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导航 >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精读与略读》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精读与略读》教案。

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什么样的教学课件才是好的?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精读与略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读与略读》是一篇介绍读书常识和读书方法的课文,课文清晰地介绍了精读和略读两种方法。也许是针对学生对精读不陌生,故文章重点介绍了略读。 这篇课文文字很浅显,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完全掌握本课的重难点,能够体会到精读与略读对阅读所带来的好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读书的基本方法,学会精读与略读,努力取得效果。

3、认识读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逐步养成勤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略读,掌握略读的方法,增加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知道灵活运用精读与略读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投影 (实物)课外书若干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今天老师和你们共同学习(板书课题)

2、精读和略读

齐读课题(题目是课文的重组成部分 )

3、你从课题中读懂什么?…… 你能就课题提出些疑问吗?

(相机板书:精读?略读?)

二、初读课文 领会大意

1、出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试着做到

①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长句可多读两遍。

②试着解决刚才的疑问。

③画出感兴趣或是有疑问的词语,注意积累。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节朗读要求正确、流利。

(2)师生共同评出“朗读之星”声明评议要求:(A)正确: 不读错、 不添字、漏字(B)流利 :不结巴、回读 ,读破

(3)刚才解决了哪个问题?

(4)你是怎样解决的?〈读了第一节〉

(5)ppT出示

一个人要积累知识,就必须读书。对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认真读、反复读,要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重要的语句和章节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还要做到透彻理解。这就是精读。我们所读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对我们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因此需要精读。我们以前学过的《“煮书”》《读书做记号的学问》等课文,讲的就是精读的方法。

a、圈画出来什么是精读?学生上台圈画〈指导读〉

b、你还了解到哪些知识 ?

c、引导体会“”。

还知道了什么是略读?

出示:略读就是大略地读。

了解大意后,再次引导质疑(这与我们刚才所讲的精读好像有些矛盾)你这时有新的疑问产生吗?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合作学习2~7节

1、出示:学习小组合作学习2~7节(自读、圈画、讨论、解决)

(1)什么要进行略读?

(2)略读有什么作用?

(3)怎样进行略读?

(等会儿选择本小组最拿手的方式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学习小组采用读读 讲讲、演演等方式汇报。师鼓励师生评价(相机引导、理解:浩如烟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等词)

四、引导小结

1、课文2~7节重点介绍了略读,精读与略读看似矛盾,实际上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正如最后小节说的(出示)只要我们把精读的略读结合起来,就能取得的读书效果。

(指名读 你读懂了这个句子吗?说说你的理解)

2、又到了“我积累、我精彩”的时候了。说说这篇课文中的积累。

(词语、句子等方面)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哪些收获。

(学生略谈)

板书设计:

为什么要学会略读?

略读有什么作用?

怎样进行略读?

想解决这些疑问吗?

Fwr816.COm小编精选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


一、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2011版的要求、农村学校五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时要求我制定了一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三、学生分析:
农村学生接触外界的机会很少,在狭窄的空间里看惯了山清水秀的家乡风景,几乎没有人见过真正的草原是什么样子,但是通过学过的诗歌《敕勒川》以及一些有关草原的歌曲对草原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相当的阅读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愿意主动去探索新事物。
四、教学内容分析: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围绕“走进西部”这一主题编写的开篇课文。但本篇课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作者通过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课文语言优美,适合美美的朗读;适合在不断的朗读、探索中去感受草原的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感情的直接抒发在课文的末尾一句,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之一。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鲜花


鲜 花

教材说明
〔解题〕
《鲜花》是一篇颇有新意的记叙文。文章写一个出国参加比赛的女运动员,因脚伤发作而失败,她以为这次回国不可能像以往那样有人献花。然而,在她十分失意的时候,机场一位女服务员仍然热情地把一束五彩缤纷的鲜花捧到她面前。文章说明一个道理,对一个人来说,胜利与失败同样重要,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继续奋发拼搏,就会赢得未来的胜利。
本文用一个名词“鲜花”作标题,但作者不直接描述鲜花,却写了一件与鲜花有关的事,揭示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这是作者创意之所在。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事件发展顺序记叙的,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鲜花应献给英雄。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写一个女体操运动员因出国比赛失败,回国下飞机后沮丧、愧疚而垂着头走在队伍后面。这部分交代了她曾拿过两项冠军而接受鲜花,又交代了这次比赛失败是脚伤发作造成的,还交代了她因失败而沮丧、愧疚、怕见崇拜者的心理。
第三部分(第6~11自然段),写女运动员接受机场女服务员献上的一束鲜花,她抬起头。这部分着重写女运动员与女服务员的对话,写献上鲜花的神奇力量。
〔语意理解〕
“鲜花,理应赠送给凯旋的英雄,难道能献给一个失败者吗?”
一句话自成一段,用反问句的形式,强调鲜花不可能献给失败者。献花是一种礼仪形式,表示人们对成功者、英雄、先进模范人物的肯定与鼓励,表达人们对他们的崇敬、热爱的情感。肯定、鼓励、崇敬都针对成功而言,不可能针对失败,这是常理。本文用这句开头,为下文作了铺垫,暗示下文会有一个打破常规的事发生,可能有人把鲜花献给失败者。这样开头,极新颖,也极具吸引力。“凯旋”,胜利归来。
“由于她怕见人,就走在队伍最后面,可是当她发现很少有人招呼自己,记者好像有意避开她时,她明显地感觉到受到了冷落,这些都加重了她心中的沮丧和愧疚。是啊,谁愿意与失败者站在一起呢?”
这两句话描述她下飞机后的境遇与心态。第1句描述她的境遇。这句很长,有6个分句。前5个分句与第6个分句是因果关系,写人们对她这个失败者的态度是冷淡的,这是第6分句的原因,即加重沮丧与愧疚的原因。原本就觉得失败辜负了人们的期望,愧对父老乡亲,现在人们又冷落、淡然,这就更使失败者无地自容了。“很少有人招呼”、“有意避开”,是“冷落”的表现。人们敬爱英雄、成功者,鄙视、冷落失败者,这很正常,是她意料中的,所以,她“走在队伍最后面”。第2句是反问句,是她的心里话,表示她理解大家的冷落态度,同时,这句话也是深深的自责,责备自己辜负了大家的期望,没有实现为国争光的共同心愿。“沮丧”,灰心失望。“愧疚”,惭愧不安。
“谁都不能避免失败。我相信,失败和胜利对于你同样重要。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属于未来。”
这是机场女服务员对女运动员说的话,是本文的中心句。这3句话阐述了人生的一个哲理,启发人们应正确对待失败。对待失败的态度历来有两种:一种是消极回避性态度,害怕失败,回避失败,一旦失败,便“一回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此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另一种是积极建设性态度。女服务员的话恰好讲明积极建设性态度的三个方面:第一,承认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做任何事情,特别是体育竞技活动,都有风险,一帆风顺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而已。第二,承认失败对人的重要性。失败可以锻炼人的意志,提高人的抗挫折能力,还可以发现行不通的路,进而找到实现成功之路,所以,“失败和胜利”“同样重要”。第三,保持发扬乐观向上、奋斗拼搏的精神。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始终敢于挑战,具有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意志与信心。要接受失败教训,谨慎地考虑风险,运用智慧和勇气去平衡风险,努力追求成功,即“让失败属于过去,胜利属于未来”。
〔写作特点〕
1.从一个小场面中揭示中心。
本文描绘了一个小场面:运动员回国刚下飞机受到迎接的场面。在这个场面中,作者采取电影特写的手法,把镜头摇到失败的女运动员身上,聚集笔力写她垂着头走下飞机,走在队伍最后面,神情沮丧。看到机场女服务员手捧鲜花站在她面前,她抬起头,眼睛充溢着泪花。最后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本文中心———正确地面对失败,在失败中奋起,也是英雄,也应受到敬重。
2.情节丝丝入扣,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文章对情节的交代丝丝入扣,比如,先写她曾经获得过成功,这次失败了所以她面部表情及表现畏缩不前,再写她意外地发现有人给她献花。经过谈话受到鼓舞,完成了一个从失败阴影走出来的过程。文章细节描写十分成功,如,写女服务员献花,不直写她跑过来热情献花,而是用女运动员的眼睛移动去表现:先看见“一双脚”,再看见腿、套裙、铜衣扣,最后看到白净的脸。这正是女运动员一点一点地抬起头来所见到的,十分细腻。开头写女运动员“垂着头”,文章结尾句写她“抬起了头”,首尾呼应,这一“垂”一“抬”,表现出“鲜花”的力量。另外,为失败者献花,这一构思极巧妙,这一反常态的描绘,实在令人叫绝。

五年级下册语文《与象共舞》教案


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感受泰国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境界。
2、 认读课文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学习重点】
1、了解大象的特点,人与大象的亲密关系。
【学习难点】
1、 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学习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3分钟)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比理解课文中的故事内容,
(1)说说你的想法:什么叫与象共舞?谁与象共舞?
(2)、从文中你知道象和人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比正确认读词语。(2分钟)
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熟视无睹 以一当十 以一当百 彬彬有礼 松弛 按摩 尴尬 绅士 气氛 芭提雅 翩翩起舞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从第一自然中你能找出人与象关系融洽的词语吗?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为什么泰国人对大象存有亲切的感情?
六、第五次“先学后教”——让我们再走近一点看大象。快速默读第3自然段,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人与象之间的关系和谐友好呢?请写下来。
(2)、竞赛读,读出与大象靠得很近,读出紧张的心情松弛下来的感觉。
第六次“先学后教”——合作学习,体会人与象心灵相通。
提示:默读第4、5自然段。
(1)、最有意思的是大象为人做 ;有趣的是大象偶尔也会和人
最使我难以忘怀的
(2)哪些词语体现人与象心灵相通?请写下来。
(3)为人按摩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 ”画下来,读一读。
(4)舞蹈的大象是什么样子的?用“ ”画下来,读一读。
(5)我看到一头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脱下来,然后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乱叫。此时,这头大象心里在想
;大象用鼻子挥动着皮鞋,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的身边,把皮鞋还给她。如果大象会说话,当它面对受到惊吓的女士行膝礼时,它会说:
(6)欣赏大象跳舞的场景难以忘怀,如果你也正在与大象跳舞的人群中,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七、第五次“先学后教”——放飞你的思维,写下你的想法。
(1)你还认为人与大象的关心如此和谐友好仅仅是因为象是国宝,仅仅是因为象的可爱、温顺、聪明有灵气,还会跳舞吗?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是谁创造的?
(2)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选择正确的打“∨”。
A、按时间的顺序进行描写( )
B、将思想感情融入到对事物的描写之中。( )
C、层层深入到事物的描写之中。( )
八、课后习题。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大象 ( )的气氛 ( )的阳光
( )的表情 ( )的设计 ( )的形式
2、根据课文填空。
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 。那是在 ,一群 为人们表演。表演的尾声,也是 ,在 ,象 ,观众都
,人群和象群 ,热烈 。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裹着花苞,将要开放的样子。( )
不转眼珠的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
非常明显,形容看吧出来。( )
4、造句。
陶醉——
彬彬有礼——
5、缩写句子。
我夹着一本书来到这个美丽的公园。
他希望当一名架设友谊桥梁的工程师。
维勤尼克的爸爸兴奋的讲了许多中国见闻。
大象对大家摇着它那对蒲扇般的大耳朵。
1.读句子,填空。
大象曾经驮着武士冲锋陷阵,攻城守垒;曾经以一当十、以一抵百地为泰国人做工服役。
这句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课文,回答问题。
课文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象是一种聪明而有灵气的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平台。
大象偷袭人类
大象是陆地上现存的的动物。大象的脾气与那些食肉的猛兽比,要温顺得多。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的野象自然保护区内,大象和人和睦相处。
大象很憨厚,但它并不是任人欺凌的。大象真的发起怒来,也会给你闹个天翻地覆。
在动物保护区外,有时会遇到擅自信步而出的大象。居住在附近的一户人家,窗户正对着大象经过的小路。一天,房里的女主人正在窗前缝补衣服,突然长长的象鼻子从窗户外伸了进来,没有丝毫准备的女主人吓了一跳。恼怒中那位妇女用针刺了大象鼻子一下,大象疼痛地转身跑了。过了一天,大象又来了,它吸足一鼻子水,像洒水车一样,从窗户向屋子里喷去,女主人和房子里的东西全部被淋湿了。这不是是被惹恼的大象跟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而已。
在野生象保护区附近还发生过大象伤人的事件。
一天中午,两位农民去动物保护区边上的一家商店买东西。当他们刚刚走出商店大门时,突然,一头暴怒的大象从路边的丛林中冲了出来。由于猝不及防,一位农民被大象踩伤,另外一个农民喊人相救。此时,大象已逃之夭夭了。几天后,又一位小孩在独自玩耍时,被大象踩成重伤。
这两起大象伤人事件,引起了野生动物研究人员的重视。大象伤人的事情并不多见,其中一定有原因。
在保护区外,野生动物研究人员细致观察了两周。一天傍晚,他们发现了一头大象。这头发现大象的左耳处有一块已经化脓的伤疤,那是被飞镖击中后溃烂所致。显然,这头大象被人伤害过。之后兽医给左象的耳朵溃烂部分施行了手术,又用药物包扎好,他们做完这一切后便悄然离去了。在这以后,这只大象再没有伤人,这一带大象袭击人的事件也再没发生。
①文中说到的大象袭击人类的两个例子,一是个________________,另一个是________________.
②为什么大象会袭击人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联系课文,说说你对“大象也跟人类一样,懂得恨,也明白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看自己饲养的动物,或去动物园看看大象等动物,感受动物和人的亲密关系,把你看到和体会到的人与动物之间的事写下来。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飞机兄弟


飞机兄弟

教材说明
〔解题〕
《飞机兄弟》是胡贤鑫、李抒合写的记叙文。文章记叙了美国莱特兄弟成功研制飞机的过程,赞扬他们勤奋认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
莱特兄弟是现代航空科学的先驱,动力飞机的首创者。兄,生于1867年,卒于1912年;弟,生于1871年,卒于1948年。他们于19世纪末开始研究航空,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型风洞进行试验,并和其他人进行过近千次的滑翔飞行。1903年设计、制造成用内燃机作动力的有人驾驶飞机。同年12月17日,在吉蒂霍克试飞成功,飞行时间59秒,飞行距离852英尺。
本文标题《飞机兄弟》是一个偏正词组。其意并非指“飞机”有兄有弟,而是指莱特兄弟,莱特兄弟因发明动力飞机而获此雅号。本文用这个偏正词组作标题,表明本文内容是写此雅号的来历,即动力飞机的研制过程。
〔结构分析〕
本文是按飞机研制过程记叙的,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自然段),写莱特兄弟小时候就开始研究人如何飞上天,说明莱特兄弟从小就具有爱幻想、勇于探索的品格。
第二部分(第11~19自然段),写莱特兄弟成功地研制出动力飞机。这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可分两层。第一层,受滑翔机专家奥托利伦撒尔上天失败的启发,研制成功第一架动力飞机。第二层,不断试验、改进,提高飞机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
第三部分(第20、21自然段),写美国政府组织的飞行表演,人们称莱特兄弟为“飞机兄弟”。
〔语意理解〕
“‘蜻蜓’摇摇晃晃地飞上了天,兄弟俩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们要做个很大很大的风筝,乘着它,飞上天去!’”
这两句话描述小时候的莱特兄弟仿照鸟和蜻蜓研制出的风筝飞上天的情形。前文交代莱特兄弟很爱幻想,见到天上飞的鹰,就幻想让人也飞上天。他们研究鸟的飞翔,又研究蜻蜓的飞翔,悟出个中奥秘,仿制出一个风筝,并成功地飞上天。这反映莱特兄弟爱动脑思考、善于联想、爱动手创造的性格特征。模仿、幻想、探究是创造者必须具备的个性因素,模仿和幻想又是创造的前提。莱特兄弟的个性为成功研制飞机奠定了基础。“摇摇晃晃”,形容风筝上天的形态,说明风筝还不完美。“手舞足蹈”,双手舞动,两只脚也跳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我们要做个很大很大的风筝,乘着它,飞上天去!”这是两兄弟的心声。做风筝不在玩,而是要让它乘人载客,成为人类交通工具,飞上天。他们很有雄心壮志,做飞机是他们永远的理想。
“德国的滑翔机专家奥托利伦撒尔驾驶滑翔机飞上了天,但遇上了狂风,不幸机毁人亡。这件事使他俩认识到,人想要飞上天空是可以办到的,但是没有动力的风筝和滑翔机并不是最理想的工具。”
第1句写奥托利伦撒尔乘滑翔机上天失败。这项失败的代价惨重———机毁人亡。凡探索与创造都有风险,因为这是开拓新领域,干前人所未干之事。第2句写莱特兄弟对奥托利伦撒尔失败的态度。他们没有被科研失败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而吓倒,而是对失败进行反思,认清行不通的路,从而避开;找到可以行的路,从而再探索下去。凡创新者都有胆识,随时准备冒险和表明自己的主张。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有迎难而上的个性。他们谨慎地考虑问题,运用智慧和知识去平衡冒险倾向。这句表明莱特兄弟正是这样的人。
“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秒钟。”“这次他们取得了飞机在空中飞行12秒、飞行距离为30米的巨大成功。成功的喜悦大大地鼓舞了兄弟俩,他俩一鼓作气,连续试飞,最后在第四次试飞时取得了飞行59秒、飞行距离为259.75米的可喜成果。”
这几句话详细地记叙试飞的情形,表现莱特兄弟认真踏实、精益求精的研究作风。第一次试飞,事实上已经小获成功———飞上了天,但只飞行4秒钟。这个事实证明:飞机上天是可行的;这架飞机是不完善的,急需改进。莱特兄弟与合作者们都在一起寻找设计的不足,对飞机螺旋桨、机翼等部件进行调整,尤其是对发动机下大气力研究改进。飞行时间与飞行距离在一次比一次延长,他们已经开创了航空的新纪元。
〔写作特点〕
1.依人物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记叙。
作者能抓住人物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进行记叙。第一部分写莱特兄弟少年时期。作者把他们写得天真、活泼、充满稚气,但又不乏爱幻想、敢探索,已显露出一个大发明家具备的素质。第二、三部分写莱特兄弟已长大成人,展现出科学家应有的睿智、机敏、大胆又精细的特点。
2.恰当的省略与数字的妙用。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是人类历史的大事,这个过程极为复杂艰险,完全能写成一部大书。然而作者却只用不到1500字的篇幅去记叙,使人了解了全貌,感受到莱特兄弟的可贵品格。文章省略了大量细节,比如,飞机各项部件的研制,莱特兄弟在冷嘲热讽面前的表现,寻找试飞员的过程,试飞后的改进研究等。另外,作为写科学家的文章,必须有科学家的特点。凡科研都注重数据。本文作者很好地运用了确凿的数字,比如试飞的时间、飞行的时间与距离,依次铺列,既看出飞机研制正逐渐科学化、理想化,也反映出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挑山工


挑山工

教材说明
〔解题〕
这是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散文。 
本课写“我”在登泰山时碰到一位挑山工,发现他虽然身挑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慢,总是不声不响地从游人身边走过,又悄悄地走在前头去了。从挑山工的行动上悟出一条人生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本文用一个词语“挑山工”作标题,表明本文以写人为主。“挑山工”,是“挑夫”或“挑脚夫”的一种,本文指往山上、山下为别人挑货物、行李的人。“挑山”不是“挑起山”,而是“在山上挑”。
〔结构分析〕
文章共7个自然段,先介绍泰山的挑山工,提出一个疑问,再写“我”对挑山工的观察,解决疑问;最后写“我”的感悟。依这样的思路去划分,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在泰山上有许多的挑山工,他们挑着重担,走的路比游人多一倍,但是,奇怪的是他们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这一段是“设疑”。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写“我”用亲眼所见的事实,证实挑山工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又通过与挑山工谈话,弄清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作者详细地记叙了他所观察的一个挑山工的形象,以及“我”与“他”的登山“比赛”,证实他登山的速度确实不慢。作者带着疑问去攀谈,了解到其中的奥秘,解开疑团。这一段是“解疑”。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从挑山工的形象与话语中受到启发教育。这一段是“感悟”。
〔语意理解〕
“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这句话写出“我”观察挑山工的地点。“随处”一词点明挑山工十分普通,并非有超凡体力与能力的超人。“泰山”,山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以北。长200千米,其主峰玉皇顶海拔1524米。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均在此封禅,祭告天地。许多文人墨客也来泰山览胜,留下精美诗篇与题刻。泰山是“五岳之首”,“旭日东升”“晚霞西照”“黄河金带”“云海玉盘”为泰山四大奇观。泰山与华山、衡山、恒山、嵩山为我国的五大名山,称“五岳”。
“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随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使身体保持平衡。他们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
这4句话具体形象地描述了挑山工挑货登山时的主要特点。第1句描述挑山工挑货登山的姿态,作者抓住两只胳膊的分工与动作,写出其协调的美;第2、3句描述挑山工挑货上山的步行方向,作者用“折尺”作比,形象地写出曲折向上的特点,又细致地描写了在折尺线路上行走的特点;第4句科学地分析这样登山的优越性:方便、省力。
“你在什么地方饱览壮丽的山色,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已经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前头去了。等你发现,你会大吃一惊,以为他们像仙人那样,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
这两句用比较法,写游人与挑山工登山的行为态度与效果的差别,用游人衬托挑山工登山之“神”,进一步证明他们的速度不慢。第1句列举了游人登山的不同兴致,但都以“游”和“玩”为目的,心情轻松,没有重负,不必着力赶路,可以尽情地观览、赏玩;再对比写挑山工,在游客“游”与“玩”中已经走到前边去了。前文写游客曾“从他们身边走过”,这里写他们又从游客身边追过,而且是游客玩兴正浓,毫无觉察情况下追过,这使游人惊诧不已,“认为他们像仙人,是腾云驾雾赶上来的”。“饱览”,看个够。“题句”,游览时为留纪念而写的语句。“腾云驾雾”,原指传说中仙人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腾,本文写挑山工原本落在游客身后,现在却突然赶到前边,于是“我”联想到仙人腾云驾雾。作者借这个联想形容挑山工登山的速度之“快”,情态之“隐”。
“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样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要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我们得一个劲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
这是一位挑山工解释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共5句话。第1、2句把游人与挑山工登山的走法作比较,游人很“随便”,挑山工却步步踩实,不能耽误。前者无时间限制,重玩乐;后者要把握时间,重坚持。两相比较,其本质差异就十分鲜明了。第3、4句解释走法不同的原因。“要那样”,这是一种假设,“那样”,指游客边走边玩的走法。“两天也到不了山顶”,指出这种走法的结果,即要拖很长时间,无法完成送货上山的任务,自然得不到“脚费”,另外,货担沉重,拖的时间越长,消耗体力越大。所以必须“一个劲儿往前走”,这是完成任务、达到成功的办法。这段话道出挑山工速度不慢的两个秘诀:步步踏实,持续前行。
“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这两句话写出“我”观察挑山工之后的感悟。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或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解释“我”画的画所表现的内容。“我”为挑山工精神所感动,并从中悟出哲理,因此,产生画画儿的冲动,我画的画正是表现挑山工的形象———挑山工的精神。这幅画是“有感而作”,是对挑山工“认定目标,不怕重压,步步踏实,不断攀登”的精神的礼赞。第2句中的“它”,字面看指“画”,背后意思指挑山工的精神。“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表明让挑山工精神永远激励自己去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我需要它”,是解释“一直挂”的原因,要干事业没有明确目标不行,没有踏实作风不行,没有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劲头不行,所以,应把挑山工精神学来做为前进动力。“我”“需要它”,别人也“需要它”,每一个干事业的人都需要它。
〔写作特点〕
1.抓关联点以事喻理。
本文写“我”在登泰山时看到的挑山工的样子及登山的情形。作者写这件事的目的不在于让读者了解挑山工,而在于通过这件事,说明人生的深刻哲理。开头,先展示对挑山工的不解,引出对挑山工的观察。中间详细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把哲理渗透于特点之中。最后点化挑山工登山体现的哲理的内涵。作者并非生拉硬扯地说理,这些道理是构建于挑山工“特点”与“哲理”之间内在联系上。比如,挑山工有明确任务,干事业要有明确目标;挑山工步步踩实,干事业要踏踏踏实实;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干事业要坚韧不拔,永不停歇。它们之间都有相似点,即关联点,作者正是抓住这些关联点实现借事喻理的。
2.意味深长的结尾。
结尾写作者画画儿、挂画,很有情味,也展现作者的理性思考。本意是说挑山工的精神应铭刻在心,永远成为前进动力,但作者却不直白地说这些话,而是把自己的感悟凝聚于一幅画中,这么写使文章含蓄、隽永、情意悠长,增加了文章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情趣。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先登上极顶”的行动中,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地向上攀登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向着目标奋力攀登的精神。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3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板书课题,读题。了解挑山工的有关情况。
⑴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②读后谈话。教师了解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⑵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思考:这篇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⑶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①读。指名再读课文,检查学生读的情况,师生共同评议。
②画。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③指导读书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这些句子的含义。
A.理解“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这一部分。
先指明读有关句子,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变话为画,画出折尺形路线图,从挑山工走的路线中感受文字的内涵的力量。从而明确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的原因,启发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路程长,但他们走的速度并不慢。
B.用课件出示挑山工说的话,指导学生仔细品味。
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段话,读完后,教师可先让学生认真想一想,读懂了什么,然后再请一位学生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能读懂的内容。
再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感悟挑山工说的话,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挑山工的话。
C.让学生画出描写挑山工和游人的句子后, 在读中悟,悟中读;再读课文,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体会课文中的语句,发现挑山工与游人登山过程中的不同。从发现中引发疑问:造成这种与常理正好相反的结果,主要原因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挑山工具有目标专一,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毫不松懈的精神。
D.图文结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画图呈现插图。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图上的内容,思考:作者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想一想,作者需要些什么呢?让学生品一品其中蕴涵的精神,写一写自己想说的话,读书后再与同学们讨论交流。
⑷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①通过师生对话,让学生记住“挑山工”朴素的形象,朴实的话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几个与“挑山工”精神类似的例子。如龟兔赛跑,笨鸟先飞,通过勤奋学习而后来居上的故事……
②启发学生谈话,让学生谈谈读完这篇课文后,从挑山工的精神中所受到的启发:让这种精神鼓舞我们踏踏实实地做事,朴朴实实地做人。
2.积累内化。
⑴自选词语,本文中有很多好词,在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此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认真积累。如:腾云驾雾、不解之谜、心悦诚服等。
⑵背诵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摘记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写字识字。
⑴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生字所在的词语或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巩固识字。
⑵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生字。掌握音、形、意。
⑶生字归类指导。“月”字旁的字大多数和身体有关。引导学生给带偏旁“手”的字做动作,教师让学生通过做动作体会字形、字义。
⑷指导书写,学生以学为主,老师着重指导“膝”字右半部掌握“一字无二捺”的书写规则。
4.练习。
用课件出示课后练习的第二题。比较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不同意思。通过本题的训练,指导学生体会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同的,从而引导学生掌握理解多义字的方法。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冬不拉


这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冬不拉》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教学重点:
了解王子与黑熊搏斗并英勇牺牲的事件,感悟王子的勇敢无畏的品德。
教学难点:
琴声分别描述了哪些故事情节,能结合课文内容找出来并说一说。
教学准备:(弹冬不拉的一段录像)、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掌握11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2、理解文章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大意
 2、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掌握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导入新课
 1、放录像,看冬不拉琴的样子,听弹奏冬不拉的乐曲。
 导语:这种琴就叫“冬不拉”。冬不拉琴声悠扬,琴的样子也很有特色,那么这种乐器为什么叫冬不拉呢?这里面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把你了解到的向大家做一下汇报。
 2、能说说冬不拉琴的由来吗?
二、学习生字,读准字音
 1、预习时易读错音的字有什么?易写错,易混淆的字是哪个?你是怎么区分、记忆的?
 2、学习生字具体步骤:
(1)判断正确读音
冥思苦想(mínmíng)骏马(jùnzùn)
依恋(luànliàn)匕首(bǐbì)
(2)把正确字填在()里
 一()莫()自()()勇如()如()
 ()()不安()死如()()眉不展
(3)带读词语
(4)自己读一读,记一记这些词语(见书)
三、理清顺序,了解文章结构
 1、速读课文,想一想文章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抄写词语,积累本课书中的成语。
 2、读课后思考题,再次带着问题读书。
板书
生字(易错字)1、瞎熊伤害人畜
冬不拉2、王子除害牺牲
 3、琴声讲述故事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5、16自然段。
 2、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生背诵15、16自然段。
教学重点:了解王子与瞎熊搏斗的过程,体会王子为民除害敢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难点:阿肯的琴声是怎样使国王了解事情的经过的,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感悟哈萨克民族的音乐文化。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请齐读课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你说一说“冬不拉”指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要细读课文,看一看这种乐器得名的由来。
二、回忆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填空:本文先写了,又写了,最后写了,这是按照的顺序记叙的。
 2、能根据填空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三、抓住重点,朗读理解,体会情感。
 1、默读2-10自然段,思考
(1)你认为王子冬不拉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的,边读边画批。
(2)全班交流(学生从哪一点切入都可以,教师最后梳理顺序)
 要点一:不顾个人安危(2自然段)
 出示文字片
 步骤①“自告奋勇”一词什么意思?
 ②联系上文想想为什么王子自告奋勇去除掉瞎熊?
(联系第一自然段及国王的表现,理解“一筹莫展”、“心急如焚”、“愁眉苦脸”等词语的意思。明白任务艰难,危险性大,别人无法完成,替父分忧,为民除害这几个意思。)
 要点二:胆大心细,不辞辛苦(5、6自然段)
①先读一读
②王子是怎样找黑熊、布置兽夹的?把描写他动作的词语找出来,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不畏艰辛的为民除害,他决心坚定,胆大心细。)
③写黑熊的这一自然段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这部分写出了黑熊的狡猾,可以看出下面王子与瞎熊的搏斗时危险万分的。)
 要点三:勇敢无畏,不怕牺牲(7自然段)
①王子与瞎熊是怎样搏斗的?读一读
②指名朗读,大家评一评。
③你感到这场面怎么样?
 2、小结:
(1)冬不拉是怎样的一个人?
(2)理清文章层次,先写什么又写什么。
四、想象画面,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冥思苦想”什么意思?人们深思什么,苦想什么,为什么这样冥思苦想?(联系上文)
 2、想出什么办法?
 3、读琴声这一部分,说一说通过音乐阿肯是在讲述什么事情?
 4、找出与琴声相对应的故事情节读一读。(同桌对读)
 5、理解“视死如归、低回婉转、音韵铿锵、如泣如诉”几个词语的意思,这分别是怎样的场景?
 6、指名四人读四种琴声,指名四人读四种相应的故事情节。
(1)指名朗读
(2)说一说这几个情节。(出示填空)
 7、带着想象,配乐朗读。
 8、配乐背诵(自由读、背)
 9、试着背一背,介绍自己是怎么背诵的?
 (想象画面背、回忆故事情节背、抓住四个词语背等)
 10、用琴声叙述王子为民除害的故事,让你感受到什么?
 (音乐也是一种语言,音乐的魅力,音乐文化的特点)
五、弄清来历,明白意义,体会情感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一说乐器的来历。
六、总结全文,归纳板书,提高升华
 1、全文还有几处描写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和大家说说。
 3、归纳板书,提高升华
 冬不拉纪念琴
 自告奋勇承担重任视死如归
 不辞辛苦准备作战低回婉转
 毫不畏惧英勇搏斗音韵铿锵
 献出生命为民除害如泣如诉
七、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继续背诵课文15、16自然段
 2、积累词语,会说成语的意思。
 3、小练笔:写读后感。要求从多角度写
 (如对人物的崇敬,对音乐语言魅力的感受)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精读与略读》教案”一文,希望“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精读与略读》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