给大家提个醒。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正音。

4.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5. 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三、指导朗读感悟课文

1. 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为什么会选择书陪伴自己旅行呢?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整理与修改

随着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1)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2)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 (3)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2.自由读这几句话,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了这几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预设(1):读了第一句话,我体会到就是读同一本书,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我从“总能”和“不管”体会到的。 你能把体会到通过朗读读出来吗?(指导学生朗读) 预设:读了第二句我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就是同一

查看全文>>>

课 题

2* 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作家。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 揭题。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互相评议。  3、汇报:   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 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⑴ 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⑵ 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⑶ 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整理与修改

教 学

过 程

设计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2、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整理与修改

教学

反思

查看全文>>>

课 题

5* 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一、谈话导入,激趣读文

1、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是离不开书的。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皮罗果夫也说过:“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书又好比是源泉,好比是船只,好比是顾问……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什么?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要求同学们运用平时的学习方法自己读懂课文,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4、汇报交流读书的收获。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整理与修改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

查看全文>>>

课 题

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从总体上明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了解综合性学习的特点,为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会制订活动计划,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能通过独立或合作学习,较好地完成任务。 3、学生能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从中受到启发,搜集到更多体现汉字神奇、有趣的资料。 4、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能够增进对汉字的了解,感受汉字的美,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能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5、通过活动,学生能够很好地参与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准备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的关于汉字的资料。

整理与修改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语:我们平常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看,老师在黑板上就写了两个汉字(即“汉字”)。你们对汉字有哪些了解呢? 2、打开书第76页,指名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3、 揭示课题 二、整体阅读,感受汉字的神奇 1、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4”,思考:这四则材料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汉字的有趣的?为什么说是有趣的? b.除了上述四种有趣的汉字现象外,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汉字现象?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字谜:请学生先独立猜出谜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在全班汇报。 b.关于《有趣的谐音》 师:课本中例举了几种有趣的谐音?(答:歇后语和笑话。) 师:能说出哪些字是谐音吗? c.关于《仓颉造字》:学生读完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传说。 d.关于《“册”“典”“删”的来历》:学生读完后,同桌互相说一说这几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然后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其他汉字的来历。注意检查几个生字的读音。 三、总结拓展,激发学生探究 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汉字的有趣。的确,这也为我们进一步探究汉字的奥秘,进一步学习汉字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利用这些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制订活动计划 1、引语: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主要

查看全文>>>

平行班用的同一课题的教案设计,根据上课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异宜有所区别,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小编准备了小学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春景 一、教学目标: 1.“春天”、“春雨”、“小鸟”都向人们“致春天”的来临,本课汇编了一组描绘春意的音乐作品。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染下,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聆听《春水》,感受拟人化的“春水”活泼、顽皮的形象。聆听《致春天》,感受乐曲对春天的描绘,尤其是第一与第三乐段,相同的曲调,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情绪。让我们在聆听过程中体验音乐丰富的表现力。 3.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歌曲借景抒情,运用不同的节拍、节奏表达对春天的赞美。在学唱过程中学习切分节奏及乐句的重复、变化(相似)重复的创作手法。 二、教学内容: 1、聆听:《致春天》、《春水》 2、表演:《小鸟、小鸟》、《春雨蒙蒙地下》 3、音乐知识:切分音 三、教材分析:(略) 四、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和歌唱表达对春天的爱 五、教学难点:音乐知识:切分音的运用 六、教学准备:电子琴 磁带 视频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1.《小鸟小鸟》是故事影片《苗苗》的插曲。曲调欢快而又奔放,充分表现了在春意盎然的春天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歌曲为6/8拍,二段体结构。给人以明亮、轻快的感觉,展现了少年儿童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在祖国明媚的春光里自由飞翔欢乐幸福的形象。抒发了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幸福欢乐的情感。 2.春天,象征着美丽;春天,象征着生命。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万物苏醒,生机勃勃。春天,它又是许多的诗篇、绘画和乐章中赞美的对象。《致春天》这首钢琴抒情小品就是挪威十九世纪作曲家格里格谱写的春天的颂歌。 乐曲的一开始,在右手高音合弦模拟出的流动的感觉的引导下,左手弹奏出清新、舒缓的主题旋律,让人彷佛看到了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景色,大地上到处充满了生命的勃勃生机;中间段低沉并且旋律逐渐急促,略显灰暗,似乎在告诉大家,在春天降临的过程中,并不都是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春寒料峭,阴风阵阵的日子,但春天是不可阻挡的,所以在乐曲的最后部分,我们又看到了战胜了严寒的春天,为我们勾勒出明媚的阳光下的大地为渐渐茂盛的青草和朵朵绽放的鲜花所覆盖……

查看全文>>>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windows画图板中各种工具的综合使用。2、"复制、粘贴"命令和对称图案的关系。 3、试用windows画图板上各种上具当画笔,设计多种形式的图案,并发展成多样对称图案。 4、用windows画图板绘制对称图案,感受电脑绘画便捷、有趣的特点,探索电脑美术学习的多样表现形式。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用windows画图板制作形式多样的对称图案。 2、多样工具表现多种样式的图案。 教具学具:电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演示导入:运用课本中的对称图案制作简易的动画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绘画的兴趣。 2、欣赏导入用各种电脑软件制作的电脑平面设计作品中的对称图案。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电脑美术的意义。 3、探索切入:出示一对称图案,要求用电脑绘制。方法不限。 师归纳小结,引出"复制、粘贴"命令。 4、熟悉工具箱里的各种工具,特别是笔刷工具的使用,因为它是windows 画图板里的线条有变化的手绘工具,需要用鼠标反复熟练运用。并懂得改变它的笔画特点、粗细样式。 5、熟悉各项菜单下的各种命令。特别是编辑菜单下的"复制、粘贴"选项,图像菜单下"旋转、反转"、"拉伸、扭曲"选项。 6、制作对称图案: (1)用铅笔工具设计图案的一半。 (2)尝试用形状工具、线条工具或笔刷工具绘制半个图案。 (3)用笔刷工具或油漆桶工具为图案上色。 (4)用选择工具选中画好的半个图案,在编辑菜单下执行"复制、粘贴"命令,在图像菜单下执行"旋转、反转"命令,组合成对称图案(选择工具要在透明粘贴的状态下)。 7、对称图案的组合:把绘制好的一个对称图案进行组合,使它有一定的空间和主题。 要使图画有变化,应注意: (1)对称图案不仅是左右对称,也可以是上下对称。 (2)复制的对称图案可以做放大、缩小、拉伸、扭曲等处理后再组合成新画面。 三、学生练习,教师辅导。 四、课后拓展: 1、把对称图案作连续图案或构成设计练习。2、鼓励用其他软件制作对称图案。为自己设计的图画添加文字或照片,作封面或其他平面作品设计。

查看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连贯、自然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2.感受《灵隐钟声》幽静、悠远的情绪。

3.初步了解中国的寺庙文化。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枫桥夜泊》: 感受歌曲《枫桥夜泊》的思乡情绪及表现方法。

2.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1)视唱第一乐段。

(2)欣赏歌曲并比较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3)视唱第二乐段,教师注意纠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4)合着音乐朗诵朗诵。

(5)完整地演唱歌曲。

3.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1)欣赏由电子琴演奏的《灵隐钟声》,听一听,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再欣赏一遍,感受古寺钟声幽静的意境,然后用一句话来描述你的感受。

(3)在《灵隐钟声》的音乐中朗诵古诗。

4、演唱《枫桥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曲《打切分音的小闹钟》,切分音。

教学目标:

1.感受《打切分音的小闹钟》欢快活泼的情绪。

2.能听音乐记录空缺的旋律,能分辨切分音。

教学过程:

1.探索身边不同的钟声,新年的钟声,各种形象的钟、小闹钟、八音盒的钟声等。

2、教师出示几种不同的钟,并听一听不同的铃声。

3、欣赏《打切分音的小闹钟》

(1)欣赏了解《打切分音的小闹钟》表现的欢快情绪。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想一想,为什么叫打切分音的小闹钟呢并指出切分音的音符。

(3)听音乐分辨切分音。

(4)听音乐填音符。

(5)演唱第一部分主题(唱谱)。

(6)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随音乐在铃声处用打击乐器敲击。

3.拓展欣赏其他表现钟声的音乐:欣赏《基辅大门》并谈感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晚钟》,手风琴曲《小苹果》。

教学目标:

1.用较长的气息与和谐的声音演唱《晚钟》。

2.了解一些俄罗斯的民歌。

教学过程:

1.欣赏合唱《晚钟》,感受歌曲的思乡情绪。

(1)欣赏俄罗斯的民歌《晚钟》,听一听是什么演唱形式?

(2)再听一遍,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2.学唱歌曲领唱部分

3.学唱合唱部分

(1)分声部练习合唱部分,教师纠正。

(2)合唱。

(3)学生指挥并演唱。

4.欣赏手风琴曲《小苹果》,了解一些俄罗斯民歌。

5.欣赏手风琴独奏《小苹果》。

查看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连贯、自然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2.感受《灵隐钟声》幽静、悠远的情绪。

3.初步了解中国的寺庙文化。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枫桥夜泊》: 感受歌曲《枫桥夜泊》的思乡情绪及表现方法。

2.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1)视唱第一乐段。

(2)欣赏歌曲并比较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3)视唱第二乐段,教师注意纠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4)合着音乐朗诵朗诵。

(5)完整地演唱歌曲。

3.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1)欣赏由电子琴演奏的《灵隐钟声》,听一听,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再欣赏一遍,感受古寺钟声幽静的意境,然后用一句话来描述你的感受。

(3)在《灵隐钟声》的音乐中朗诵古诗。

4、演唱《枫桥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曲《打切分音的小闹钟》,切分音。

教学目标:

1.感受《打切分音的小闹钟》欢快活泼的情绪。

2.能听音乐记录空缺的旋律,能分辨切分音。

教学过程:

1.探索身边不同的钟声,新年的钟声,各种形象的钟、小闹钟、八音盒的钟声等。

2、教师出示几种不同的钟,并听一听不同的铃声。

3、欣赏《打切分音的小闹钟》

(1)欣赏了解《打切分音的小闹钟》表现的欢快情绪。

(2)欣赏乐曲的第一部分,想一想,为什么叫打切分音的小闹钟呢并指出切分音的音符。

(3)听音乐分辨切分音。

(4)听音乐填音符。

(5)演唱第一部分主题(唱谱)。

(6)欣赏乐曲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随音乐在铃声处用打击乐器敲击。

3.拓展欣赏其他表现钟声的音乐:欣赏《基辅大门》并谈感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晚钟》,手风琴曲《小苹果》。

教学目标:

1.用较长的气息与和谐的声音演唱《晚钟》。

2.了解一些俄罗斯的民歌。

教学过程:

1.欣赏合唱《晚钟》,感受歌曲的思乡情绪。

(1)欣赏俄罗斯的民歌《晚钟》,听一听是什么演唱形式?

(2)再听一遍,歌曲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

2.学唱歌曲领唱部分

3.学唱合唱部分

(1)分声部练习合唱部分,教师纠正。

(2)合唱。

(3)学生指挥并演唱。

4.欣赏手风琴曲《小苹果》,了解一些俄罗斯民歌。

5.欣赏手风琴独奏《小苹果》。

查看全文>>>

枣 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3.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

查看全文>>>

天窗

教材说明 〔解题〕 《天窗》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介绍了乡下屋顶上开的天窗,以及天窗给儿童带来的慰藉,表达了对少年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赞赏,儿童们能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重要组织者。1921年加入中国*。他曾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展革命文艺,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作出卓越贡献。建国后,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文协(作协前身)主席、第一任文化部长,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和第四届、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著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天窗”,房顶上为采光而开的像窗子似的装置。本文用名词“天窗”作题目,表明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天窗的情况。但作者却以天窗为由头,进一步写天窗给儿童带来的快乐和由天窗而引发的联想。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内容性质来结构的,共9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简略介绍天窗的来历及结构。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慰藉。这部分是从两方面写的,一是阵雨来了时,孩子们被关在屋里,天窗使孩子想象出雷雨扫荡世界的情景;二是晚上时,天窗使孩子们想象出美丽、神奇的夜世界中的一切。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总写天窗能激起孩子无尽的想象,应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语意理解〕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呆在地洞里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这3句话介绍天窗的构造和功能。第1、2句说乡下房子的弊端:窗子只一排,风雨天及冷天一关,屋子就没有光源了。第3句说天窗的构造特点。这几句是下文写孩子们望天窗去想象的条件。因为房子只有一排窗,一关上,屋子就漆黑一片,所以才会开天窗;因为关木板窗后只有天窗一处可见外面局部事物,所以才可能引发一系列神奇的想象。 “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

查看全文>>>

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

范文资讯网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2024五年级下册教案表格式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