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教案 > 导航 >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教案

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对于新入职的老师而言,教案课件还是很重要的,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做足了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写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

文/李琳琳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前期深思考、教学过程讲策略、效果预测促达成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学前期深思考

思考一:读教材、读学生,为实施“主导”、落实“主体”做保障。

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这一单元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上“由线到面”的一次质的飞跃。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能力,喜欢操作、乐于探究。所以,我们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思考二:定目标、定方法,为实施“主导”、落实“主体”打基础。

我们结合本学段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教学目标为:(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格子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在操作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我们将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感性认识,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同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讲策略

为全面落实教学目标,我们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环节:(1)谈话引入,明确目标;(2)趣味游戏,激发兴趣;(3)充分感知,合作建构;(4)联系实际,达标检测;(5)结合目标,总结提升。下面我就针对本课的重难点具体阐述以下两个重要环节:

第一环节:谈话引入,明确目标

课上教师采用谈话引入的方式,提出了:“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想知道什么”这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对新知的学习需求确定学习目标,目的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第二环节:充分感知,合作建构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做到:让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服务于教学目标。根据我们对教材编写意图的分析,发现教材是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感知概念。但我们了解到学生已经掌握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所以我们适当调整了认知顺序。把游戏中的素材当做学材,抓住“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引入对平面图形面积的认知。又运用观察、重叠、比较的方法,突破了对封闭图形的理解。这样顺学而教,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学生对面积的概念逐渐清晰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这一环节我们采取“合作探究”的有效措施,给学生提供充分合作学习的空间。学生根据合作要求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全班汇报的过程中优化方法。教师顺势引出“数格子”的方法,再通过比较6个格子和12个格子的图形大小,使学生意识到:只有统一面积单位才能比较面积的大小。这节课的难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先扶后放、教学合一”的有效策略。在“量一量建立认知,找一找形成表象,测一测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感知1平方厘米的大小。学生掌握了这种“量、找、估”的学习方法后,教师利用类推思想认识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目的就是让教法成为学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效果预测促达成

为了预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我们认为本课运用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1.以学定教,为学而教。本课教学关注并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基于经验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

2.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经历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学习方法、积淀数学活动经验。

3.回顾反思,再次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促使学生养成追问的习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用数学思想方法学习更多新知的心向和愿望。

以上是我们的教学预案,许多新的知识、新的思想、新的方法,都是在师生互动中生成。这就需要教师读懂课堂,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为“主体”而“主导”,以学定导,和谐高效的课堂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fwR816.cOM品读分享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教案


第六单元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一课时

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71-76页和练习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单元分析:(一)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定位:本单元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探索“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等知识。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前提和基础,对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有关的几何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单元在相应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圆的直观认识

第2册

角的直观认识

长、正方形和它们的周长

第5册

长、正方形的面积

认识轴对称图形

第6册

认识直线、线段和射线

平角和周角

第7册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

梯形的认识,认识组合图形

第9册

垂直和平行

第8册

圆和扇形的认识

第11册

地位: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图形认真发展上的一次飞跃。

(三)本单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

“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学生掌握求长、正方形的面积后,运用长、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二、单元目标

(一)单元整体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

(二)课标对此目标的相关阐述及要求: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能联系实际估计物体的长度和长、正方形的面积;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能灵活解决稍有变化的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问题。

该目标在本年段应达到的目标:

1.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第一课《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课型定位---- 重点课

(二)本课分析

1.本课在单元中的定位

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对有关知识的探索,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操作、观察和思维能力。

2.教法体现

(1)联系生活,情境导入,在比较、探索中引出概念。

(2)以需求定发展,体现做数学的思想。

(3)操作中体验,感知概念,建立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如何体现单元目标

通过例题“给大小不同的小区绿地平面图涂色”,比较“数学书和英语数封面的大小”,让学生感受面积有大有小,从而理解面积的意义。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4.本课知识与其它单元知识体系间的联系点。

本课的学习也为学生长、正方形的面积及以后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1-1学生建立面积的正确表象。

1-1-1学生能理解面积的含义。

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1-1-2学生能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1-2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1-2-2-1学生理解1平方厘米。

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

1-2-2-2学生理解1平方分米。

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

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

1-2-2-3学生理解1平方米。

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米做单位。

2、过程与方法:

2-1在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等活动中,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建立空间观念。

(五)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及目的

从生活实际导入,使数学的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1-1-1学生正确理解物体面积的含义,如黑板面的面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1-1-2学生能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观察法、重叠法。

1-1-1-2学生正确理解平面图形面积的含义,如三角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1-2-1学生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2-2-1-1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正确表象。

1-2-2-1-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厘米做单位

1-2-2-2-1学生建立1平方分米的正确表象。

1-2-2-2-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分米做单位。

1-2-2-3-1学生建立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1-2-2-3-1学生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适合用1平方米做单位。

1-2-2理解常用的面积单位。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确定在每件物品的后面应填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使学生进一步名片有关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一、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师:同学们,前段时间李阿姨刚买了一套住房,你们想了解点什么? (学生回答。)

情况一:若学生回答的问题有价值。

师:同学们有的想知道……,有的想知道……,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从这个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情况二: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事情可真多,这是新房的平面设计图,仔细观察这个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房间是有大有小的。)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有的房间大,有的房间小,房间的大小指的是面积的大小,客厅大也就是说客厅的面积大,卫生间小是指卫生间的面积小,那你能说一说,客厅的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是指地面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房间地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比如,餐厅地面的大小是餐厅的面积,厨房地面的大小是厨房的面积。

师:再比如说,你看,这里是我手掌的面,那么这个手掌面的大小,就是我手掌的面积。那你们的手掌面呢?谁愿跟我比比,谁的面积大。

师:你来,同学们看,谁的面积大?

师:同位互相比一下。

师:其实,周围物体的面也有大有小。现在大家可以任意找一找,比一比。然后互相说一说,看看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开始吧。(学生小组自由探究。)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比较的哪些面的面积大,哪些面的面积小?

学生交流(学习重叠法的语言:这个同学是把这两个面重叠在一起来进行比较的,他发现垫壳的面多出一部分,所以就说垫壳的面积大,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可以叫它重叠法。)

师:刚才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前,我们学过不少图形,你们看,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课件出示),这些图形的周围都是封闭的,我们叫它封闭图形。这些图形也有大小吗?

师:你能看出正方形和长方形哪一个大吗?圆形和三角形呢?

师: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我们可以说正方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圆形比长方形的面积大,你能说出在这四个图形中哪一个的面积吗?

生:正方形的面积。

二、比较面积大小,探索面积单位

师:刚才有的面的面积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大小,那你觉得餐厅和厨房哪一间的面积大呢?现在我们就想办法来研究一下,好不好?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在信封里装着,可以利用这些学具摆一摆,数一数,看它们的面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好吗?看哪个小组能最先得出结论。

学生小组活动并汇报。(师巡视观察学生摆的有几种情况)

展示摆的好的小组,正确的摆法有以下情况:

红纸 绿纸

正方形 12 12

圆形 12 12

长方形 18 18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摆的,(出示错误的一组)你能说说你们比较的是哪张纸的面积大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答)

师:那你认为这样合适吗?

师:找同一小组同学说:那你认为怎样就合适了?

引导学生说:要用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测量面积的时候,要用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叫面积单位。

刚才,我们用到的正方形、长方形都可以看作一个面积单位,为了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想不想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几个?是怎样规定的?请带着这两个问题看数学课本73、74页,从这里边找到答案。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每个面积单位有多大?

学生看书后小组互相说说这两个问题。

师:谁来告诉同学们,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几个?(学生回答。)

师:你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吗?

师: 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厘米吗?(师贴1平方厘米)

师:量一量,看它的边长是不是1厘米?在你的脑海里想象一下1平方厘米有多大?看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也可以跟你的同位说一说。(学生汇报。)

师:现在我们知道1平方厘米有多大了。现在你估计一下,这块橡皮的面积大约有几个1平方厘米呢?

生:5个。

师:5个1平方厘米也就是几平方厘米(5平方厘米),你认为橡皮这个面的面积是5平方厘米,还有谁想说?

是: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1平方厘米摆一摆,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合作验证。

师:刚才,咱们用1平方厘米的学具很快测量出了橡皮的面的面积。请你想一下,如果用它来测量这张桌子的面积,你觉得怎样呢?(学生答。)

师:对呀,太小了怎么办?你觉得用哪个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师:你能从你的学具里面找出1平方分米吗?(如果学生举起1平方分米就说,你知道这是多少吗?)

师:祝贺你们,找对了。量一量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量。)

师:我们周围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呢?(学生找。)

师:想一下,用1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面的面积呢?(学生答。)

师:如果用它来测量操场的面积,你感觉怎样?

师:你觉得用哪个单位来测量操场的面积比较合适呢?

生:平方米。

师:你知道1平方米有多大吗?

师:今天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1平方米,看大不大。

师给学生展示1平方米。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找一找1平方米,好吗?(学生交流。)

师: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几平方米?(师演示。)

师:看一下,1平方米的面积上能站多少个人,好吗?

I-teach:

1、橡皮擦的表面约是4(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

2、一张手帕的面积大约是4(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

3、小红家的卫生间大约是4( )

A、平方厘米 B、平方分米 C、平方米

三、小结,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咱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而且知道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米和平方分米,咱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四、巩固练习

(一)课本41页1、2.

(二)填空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 )

2、钢笔长14( )

3、倩倩的大拇指的指甲盖大约是1( )

4、老师的手掌面大约是1( )

5、池塘的水深2( )

6、教室的地面是40( )

(三)判断(i-teach)

1.物体表面或围成平面图形的( ),叫它的表面积。

A 多少 B 长宽 C 大小

下面图形中的两部分面积相等。

(1)正确 (2)错误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他喜欢大屏幕

表面


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摆。

统一面积单位


用尺子去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说: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1㎝

大人的大拇指的手指甲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1块是1平方厘米,100块是100平方厘米

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说: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①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纸片,看看它有多大。再想一想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②估计一下课桌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再测量一下。

黑板太大测量很麻烦

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1米)

说: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在地面上画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看看它有多大,估计一下能站下几位同学。

独立填写

独立思考

进行选择

(知道了什么是面积,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的简单过程,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的大小,并且学会了选用不同的面积单位测量指定的面积的方法。)

课件出示情境图,有利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出示学生摆错的方法,说明用两样大小不同的物体来测量同样大小的物体得到不同测量结果的事实,引出需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从而产生了学习面积单位的需要。ipad出示练习题。

利用i-teachi出示判断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区分“周长”和“面积”。

(六)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表面

大小——面积

平面

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七)作业预设

课本42页4、5、6.

(八)教学反思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积


面积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
1、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教学活动。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正确的表象。教材还特别安排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比较,以免混淆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2、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部分内容很重要,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积计算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从而总结出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这里教材内容包括单位间进率和简单的换算,学好这个内容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每个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而且又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公顷、平方千米。这一内容主要是介绍教大的面积单位,它常用测量土地面积,我们有时称它为“地积单位”。认识这两个面积单位,对以后的生活 、生产劳动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对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解答,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增强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4、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正确的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表象,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单位的推导过程。
教学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找出面积与边长的关系。
第四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课件出示图形
2、写出正确公式。
长方形周长=( ) 正方形周长=( )
长方形面积=( ) 正方形面积=( )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讲授新课
1、课件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
(2)计量单位不同 。
(3)计算方法不同 。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长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
四、小结
跟小组同学交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80页6、7题。
板书设计:
长方形周长= (长+宽)×2 (a+b)×2
正方形周长= 边长×4 4×a
长方形面积= 长×宽 a×b
正方形面积= 边长×边长 a×a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教案范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70-74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重迭、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围一围、用一用、想一想,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养成严谨治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
1、游戏引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张纸,如果咱们要在这两张纸的面
中进行涂色比赛,看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那你想选哪张纸?为什么?
2、师小结:纸的面有大有小。
二、探究新知
(一)揭示面积的概念
1、 出示实物,引导观察
(1)出示一本数学书和一个练习本,先用手摸一摸它们的封面,再比较一个它们的封面哪个大,哪个小。
(2)组织学生汇报比较的结果。
(3)你再摸一摸课桌的面和铅笔盒的面,它们的大小有什么不同吗?
2、师小结:刚才通过我们的摸和看,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师板书
3、认识平面图形的大小:现在我们知道了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那我们以前还认识过一些封闭图形,比方说:“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出示课件)那这些图形有大小吗?(生汇报)
4、师小结:对,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5、揭示面积的概念。
物休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二)认识面积单位
1、引导比较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现在,你们每人小组都有两张不同颜色的彩纸,这两张彩纸的面积谁大谁小呢?(生汇报)
2、师:对于这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刚才大家有三种猜测,那么到底哪种猜测是正确的?你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3、组织交流
师:为什么要用同样大小的图形呢?不一样大的图形行吗?(生汇报)看来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时,一定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进行测量。
4、引导动手操作,实际测量
下面请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来摆一摆,这两张纸的面积到底谁大谁小?(生汇报)
5、 揭示面积单位:
(1)的确,为了方便,人们就统一用正方形做为面积单位,(板书:正方形)
可是,正方形有大有小,那究竟用边长是多长的正方形来做为面积单位呢?
(2)生汇报,师板书: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 平方分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3)小结:同学们,这里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就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面积单位。
6、 认识面积单位
(1)下面,我们就先认识平方厘米,好吗?
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找到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把你找到的1平方厘米都举起来看一看。
(2)同学们,看一看,再想一想,在我们身边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3)认识平方分米:
你们能不能从学具袋中找出面积是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呢?找找吧,把你的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同桌互相交换交换,看看,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平方分米有多在呢?好,睁开眼睛,你们能用手来比划比划吗?
(4)例举生活中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的实例。
(5)认识平方米
① 现在我们认识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那1 平方米,也就是边长 1米的正方形会有多大呢?同学们,你们想看看吗?(老师出示1平方米的纸)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米。
② 找四名同学上台1平方米。
③ 例举我们的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平方米。
7、 揭示课题,并板书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面积,还认识了面积单位,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三、 巩固练习
1、 数学书76页第1题
2、 数学书76页3-4题
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汇报)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仔细观察,勤于思考,你会发现更多的数学奥妙!


板书设计
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边长 面积
面积单位:正方形 1厘米 1平方厘米
1分米 1平方分米
1米 1平方米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


面积教学案例

一、学情分析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收集、分析、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的面积是1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或者生活中找到与面积单位大小相近的面,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面积单位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面积》教学案例:使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

面积计算公式。

3.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四、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5.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

五、单元课时安排

第1课时p71-74页、练习十八第1、2题

第2课时p74-75页例1、练习十八第3、4题

第3课时p77-78页例2、3;练习十九第1-4题

第4课时练习课p80-81页;练习十九第5-11题

第5课时p82-83页

第6课时p84-85页

第7课时p86-87页(整理与复习)

六、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这部分内容的结构如下:

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材编写特点。

(1)展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

(2)重视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

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

(3)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

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

(4)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教学建议

1.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仍就面积单位的学习来说,可以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当然好。但也有些内容,如认识面积单位,与其使用多媒体,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本单元中,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

4.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尽管是一种粗略的测量方法,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人们平时对面积进行估测的机会常常比精确测量更多。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测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如“估计本班教室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课本封面的面积,在小组中交流估计的方法。”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长、宽(或边长)计算出面积。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本单元的内容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四、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面积和面积单位

面积和面积单位(第70~76页)

这部分内容从整体上看,其顺序是:认识面积→引入面积单位→长度单位与相应面积单位的比较。分开来看:(1)面积概念,包括物体表面大小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2)面积单位,包括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以及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 (3)1厘米与1平方厘米、1分米与1平方分米、1米与1平方米的比较。

1.主题图。

这是一幅教室场景图,图中提供了许多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学习信息。如:墙上的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它们的大小可以通过观察加以区别。教室内,同学们都在进行操作活动,有的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课本与练习本封面的大小,有的在长方形上摆圆片或三角形,有的把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大拇指的指甲上比大小,有的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课桌面的面积。另有两个同学正在布置墙报。这样,在实际生活背景下呈现有关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加以理解。

2.面积的概念。

面积的概念可以从比较物体表面积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引入。前者可以从主题图中找到观察比较的对象,如比较黑板和电视机屏幕哪个大,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提示,比较数学课本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从中还能比较自然地引出两种直接比较物体表面或平面封闭图形大小的方法,一是观察比较,二是重叠比较。一般来说,当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大小差异明显时,可以观察比较;当大小相差不大难以观察得出结论,而物体又便于叠合时,则可以采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大小。

此外,还有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某种统一的图形作为标准,在被比较的平面部分内进行拼摆,数一数,各有几个这样的图形。课本第71页上的两个长方形就可以借助间接比较的方法,来比较其大小。这一安排,为引入面积单位作了铺垫。

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引入面积的概念。

看一看,黑板和屏幕,哪个大?

比一比,数学课本和练习本的封面,哪个大?

猜一猜,两个长方形,哪个大?

在此基础上,引入关于面积概念的描述。然后让学生用“面积”,说一说上面前两项比较的结果。还可以再让学生看看周围的物体,举例比一比,某两个面面积的大小。如比较黑板面与课桌面、课桌面与椅子面的大小。

3.面积单位。

为了让学生理解引入面积单位的必要性,教材由第70页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首先,这两个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其次,由于形状不同,用重叠的方法也难以比较出大小。这就造成了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的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由此让学生自行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可能学生会选择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图形(如圆片、正方形);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图形(如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等。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不同不行,大小不同也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再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对此,学生一般会从便于拼摆、测量的角度,选择正方形。这当然是合理的,也符合现实规定。但教师应当明白,将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纯属人为规定。根据需要,选用其他形状,比如正三角形,也是可以的。

接下去,教材介绍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规定,并通过多种活动:“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用手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能站下几个同学?”让学生感知这些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面积单位的大小。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改写。
2、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师:每相邻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师板书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师:每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动脑研究一下.
(师边说边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推导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师:课件出示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谁来说说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多少平方厘米呢?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学具,开动脑筋,四人一小组动手操作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操作结果。
生1:我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在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上,横排每排摆10个,竖排每排摆10个,一共可以摆100个,所以这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用平方厘米做单位是100平方厘米。
(教师出示一面画有100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的正方形。)
生2:我们是用直尺去量
师:还有想法吗?
生3:我是直接把1分米换算成10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0×10=100(平方厘米)
师:总结并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学生齐读。
2、知识迁移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师:仿照刚才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小组在一起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师巡视,生汇报。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1米=10分米,10×10=100(平方分米)
(板书)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学生读。
师:现在,谁来告诉我每相邻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师在黑板上贴字条) 去掉“相邻”行吗?为什么?平方米和平方厘米相邻吗?它们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生回答师板书: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师领读生跟读(正读反读这三个关系式)
3、根据进率,进行换算
师:应用这些关系,你能推算出2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2平方分米就是2个100平方厘米,也就是200平方厘米)
1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呢?
反过来8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呢?你又是怎么想的?2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你能学着老师的样子举几个例子吗?(生举例)
三、深化新知,巩固练习
(一)、火眼金睛(下列说法对吗?)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
每两个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
我们学校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合500平方分米( )
1平方米=1000平方厘米( )
(二)、神机妙算(你能很快说出答案吗?)
6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1000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3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8平方米=( )平方厘米
(三)、大显身手
一个正方形桌面的周长是360厘米,边长是多少厘米?这个正方形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四、回顾整理、总结生成
1、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内容,并把例题补充完整。
2、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呢?(生畅所欲言。)
3、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83页做一做
2、练习二十第四题
六、拓展延伸
(智力闯关)
小红家用边长5分米的方砖铺地,客厅正好用了96块方砖,小红家客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一文,希望“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说课稿”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三年级下册面积的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