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 > 导航 >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要下雨了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要下雨了。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与此同时老师写好教案课件,对自己教学情况也能有所提升。怎样的教案课件算为优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要下雨了 ”,感谢您的参阅。

要下雨了
综合课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动物活动与天气的关系,特别是了解下雨前动物的活动。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认识生字“湿”、“搬”;书写“得”、“很”。
表演
卡片 课文插图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经历中知道天要下雨前的现象。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的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学生相互提醒要注意读准的字音。
3、认读词语。
4、认读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带读)
5、交流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错误。
3、同桌交流读了课文后知道了什么。
4、派代表全班交流。
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第1—3自然段。
A、学生自由读。
B、学生交流读懂了什么。
C、出示小白兔与小燕子对话的场景的挂图。
学生看图后再自由读课文里的

fwR816.CoM阅读延伸

一年级下册语文《要下雨了》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动物活动与天气的关系,特别是了解下雨前动物的活动。
能力目标: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1、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初步了解动物活动与天气的关系,特别是了解下雨前动物的活动。
3、养成细心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观看动画。
(出示课件:乌云密布,狂风骤起,雷电交加的动画情景。)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设计激发出了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2.学生自由地说说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设计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观看动画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观看动画片,是学生最喜欢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不仅专心欣赏课本上的故事情节,而且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动画片,生动有趣,一下子就把孩子们吸引住了,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白兔在路上遇到了谁?
【设计意图】边看边思考,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2.再读课文,思考:小白兔和三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让孩子们对课文认识得更深刻,而且老师布置的问题循序渐进,有递进的难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指名分段读课文。
【设计意图】指名分段朗读,避免了大面积的唱读现象,如果一开始就全班齐读,那孩子们的朗读水平肯定得不到提高。指名读,可以让孩子欣赏完同学的朗读后,再进行点评。经过点评,经过几位同学的朗读,其他同学都能领悟到这篇课文如何读才能更好体现课文中出现的不同角色。
4.指导全班读课文。
三、多种活动,识记生字。
1.指名上黑板认生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孩子们积极性十分高,都争先恐后举手要到讲台上去认生字,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设计意图】老师带读,孩子们已经失去了兴趣,如果让孩子自己带读,不仅可以检验个别孩子对生字词的掌握,而且孩子们比较感兴趣。
3.以排火车的形式熟读词组。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设计可以检验出每个孩子对生字词的掌握。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这是一篇知识童话,讲的是生活中的气象常识。教师可在课前布置学生留心观察下雨前的天气急务后,并做记录。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教学目标:

1、认识“坡、割”等12个生字。会写“吗、吧”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飞、鱼游出水面、蚂蚁搬家”与下雨的关系。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用具:

挂图、小黑板、小鱼等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当一个小小天气预报员呢?(想)想当天气预报员,就要有丰富的气象知识,大家想不想知道着方面的知识呢?

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气象谚语,分小组交流,教师指导。

大家想不想再知道一些呢?

(想)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6课(教师板书课题,“要下雨了”)。

二、朗读课文,感悟知识

教师出示挂图。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边听边看图。

谁能说一说这副图讲的是什么内容?

(教师指名回答)

2、分段朗读

⑴指名朗读第一段

画出“天气很闷”。

师:谁能说一说“天气很闷”的意思?

(学生回答)

师:谁能表演一下“天气很闷”时,人的表情是怎样的?

(教师指名表演)

⑵分角色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同学们画出“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小黑板出示“读读说说”“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李老师正忙着改作业!”

_________正________呢!

① 分开男女生读。

② 小组轮读。

③ 集体读。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最后一个空。

⑶指名朗读四、五、六、七四个自然段

大家想一想

小白兔相信要下雨了吗?

(学生说)

谁能用“连忙”说一句话?

(学生回答)

男同学读八自然段,女同学读九自然段

⑷小组说:“大雨真的下起来了”与“大雨下起来了”有什么不同?教师指导。

⑸讨论完毕后学生回答。

⑹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分小组讨论

小白兔怎么知道要下雨了?

学生回答。

⑺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

一边读一边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注意从刚开始的充满疑问到半信半疑,到完全相信,再到十分着急的心情。

⑻背诵课文

可先看图背诵,再独立背诵。

三、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自己勾画出本课生字,读一读,认一认。

2、小组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些生字的?

3、小组内互相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4、教师全班抽查。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懂得了哪些道理?

(学生回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检查。

二、学习新课(学习生字)

1、教师小黑板出示本课要学习的生字。

2、学生观察字型,结构,找出自己认为难写的字。

3、教师指导书写。

4、学生独立书写,教师教育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三、课本剧表演

1人陈述课文,1人扮演小白兔,1人扮演小燕子 ,1人扮演小鱼儿,4人扮演蚂蚁。这些同学戴着头饰,表演课文内容。

(可选两组同学)

四、课后实践活动

学做小小气象员

可分别通过观察燕子,小鱼和小蚂蚁来预报下雨;有条件的还可以观察能预报下雨的其他事物,每次预报后作好记录,教师在学生

活动后评出气象员。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大家学习了很多气象知识。老师希望同学们以后要好好学习,长大争取能当一个优秀的天气预报员。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上学一年了


一、教材分析

(一)解题

这是一首儿歌,也相当于一年级小学生一年学习后的总结,所以从身体到行为习惯都进行了总结,那么请小朋友也来回顾一下,经过一年的学校生活,看看是不是比儿歌中的“我”进步更大。

(二)结构分析

这首儿歌只有一节,根据内容可将儿歌分为两层:

第一层:(上学一年了——把地清扫)叙述一年的进步表现。

第二层:(最后两句)评论进步真不小。

(三)语意理解

“上学一年了,我又长大了。量一量,我长了多高?称一称,我重了多少?”这几句从身体方面说明自己长大了。尽管用了句号,但表达的却是肯定的语气。

“想一想老师的教导我做到了多少?”这是从思想行为方面总结“我”的进步,也是下文内容的总领。

“过去,我撞倒了小朋友,拔腿就跑;现在,我看见小朋友跌倒,连忙把他扶抱。”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现在乐于助人了,这是学校生活,老师教导的结果。

“过去,我往地上乱丢东西;现在,我拿笤帚把地清扫。”用对比的手法表现出讲卫生,爱劳动,这也是我进步的表现。

“上学一年了;进步真不小。”总结评价自己一年的进步不小,这是在叙述的基础上总结的。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字。

2、理解短文内容,体会自己上学一年的进步和自己成长的快乐。

3、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内容,体会自己上学一年的进步。

2、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小松树快长大》。

师:我们盼着小松树快快长大,上学一年了,你长大了吗?有哪些进步?快快走进“快乐读书屋”吧!学习《上学一年了》,让我们共同感受自己的进步。

(教学理念:用欢快的歌曲,导入新课,让学生在读书前就感受到本节课是充满快乐的,读书是快乐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知。

(1)请同学把书翻开,自读阅读提示,看看有哪些要求。

(2)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3)把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两遍,读准生字字音。

(4)同小伙伴用生字卡片做纸牌游戏,检查生字字音。

(5)再读课文,看一看儿歌有几小节。

(6)检查分节朗读。

(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本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读课文,自主识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每次读课文前的明确要求,和小伙伴之间的游戏,将学生吸引过来,又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合作交流,理解课文。

1、通过我们多次的朗读和听了同学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和同学交流。

2、(播放多媒体课件)通过看课件,你又懂得了什么?学生汇报。

3、通过同学的汇报,我们发现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不一样了。有哪些不一样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和小伙伴交流一下。

(注意:交流时一定要说清楚,你在哪一自然段找到的。)

4、学生汇报。

(教学理念:本节课是快乐读书屋中的阅读文章,教师要把学生放在读书的主体地位,学生能读懂的决不讲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读懂知识,感受成功的快乐、读书的快乐。)

(四)拓展练习。

上学一年了,你有哪些进步,说给同学和老师听一听?

(教学理念:语文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课文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语文回归生活。)

(五)作业设计:

回家将儿歌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春晓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
 2.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草》。
2.揭示课题。认识“晓”,读准课题。
二、简介作者和课文
1.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大意是诗人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了。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现天亮了。起身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声、雨声,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好诗《春晓》。
3.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读通古诗。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认识的生字,读正确。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齐读)
2.认读三、四行中的生字:夜、雨、声、知、少(注意三个翘舌音的字),再读一读三、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3.连起来读一读古诗。
五、指名朗读、背诵
1.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背诵课文。(指名、分组、齐背)
六、指导写字
觉:“学”下面的的“子”换成“见”。
夜:第四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注意指导笔顺,提示不要漏写第七笔“点”。可与熟字“衣”比较字形的异同。
雨:仿佛隔窗观雨。里面左右各两点,上下排列,像檐下滴水。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下面的最后一笔是“丿”,不是“竖弯钩”,不能写成“巴”。
知:左边是把“午”的“竖”改撇,再加一点。右边是“口”表示知道了要用口说出来。
少:上面与“小”不同,第一笔是竖,没有钩。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巩固练习
1.填空。(完成课后练习3)
指导:先数一数每个字的笔画,边数边在字下注上笔画数,再把相同笔画数的字写在一起。
2.朗读、背诵课文,填空。(完成课后练习4)
3.补充诗句吟诵。
自古以来,人们都喜爱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写下了不少咏春的诗句,我抄了几句,你们想读吗?(出示诗句,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练习背诵。)
推荐朗读的诗句:
(1)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3)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以上诗句都注上拼音,供同学自由朗读,不必讲解。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咕咚


教学目的要求:
 1.能借助汉语拼音和插图,读懂课文。
 2.理解课文,知道遇事要弄清事实真相,先问为什么,不要盲目地跟着别人跑的道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弄明白“咕咚”到底是什么东西,以及兔子听到“咕咚”声拔腿就跑,许多动物也跟着瞎跑的原因,最后野牛怎样给大家解除了误会。
 难点是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做什么事,不应该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教具准备:
课文插图、配乐录音、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
先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接着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揭示的道理;最后用以“扶”带“放”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自读课文《小牛站起来了》。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新课前,老师想出个问题考考大家:一个木桶中,装了满满的一桶水,假如你们把一块石子扔进水中,这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咚,咕咚。)(板书:咕咚)就是这声音,曾经吓跑过好几种动物呢!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想)好,老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这篇课文的题目就叫《咕咚》。
2.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到底讲了什么事呢?下面请听录音。
二、听全篇课文的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仔细听,认真想,故事中的“咕咚”是什么?故事中讲了哪几种动物?(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故事中讲了小兔、小鹿、小猴、狐狸、山羊、大象和野牛这些动物)
三、借助汉语拼音,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3.指名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
4.出示小黑板,思考回答问题。
全文共有____个自然段,____幅图,讲了____听到“咕咚”的声音,没有弄明白,拔腿就跑,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也跟着跑,只有____没有跟着跑。帮助大伙儿弄清了真相的事。
四、指导看图,说清图意。
出示课文中的一、二、三、四幅挂图,要求学生按照“谁、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顺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图意参考:
1.兔子听到木瓜熟后掉进湖里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听到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
3.大象也跟着跑。野牛拦住了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4.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咕咚”是什么,大家都笑了。
五、小结过渡。
刚才,老师和大家听了录音,读了课文,看了插图,同学们对《咕咚》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这篇课文中,兔子听到“咕咚”声为什么拔腿就跑,其它几种动物为什么也跟着就跑,野牛为什么拦住它们,故事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你们想知道吗?(想)老师下一堂课再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咕咚”是什么?
2.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情,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1.(出示挂图1)这幅图讲了什么?(小兔听到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咕咚”声,吓了一跳,拔腿就跑)
2.小兔为什么跑?(它认为咕咚可怕极了)
3.它有没有仔细看一下?(没有)
4.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发出“咕咚”一声,这声音太响了,胆子很小的兔子听到这个声音会怎么样?(害怕)
5.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边跑边叫)(随机理解:拔腿就跑)
6.它边跑边叫,对谁叫?叫什么?(对小猴叫:“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理解:这里的“咕咚”是指一种东西的名称)
7.指导朗读:“不好了,‘咕咚’/可怕极了!”(注意停顿、重音、语气)
三、阅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出示挂图2)这幅图讲了什么?(听了兔子的叫喊,小猴、小鹿、狐狸、山羊也跟着跑起来了。)
2.小猴为什么也跟着跑?从哪儿看出来的?(小猴听了兔子的叫声,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从小猴子边跑边叫:“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可以看出)
3.“咕咚”追它们来了,小猴子心里会怎样?(非常害怕)
4.指导朗读:“不好了,不好了,‘咕咚’来了,大家|快跑哇!”(注意语气、停顿、重音。句中第二个“不好了”和“快跑哇”音要读得重一些,调要拉得长一点)
5.小猴子那可怕的叫声,震动了整个森林。这一下森林里可热闹了。听!(放第四自然段的配乐朗读录音)
6.这一自然段中讲到了哪些动物?它们怎么样?“大伙儿”指谁?(有狐狸、山羊、小鹿。它们也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大伙儿”指狐狸、山羊、小鹿)
7.它们为什么叫“快逃命啊”?(它们认为“咕咚”是一种可怕的东西,要来吃它们了)
8.比较“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它们讲的话相同吗?不同在哪里?(小兔子只是说“咕咚”可怕极了;小猴子认为“咕咚”追它们来了;其它的动物以为“咕咚”吃它们来了。它们把“咕咚”越传越厉害)
9.分角色朗读“兔子”“小猴”“大伙儿”说的话。
10.就这样,很平常的一声“咕咚”声,由于动物们的误解、误传,它成了一种很怪的动物,吓坏了森林中的许多动物,它们一个跟一个跑起来,就连大象也怎样了?(跟着跑起来)
四、阅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出示挂图3)这幅图讲了什么?(野牛拦住大伙儿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
2.野牛为什么没有跑?它是怎样做的呢?(野牛想搞清楚“咕咚”是什么。它拦住了大伙儿)
3.(出示“拦住”一词)你会做“拦”的动作吗?野牛是怎么拦的?(让学生通过演示理解)
4.野牛拦住了大象和大伙儿后是怎样问的?(指导学生用“先问____,再问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问____”的句式回答。)
5.分角色朗读“野牛”的问话和“大象”“兔子”的答话。
五、阅读课文六、七自然段。
1.(出示挂图4)这幅图讲了什么?(大伙儿知道“咕咚”的真相后,笑了)
2.大伙儿是怎样知道事情真相的呢?(出示课文第六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比较朗读后思考:
(1)木瓜为什么会自己掉下来?(木瓜熟透了)
(2)木瓜掉进湖里为什么会发出很响的声音?(从高高的树上掉下来撞击水面)
(3)“咕咚”究竟是什么?(“咕咚”是熟透了的木瓜从树上掉进湖里所发出的声音)
3.知道了“咕咚”的真相后,它们都怎样呢?(大伙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笑了)
4.这里的“大伙儿”指谁?为什么都笑了?(“大伙儿”指:兔子、小猴、小鹿、狐狸、山羊、大象。它们知道了“咕咚”是木瓜掉进湖里发出的声音,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觉得自己刚才的行动十分可笑,所以笑了)
5.这时候,它们会想些什么呢?(诱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如:小猴想:我以后要向野牛学习,不再瞎跟着别人跑,而要问个为什么,弄清事情真相)
六、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兔子听到“咕咚”的响声,没有弄明白,就边跑边叫“咕咚”非常可怕。小猴子听了兔子的话,跟着跑起来,并且叫大家也快跑。狐狸、山羊、小鹿听到后,一边跑一边叫大家逃命。大象看见了也跟着跑起来。野牛却不这样。他拦住大家问“咕咚”在哪里,谁看见了。最后兔子领着大家来到湖边,弄清了事情真相。
2.在这个故事中,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在这个故事中,我喜欢野牛,因为它遇到事情不慌张,能先问个为什么,不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我不喜欢兔子、小猴子、山羊、狐狸、小鹿、大象,因为它们遇事不先问为什么,别人怎么说,也跟着别人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也跟着别人怎样做)
3.我们同学们以后遇到事情应怎么办?(遇事先问个为什么,弄清事实真相)

第三课时
一、复述故事。
1.学生分小组试讲故事。
2.小组推选代表上讲台讲故事。
二、表演故事。
以八个同学为一组,戴好“木瓜”和“兔子”等七种动物的头饰,在音乐声中进行表演。
三、辅导学生自学自读课本第19课《小牛站起来》。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老师纠正读音。
(2)读了这篇课文,想想课文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情?(小牛没有听乌龟的劝告,不怕摔跤,终于学会站起来了的事。)
2.对照插图,找出与图相对应的自然段。
(1)指名说说每幅图讲了什么内容?
参考图意:
①小牛学站起来,几次摔跤,乌龟劝它别学了,小牛没有听从。
②不怕摔跤的小牛不仅站起来了,而且还在练习走路呢!
(2)根据图意找出相应的自然段。(1—4自然段;5—7自然段)
3.指名读课后问题,思考回答:
(1)小牛是怎样站起来的?(小牛不怕摔跤,不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通过反复练习,终于站了起来。)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失败了不要灰心,不要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只要通过努力,就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

板书: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要下雨了”一文,希望“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要下雨了”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模板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