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 导航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两步计算应用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两步计算应用题。

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准备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要知道好的教案课件,是能让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不少的。那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两步计算应用题"这样的内容,供你参考和使用,请收藏和分享。

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两步计算应用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书p5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以“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能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会口述解题步骤,能正确地列式解答。

教学步骤:

一、准备引新

1、秋天到了,让我们到果园里看看吧!果园里种满了什么树呀?如果老师告诉大家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准备题1)你能解答吗?为什么?谁来补一个条件呢?

2、学生补充条件,并列式计算

梨树有1000棵 1420+1000=2420(棵)

3、这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应用题?谁能补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学生口答补充:

(1)梨树比苹果树少420棵

(2)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

(3)苹果树比梨树少420棵

(4)苹果树比梨树多420棵

4、揭题:这样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研究第一种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例3

(1) 读题,找条件和问题,师画出线段图

(2) 根据小黑板上的思考提示,同桌互说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3) 学生在本子上试做这道题,只用列出分步算式,快的同学可以列出综合算式。

(4) 指名板演算式,集体交流:指名说解题思路,1420表示什么?1000表示什么?

(5) 综合算式怎么写 ?谁还有不同的写法?1420-420表示什么?

2、如果补充的是“梨树比苹果树多420棵”,你怎样想?怎样算呢?根据思考提示自己思考后在本子上列式计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在条件上有什么不同?只有两个条件的时候,其中一个条件需要用到几次,这两题中的哪个条件用了两次?第一次用它求什么?第二次用它求什么?但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跟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点还是相同的,那就是关键都是先求出中间问题。

三、巩固深化

1、p52练一练1,请学生写在书上,集体校对

2、p52练一练2,看线段图列式计算

3、p52练一练3判断:谁的解法对?

小刚:240+40=280(人)

小明:240+40=280(人)

240+280=520(人)

小华:240-40=200(人)

240+200=440(人)

小青:240+240=480(人)

480+40=520(人)

小组讨论,选出正确的答案,错的答案要说说错在哪里?

4、p53练一练5

5、p53练一练4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Fwr816.COm精选推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两步连减应用题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两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3.充分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应用知识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生活中找到这类应用题的雏形,并能正确解决

教学关键: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自然生动的生活情境

师:今天老师可忙坏了,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学生:想!

师:早晨,老师的闹钟罢工了,竟然没有响,害的我没有赶上接送车,为了上班不迟到,所以我只好打面的到车站,再坐公共汽车过来了。

今天早晨我出门的时候,一共带了50元钱。我先从家里出发,打面的到车站花了4元钱。然后我又用了3元钱乘车到旧县。(教师简要板书)

二、解决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

师:根据我提供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交汽车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虞老师到旧县后还剩多少钱?

生:虞老师打完面的后还剩多少钱?

生: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坐公共汽车比做面的少用多少钱?

师:还有其他问题?(学生表示没有了)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一块儿解决不好办,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怎么样?

师: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谁来解决?

生:4-3=1(元)

师:谁求出老师到达车站后还剩多少钱?

生:50-4=46(元)

师:谁能求出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了多少元?

生:4+3=7(元)

师:那么,老师到达旧县后还剩多少钱?这个问题挺难的,你会吗?

三、自主探索求解新知的途径

1.第一次尝试

师:请小朋友们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搜集信息。小组内交流讨论,为全班交流进行准备)

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做法?

生:我们先求出了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的钱数:4+3=7(元)。又用总钱数减去了一共花的钱数:50-7=43(元)。

生:我们先用总钱数减去老师打面的的花的4元:50-4=46(元)。然后再减去做公共汽车花的3元钱:46-3=43(元)

生:我们的想法和第一小组一样,但我们用的是综合算式:

50-(4+3)=43(元)

2.第二次尝试:

教师出示题目:

虞老师到华地百货用40元钱买了30本笔记本。准备奖励给遵守纪律的小朋友9本,学习认真的小朋友11本。虞老师还剩多少本笔记本?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学生可以相互讨论)

师:对咱们解决的这两个实际问题进行比较,你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

四、完善认知、释放潜能

师:小朋友们算算买了笔记本后,虞老师还剩多少钱?

生:43元减去笔记本的40元,你还剩3元钱。

师:3元钱够我从旧县回家吗?

生:(嚷嚷)不够了!光打面的就的用4元钱了!

师:(很着急)那怎么办呢,我总不能走回家吧?你们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涨,一会儿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生:老师,你别走了,今天住我家吧。(学生和老师都笑了)

师:谢谢你啊,但老师回家得干活啊,所以不能住外面的。

生:老师你可以到了溧阳城里不打面的。早晨你是怕迟到,但放学晚一点回家没关系啊。

师:这个办法太好了!你真是太聪明了!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虞老师解决了这么多实际问题,真得谢谢你们了!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有没有这种模型的存在?结果通过找部分学生询问,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这类的应用题已经能够解决,因此,我将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问题并能灵活的解答定为本节课的首要目标。本着这一思想,所以我在教学时放弃了课本的教例,而是选择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探讨。经过这番尝试,我发现学生无论是从理解知识还是从掌握技能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寻求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改变应用题的呈现方式

变单纯的例题为丰富的生活情境,把解题的过程转化为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自觉的提高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创造自主探求研究的机会。

问题由学生提出,再由学生自主解决,学生能充分体验“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生可以在比较广阔的空间和较为充裕的时间中,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展现自我、发展自我。

三、关注学生整体的活动状况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求知的过程,在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我们的生活中!

沪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53页例4,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比较容易的两步应用题,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及两问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解答此类应用题时,必须明确找准先求什么是解题的关键。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两步应用题与一步应用题、两步应用题与两间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补充问题,再解答

1、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________?

90-36=54(个)

答:还剩54个。

2、还有54个面包,每次能烤9个,________?

54÷9=6(次)

答:还要烤6次。

师说:刚才同学们这两道题做得很好,请同桌的两个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将这两道题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生答: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师说:这道由两个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并成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例4,你们会解答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

例4:我们每次能烤9个面包,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

(1)解答两步计算的问题先干什么?

生答:读懂题意。

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题,读懂题意的同学就坐好。(指名一同学读题)

(2)读懂题意后再干吗?

生答:划出已知、求。

(3)谁来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求?

(4)明确了这道题的已知、求,接下来要做什么工作?(分析数量关系)

告诉学生,通常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

(5)引导学生画线段图。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6)分析数量关系这个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才能正确解答。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这道题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什么?

要求还要烤几次,应先知道剩下多少个需要烤。

(7)那这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集体讨论,教师板书

①没烤的面包有多少个?

90-36=54(个)

②还要烤几次?

54÷9=6(次)

(8)列综合算式

(9)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2、小结: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要先认真读题,找准已知、求,再想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一定能正确解答出应用题。准确找出第一步应先求出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三、巩固反馈

1、教材第54页做一做。

2、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3、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1题。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55页练习十二第3、4题。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两步连减应用题


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两步连减应用题》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五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从一个数里减去两部分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及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3.充分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为应用知识做铺垫

教学重、难点:能够从生活中找到这类应用题的雏形,并能正确解决

教学关键: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自然生动的生活情境

师:今天老师可忙坏了,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吗?

学生:想!

师:早晨,老师的闹钟罢工了,竟然没有响,害的我没有赶上接送车,为了上班不迟到,所以我只好打面的到车站,再坐公共汽车过来了。

今天早晨我出门的时候,一共带了50元钱。我先从家里出发,打面的到车站花了4元钱。然后我又用了3元钱乘车到旧县。(教师简要板书)

二、解决可能遇到的生活问题

师:根据我提供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交汽车一共花了多少钱?

生:虞老师到旧县后还剩多少钱?

生:虞老师打完面的后还剩多少钱?

生: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坐公共汽车比做面的少用多少钱?

师:还有其他问题?(学生表示没有了)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一块儿解决不好办,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怎么样?

师:坐面的比坐公共汽车多用多少钱?谁来解决?

生:4-3=1(元)

师:谁求出老师到达车站后还剩多少钱?

生:50-4=46(元)

师:谁能求出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了多少元?

生:4+3=7(元)

师:那么,老师到达旧县后还剩多少钱?这个问题挺难的,你会吗?

三、自主探索求解新知的途径

1.第一次尝试

师:请小朋友们先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做法。

(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搜集信息。小组内交流讨论,为全班交流进行准备)

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做法?

生:我们先求出了虞老师打面的和坐公共汽车一共花的钱数:4+3=7(元)。又用总钱数减去了一共花的钱数:50-7=43(元)。

生:我们先用总钱数减去老师打面的的花的4元:50-4=46(元)。然后再减去做公共汽车花的3元钱:46-3=43(元)

生:我们的想法和第一小组一样,但我们用的是综合算式:

50-(4+3)=43(元)

2.第二次尝试:

教师出示题目:

虞老师到华地百货用40元钱买了30本笔记本。准备奖励给遵守纪律的小朋友9本,学习认真的小朋友11本。虞老师还剩多少本笔记本?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时学生可以相互讨论)

师:对咱们解决的这两个实际问题进行比较,你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

四、完善认知、释放潜能

师:小朋友们算算买了笔记本后,虞老师还剩多少钱?

生:43元减去笔记本的40元,你还剩3元钱。

师:3元钱够我从旧县回家吗?

生:(嚷嚷)不够了!光打面的就的用4元钱了!

师:(很着急)那怎么办呢,我总不能走回家吧?你们能帮我想个办法吗?

(学生议论纷纷,情绪高涨,一会儿不少学生举起了手)

生:老师,你别走了,今天住我家吧。(学生和老师都笑了)

师:谢谢你啊,但老师回家得干活啊,所以不能住外面的。

生:老师你可以到了溧阳城里不打面的。早晨你是怕迟到,但放学晚一点回家没关系啊。

师:这个办法太好了!你真是太聪明了!

师:这节课小朋友们用学到的知识帮助虞老师解决了这么多实际问题,真得谢谢你们了!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像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在学生的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有没有这种模型的存在?结果通过找部分学生询问,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这类的应用题已经能够解决,因此,我将从生活中找到类似的问题并能灵活的解答定为本节课的首要目标。本着这一思想,所以我在教学时放弃了课本的教例,而是选择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探讨。经过这番尝试,我发现学生无论是从理解知识还是从掌握技能这两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寻求成功的关键,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改变应用题的呈现方式

变单纯的例题为丰富的生活情境,把解题的过程转化为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样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自觉的提高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创造自主探求研究的机会。

问题由学生提出,再由学生自主解决,学生能充分体验“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探索研究—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生可以在比较广阔的空间和较为充裕的时间中,以学习主人的姿态展现自我、发展自我。

三、关注学生整体的活动状况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重求知的过程,在注意引导学生学数学知识,练数学技能,进行数学思维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世界、认识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我们的生活中!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统计教案


一、复习分段整理数据

出示第1题,让学生读懂题目,再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1)是交流自己所用的方法,比如可以每统计一个数据之后把该数据做一记号

(2)交流统计结果,检查自己做对了没有

(3)交流自己统计的时候有没有出现问题,其他同学可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办法

最后要提醒学生注意检查的习惯:数据提供的是20个学生的记录,那在后面的表格中,也应该要有20个“合计”,否则就是遗漏或是重复了。

看统计好的表格,说说你从这表格中读懂了哪些信息?

二、条形统计图:

1、看图:

出示第2题:先让学生读懂题目

回答问题一:这一周的用水量,哪天,哪天最低?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回答问题二:怎么评价一周的用水量呢?(一般可用用水总量或是平均每天的用水量)想一想:哪种方法更清楚?怎么求平均每天的用水量呢?请你算一算

算完后问:有没有哪天正好是这个平均数“9吨”的?

从条形统计图上看一看,它在整体中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不高不低)

从这份条形统计图中,你还想到了什么问题?

2、画图:

出示第3题。先请学生说说各类食品具体所指,按要求分类整理,制成统计图。

完成统计表后继续完成条形统计图,注意不要遗漏了制作时间和直条上的数据。

比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说说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好处?

(统计表能清楚地反映各类数据

条形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各类的具体数据,还能清楚地看出各类之间的多少关系,更加的直观。)

三、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出示第4题。判断3个游戏规则:

1、正方体的三个面写“1”,三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让学生说说是否公平?为什么?

(1和2都有3次出现的机会,是公平的。)

2、正方体的四个面写“1”,两个面写“2”。“1”朝上甲赢,“2”朝上乙赢

(1有4次出现的机会,2只有2次,是不公平的。)

3、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写1~6,朝上的数小于3甲赢,否则乙赢

理解“否则”:小于3的只有1和2,否则就是指剩下的3、4、5、6,有4个,所以是不公平的。

小结:像这样的游戏要判断是否公平,主要看什么?

(决定输赢的次数是否相等)

四、思考:

小明和小刚同时各抛一枚硬币,这两枚硬币落地后如果朝上的面相同,算小明赢;朝上的面一正一反,算小刚赢。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可先让学生猜一猜。再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全班交流的时候,适当板书:

正正、正反;反反、反正有2次出现是一样的,2次是不一样的,所以是公平的。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两步计算应用题”一文,希望“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两步计算应用题”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