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七年级上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2024七年级上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

七年级上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 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 ℃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知识结构

1.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正数

负数

象1、2.5、 、48等大于零的数叫正数

象-1、-2.5, ,-48等小于零的数叫负数

0叫做零,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有理数的分类

三、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

查看全文>>>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

查看全文>>>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

查看全文>>>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

查看全文>>>

正数和负数(1) 教学目标 1, 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知识,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 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知识重点 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通过具体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学生思考: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 仅供参考. 师:今天我们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xx,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出现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察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考讨论,然后进行交流。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高低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 先回顾小学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 密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小学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 这个问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须要求学生理解.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学生带着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 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 ℃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 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

查看全文>>>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 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 2.6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 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4插入课本p35第1、2题和p34技能训练。 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 4.1小肠的特点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查看全文>>>
七年级数学 来到七年级,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入,我明显感到孩子们接受新知识是那么的吃力,毕竟六年级数学还是小学的内容,看不出孩子的真正实力,随着有理数的开始,整式到方程部分孩子开始慢慢听不懂了;现在几何知识的刚接触,让孩子们更是无从下手!现在我都怀疑我的能力了,教了十几年数学了,忽然感觉给孩子们讲不明白了: 1、第一节课的对顶角,邻补角,老师们集体备课时感觉只是比较简单,可能进行的比较快。但万万没想到找对顶角成了这一届孩子的难点,更不用说邻补角的2种情况了。于是课上我让金宏达详细地展示了如何去找邻补角(比微课更形象),但就是这样,仍有孩子找错了。从这里我意识到孩子们几何意识需要慢慢培养!接下来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就先让孩子们预习,课上展示,效果倒不错,思维好的孩子点的相当到位! 2、相交线2周后结束,第一节平行线进行的很顺利,但从平行线的判定开始明显感到孩子们反应慢了,这一课时现在10班上的,上完课,我做了一个调查:本节课学完知道我们学了什么,将要解决什么问题?10班孩子不到一半啊!9班稍好点(9班孩子脑子灵活啊)。为了能让孩子们有点做几何题的感觉,我们组被迫在此停了2课时,一课时根据角找平行线(最笨的方法:画角),第二课时,知道平行线和其中的一角,如何找另一角(根据条件找截线,再找角),一步一步领着孩子们找,一句一句引着孩子们说 ,一点一点 陪着孩子们写,但截止到现在昨晚的作业我都看了,孩子们逻辑思维还是不够严密!期待10班孩子周末顿悟一下,周一有大的改观! 3、班内出现这样的现象:代数部分不是很好的孩子,有几个几何思维特好(金友梅,张硕,田明正 等)但也有代数不错,几何很慢的(张梓剑,成淑卓、金子健等),这部分孩子多多关注了! 孩子们,加油!希望咱们尽快入门!咱们共同努力! 查看全文>>>

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快一年了,我们学校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感觉不出来,好或者不好,只是记得,我们上初中那会,几何还跟代数分开呢,而现在所使用的教材,每册都有相关的代数跟几何,而且问题都很具体,很实际,几乎每一个知识点都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想必,新教程改革要让孩子们学有用的数学,这点体现在教材里,当然也体现在我的课堂上.

之前上课,老是感觉时间很短,中学的45分钟,大学的90分钟,除了自己喜欢的课,时间通常都是很漫长的,不过那时还是学生的身份,现在,我想,我已经习惯了,是老师,是一名教给孩子们好的学习方法的老师.从花尽40分钟还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到讲练结合,突破难点,联系考点,我想,我努力,我进步吧.感谢那些直言不讳的领导,老师们,我的成长跟他们是分不开的.

乡下的初中,与城里的截然不同,生源有一定关系,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念的问题.很荣幸,我所教的这门课,学校,学生都还算重视,但差距的存在,又着实让人恼,除了坦然面对,我还学会了改造.把我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他们,也许不是很多,但可以让他们了解,除了课本还有很多是他们不知道的,书上的东西也值得怀疑,我说的话也会有错的时候.只是希望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让他们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教材的第八章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九章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两章都是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对代数的进一步学习,所以,检查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显得尤为关键,所幸,在上册的习惯养成上,大花工夫看来是没有白费的,虽然有那么一点教条,但从现在学习的效果来看,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比我想象的好多了.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为1,这些在孩子们中间耳熟能详的步骤,操作起来,真是如鱼得水.引导孩子们思考,如何解决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通过一元的比较,找到了消元,什么时候用代入消元法,什么时候用加减消元法,通过实际的操作,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归纳.其实很多的题具体该用哪种消元法都是模棱两可的,相对而言,所以,我就给孩子们布置自主作业,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题,让证明你的结论,之前,看到大家浓厚的兴趣,我想,我的启发成功了,可是不然,他们手中的资料除了课本就是练习册,一部分在上面找了些题来应付,一部分竟然忘了,他们不理解我布置的作业,他们太听话了,所以,墨守成规,等我布置书第几页第几题或者他们会完成的更好些,还是有好几个人的作业让我满意的,至少,他

查看全文>>>

七年级上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

范文资讯网七年级上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七年级上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2024七年级上数学正数和负数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