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一年级下册应用题教案 > 导航 >

小学一年级下册应用题教案,2024小学一年级下册应用题教案

小学一年级下册应用题教案

目标:初步学习自编加法应用题

重点:学习编应用题的方法

难点:理解应用题中各要素的关系。

准备:找朋友的音乐、课件、图片、算式卡片

过程: 一、师生合作、共同游戏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我会邀请我的好朋友到前面来。 师:老师请了几个小美女? 师:4个小美女(同时出示图卡)这个游戏真好玩,我们再来玩一次。 师:老师请了几个小帅哥? 师:3个小帅哥(同时出示图卡) 师:现在我来提一个问题:一共请来了几个小朋友?出示图卡(一共?) 师:我刚才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我刚才说到的两个数字代表什么? 师:刚才我们说了一件找朋友的事情,出现了2个数字,提出了一个问题,是用一共来提问的,这就是加法应用题。现在我请**来完整的编一下(图文结合)(编应用题的模式) 二、看图编应用题 师:你们真棒,给自己鼓鼓掌,我们再来编一编 师:你看到了什么?(强调完整)出示数字1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出示数字2 谁来提一个问题?出示加号 他们三个合起来就是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谁能把刚才的事情编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 引导幼儿理解问题中不能出现数字 师:我们再来看下一副图 师: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数字3 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数字3 师:谁来提一个问题 师:你们真聪明,那我要出一道难得,考考你们了 出示5+3,谁来编编? 谁来自己编一道,请另一名幼儿列算式 (引导幼儿拓开思维) 三、幼儿分组编应用题 师:你们都很棒。老师带来了许多的图片和算式,请聪明宝贝发挥你的聪明才智编一编。我这里有两个要求: 1、请两个小朋友选一张图片,相互编一编,看谁编的好。 2、编完一张可以再换一张编。 3、合作完以后可以自选一张也可以去给客人老师讲一讲你编的。

查看全文>>>

教学目的

1.通过知识迁移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规律。

2.正确列式,掌握计算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重点

明确单位“1”,会列关系式。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题中条件找出和关系式中相对应的数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什么叫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保留一位小数)

0.75=  1.25=  0.786= 1.763≈ 0.9855≈

3.列式计算,说分析思路。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说思路:关键句是“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和六年级人数相比,六年级人数做单位“1”,关系式为

已达标人数÷六年级人数

小结:这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因为所求的问题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用除法计算。关键是找单位“1”,用单位“1”做除数。

(二)讲授新课

改变准备题为例题,把“几”改成“百”。

例1 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

1.读题,说出例题与准备题有什么不同?百分数表示什么?(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这道题与准备题的解题思路一样吗?

2.说解题思路。(小组互说,集体订正。)

这道题的关键句是“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把问题补充完整,也就是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120人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百分之几。和六年级人数比,六年级人数是单位“1”,做标准量。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120人是和六年级学生人数相比的量。

3.列关系式:

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人数÷六年级总人数

4.列式:

(板书) 120÷160=0.75=75%

答:占六年级学生人数的75%。

请同学们看计算格式:通常先求出商,用小数表示,然后,再转化成百分数。

问:结果表示什么?为什么没单位名称?

(体育达标的人数与六年级学生人数是倍数关系,所以没有单位名称。)

5.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数量关系、解题方法都用除法计算;不同点是最后结果,一个用分数表示两数间的倍数,另一个是用百分数表示两数间的倍数关系。)

6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两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3.充分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应用知识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生活中找到这类应用题的雏形,并能正确解决

教学关键: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自然生动的生活情境

师:今天老师可忙坏了,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学生:想!

师:早晨,老师的闹钟罢工了,竟然没有响,害的我没有赶上接送车,为了上班不迟到,所以我只好打面的到车站,再坐公共汽车过来了。

今天早晨我出门的时候,一共带了50元钱。我先从家里出发,打面的到车站花了4元钱。然后我又用了3元钱乘车到旧县。(教师简要板书)

二、解决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

师:根据我提供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交汽车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虞老师到旧县后还剩多少钱?

生:虞老师打完面的后还剩多少钱?

生: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坐公共汽车比做面的少用多少钱?

师:还有其他问题?(学生表示没有了)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一块儿解决不好办,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怎么样?

师: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谁来解决?

生:4-3=1(元)

师:谁求出老师到达车站后还剩多少钱?

生:50-4=46(元)

师:谁能求出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了多少元?

生:4+3=7(元)

师:那么,老师到达旧县后还剩多少钱?这个问题挺难的,你会吗?

三、自主探索求解新知的途径

1.第一次尝试

师:请小朋友们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搜集信息。小组内交流讨论,为全班交流进行准备)

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做法?

生:我们先求出了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的钱数:4+3=7(元)。又用总钱数减去了一共花的钱数:50-7=43(元)。

生:我们先用总钱数减去老师打面的的花的4元:50-4=46(元)。然后再减去做公共汽车花的3元钱:46-3=43(元)

生:我们的想法和第一小组一样,但我们用的是综合算式:

50-(4+3)=43(元)

2.第二次尝试:

教师出示题目:

虞老师到华地百货用40元钱买了30本笔记本。准备奖励给遵守纪律的小朋友9

查看全文>>>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较两数多少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初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16-7 13-9 17-8 12-5 6+13 12+4 2.比多少。

比 比 教师:用一个对一个的方法想。 二、新授 教学例6。 1.出示例题。指名读题。知道小雪、小华各套中多少个?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 3.让学生自己摆学具,比多少。 出示:小雪套中7个,小华套中12个。教师:请大家用摆小棒的方法,第一行摆小雪的个数,第二行摆小华的个数。学生动手摆小棒,并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 提问:哪一行摆得多?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了几个。 教师边提问边检查学生摆得是否正确,再指定一、二个学生摆给大家看一看。然后,教师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小华比小雪多得的个数,就是小华比小雪多摆了几个。 4.教师:刚才我们用摆小棒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5根小棒,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5个。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一道应用题告诉我们的条件是什么,要我们求的问题又是什么? 教师: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几个,应该怎样想呢?(就是要求小华比小雪多的部分) 教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5.请学生列式:12-7=5(个)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21页的“做一做”。 2.方民家收了8棵大白菜,15棵小白菜。小白菜比大白菜多多少棵?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的应用题里,告诉我们两个数,要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首先要分清哪个数比较多,再想比较多的数是哪两部分组成的,从它里面去掉和另一个数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另一个数多的,用减法计算。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 12-7=5(个)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查看全文>>>
篇一:工程应用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动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着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了与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案里有一道学生熟悉的工作量问题入手,再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后将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进行变化,再让推测的结果的变化,进而验证,通过铺垫和拓展,从而使学生明确工程问题可以将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与数量多少没有关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方式。 “教是为了不用教。”本案例教学在准备题部分,通过改题让学生看到题目中数量的变化,进而通过猜测并验证让学生认识到其中的不变。这其中教师并没有做过多的知识传授与讲解,而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主,通过探索明白自己推测的错误,学生在思维发展的渐进过程中,自然地了解了工程问题的特征。当例题出示后,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解题的思维和方法,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该例题教学是因为学生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是获益匪浅的。对于个别不懂得学生需个别辅导,老师、家长、优等生结合辅导。 篇二:工程应用题教学反思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为新知识的展开作了解题思路的铺垫。 同时让学生初步掌握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不是具体数量时,应如何表示的方法。 从知识上为学习工程问题作了适当的铺垫。上课时,我让学生“估一估”,“算一算”,“列一列”,教师再“点一点”,“拔一拔”,学生也算是自主探索,完成了新知识的的学习。课后,我进行反思,觉得应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情境,会效果更好。 如在例题出示前先让学生试做一个准备题:一条公路长60千米,甲队单独完成需要20天,乙队单独做要30天,两队合做,要多少天完成?然后改变题中的条件,工作总量为120千米、30千米,其它条件不变,让学生猜测:两队合做多少天完成?(学生肯定会有争议),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最后擦掉具体的工作总量,把它改成一件工程,让学生尝试完成。这 查看全文>>>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  2.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草》。 2.揭示课题。认识“晓”,读准课题。 二、简介作者和课文 1.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大意是诗人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了。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现天亮了。起身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声、雨声,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好诗《春晓》。 3.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读通古诗。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认识的生字,读正确。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齐读) 2.认读三、四行中的生字:夜、雨、声、知、少(注意三个翘舌音的字),再读一读三、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3.连起来读一读古诗。 五、指名朗读、背诵 1.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背诵课文。(指名、分组、齐背) 六、指导写字 觉:“学”下面的的“子”换成“见”。 夜:第四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注意指导笔顺,提示不要漏写第七笔“点”。可与熟字“衣”比较字形的异同。 雨:仿佛隔窗观雨。里面左右各两点,上下排列,像檐下滴水。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下面的最后一笔是“丿”,不是“竖弯钩”,不能写成“巴”。 知:左边是把“午”的“竖”改撇,再加一点。右边是“口”表示知道了要用口说出来。 少:上面与“小”不同,第一笔是竖,没有钩。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巩固练习 1.填空。(完成课后练习3) 指导:先数一数每个字的笔画,边数边在字下注上笔画数,再把相同笔画数的字写在一起。 2.朗读、背

查看全文>>>

【教材分析】 《称象》是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动脑筋想办法,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七岁的孩子,竟然解决了连官员们都无从下手的难题,学了本文就是想让学生明白遇事要善于观察,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校园生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乐于接受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人物对话所表达的意思。会用“一边……一边……”说话。 3、能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愿意主动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多读,明确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转字盘、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一定都见过大象吧!象很大,也非常重。现在我们要知道大象的重量是很容易的,但在古时候却十分困难。可是就有一个聪明的小朋友想出了绝妙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想知道这个小朋友是谁吗?他想出的是什么好办法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动画欣赏、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动画,并伴有课文内容的录音。 2、提问: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根据学生的回答和板书课题)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谁想的办法呢?请小朋友们把书打开,自由读一读吧!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并圈出文中的生字。 2、交流识字: 同桌间互相学习生字,互相介绍记生字的好方法。(如,给熟字加偏旁,形近字区别记忆等) 四、巩固识字 1、转学盘认字,用硬纸板制作字盘,上面画上十三个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在黑板的某一处作上记号,转动字盘停下后,学生快速说出停在记号处的是什么字。(相机对学生进行扩词、说话训练)。 2、课件出示带生字的句子: 例如:议、议论 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用一边……一边说话) ⑴指名读。 ⑵同桌读。 ⑶挑战读。 五、朗读感悟、深入学习 1、刚才同学们读句子读得非常好,老师相信大家认识了文中的生字,你们一定能把文

查看全文>>>

教学目的要求: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 先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最后用以“扶”带“放”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小牛站起来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课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6 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4.鼓励学生用画笔画出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味家乡之美,感受家乡之情。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感受家乡美在哪里,能读出家乡的美。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课文 谈话: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吗? 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也都画了自己的家乡,他们画了些什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学生自由朗读,图文结合认识生字。 3.交流,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读一读。 板书:涛涛 山山 平平 青青 京京 海边 山里 平原 草原 城市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确保读书活动的实效性。) 三、学习生字词语 1.出示标有拼音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2.去掉词语中的拼音。指名读,齐读。 3.四人小组学习生字,并说说怎么记住它。 4.单个生字变序抽读。 四、再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段落练一练。 五、巩固练习 1.圈出正确的拼音 奔(ben ben? ) 宽(ku?n k?n ) 市(si shi) 原(yu?n y?n ) 2.比一比。 四?匹下?虾贝?见现?宽 六、写字 1.出示前 4 个生字“贝、原、男、爱”,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 2.选择不好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强调注意事项。 3.学生自由练写,展示评价。 七、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查看全文>>>

对不起,谦虚礼貌地表达歉意用语,是动词也是名词。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做错了事,就应该主动道歉,承认错误。

2、过程与方法:抓住“我”在这件事当中的神态与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我”的心理变化,即超越自“我”的过程,培养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小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

教学重点:

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为重点,抓住“我”的神态与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我”是怎样超越自“我”的。

教学难点:

是什么力量促使“我”说出“对不起”这三个字的,即“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三个字的。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质疑。

让学生说说你们平时使用过哪些文明语言呢?当我们的行为给别人带来麻烦时,“我”们应该说声——,生齐接“对不起”,引出课题,板书,齐读课题。 (由生活出发,自然引入。学生有话可谈,创设了和谐的课堂氛围。) 质疑:看到课题你们有哪些疑问? 学生自由发问,“谁”说,为什么说,怎样说,说的结果如何,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以课题为辐射点,帮助学生把握课文概要,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步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让同学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同时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检查朗读情况,师生评议。 (评议要中肯恰当,以激励性语言为主,让学生乐于朗读。) 解疑: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已解决了哪些疑问? 学生释疑结果:其它容易回答,但“我”在什么情况下说出“对不起”的,三年级学生说不清楚。 (学生自己提问,然后通过朗读,又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再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寻得答案,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这样培养起来的。)

三、抓住重点段,深入学习课文。

过渡:“我”在什么情况下说“对不起”的呢?这个问题我们暂时放一放,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朗读并思考:“我”以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通过抓关键词语“并不固执自私”体会出“我”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孩子,也是一个能为他人考虑的孩子。 通过对“挨板子”的影视镜头的回忆,并与我不敢向别人认错的心情比较,初步感受“我”向别人认错的痛苦难受的心情。 (注意联系已有的生活阅历,加深

查看全文>>>

小学一年级下册应用题教案

范文资讯网小学一年级下册应用题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小学一年级下册应用题教案,2024小学一年级下册应用题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