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导航 > 五年级语文下册《天窗》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五年级语文下册《天窗》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只有写好课堂教案课件,能让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五年级语文下册《天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教学目标:

1、能辨析“卜”、“瞥”、“藉”等字的读音、字形,重点理解并积累“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词语。

2、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天窗的神奇以及给孩子带来的慰藉,通过质疑、解答,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3、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根据“说写双通道”的练习,开展说话训练。背诵课文第7节。

4、理解作者对天窗的喜爱之情,感受想象的乐趣。

教学重点:

从“天窗是什么样的”和“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两个方面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中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行说话训练。

教学准备:

老师

课件

学生

1、读课文,自学下列词语:“慰藉”、“扫荡”、“神奇”、“真切”等

2、依据“阅读新体验”要求预习课文

3、查找资料:认识作家——茅盾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演示:天窗

(1)启发学生思考:“天窗”的特别之处

(2)出示: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齐声读

2、在许多年前的中国农村,这样的窗户随处可见。给在那里的活泼好想孩子带去了不一般的生活。一位作家也对它留下深刻印象,写下了文章《天窗》。板书课题

说明

通过图片引入加深学生对天窗的感性认识,使思考更直接,直奔主题,为感知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天窗为什么要开在屋顶上呢?这样一扇简陋的天窗对孩子们意味着什么,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作家写下这篇文章呢?

(一)自读课文思考

天窗是什么样的?

天窗在什么情况下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1、交流问题一,出示课文1-3节

(1)师引读:乡下的房子只有——碰到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于是——

(2)出示句子,再读:乡下人为了采光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板书:一个小方洞

2、交流问题二,学习词语“慰藉”

出示句子: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1)“藉”的读音、字形(与“籍”区分),“慰藉”的意思

课文中“慰藉”指的是?

板书:慰藉

(2)理解:“这时候”是什么时候?

(3)读句子

(二)从课文的这两个方面,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明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课后的一个练习要求,此环节帮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即“天窗的样子”“天窗是孩子们下雨天,晚上不想睡时的慰藉”。这样的指导才有层次,学生的概括才会有条理,使老师的指导体现过程。

三、结合朗读,学习感受

(一)文中两次提到“天窗是孩子们惟一的慰藉”,请你默读第四节,用因为……所以……说说夏天阵雨时,为什么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1、出示比喻句:“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

读一读

讨论: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用比喻的手法,把屋子比作地洞,写出了关闭木板窗后,屋子一片漆黑,四周严严实实的情景。)

想象一下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沮丧、孤寂、无奈)

朗读指导,体会当时的情景。

小结:屋子四周严严实实的,活泼好动的孩子只有通过天窗看世界,因此天窗成了孩子们的慰藉。

2、学习第五小节

这时,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慰藉?(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要求)

(1)出示比喻句:透过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体会“卜落卜落” (声音轻巧) 闪电“带子似的、一瞥”(动作快捷、

利落)在作者的眼里雨点是可爱的,会跳跃,闪电像顽皮的孩子似的看了一眼就逃走了,天窗外面多么有趣啊!

指名读

(2)出示句子:你想象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

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这些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他们真实看到的要大十倍百

倍,我们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猛烈的风雨雷电呢?

让我们来听听这些风声、雨声和雷声。出示课件

理解:扫荡

(3)指导读第五节(指名读——师范读——男女同学对读)

小结:天窗很小,看到的外面世界也极有限,但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丰富的想象,从看到下雨想象到风声、雷电之声。通过想象忘却了内心的郁闷与无奈,得到了乐趣,得到安慰。

板书:看到 想象到

(二)而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对于那些被家长逼着上床去休息的孩子们来说,透过这扇小小的天窗,又看到了什么?想象到了什么呢?

1、学习第六、七小节

晚上,透过天窗我们总觉得离夜空好近,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又会带给我们什么呢?让我们读读作者当时的感受。

指名读课文的第六、七节

作者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一颗星,想象到的是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看到的是一朵云,想象到的是无数奇幻的云彩;看到的是一条黑影,想象到的是蝙蝠、夜莺、猫头鹰。

学习句中写作方法——排比、想象

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富有变化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

纵即逝的黑影组成一体,构成了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读读课文,试着把下面这段话说具体。

满天的繁星就像 ,又像 ,还像 。

奇幻的云彩好似 的山 , 的马, 的巨人 ,

的 。

齐读: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幅夜景啊!

引读,读出气势:偶尔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孩子们就想象到

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总之——

2、小结:这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都是从天窗获得的。孩子们从天窗里得到的安慰,就是想象所带来的无穷的,也是的乐趣。

3、指导学生背诵第7节

说明

第5、7节的教学设计运用媒体促读,句式训练,想象说话等多种手段突破教学难点——体会学习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作用,并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老师以读代讲,学生有感而发,达到训练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引导质疑,认识作者

(一)学习第八节,体会“神奇”

出示句子: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1、怪不得作者感叹——指导读句,注意三个感叹号!(指名读,男女生读)

2、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神奇”体现在哪儿?

板书:神奇

(二)引读第九节,质疑

1、引读: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当——感谢的。因为——

2、学生质疑: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实在?(出示最后一句话。)

3、引导学生思考:在你无奈的时候,什么是你的慰藉?把阅读和生活结合起来

4、学生自读第4——7节讨论,交流

①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②解疑:“有”和“实”是指想象出的事物。文中孩子的想象既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可以自由联想,自由组合,所以会更真切、广阔、复杂、实在。

理解:真切

5.总结:第八节中的“天窗”就是指一切想象的机会,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积极动脑,展开想象。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更快乐。

(三)认识作家茅盾,出示资料

说明

对第9节的理解,是全文的难点,引导学生质疑反而会使学习水到渠成。在讨论释疑时,学生可以通过对课文的回顾来再次体味作者写文的真意所在——要学着自己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学完课文后,再来介绍作者以及文章的背景,学生对作者的敬仰才会更真切,对文章的理解也更透彻。

五、学习方法,布置作业

1、思考:文中的孩子是如何想象的?小结:通过仔细的观察从声音、数量、形状、颜色等多方面展开的合理想象。

2、“说写双通道”练习指导。(根据以上“小结”引导思路。)

3、作业: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可以用上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它写具体。

说明

本文的修辞是一大特点,特别是有关想象的描写。但学生会将多角度的合理想象与胡思乱想混为一谈,结尾时有章法的提炼是很有必要的。

fwR816.cOM品读分享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天窗


天窗

教材说明
〔解题〕
《天窗》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介绍了乡下屋顶上开的天窗,以及天窗给儿童带来的慰藉,表达了对少年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赞赏,儿童们能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重要组织者。1921年加入中国*。他曾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展革命文艺,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作出卓越贡献。建国后,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文协(作协前身)主席、第一任文化部长,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和第四届、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著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天窗”,房顶上为采光而开的像窗子似的装置。本文用名词“天窗”作题目,表明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天窗的情况。但作者却以天窗为由头,进一步写天窗给儿童带来的快乐和由天窗而引发的联想。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内容性质来结构的,共9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简略介绍天窗的来历及结构。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慰藉。这部分是从两方面写的,一是阵雨来了时,孩子们被关在屋里,天窗使孩子想象出雷雨扫荡世界的情景;二是晚上时,天窗使孩子们想象出美丽、神奇的夜世界中的一切。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总写天窗能激起孩子无尽的想象,应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语意理解〕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呆在地洞里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这3句话介绍天窗的构造和功能。第1、2句说乡下房子的弊端:窗子只一排,风雨天及冷天一关,屋子就没有光源了。第3句说天窗的构造特点。这几句是下文写孩子们望天窗去想象的条件。因为房子只有一排窗,一关上,屋子就漆黑一片,所以才会开天窗;因为关木板窗后只有天窗一处可见外面局部事物,所以才可能引发一系列神奇的想象。
“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这句写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大自然对孩子们来说,永远充满新奇,永远具有吸引力,雷雨天更是这样。孩子喜欢在雨中玩、雨中看,但大人却把孩子关在黑洞似的屋内。儿童活泼的天性受到压抑,这时就会迸发出更强的了解大自然的念头。天窗可以看见雨脚、闪电,自然引起孩子翩翩的想象,在想象中感到舒服、安适。这就叫“的慰藉”。“慰藉”,即安慰,心情感到安适。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这3句是作者从儿童的角度抒发对天窗的喜爱之情。第1句是独词句,只一个感叹词,前文具体写出天窗给孩子的巨大慰藉,使孩子在无奈之中意外地得到安慰,于是先感叹一声。第2句概括地解释“啊唷唷”的原因。第3句具体解释“啊唷唷”的原因,是从“眼看”与“想象”两方面写的。这句太长,语法结构复杂。从整体看,是并列关系的复句。每个分句都是使动句。第1分句,主语是“它”,谓语是“使你看见”,宾语是“秘密”。“秘密”前边有两个修饰、限制成分,一是“宇宙”,限定这个“秘密”是“宇宙”的“秘密”;二是“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这是假定性词组,“若不是”,就是“如果不是”,这个词组强调天窗的作用———激发想象。第2分句也是这样的结构关系。
〔写作特点〕
1.全文思路独特。
本文题目很像说明文题目。作者在“破题”后即避开对事物的说明去写天窗给孩子带来的神奇的景观、联想、想象。文章最后充满激情地抒发喜爱天窗之情,也很独到,作者是抒发孩子的情,是从孩子的视角看事物后产生的情思。独特的思路使文章显得轻松、愉快、很有情趣。
2.有虚有实,虚实相映。
想象是依据实在事物产生的心理活动。扣住这一点,作者以“实”与“虚”的关联点、相似点为纽带,把实在事物与虚拟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创设一种神奇的情境。比如,写雷雨天孩子们的想象,先写从天窗看见的“实”景:雨脚、闪电。再写孩子们的想象:从雨脚与大雨的联系,想象出大雨倾盆的情景;从闪电与雷的联系,想象出电闪雷鸣的情景;再从雨与闪电的联系,凭想象勾画出骤雨扫荡世界的壮阔画卷。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天窗


天窗

教材说明
〔解题〕
《天窗》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写的一篇散文。文章介绍了乡下屋顶上开的天窗,以及天窗给儿童带来的慰藉,表达了对少年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赞赏,儿童们能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无产阶级革命文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运动时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和重要组织者。1921年加入中国*。他曾参与组织“文学研究会”“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为发展革命文艺,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作出卓越贡献。建国后,担任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文协(作协前身)主席、第一任文化部长,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和第四届、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他著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天窗”,房顶上为采光而开的像窗子似的装置。本文用名词“天窗”作题目,表明本文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天窗的情况。但作者却以天窗为由头,进一步写天窗给儿童带来的快乐和由天窗而引发的联想。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内容性质来结构的,共9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简略介绍天窗的来历及结构。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慰藉。这部分是从两方面写的,一是阵雨来了时,孩子们被关在屋里,天窗使孩子想象出雷雨扫荡世界的情景;二是晚上时,天窗使孩子们想象出美丽、神奇的夜世界中的一切。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总写天窗能激起孩子无尽的想象,应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语意理解〕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得像呆在地洞里似的。”“于是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这3句话介绍天窗的构造和功能。第1、2句说乡下房子的弊端:窗子只一排,风雨天及冷天一关,屋子就没有光源了。第3句说天窗的构造特点。这几句是下文写孩子们望天窗去想象的条件。因为房子只有一排窗,一关上,屋子就漆黑一片,所以才会开天窗;因为关木板窗后只有天窗一处可见外面局部事物,所以才可能引发一系列神奇的想象。
“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
这句写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大自然对孩子们来说,永远充满新奇,永远具有吸引力,雷雨天更是这样。孩子喜欢在雨中玩、雨中看,但大人却把孩子关在黑洞似的屋内。儿童活泼的天性受到压抑,这时就会迸发出更强的了解大自然的念头。天窗可以看见雨脚、闪电,自然引起孩子翩翩的想象,在想象中感到舒服、安适。这就叫“的慰藉”。“慰藉”,即安慰,心情感到安适。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这3句是作者从儿童的角度抒发对天窗的喜爱之情。第1句是独词句,只一个感叹词,前文具体写出天窗给孩子的巨大慰藉,使孩子在无奈之中意外地得到安慰,于是先感叹一声。第2句概括地解释“啊唷唷”的原因。第3句具体解释“啊唷唷”的原因,是从“眼看”与“想象”两方面写的。这句太长,语法结构复杂。从整体看,是并列关系的复句。每个分句都是使动句。第1分句,主语是“它”,谓语是“使你看见”,宾语是“秘密”。“秘密”前边有两个修饰、限制成分,一是“宇宙”,限定这个“秘密”是“宇宙”的“秘密”;二是“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这是假定性词组,“若不是”,就是“如果不是”,这个词组强调天窗的作用———激发想象。第2分句也是这样的结构关系。
〔写作特点〕
1.全文思路独特。
本文题目很像说明文题目。作者在“破题”后即避开对事物的说明去写天窗给孩子带来的神奇的景观、联想、想象。文章最后充满激情地抒发喜爱天窗之情,也很独到,作者是抒发孩子的情,是从孩子的视角看事物后产生的情思。独特的思路使文章显得轻松、愉快、很有情趣。
2.有虚有实,虚实相映。
想象是依据实在事物产生的心理活动。扣住这一点,作者以“实”与“虚”的关联点、相似点为纽带,把实在事物与虚拟事物紧密结合起来,创设一种神奇的情境。比如,写雷雨天孩子们的想象,先写从天窗看见的“实”景:雨脚、闪电。再写孩子们的想象:从雨脚与大雨的联系,想象出大雨倾盆的情景;从闪电与雷的联系,想象出电闪雷鸣的情景;再从雨与闪电的联系,凭想象勾画出骤雨扫荡世界的壮阔画卷。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聊天
1.说说表示很高兴的成语。2.说说表示很害怕的成语。
二、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假如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你的身边,你会有怎样的反应?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2.纠正读错的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
4.本文的主人翁是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五、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干吗害怕?)
点拔语(可随机改变):(1)第一句: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
(2)第二句: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
(3)第三句: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膝盖,到大腿,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把你看到的洪水读出来。
(4)第四句: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4.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5.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一、感受老汉伟岸的形象与不朽的精神
1.描写老汉的哪些句子深深地触动了你的心?默读5至12自然段,在字里行间做上记号。
(随机要求学生品味与放声朗读)
2.随机交流
(1)出示第五自然段:A、轻轻地读,用心体会: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B、不说话的老汉会在想些什么?
(2)过渡:沉着、镇静、心系群众的老汉在下段的哪处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
(生读第六自然段描写老汉的部分)
A、“党员也是人,这不是拍电影”这人群里不和谐的声音如果不制止,会是怎样的后果?
B、人们又将被逼入这样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
C、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办法及效果读一读。
D、为什么老汉的话立刻就收到了效果?
E、冷冷的是老汉的话,不会冷却的是。
F、让我们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该怎样读它?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重?
(3)第八自然段:
A、读着读着,哪个字一下子映入你的眼帘?为什么?(拖)
B、老汉如果不拖,会是什么后果?
C、把人们又将逼入危险的绝境,读一读:(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
D、把老汉逼退危险的句子读出来。
E、拖出的是一个小伙子,留下的却是。
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再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轻轻地读,你又该怎样读他?b、随机:像一座山,为什么读得那么响?
(4)第十二自然段:
A、在死亡的边缘,哪些词让你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B、容不得多想,老汉一瞬间闪过脑海烈的念头是。
C、朗读导语:容不得多想,请你用读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容不得多想,请你再如点力气去推──容不得多想,请大家竭尽全力去推──
3.学习结尾部分:
(1)就这样老汉最终没有留下,谁来读读结尾刻骨铭心的时刻?(指名读)一起记住这永不磨灭的瞬间(齐读)
(2)让我们再看看老汉,(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a、请你再轻轻地读读老汉。b、当你读到哪里的时候,心会久久难以平静?(木桥前、就要退休的老汉)c、随意指学生回答:①就在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②就在木桥前,没腰深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③就在木桥前,没到胸膛的水里,完全可以一走了之,但是老汉──④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不必费心费力啊,但是──⑤就要退休的老汉,真的完全可以毫无争议地先走一步啊,但是──
d、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读这样的老汉──
4.感受文章真正的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1)师配乐朗诵
(2)出示上述结尾和第八自然段:把两段话联系起来轻声读,你想说什么?
(3)这只是简单的一“拖”吗?为什么不简单?(点拨语:普天之下,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女,既然是儿子,可以选择不拖,为什么还要拖?)
(4)这是怎样的老汉啊?(指名学生回答)
(5)(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读这样的老汉──
5.出示: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汉,但吞不没的是什么?
(1)自由站起来汇报。
6.最后出示第五自然段: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像一座山。
激情导语:①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了这样的老汉──②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生的希望给别人,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老汉精神!
③洪水吞没的是老汉的身躯,但永远吞不没的是这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员的人格!
二、品味练笔
此时此刻,一位优秀的老*员感人的一幕幕深深的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精彩的文字表达你此时的感受,讴歌这位舍己为人的英雄。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跳水》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冬不拉


这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冬不拉》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王子与黑熊搏斗并英勇牺牲的事件,感悟王子的勇敢无畏的品德。
教学难点:
琴声分别描述了哪些故事情节,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并说一说。
教学准备:(弹冬不拉的一段录像)、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掌握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导入新课
 1、放录像,看冬不拉琴的样子,听弹奏冬不拉的乐曲。
 导语:这种琴就叫“冬不拉”。冬不拉琴声悠扬,琴的样子也很有特色,那么这种乐器为什么叫冬不拉呢?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你了解到的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2、能说说冬不拉琴的由来吗?
二、学习生字,读准字音
 1、预习时易读错音的字有什么?易写错,易混淆的字是哪个?你是怎么区分、记忆的?
 2、学习生字具体步骤:
(1)判断正确读音
冥思苦想(mínmíng)骏马(jùnzùn)
依恋(luànliàn)匕首(bǐbì)
(2)把正确字填在()里
 一()莫()自()()勇如()如()
 ()()不安()死如()()眉不展
(3)带读词语
(4)自己读一读,记一记这些词语(见书)
三、理清顺序,了解文章结构
 1、速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抄写词语,积累本课书中的成语。
 2、读课后思考题,再次带着问题读书。
板书
生字(易错字)1、瞎熊伤害人畜
冬不拉2、王子除害牺牲
 3、琴声讲述故事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背诵15、16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王子与瞎熊搏斗的过程,体会王子为民除害敢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难点:阿肯的琴声是怎样使国王了解事情的经过的,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感悟哈萨克民族的音乐文化。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请齐读课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你说一说“冬不拉”指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要细读课文,看一看这种乐器得名的由来。
二、回忆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填空:本文先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这是按照的顺序记叙的。
 2、能根据填空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三、抓住重点,朗读理解,体会情感。
 1、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1)你认为王子冬不拉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边读边画批。
(2)全班交流(学生从哪一点切入都可以,教师最后梳理顺序)
 要点一:不顾个人安危(2自然段)
 出示文字片
 步骤①“自告奋勇”一词什么意思?
 ②联系上文想想为什么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联系第一自然段及国王的表现,理解“一筹莫展”、“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等词语的意思。明白任务艰难,危险性大,别人无法完成,替父分忧,为民除害这几个意思。)
 要点二:胆大心细,不辞辛苦(5、6自然段)
①先读一读
②王子是怎样找黑熊、布置兽夹的?把描写他动作的词语找出来,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不畏艰辛的为民除害,他决心坚定,胆大心细。)
③写黑熊的这一自然段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这部分写出了黑熊的狡猾,可以看出下面王子与瞎熊的搏斗时危险万分的。)
 要点三:勇敢无畏,不怕牺牲(7自然段)
①王子与瞎熊是怎样搏斗的?读一读
②指名朗读,大家评一评。
③你感到这场面怎么样?
 2、小结:
(1)冬不拉是怎样的一个人?
(2)理清文章层次,先写什么又写什么。
四、想象画面,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冥思苦想”什么意思?人们深思什么,苦想什么,为什么这样冥思苦想?(联系上文)
 2、想出什么办法?
 3、读琴声这一部分,说一说通过音乐阿肯是在讲述什么事情?
 4、找出与琴声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读一读。(同桌对读)
 5、理解“视死如归、低回婉转、音韵铿锵、如泣如诉”几个词语的意思,这分别是怎样的场景?
 6、指名四人读四种琴声,指名四人读四种相应的故事情节。
(1)指名朗读
(2)说一说这几个情节。(出示填空)
 7、带着想象,配乐朗读。
 8、配乐背诵(自由读、背)
 9、试着背一背,介绍自己是怎么背诵的?
 (想象画面背、回忆故事情节背、抓住四个词语背等)
 10、用琴声叙述王子为民除害的故事,让你感受到什么?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的魅力,音乐文化的特点)
五、弄清来历,明白意义,体会情感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乐器的来历。
六、总结全文,归纳板书,提高升华
 1、全文还有几处描写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和大家说说。
 3、归纳板书,提高升华
 冬不拉纪念琴
 自告奋勇承担重任视死如归
 不辞辛苦准备作战低回婉转
 毫不畏惧英勇搏斗音韵铿锵
 献出生命为民除害如泣如诉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继续背诵课文15、16自然段
 2、积累词语,会说成语的意思。
 3、小练笔:写读后感。要求从多角度写
 (如对人物的崇敬,对音乐语言魅力的感受)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神鸟》教学设计


这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神鸟》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4、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地从依尔特戈尔可汗那里逃脱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从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中,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善良愿望表达出来的。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认识生字7个,会写生字14个,掌握词语11个。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读准字音,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一、解题,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是一个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中有许许多多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内蒙古的山林里,去看看那美丽的“神鸟”,去听听那动人的故事。
 2、齐读课题
 3、揭示课题:“神鸟”“神”是什么意思?
 4、默读课文,神鸟神奇在哪儿呢?为什么称它为神鸟,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
 1、汇报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同学间互相解决。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如“伶、淙”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区分“燥、躁”“婉、碗”等相近字的用法。
 3、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字幕出示新词并出示含有新词的语句。)读词、读语句。
 4、小结:
 指导学生在理解词语意思时要注意把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要就词解词。有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意思。如“包袱”一词在本文中的意思是“用布包起的包。”而在“我们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这句话中指思想负担,“抖包袱”又是指相声快书等曲艺中的笑料。因此,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区别这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意思,扩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三、自读全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看全文有几个故事,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提出不懂的问题,解决简单的问题。
 3、小结:故事中有故事,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想法,请在下节课和同学们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带着课后思考题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生字(略)大故事小故事
多音字(略)狗
神鸟猫
乌鸦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初步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既……也……”的用法并造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蒙古族的山林里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它就是——“神鸟”。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吗?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理清文章结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1、指名读1—3自然段。
(1)神鸟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儿?
(2)想象着神鸟聪明伶俐的样子,自己读一读。
 2、默读4—16自然段,出示自学提示:
 3、全班汇报
步骤一:解决自学提示第1题
 (1)小声读一读第4自然段
 (2)出示
 ①这句话写的是可汗的()活动。
 ②从“非……不可”这组关联词中你看出了什么?
 ③读出这种决心与信心。
 ④说一说这一自然段与下边内容的关系。
步骤二:解决自学提示第2题
 (1)读相关段落请同学说一说,神鸟是怎样一次又一次逃脱的?
 (2)为什么神鸟能一次又一次地逃脱?
 要点:①两人有约定
 出示:
 A、自读语句,“既……也”这组关联词前后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B、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用“既……也”说一句话。
②故事中猫、狗、乌鸦被猎杀令人同情
③可汗富有同情心,被打动,叹了气,违背了约定
步骤三:解决自学提示第3题
 (1)分别读3个小故事,画出故事中的人物、动物。
出示:
 (2)请你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3)为什么好人也会办错事?
步骤四:解决自学提示第4题
 (1)表达的情感
 ①表达了对聪明伶俐的神鸟的喜爱之情。
 ②表达了对狗、猫、乌鸦忠于职守,勇于救人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③表达了对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之心的赞扬。
以上内容就是文章要表达的美好心愿。
 (2)是怎么表达的
 通过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通过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来表达的。
 4、学习课文第17自然段
(1)指名读第17自然段
(2)可汗说“确实没办法捉它回家了”与课文开头中哪句话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3)能结合全文说说神鸟聪明在哪儿吗?
回读课文,概括回答
要点;①人们捉不到它②捉到后与人们的约定③用惨遭错杀的故事打动人心,使人违背约定④知道有同情心的人都会被打动,一定会叹息。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2、你怎么评价课文中的各种人物、动物?
 归纳板书:

可汗捉神鸟讲猫
乌鸦
善良聪明忠于职守
同情心智慧勇于救人
 3、总结:
神鸟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可汗不得不打消了捉它的念头。这是贯穿全文的大故事。而神鸟讲的3个小故事却是课文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表达方式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
 4、请你向文中的人物说一句话。或赞美,或批评,或劝诫。
四、布置作业:
 1、完成造句
 2、积累词语
 3、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4、小练笔:选择课文中的一个人物或动物进行评价。以ⅹⅹ我想对你说为题或自拟题目。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五年级语文下册《天窗》教学设计”一文,希望“五年级语文下册《天窗》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