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导航 >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蚊子和狮子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蚊子和狮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的重要部分,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只有充分准备好教案课件的前期设计,才能很好地达成要求的教学目标设计。你是否在为不会写教案课件而烦恼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蚊子和狮子,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进一步了解寓言的相关知识。

口语交际训练的设计目标:揣摩人物心理,转换成语言表达。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怎么理解蚊子可以打败强大的狮子,却死在不值一提的蜘蛛手里?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用传神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请学生散读课文,思考: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请学生概述故事内容。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1、请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请学生站起来说出喜欢哪句句子,为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后,解释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重点品味的内容:蚊子的语言、动作描写部分。

*分析品味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讨论、理解的问题:

1小小的蚊子为何能战胜强大的狮子?

2挑战前、获胜后蚊子都吹响了他的小喇叭,这两次的心情分别如何?

3和狮子比较,蜘蛛是多么的不值一提,可蚊子为何却命丧其手?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适当地穿插口语交际设计

“当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如果你就是那只“小小的蜘蛛”,你想要对这只“阴沟里栽了船”的蚊子说什么?

五、延伸体会寓意

1、我们生活中有蚊子这样的人吗?你们在学习生活有过蚊子的表现吗?

2、你能再讲一个寓言故事,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吗?

六、质疑教材

故事讲的是蚊子和狮子的故事,蚊子被蜘蛛吃了,故事也就结束了,为什么课文又加了第二段和故事情节“无关”的内容?

简单介绍寓言的结构特点:大部分寓言第一段讲述一个故事,第二段则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前面为记叙,后面是议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但并不是所有的寓言都是这种结构。

七、教学建议:教师可带领学生排演课本剧,引导学生通过表演来体会蚊子的心理,分析蚊子被蜘蛛消灭的原因,从而明确寓意。

八、作业:必做:写一段有中心的话,其中用上“较量”、“凯旋”、“叹息”这三个词。

选作:1、假设在蚊子将要送命的一刹那,一阵风吹破了蜘蛛网,蚊子幸运地逃生了。这之后,蚊子会有怎样的想法和经历呢?请发挥想象续写这个寓言故事。

2、写一段“用动作、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的小故事。

二、电子课文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三、备课资料提供

《伊索寓言》简介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 故事集。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也具有重大影响。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得到过启发和乐趣。许多故事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大多是动物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对后代影响很大。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世界寓言

寓言既有故事情节又有比喻性质,常常借物喻人、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借远喻近。把不易理解的道理寄托在具体通俗形象的故事里,尤其适合少年儿童。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风趣《拉封丹寓言》、深刻的《莱辛寓言》、凝练的《克雷洛夫寓言》都是寓言中的精品。本书为“世界儿童文学名著插图本” 系列中的一本,精选了伊索、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四位寓言大师的优秀作品,配以形象生动的插图,使少年儿童借助引人入胜的精彩插图的帮助,来理解每一个小故事里的深刻寓意。以自然万物为主角,呈现人生百态,充满着人生智慧的寓言,让人回味无穷。愿每一个小小的寓言故事都能帮助小读者们理解一个寓意深刻的道理……

本书选收伊索、拉封丹、莱辛、克雷洛夫四位寓言大师的优秀作品260篇,这些寓言有的已经流传了甚至几百年,但我们今天读起来还是倍感亲切。我们可以从这些不长的短文和短诗中体味伊索寓言的淳朴、智慧和机敏,拉封丹寓言的俏皮、风趣和生动,莱辛寓言的深刻、激越和时代感,克雷洛夫寓言的丰富、凝练和绝妙讥讽,从而了解大师们所生活的时代,品味大师们特有的艺术风格,领悟深奥的人生道理。

语言教学注意

“ 寓言 ”就是以深刻的道理寄托小故事中,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道理,通过虚构的简短故事加以譬喻,只所以简短。它最基本特征在于教训和讽刺。

感受形象,掌握语言。因为语言的寓意是包含在鲜明生动的形象之中的,这就要求对寓言的教学必须抓住生动形象的关键语句,找出重点词语,理解这些语言所描写的形象,并使学生感受和想象这些画面,如:我在教寓言《矛与盾》中,首先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反复朗读,整体感悟句子以至全文的意思。如:“吾盾之坚”“吾矛之利”中的“坚”和“利”分别作“坚固”和“锋利”的解释。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其意。寓言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通过一个简短完整的故事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来表现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来想象,使学生对寓言故事形成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四、课内精段练习设计及答案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却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释下列词语,并说说他们的表现作用。

a.较量较量: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语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b.凯歌: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表现出蚊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理。

2.“要说不是这样”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概括蚊子战胜狮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在描写蚊子叫声时用了两个不同的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5.“你并不比我强”和“我比你强得多”分别是________句和________句,从句子的语气上来看,第________句比第________句强。

6.文中写狮子与蚊子的“战斗”时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描写手法。

a.对话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神态描写 e.心理描写

7.在文中最后一节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句子。

8.指出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吹着喇叭”所表现的不同内容。

(1)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

这里“吹着喇叭”表现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

这里的“吹着喇叭”表现了蚊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理解文段中加粗词的含义,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强调蚊子至死仍然不服气,因为战胜过强大的动物。

b.说明蚊子至死不明白自己被灭亡的原因。

c.蚊子为自己的强大而遭覆灭感到惋惜。

d.蚊子已感受到是自己的得意忘形使他遭到失败。

参考答案:

1.a.在竞赛或斗争中比试高低;毫不畏惧 b.打了胜仗所唱的歌;洋洋得意 2.(你并)不比我强 3.勇敢无畏、充满自信、善用计谋。4.吹着喇叭 唱着凯歌 5.否定句 肯定句 第2句 第1句 6.b c 7.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8.①自信 ②得意自满 9.b

五、课外相关阅读练习设计及答案

a_______________

一只硕大的蜘蛛在一座古屋上编织了一面漂亮的蛛网,用以捕捉苍蝇。每当苍蝇落到网上,被缠住不能动弹时,蜘蛛就把苍蝇吞食个干净,不留一丝痕迹。因此,别的苍蝇飞来时仍以为这蛛网是个安全宁静的恬息处。

一天,一只颇为聪明的苍蝇飞来了,在蛛网上嘤嘤嗡嗡地盘旋了好久不肯落下,于是蜘蛛便爬出来对它说:'落下来歇歇脚吧!'然而苍蝇远比蜘蛛聪颖,他回答说:'你的房屋上见不到别的苍蝇,而我是从不在不见别的苍蝇的地方落脚的。'说完,他就鼓翅飞开了,他飞呀飞呀,一只飞到一个许多别的苍蝇汇集的地方。他刚要在那些苍蝇群中落下,突然一只蜜蜂嗖地飞来对他说:'不要落下,傻瓜。那是张捕蝇纸,那些苍蝇全都落入圈套了。'苍蝇反驳道:'不要说傻话,你瞧他们还在piān piān起舞呢。'说完之后,他就一头扎了下去,因此也就与其他苍蝇一样给粘在捕蝇纸上了。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ān piān( )起舞

2、文末划线处应填入的句子是( )

a.不善于扬长避短 b.愚昧无知 c.经验丰富 d.自以为是

3、给这则寓言加一个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苍蝇和蜘蛛 b.苍蝇、蜜蜂和蜘蛛 c.'聪颖'的苍蝇d.聪明的苍蝇

4、苍蝇被粘住了,如果你是那只蜜蜂,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1、翩翩 2、d 3、c 4、略

六、推荐教学教法论文一篇

寓言教学与创新教育

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小学语文课本中选有许多寓意深刻的寓言,搞好寓言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重要意义。

一、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一则寓言叫《盲人摸象》,说的是几个盲人摸象时由于摸不到象的全部而得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表层寓意嘲笑那些一知半解便自以为是的浅薄之徒;中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不知佛法的博大精深而诩得道的臣民;深层寓意是告诫人们要克服主观片面性,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学生对表层寓意的理解是比较容易的,经过启发后对中层寓意也能理解。我们如能借这类寓言,逐层诱导学生不断深入地探索其深层寓意,经常训练,并且把这种训练同其他内容的教学、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哲学的深度思考问题,其功用就远不止语文一门学科,也远不止小学一段时期。

《刻舟求剑》: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思想闭塞而又刚愎自用的蠢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顽固守旧、反对革新的国君和贵族;深层寓意则是告诫人们要懂得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哲理。

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些寓言的表层寓意并不难理解,但其深层寓意的理解就很困难。这当然是正常的。实际上,勉强叫学生去背那些哲学概念也没有必要。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怎样设法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步学会抽象思维,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在长期训练中逐步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并且把那些作为人类几千年思维结晶的哲理逐步融入自己的日常思维之中。

二、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寓言《猴子和鳄鱼》,写鳄鱼的妻子病重,要吃猴心,于是鳄鱼谎称对岸有茂密的花果,愿意背猴子渡水去采摘,把猴子骗到水中央才说出本意;猴子急中生智,谎称“心挂在树上要回去取”,鳄鱼只好背它回去取心,刚*岸猴子便跳到树上去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这则寓言有四个寓意:骗人者反而受骗;要防止得而复失;不可贪欲迷误;邪不胜正。

一则优秀的寓言,往往就像这样令人回味无穷。实际上,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寓言不过是现实生活的折射。现代社会愈益复杂,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切实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使学生越学越聪明。

三、利用寓言形象的可塑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寓言《买椟还珠》,本来就可从买方、卖方两面进行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而这个故事本身讲的是个买卖问题,可否引导学生联系当前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思考呢?譬如说,现代商品生产极讲究包装,那么生产厂家能否学“楚人”包装珍珠那样去包装自己的产品呢?由此出发,至少可以引出三个相关的问题:

1、商品的装璜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审美效应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包装是艺术,但包装后的商品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

3、我国劳动人民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懂得了商品包装的辩证法,对楚人卖珠的嘲讽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能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去思考,毫无疑问,学生将会经常乐意去“发现”。

当然,“发现”也好,“想象”也好,“创造”也好,都不是胡思乱想,不能脱离寓言的基本内容而“离题万里”。

四、利用寓言作品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狼的寓言有四篇:《一只狼》、《狼和小羊》、《会摇尾巴的狼》、《东郭先生和狼》。这四篇的寓意,分开看,大不相同。但如果让小学生归纳一下狼的特性,(残忍凶恶而又不乏狡猾),这就是简单的辐合思维训练。

复杂一点的如《买椟还珠》、《南辕北辙》、《我要的是葫芦》、《掩耳盗铃》,分开看,四篇寓意似乎大相径庭;但合起来看却可以说明一个共同的道理:目的和手段(或途径)必须统一,否则将一事无成。这是从较深的层次上进行辐合思维训练的材料。

训练学生的整合思维,常常要引导学生异中求同。这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

Fwr816.COm小编精选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塞翁失马


课型

精讲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

2.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通过看注释和借鉴以往学习经验的方

法自主学懂这篇小古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

1.成语是源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

生:交流。

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了解多少?

预设生的回答:

(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

(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

(3)随机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大家,你还认识哪些翁?(老翁、渔翁、

家翁)我们这儿是塞翁,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塞翁失马的意思就是——住在边塞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

2.《塞翁失马》这个成语故事我们都已经预习了,是不是?下面我们来听写这个成语故事中的几个词语,谁愿意到上面来写?其他同学拿起笔写在纸上。写的时候,尽量写得大一点,端正清楚一点。

听写:此何遽不为福? 福。

此何遽不为祸? 祸。

福、祸这两个字比较难写,它们的偏旁都是示字旁。下面我们再来听写两个词语,谁愿意上来?

听写:塞上叟失马,人皆吊之。 吊。

其马将胡骏马而至。皆贺之。 贺。

3.吊在现代文中是什么意思?在这篇小古文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相机板书学习方法)真不错,下面注意看,老师在祸与福之间画了一条绿线,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画这一条线吗?下面再注意看,老师又在祸与吊、福与贺之间各画了一条红线。想想,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先别着急,我们打开课本,先听王老师把课文读一遍,一边听一边可以琢磨:祸与吊、福与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好,把书拿起来。(老师范读这篇小古文。)

二、围绕“祸福”,了解大意

1.把书放下,谁听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来了?

塞翁遇到了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遇到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

2.那塞翁遇到了什么祸事,人们纷纷去安慰他;他又遇到了什么福事,人们纷纷去祝贺他呢?请大家自己来读读课文,然后来交流交流。

(1)塞翁走失了一匹马,这是他遇到的祸事。你从哪一句话看出来?(读第一句话)塞上叟失马,人皆吊之的意思就是边塞上的老人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去安慰他。你是怎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的?(看注释,借鉴以前学过的知识)塞翁遇到的祸事就是——用这句话中两个字来说就是:失马。塞翁走失了一匹马,邻居朋友都替他感到怎么样?可惜、惋惜、难过。带着这种语气读这句话。

(2)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了腿,这是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祸事。请你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用看注释、借鉴以前学过的知识的方法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好是多音字,读hào ,意思是喜欢,折也是多音字,折髀就是摔断了大腿骨。家富马良,其子好骑,坠而折髀,人皆吊之的意思是塞翁家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有一天从马上摔下来,摔断了腿,邻居朋友都来安慰塞翁。请你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来说说塞翁儿子遇到的祸事——折髀。如果你是塞翁的邻居朋友,看到塞翁的儿子摔断了腿,跛了脚,你会觉怎么样?(会替塞翁感到伤心、难过)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

(3)塞翁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外族人的好马,运气真好,这是塞翁遇到的福事。请你也找出相关的句子来读一读,并说说意思,指名学生读这句话,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走失的马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好马,邻居朋友替塞翁感到高兴)塞翁遇到的福事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得马。

(4)塞外民族大举入侵,边塞地区的青壮年男子都被征去当兵打仗去了,当兵的人十有八九都战死了,惟独塞翁的儿子因为跛脚的缘故没有去当兵打仗,和年老的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读句子,读出庆幸的语气。说说意思,用这句话中的两个字说出塞翁遇到的第二件福事——相保。(交流学习塞翁遇到的祸事、福事的过程中,学习顺序可根据学生的交流前后调换。)

3.对于塞翁的邻居朋友们来说,失马、儿子折髀是两件祸事,所以要去好好安慰塞翁,而得马、父子相保是两件福事,值得好好庆贺。那么,塞翁又是怎么看待这些祸事福事的呢?(找出三个反问句,理解意思,读出反问的语气,读出塞翁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的样子。)

4.师生对读,把其他人的惋惜、难过、伤心、患得患失与塞翁的沉着冷静、处变不惊用朗读进行对比,同时读出停顿,读出韵味。

5.读得真不错!那你能把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用古文讲给大家听吗?先用古文讲,再用现代文讲(要求有语气、有表情并加上动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过程方法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通过看注释和借鉴以往学习经验的方

法自主学懂这篇小古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

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感受意蕴,品味特质。

1.我们从塞翁看待祸事、福事的态度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老师在福祸间划上箭头,想一想这两个箭头表示什么意思?预设学生可能回答:

(1)事物发展变化着的。

(2)福祸是会转换的,祸福相依,我们遇到福事不能高兴得得意忘形,遇到祸事不能

悲观失望,垂头丧气。

(3)祸事能变成福事,福事能变成祸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祸事就不能变成福事;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福事也就不会变成祸事;如果胡人不大举入侵,塞翁之子跛脚也就不会变成福事。)

(4)应该采取积极行动让事物尽可能地表现出积极的意义。

2.是呀,塞翁失马这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祸事能变成福事,福事能

变成祸事,世界上任何事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个故事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渐渐浓缩成一句成语,那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常遇见这样的福事和祸事,我们要积极面对,让事情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谁来说一说:

(1)邻居家的阿姨下岗了,开始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好象天都快塌下来了一样。后来,阿姨调整好心态,自己创业,创办了一家绣花厂,经济效益非常好。这真是( )。

(2)这次期中考试,明明考得很差,他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我安慰明明说:( )。

四、巩固拓展 ,迁移阅读

1.把这个成语故事用古文、现代文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

2.挑教材中自己喜欢的另外成语故事进行阅读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散步


教材分析: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了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了语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划出不懂的字、词语、句子,查阅工具书,讨论或请教老师解决。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学生带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五、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2、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3、(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4、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5、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这篇短文写了什么事?

②《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4、[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六、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七、布置作业: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

2、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信服的点点头。

(2)一切都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得其所。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波粼粼。

八、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母亲 走大路 ↑承上

散步 分歧→{ 我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 走小路 ↓启下

九、课后反思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贝壳


教学目标:

1、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对比欣赏这篇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

教学重点: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独特的感悟

一、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 任它/绿草如茵 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 距离》)

(2)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走近作者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三、整体感知

品读《贝壳》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3、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4、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四、比较阅读

试比较两篇散文的异同

相同点: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点: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六、拓展延伸

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参考:

生命就要像小草一样,即使卑微;也要坚韧不拔;

生命就要像火焰一样;即使熄灭,也要绽放光芒;

生命就要像白杨一样,即使普通,也要参天耸立

七、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练习

2、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写出读后感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理想


这篇《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理想》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童趣


这篇《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童趣》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设想
 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默读以疏通其文,朗读以领悟其妙。本文内容比较浅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引导。要求学生当堂熟读成诵,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学生入校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课前可安排预习。
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一一“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点、难点
理解文言词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学方法
传统的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默读的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感悟课文内容: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矫正自己在朗读上诸如语气,节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进一步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内容的理解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难点问题可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学法指导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体验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是要用心领悟,目的是为了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学习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
录音机、投影仪。有条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扫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对世界,他们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小时候,我们都玩过“过家家”游戏,几个小朋友在一起,有的当爸爸,有的当妈妈,有的当孩子。有句儿歌唱道(教师唱):“小板凳啊摆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我当司机把车开啊,我当司机把车开。轰隆隆隆,轰隆隆隆,轰隆隆隆,鸣一一。“看,小板凳排起来就成了火车了。多有趣!
“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们知道其中“竹马”是什么意思吗?
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竹马”就是小孩子将竹竿跨在裆下当作马来骑。这种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字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许多奇思妙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作品,作者简介
课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趣事》。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五)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朗读方法上,教师要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习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课堂训练,教师要及时给予评价、鼓励。
以下内容应出示投影仪或彩屏显示。
 1.检查预习,让学生试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一读,写一写。
 童稚(zhì)藐(miǎo)小项为之强(jiáng)鹤唳(lì)云端怡(yí)然称快
 凹(āo)凸(tū)土砾(lì)壑(hè)庞(pá)然大物虾(há)蟆(ma)
 2.认真默课文,仔细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果如鹤唳云端。(唳,鸟鸣。)
(7)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丘,山丘。壑,山沟。)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9)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之,指蚊子。)
(12)徐喷以烟。(以,用。)
(13)使之冲烟而飞鸣。(之,蚊子。)
(14)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5)以草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18)驱之别院。(之,它。指癞蛤蟆。)
 3.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试着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7)蹲其身,使/与台齐。
(8)见/二虫斗草间。
 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想一想该怎样翻译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不断地]叫好。)
(3)蹲其身,使与台齐。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台齐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这种境界中亲历游览。)
(5)见二虫斗草间。
([我]看到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
(6)捉始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捉住癞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了别的院子。)
二、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和练习”第二题。
 2.写一个复述课文内容的提纲。
 3.思考题: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课文中表现的“物外之趣”。
 2.认识“物外之趣”这一精神体验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给予赏识和激励性评价。
 1.依据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2.背诵课文。
 3.口头翻译。
二、研读欣赏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2.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明确: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鹤舞于空中”。
(2)把草丛、虫蚊、土砾比作森林、野兽、丘壑。
(3)观“二虫斗草间”,惩治癞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1.参考注解,试说说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
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板书或彩屏显示(主要列举前两件事):
自然景物思维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草丛、虫蚊、土砾联想和想像森林、野兽、丘壑怡然自得
癞始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大快人心(鞭打、驱赶)
三、体验反思
 1.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创造力。
 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始蟆处死?
 参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处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将“体验反思2”写成300字的短文。

点评:
本教学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对学生详情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了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的重要性。把传统的朗读和背诵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是比较恰当的,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根据教材内容,确定以学生自学为主,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同时,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也是比较客观实际的。
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点、难点把握准确,对教材钻研得比较深入。把对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基础知识作为训练重点,符合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现阶段的基础情况。课时安排合理。
精心设计符合儿童心理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容量大,训练多,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基础能力的提高。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可以扫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值得重视的是,本教学案依据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创造力放在比较突出位置,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教育。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让学生认识自然之美和创造之美,突出了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教学案还注意到尊重学生于对所学内容的独特感受,多角度思考问题,在培养学生延伸思维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实施本教学案,学生在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乃至写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应有的训练。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蚊子和狮子”一文,希望“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蚊子和狮子”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