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表格 > 导航 >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卖炭翁(节选)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表格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卖炭翁(节选)。

教案课件在老师少不了一项工作事项,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要知道教案课件也是老师上课实施过程程的依据。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卖炭翁(节选),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卖炭翁(节选)

教材说明
〔解题〕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新乐府诗。
全诗较长,本课只选取前8句。后面的内容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县)人。德宗贞元十五年中进士,曾作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官。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王朝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代,白居易大胆揭露与批判社会现实,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高潮。现存白居易诗2806首,共集有75卷,是唐代诗人中存诗最多的。他的诗分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卖炭翁》属于讽喻诗类。
中唐统治者,在剥削掠夺人民的做法上有许多“独创”,宫市制度便是其中之一。统治者派出宦官,用极少的代价甚至不用代价到市场上去强夺民财,美其名曰“宫市”。这种“宫市”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一些封建士大夫的抗议。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通过一个卖炭老汉的遭遇,以及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揭露了“宫市”的本质是掠夺,给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鞭挞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
〔结构分析〕
本课选取《卖炭翁》的前8句。从内容上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1~4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前两句写老翁烧炭的地点,后两句写老翁烧炭的艰辛。
第二层(第5~8句),写老翁卖炭是为了养家糊口。第5、6句,指出老翁卖炭为买粮食和衣服,最后两句承接5、6句,写出老翁家境贫寒,盼望炭能尽快卖出,多卖几个钱,希望天气再冷点。
〔语意理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可以砍伐了当柴烧的树木。“伐薪”就是砍伐当柴烧的树木,本诗指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炭”,木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烧制,使其发生变化而成的燃料。“南山”,指终南山,在陕西省西安市南。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的老汉,在终南山中砍柴烧炭。这句点明老翁烧炭的地点。“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山高林密,荒无人烟,豺狼出没,在这样环境中烧炭该多么艰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黑白相间的颜色,本诗指老翁头发花白。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烟熏火燎,老翁已经满面灰尘,两鬓花白,十指变得黑黑的。这两句画出卖炭翁的肖像,也表现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联系上两句,我们可以想象出老翁烧炭的情景:他在恶劣危险的环境里烧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炭中渗透老翁的心血,炭中凝聚着老翁的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营”,经营,谋求。“食”,指人吃的东西。这两句的意思是:卖炭得到的钱做什么用?卖炭的钱用来买穿的衣裳和吃的食物。诗人用一问一答的方式介绍了老翁卖炭的目的,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老翁为温饱而辛劳,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处境。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忧”,担忧,担心。“炭贱”,炭的价格太低了,不值钱。“愿”,心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寒”,寒冷,温度很低。这两句的意思是:可怜老翁的身上正穿着单薄的衣裳,但他却担心炭价钱太低,只盼望天气再冷些。这两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这位老翁却不然,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之时,还一心盼望天再冷一些,以便人们更需要炭取暖而尽快卖出炭,卖个大价钱。“可怜”表现了诗人对老翁深切的同情。
〔写作特点〕
1.用叙事的手法突显主题。
这首诗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情节完整。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诗中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这是本诗的主题。
2.通过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首诗叙事简洁,形象鲜明,结构完整。诗人没有用“卒章显其志”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爱憎,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本身显示立场。对老翁的极端穷困,诗人没有出面向读者作介绍,而是采用外貌刻画的方式,让人读了后自然得出结论。
3.语言朴实、通俗。
白居易诗歌大多语言朴实、通俗,有很强的音乐性。语句朗朗上口,便于诵读,用词平实无华,朴实易懂。

fwR816.cOM品读分享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音乐之声(节选)


音乐之声(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2.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三、明确学习目标 多媒体显示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艘艘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晶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七,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癌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八、布置作业
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使至塞上(节选)


使至塞上(节选)

〔解题〕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
〔结构分析〕
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
〔语意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表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傍晚圆圆的太阳。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冬不拉


这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冬不拉》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王子与黑熊搏斗并英勇牺牲的事件,感悟王子的勇敢无畏的品德。
教学难点:
琴声分别描述了哪些故事情节,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并说一说。
教学准备:(弹冬不拉的一段录像)、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掌握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导入新课
 1、放录像,看冬不拉琴的样子,听弹奏冬不拉的乐曲。
 导语:这种琴就叫“冬不拉”。冬不拉琴声悠扬,琴的样子也很有特色,那么这种乐器为什么叫冬不拉呢?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你了解到的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2、能说说冬不拉琴的由来吗?
二、学习生字,读准字音
 1、预习时易读错音的字有什么?易写错,易混淆的字是哪个?你是怎么区分、记忆的?
 2、学习生字具体步骤:
(1)判断正确读音
冥思苦想(mínmíng)骏马(jùnzùn)
依恋(luànliàn)匕首(bǐbì)
(2)把正确字填在()里
 一()莫()自()()勇如()如()
 ()()不安()死如()()眉不展
(3)带读词语
(4)自己读一读,记一记这些词语(见书)
三、理清顺序,了解文章结构
 1、速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抄写词语,积累本课书中的成语。
 2、读课后思考题,再次带着问题读书。
板书
生字(易错字)1、瞎熊伤害人畜
冬不拉2、王子除害牺牲
 3、琴声讲述故事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背诵15、16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王子与瞎熊搏斗的过程,体会王子为民除害敢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难点:阿肯的琴声是怎样使国王了解事情的经过的,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感悟哈萨克民族的音乐文化。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请齐读课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你说一说“冬不拉”指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要细读课文,看一看这种乐器得名的由来。
二、回忆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填空:本文先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这是按照的顺序记叙的。
 2、能根据填空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三、抓住重点,朗读理解,体会情感。
 1、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1)你认为王子冬不拉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边读边画批。
(2)全班交流(学生从哪一点切入都可以,教师最后梳理顺序)
 要点一:不顾个人安危(2自然段)
 出示文字片
 步骤①“自告奋勇”一词什么意思?
 ②联系上文想想为什么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联系第一自然段及国王的表现,理解“一筹莫展”、“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等词语的意思。明白任务艰难,危险性大,别人无法完成,替父分忧,为民除害这几个意思。)
 要点二:胆大心细,不辞辛苦(5、6自然段)
①先读一读
②王子是怎样找黑熊、布置兽夹的?把描写他动作的词语找出来,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不畏艰辛的为民除害,他决心坚定,胆大心细。)
③写黑熊的这一自然段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这部分写出了黑熊的狡猾,可以看出下面王子与瞎熊的搏斗时危险万分的。)
 要点三:勇敢无畏,不怕牺牲(7自然段)
①王子与瞎熊是怎样搏斗的?读一读
②指名朗读,大家评一评。
③你感到这场面怎么样?
 2、小结:
(1)冬不拉是怎样的一个人?
(2)理清文章层次,先写什么又写什么。
四、想象画面,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冥思苦想”什么意思?人们深思什么,苦想什么,为什么这样冥思苦想?(联系上文)
 2、想出什么办法?
 3、读琴声这一部分,说一说通过音乐阿肯是在讲述什么事情?
 4、找出与琴声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读一读。(同桌对读)
 5、理解“视死如归、低回婉转、音韵铿锵、如泣如诉”几个词语的意思,这分别是怎样的场景?
 6、指名四人读四种琴声,指名四人读四种相应的故事情节。
(1)指名朗读
(2)说一说这几个情节。(出示填空)
 7、带着想象,配乐朗读。
 8、配乐背诵(自由读、背)
 9、试着背一背,介绍自己是怎么背诵的?
 (想象画面背、回忆故事情节背、抓住四个词语背等)
 10、用琴声叙述王子为民除害的故事,让你感受到什么?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的魅力,音乐文化的特点)
五、弄清来历,明白意义,体会情感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乐器的来历。
六、总结全文,归纳板书,提高升华
 1、全文还有几处描写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和大家说说。
 3、归纳板书,提高升华
 冬不拉纪念琴
 自告奋勇承担重任视死如归
 不辞辛苦准备作战低回婉转
 毫不畏惧英勇搏斗音韵铿锵
 献出生命为民除害如泣如诉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继续背诵课文15、16自然段
 2、积累词语,会说成语的意思。
 3、小练笔:写读后感。要求从多角度写
 (如对人物的崇敬,对音乐语言魅力的感受)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挑山工


挑山工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 
本课写“我”在登泰山时碰到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然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总是不声不响地从游人身边走过,又悄悄地走在前头去了。从挑山工的行动上悟出一条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本文用一个词语“挑山工”作标题,表明本文以写人为主。“挑山工”,是“挑夫”或“挑脚夫”的一种,本文指往山上、山下为别人挑货物、行李的人。“挑山”不是“挑起山”,而是“在山上挑”。
〔结构分析〕
文章共7个自然段,先介绍泰山的挑山工,提出一个疑问,再写“我”对挑山工的观察,解决疑问;最后写“我”的感悟。依这样的思路去划分,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在泰山上有许多的挑山工,他们挑着重担,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是,奇怪的是他们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一段是“设疑”。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用亲眼所见的事实,证实挑山工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又通过与挑山工谈话,弄清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作者详细地记叙了他所观察的一个挑山工的形象,以及“我”与“他”的登山“比赛”,证实他登山的速度确实不慢。作者带着疑问去攀谈,了解到其中的奥秘,解开疑团。这一段是“解疑”。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从挑山工的形象与话语中受到启发教育。这一段是“感悟”。
〔语意理解〕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这句话写出“我”观察挑山工的地点。“随处”一词点明挑山工十分普通,并非有超凡体力与能力的超人。“泰山”,山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长200千米,其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均在此封禅,祭告天地。许多文人墨客也来泰山览胜,留下精美诗篇与题刻。泰山是“五岳之首”,“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泰山与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为我国的五大名山,称“五岳”。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这4句话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挑山工挑货登山时的主要特点。第1句描述挑山工挑货登山的姿态,作者抓住两只胳膊的分工与动作,写出其协调的美;第2、3句描述挑山工挑货上山的步行方向,作者用“折尺”作比,形象地写出曲折向上的特点,又细致地描写了在折尺线路上行走的特点;第4句科学地分析这样登山的优越性:方便、省力。
“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已经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这两句用比较法,写游人与挑山工登山的行为态度与效果的差别,用游人衬托挑山工登山之“神”,进一步证明他们的速度不慢。第1句列举了游人登山的不同兴致,但都以“游”和“玩”为目的,心情轻松,没有重负,不必着力赶路,可以尽情地观览、赏玩;再对比写挑山工,在游客“游”与“玩”中已经走到前边去了。前文写游客曾“从他们身边走过”,这里写他们又从游客身边追过,而且是游客玩兴正浓,毫无觉察情况下追过,这使游人惊诧不已,“认为他们像仙人,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饱览”,看个够。“题句”,游览时为留纪念而写的语句。“腾云驾雾”,原指传说中仙人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腾,本文写挑山工原本落在游客身后,现在却突然赶到前边,于是“我”联想到仙人腾云驾雾。作者借这个联想形容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之“快”,情态之“隐”。
“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样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这是一位挑山工解释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共5句话。第1、2句把游人与挑山工登山的走法作比较,游人很“随便”,挑山工却步步踩实,不能耽误。前者无时间限制,重玩乐;后者要把握时间,重坚持。两相比较,其本质差异就十分鲜明了。第3、4句解释走法不同的原因。“要那样”,这是一种假设,“那样”,指游客边走边玩的走法。“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指出这种走法的结果,即要拖很长时间,无法完成送货上山的任务,自然得不到“脚费”,另外,货担沉重,拖的时间越长,消耗体力越大。所以必须“一个劲儿往前走”,这是完成任务、达到成功的办法。这段话道出挑山工速度不慢的两个秘诀:步步踏实,持续前行。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这两句话写出“我”观察挑山工之后的感悟。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或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解释“我”画的画所表现的内容。“我”为挑山工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悟出哲理,因此,产生画画儿的冲动,我画的画正是表现挑山工的形象———挑山工的精神。这幅画是“有感而作”,是对挑山工“认定目标,不怕重压,步步踏实,不断攀登”的精神的礼赞。第2句中的“它”,字面看指“画”,背后意思指挑山工的精神。“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表明让挑山工精神永远激励自己去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我需要它”,是解释“一直挂”的原因,要干事业没有明确目标不行,没有踏实作风不行,没有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劲头不行,所以,应把挑山工精神学来做为前进动力。“我”“需要它”,别人也“需要它”,每一个干事业的人都需要它。
〔写作特点〕
1.抓关联点以事喻理。
本文写“我”在登泰山时看到的挑山工的样子及登山的情形。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不在于让读者了解挑山工,而在于通过这件事,说明人生的深刻哲理。开头,先展示对挑山工的不解,引出对挑山工的观察。中间详细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把哲理渗透于特点之中。最后点化挑山工登山体现的哲理的内涵。作者并非生拉硬扯地说理,这些道理是构建于挑山工“特点”与“哲理”之间内在联系上。比如,挑山工有明确任务,干事业要有明确目标;挑山工步步踩实,干事业要踏踏踏实实;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干事业要坚韧不拔,永不停歇。它们之间都有相似点,即关联点,作者正是抓住这些关联点实现借事喻理的。
2.意味深长的结尾。
结尾写作者画画儿、挂画,很有情味,也展现作者的理性思考。本意是说挑山工的精神应铭刻在心,永远成为前进动力,但作者却不直白地说这些话,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凝聚于一幅画中,这么写使文章含蓄、隽永、情意悠长,增加了文章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上极顶”的行动中,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奋力攀登的精神。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板书课题,读题。了解挑山工的有关情况。
⑴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读后谈话。教师了解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考:这篇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⑶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读。指名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②画。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指导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A.理解“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这一部分。
先指明读有关句子,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变话为画,画出折尺形路线图,从挑山工走的路线中感受文字的内涵的力量。从而明确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的原因,启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路程长,但他们走的速度并不慢。
B.用课件出示挑山工说的话,指导学生仔细品味。
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段话,读完后,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然后再请一位学生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能读懂的内容。
再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挑山工说的话,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挑山工的话。
C.让学生画出描写挑山工和游人的句子后, 在读中悟,悟中读;再读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中的语句,发现挑山工与游人登山过程中的不同。从发现中引发疑问:造成这种与常理正好相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挑山工具有目标专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毫不松懈的精神。
D.图文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画图呈现插图。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图上的内容,思考:作者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想一想,作者需要些什么呢?让学生品一品其中蕴涵的精神,写一写自己想说的话,读书后再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⑷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①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记住“挑山工”朴素的形象,朴实的话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几个与“挑山工”精神类似的例子。如龟兔赛跑,笨鸟先飞,通过勤奋学习而后来居上的故事……
②启发学生谈话,让学生谈谈读完这篇课文后,从挑山工的精神中所受到的启发:让这种精神鼓舞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事,朴朴实实地做人。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本文中有很多好词,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此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认真积累。如: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心悦诚服等。
⑵背诵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摘记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写字识字。
⑴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生字所在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巩固识字。
⑵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生字。掌握音、形、意。
⑶生字归类指导。“月”字旁的字大多数和身体有关。引导学生给带偏旁“手”的字做动作,教师让学生通过做动作体会字形、字义。
⑷指导书写,学生以学为主,老师着重指导“膝”字右半部掌握“一字无二捺”的书写规则。
4.练习。
用课件出示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意思。通过本题的训练,指导学生体会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同的,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多义字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

教材说明
本次习作的内容为选题作文。教材由五部分内容构成:第一段说明了本次习作的主题范围。第二段和第三段是本次习作的两方面选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一个方面,展开来写。第四段讲明了要联系实际生活,写清楚,并有真情实感。第五段是对题目的要求,学生可以自拟题目,自由发挥。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自己的实际具体事例,写出真实的心理感受。
2.初步培养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要点、联系实际具体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预习习作教材,准备要写的内容。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指导。
⑴理解题意,明确习作主旨,弄清写什么。
出示习作要求,让学生认真思考:
①什么是选题作文?
②这次作文写什么?
学生经过认真思考之后会有一些初步的理解和体会。在明确写作目标的基础上,老师适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这次作文是以写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和感受为主要内容的文章,要把真实的事例具体地写出来,然后分析这个事例,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⑵指导写作。
学生在理解习作要求后,组织学生选择话题,并在小组内讨论。以某个学生的具体事例为讨论内容,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具体事例中得出个人的心得体会。这些个人感受可以不同,这样做是为了营造一个讨论的氛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欲望、开扩写作思路,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习作。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对一些在认识上有偏激的学生加以正面的指导,使学生都能对本次的习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写法上注意在记事的同时写出各阶段的心理想法。
2.学生动笔打草稿。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遇到不会的字要及时查字典。在学生写作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及时进行解答。
3.讲评。
首先要综合评述本次习作情况,着重评述两点:⑴是否按照习作训练要求去写。⑵重点部分是否写详细了。
具体讲评可采用“对比式讲评”或“开放式讲评”。“对比式讲评”即选择一至两篇优秀的文章在班级朗读、让学生评价,说出它们的主要优点及不足之处,再出示个别较差的片段,师生共同进行评改。然后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找出问题,认真修改。“开放式讲评”即引导学生相互品评,自由交流,让学生在自我修改中进一步感悟写作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卖炭翁(节选)”一文,希望“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卖炭翁(节选)”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表格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