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 导航 >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2024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 ,不久被前秦所灭,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 2.发展 (1)386年,________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______。 (2)398年,拓跋珪迁都______,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___,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________________。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____________,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改革______落后的统治方式。 (2 )和______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在() a.386年 b.398年 c.439年 d.471年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③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二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 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

查看全文>>>

(一)说教材分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第一课内容,是教材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完成关于鸦片战争爆发背景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爆发及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弄清楚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之间的辨证关系。②特别要强调构建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教师用多媒体打出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①以生活化事件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②通过教师创设情景及学生分组调查、搜集资料、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③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中的信息资料,培养其动脑思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战争造成中国损失的调查讨论,引导学生痛则思恨、激发爱国情感,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和国土资源意识。②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美的集中体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剧。③联系香港地区割失和今天重回祖国怀抱的历史,让学生明白“封闭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使学生从历史的教训中得到警策,认识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林则徐虎门硝烟;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说学生情况

本课由于没有简单重复初中历史的学习内容,没有列出军民反抗的事迹,而以引导分析战争的起因、后果、战败的原因为目的,这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但由于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采取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生情况的了解,我依据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接受性和探究性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模式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说学法:在学法指导方面,主要通过给学生观察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实物等,引导学生发现其特

查看全文>>>

[课堂导入]

《芝加哥论坛报》这样说道:“他们默默无闻地为重塑中国的现代经济繁荣贡献微薄的力量,把幅员辽阔的国家转变成为西方有力的竞争对手。”这里的他们指的就是备受关注的农民工。这些年来,大量内地农民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子女教育,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生存环境,令人堪忧。可以说,农民问题,依旧是困扰中国繁荣富强的一个大问题,亟待解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中国历有好几个朝代就是没有解决好农民问题而发生了农民运动,走向灭亡。现在我们就来根据所学回忆一下有哪些朝代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走下灭亡的:秦等。那这些农民起义的一般原因有哪些?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可以背背李绅的《悯农诗》)当历史的车轮进入近代社会之后,这些农民运动到底呈现了那些新特点?他们的历史作用又是什么?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太平天国运动。

(板书: 太平天国运动)

[讲授新课]

我们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

【设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又是什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段。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板书)

(一)兴起的原因(板书)

1、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

2、 间接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

3、 直接原因:自然灾害严重。

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时势下,一个英雄应运而生。这个人就是谁?洪秀全。(洪秀全的有关介绍)

(二)过程(板书)

【过渡】:1851年1月11日,是洪秀全38岁生日。教徒自然都要赶去道贺。等大家都吃饱了,喝高了的时候,洪秀全在生日宴会上一鼓动,大家也一附合,于是宣布起义。下面我们根据书上内容,看看其进军过程。

金田→武宣东乡称天王→永安(初步建立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汉三镇→南京 到了南京后,洪秀全不走了。为什么?因为南京好啊,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既可以衣袖飘摇,又可以金戈铁马,适合建都。《金陵图经》上说: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埋金以震,故曰金陵。秦始皇至此,他也望到了这里的天子气,始皇的办法是,在南京郊外开挖河流,以泄散王气,并把金陵改称秣陵,这条河就是朱自清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孙中山曾这样说过: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更何况这里还是“文章锦绣地,温柔富贵乡。”(可以背背杜牧的诗)既然这里有王气,又可以享受荣华富贵。那就在这儿定都吧。

【设问】:定都天京后所面临军事形势怎样?(注意从目

查看全文>>>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掌握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提出三民主义及武昌起义等历史知识;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二、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介绍孙中山创建革命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及在这一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它的重点是同盟会的建立及革命纲领,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提问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年是纪念辛亥革命的多少周年吗?(答:100周年)

教师:对,是100周年。那同学们知道*主席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所穿的服装,请问他所穿的是什么服装?由谁设计的?(答:是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教师:没错,它是由孙中山设计的。对于孙中山,同学们了解吗?他一生又为中国做了些什么贡献?(同学回答:)

教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重温历史,聆听孙中山先生对民主共和的阐述,重新走进那风云激荡的年代。现在就让我

们一起学习第8课 辛亥革命

(二)讲述:

教师:前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状况,请问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学生回答)

1、背景:(1)社会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同盟会。

(3)军事基础: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 2、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时间:1894年 地点:檀香山 (2)同盟会:时间:1905年 地点:日本东京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2)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如兴中会、民国,平均地权”。后阐发为“三民主义”。提问:请问“鞑虏”是指什么?(答:指满族统治者)。 性质: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提问:为什么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答:有机关刊物、有领导机构、有革命纲领。)

3、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过程: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在清政府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之际,趁机策划起义,在消息泄露的关头。10月10日,武昌新军率先起义,攻占楚望台军械库i,经过一夜激战,

占领了武昌,接着,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起义成功后,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到11月下旬,全国就有十几个省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它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4、历史意义: 提问: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是什么?(答:*清王朝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战后多种新兴力量崛起的情况,知晓两级格局受到来自多种力量的有力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从多层次、多角度掌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2)通过对本课历史史实的分析、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战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探究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国际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横向比较中国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

(2)以合作学习的“创设情境—目标显示—自学尝试—合作学习—成果汇报—总结评价”模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创设重大国际事件的情境,让学生亲自探索各个主要国家对朝鲜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立场和态度的决策,培养学生解读历史信息能力,并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正确应对重大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运用经济与政治之间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欧洲的联合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弥补了国内资源的不足,使日本迅速崛起;

(3)提高学生对二战后美苏两极以外的各种政治经济力量增长的认识,初步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形成及影响,树立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价值判断标准。

(4)分析欧共体兴起的原因和过程,体会“人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单赢走向共赢”过程中的智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战后经济的发展,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背景分析和艰难历程。

在欧洲国家一体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即是如何化解积怨已久的法德矛盾。而“煤钢联营计划”的提出不仅促进了法德关系的改善,还为西欧国家的联合铺平了道路。其处理国际关系的方式与途径引人思考。日本为谋求大国地位所采取的措施,教材中没有具体涉及,这样就不容易正确认识和评价日本谋求大国地位。

教学方法:

对于本课学习的方法可采用谈话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丰富的录像资料,用事实说话,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资料补充,运用典型

查看全文>>>

结构

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王权与教权的斗争2. “君权神圣”的主要内容

二、詹姆士一世与“君权神授”

1.都铎王朝 2. 詹姆士一世鼓吹“君权神授”

重点:“君权神授”、“君权神圣”主要内容

难点:“君权神授”和“君权神圣”的区别

问题什么是专制和专制主义?二者有什么区别?

专制:与民主相对。指统治者拥有无限制的权力,以自己的意志对国家进行独裁统治。

--一种政体形式

专制主义:维护专制统治的学说和理论。 --一种理论形式

导入

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何时建立的?(秦朝,秦始皇)什么时候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汉武帝时)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君权与神权结合,更加强了君权不可侵犯的神圣性。当时一般的社会意识,莫不认为皇帝就是天子,是秉承天命统治人民的。而在西方最早给君权披上了一层不可侵犯的神圣性?最早提出“君权神授”又是哪国?何人呢?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

一、阿奎那的“君权神圣”

1.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占据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基督教会);教会拥有哪些权力?(凌驾于世俗权力之上,拥有世俗和宗教权力。)教会宣扬君主权力来自神的意识,给封建制度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王权不甘心阿尔伯特一起潜心研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他阉割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将其中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加以全面系统地发挥,并将其纳入基督教的神学体系,使它成为天主教官方哲学的基础。他成功地将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融合在一起,建立起了庞大的经院哲学体系。一生著有18部巨著,其中包括集基督教思想之大成的《神学大全》和《哲学大全》、《论存在和本质》、《反异教大全》等。阿奎那的《神学大全》是中世纪官方思想体系的百科全书,被称为天主教的百科全书。

根据宗教权力至上的基督教理论,阿奎那宣扬“君权神圣”。

提问:托马斯·阿奎那“君权神圣”理论的核心是什么?(教权高于王权)托马斯的全部理论都是为天主教信条服务的。他明确提出哲学必须为神学服务,之后,又为上帝存在这一神学信条作了哲学的论证。托马斯还力主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认为如同神高于人,灵魂高于肉体一样,教会高于世俗的国家。教皇是基督的代\理人,政权应由他掌握,国家必须服从教会,国王必须顺从教皇。他还极力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权力,认为君主制是的政治形式,并说

查看全文>>>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 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 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 )。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 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④历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例2 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 )。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考查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情况。汉字大约产生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因此,说甲骨文

查看全文>>>

1、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一、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早年立志:商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热衷于____________,有强烈的从政愿望。 2.初投魏国:不受__________重用。 3.弃魏投秦:__________求贤若渴,商鞅提出了____________的主张,得到重用。 二、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1.“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____________,允许____________。 2.重农抑商,奖励______。 3.统一________。 三、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1.目的:实现富国强兵,争取____________的主动,取得优势。 2.措施 (1)奖励军功,实行____________制。 (2)废除“______________”,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________。 (4)普遍推行______。由______直接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5)“燔诗书而明法令”。根据李悝的《______》,制订了秦律。 (6)在__________________等领域进行改革,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政策。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秦国政坛唱主角的新人 1.商鞅热衷于法家学说,有强烈的从政愿望,他建功立业的首先目标是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 a.齐国 b.魏国 c.秦国 d.赵国 2.商鞅之所以能在秦国实现理想,其原因不包括() a.出身贵族家庭 b.在魏国不受重用 c.秦孝公求贤若渴 d.商鞅本人才能突出 知识点二 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3.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①新兴地主阶级 ②自耕农阶级 ③奴隶主阶级 ④商人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下图为秦国在商鞅变法中统一的商鞅铜方升,这与变法中哪一措施有关()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 d.改革社会风俗 5.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 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知识点三 奖励

查看全文>>>

1、课前导学 (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 1、重点:建立 ,取代旧制度。 2、措施: (1)制定 ,整顿吏治: 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时间:484年,下诏实行俸禄制。 内容:俸禄由 筹集,按 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 作用:使吏治有所好转。 (2)推行均田制: 前提: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使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 时间: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 的土地平均分给 耕种,土地 买卖。 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 ,提高了 ,推动了北方地区 的恢复和发展。 (3)设立三长制: 目的:为 的推行,强化对 的控制; 内容:五家立一 、五邻立一 、五里立一 。 性质:北魏 组织。 职责:检查 ,征收 ,征发 ,推行 。 作用: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 ,完善了从中央到地方的 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 ;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 内容: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 。 作用: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使农民负担大为 ,成为国家的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影响: 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 1、重点:移风易俗 2、措施: (1)迁都洛阳: 年,北魏正式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2)移风易俗:(后期改革的重点) ①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 。孝文帝自己带头穿 戴 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 ②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 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下令 时要讲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 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③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改鲜卑原有姓氏改为 。将拓跋氏改为元氏。他还参照汉族 的做法,来确定鲜卑族的门第高低,并按照 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④通婚姻: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以 。 ⑤改籍贯:规定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

查看全文>>>

改革迫在眉睫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课程标准]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 )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鲜卑族________建立的政权。 (2)东晋时建立代国 ,不久被前秦所灭,____________后,再度崛起。 2.发展 (1)386年,________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______。 (2)398年,拓跋珪迁都______,北魏历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统一 (1)完成:439年,北魏统一____________,初步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了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的转变。 ③国家机构日益完备。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阶级矛盾激化 (1)北魏靠武力统一北方,各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2)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2.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其他民族的关系,激化了矛盾。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激化,各地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________________。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____________,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____________,改革______落后的统治方式。 (2 )和______一起掀起改革运动。 2、课堂识真 知识点一 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关于北魏政权的发展史,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统一黄河流域后建立 b.曾被其他政权吞并 c.曾多次迁都 d.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是在() a.386年 b.398年 c.439年 d.471年 3.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开始采用汉族的先进文化进行统治,其措施主要有() ①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 ②推行发展农业的经济政策 ③重用汉族儒生 ④兴办太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知识点二 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4.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 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

查看全文>>>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

范文资讯网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2024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