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2024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这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教学设计 执教:马作勤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p60—6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分数产生的背景,理解单位“1”不仅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许多物体; 2.在说一说、分一分等体验中感受什么是分数,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食物,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3.沟通分数与整数的联系,认识分数是一种数。 4. 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分数,并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正确理解单位“1”。 教学难点:理解单位“1”可以是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正方形纸、圆形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分数的产生 1、观察主题图,古代埃及人测量物体长度时把绳子打结,一个绳结为一个单位长度,在测量这个石料的长度是三个单位长度多一点,能用整数表示吗?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板书:分数) 2、巩固平均分。 (1)情景图:在这幅图上两个小朋友分东西,只有一个饼,每个人平均分的能用整数表示吗?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 (2)如果这样分,能用1/2来表示吗?看来表示分数“平均分”很重要。(板书:平均分) 二、认识单位“1”。 1、认识单位“1”是一个物体。 (1)教师以个人举例认识“1”可以表示1个物体,学生举例认识可以用“1”表示的物体。 (2)引导认识一些物体可以用单位“1”表示。 师例举:我们这里9个同学是一个……,可以用“1”来表示。学生例举出一些物体也可以用“1”来表示。 (3)认识“1”与一年级时学习的1的区别。(以前的都是一个物体,现在这个1除了这些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 2、揭示单位“1”。 (1)出示3个苹果,认识“1” ①师生共同研究3个苹果能否用“1”来表示。 ②怎样可以一眼看起来就象个“1”。(形象化,加一个圈。) (2)把三个苹果看作“1”认识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 p75 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经历预测猜想——实验分析——合情推理——探究创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到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敢于质疑、学会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情景引入

同学们,每年的中秋节你们都会吃什么呢?对了,月饼。中秋吃月饼是我们中国传统风俗。去年的中秋节,易老师的邻居李奶奶家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大家想不想知道?

好,既然大家都这么好奇,就张开小耳朵认真听。去年的中秋节呀,李奶奶家的孙儿小红、小明、小兵都来了,家里可热闹了。李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她拿出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对孙儿们说:“孩子们,奶奶给你们分月饼了。老大小红,奶奶分这块月饼的1/3给你,老二小明,奶奶分这块月饼的2/6给你,老三小兵,奶奶分这块月饼的3/9给你,(边讲边贴出名字和三个分数)你们同意吗?”奶奶的话刚讲完,小红就嘟着嘴叫了起来:“奶奶你不公平!分给小兵的多,分给我的少!”小明连忙叫着:“奶奶不公平,奶奶偏心!”只有小兵在偷着乐。

同学们,你们觉得奶奶公平吗?现在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讨论完了请举手。

生甲:“我觉得不公平,小红分得多。”

生乙:“我觉得小明分得多。”

生丙:“我觉得公平,他们三个分得一样多。”

师:“看样子我们班的同学也争论起来了,到底李奶奶的月饼分得公不公平,上完这一节课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二、新授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同学们请你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袋,看看袋子里有些什么呢?(圆片)有几张?(三张)”

请你们把这三张圆片叠起来,比一比大小,看看怎么样?

生:“三张圆片一样大。”

1.师: “ 下面我们就用三张一样大的圆片代替月饼,象李奶奶一样来分月饼了。”

首先,请在第一张圆片上表示出它的1/3;

再在第二张圆片上表示出它的2/6;

然后在第三张圆片上表示出它的3/9。

好了,大家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8~9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并理解求两个特殊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实录:

一、引入: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春天。

师:对,春天来了,草绿了,花开了,蜜蜂们开始忙碌起来了,其实在蜜蜂的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大家看,(课件出示)蜜蜂们每天白天都忙碌的采花粉酿花蜜,但是,由于这个蜜蜂王国的日益壮大,蜜蜂们越来越多,每次大家同时采完蜜回来往往非常拥挤,这可怎么办呢?于是蜂王就想了一个办法。

[点评:教师努力营造让学生爱学、乐学的课堂教学环境,密切联系有趣的生活实例,通过课件演示,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同时使本课的数学知识赋予一定的价值]

二、新授

1.(1)师:蜂王把它们分成了2组,1组每30分钟回来一次,1组每40分钟回来一次。它想这样可就解决问题了。同学们,你们说蜂王是否解决了这个问题?

生①:解决了。

生②:没有解决,过一段时间,它们会一起回来的。

师: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办法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请你们自己证明一下,在证明时,你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

(2)学生讨论

(3)学生汇报

师:哪个小组来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

生①:用纸条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每隔3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四次回来要120分钟,每隔40分钟回来一次的,第三次回来也要120分钟,当120分钟时它们会同时回来,发生碰撞,所以不行。

师:这种方法形象直观,非常好,还有不同和方法吗?

生②:用数轴证明。(学生在展台演示)

师:大家认为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简洁清楚。

师:有的小组用的是摆纸条的方法,有的小组用的是数轴表示的方法,都十分形象,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③:找倍数的方法证明。30的倍数有:30 60 90 120;40的倍数有:40 80 120 ,我发现它们有共同的倍数120,所以第120分钟它们会相撞。

板书:30的倍数:30 60 90 120

40的倍数:40 80 120

(4)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但都是先找出30和4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例6,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1、第3题:算一算,比一比。 0.72÷12=( ) 2.4÷4.8= 0.72÷1.2=( ) 0.24÷4.8= 0.72÷0.12=( ) 0.024÷4.8= 2、例题: 妈妈购买萝卜和西红柿的单价和用去的钱如下表。(小黑板) 品种 萝卜 西红柿 单价(元) 0.55 1.2 总价(元) 1.1 3 师:买萝卜多少千克? 列式:1.1÷0.55= 提出: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要乘几?被除数呢? 将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移动?怎样补“0”?(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买西红柿多少千克? 3÷1.2=2.5(千克) 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第一步应做什么? 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最后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 3、练一练 先说出下面各题怎样移动小数点,再计算。 4、综合练习。 (1)第1题。 口算,集体订正。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6.1÷ 0.05 1.8÷0.24 (3)实际应用。 世界上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约重1.5千克。一个鸡蛋约重0.05千克。一个鸵鸟蛋的重量是一个鸡蛋的几倍? 5、作业 练习十八第2、4题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 2、理解方程概念,感受方程思想。 3、通过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的学习活动过程达到学习水平的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初建相等关系模型。 1、师出示天平图, 认识吗? 师: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是多少。 2、(媒体出示三幅图)下面的三幅图中,哪一幅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 (左右倾斜各一幅,平衡的一幅。图略) 学生会选择图3,老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出示图3天平平衡图 图3为什么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 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么? 100+100=200 图1和图2为什么不能称出两只苹果的质量呢? 你也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100+100>100、100+100<500 3、三个式子都是表示物体之间质量的关系,数学上把这样表示两边相等的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你的小脑袋里有等式吗?说一个试试。 除了用加法表示的还有不一样的吗?(师板书学生说的其它的一些式子) 师:没想到,同学们对等式是这么的熟悉。 二、借助基础,拓展等式外延。 1、下面的几幅图中,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哪些可以用等式表示?能表示的试着把它写下来,不能的思考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呢? (书上四幅图略) 选一个等式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一种是用语言表达,一种是用数学式子表示,你愿意选择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突出简洁、清楚) 2、师:的确,这样的一些数学式子能清楚、简洁地表示出天平左、右两边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3、比较:现在写的这些等式与刚才我们说的那些等式有什么不同吗? 突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你见过吗? 生:没见过;也可能见过,如:用字母表示数中、求未知数x等。 三、进一步拓宽对等式的理解。 1、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李老师就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一些现象,仔细看一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不是也能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呢? (师出示四幅生活情境图) (1)铅笔盒与笔记本共20元。 (2)借出的书与剩下的书共150本。 (3)3瓶相同的色拉油,每瓶x元,共8元。 三、明确特征,归纳概念。 其实呀,数学上给这样一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起了个很特别的名字叫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方程的意义。(板书) 揭示数学上我们把含有未知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重点: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分数加法中的应用,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口算 出示前两组口算,体会凑整的好处;第三题口算,体会加法运算律给计算带来的方便。 二、探究 1、出示例3 这四种文具,小华各买了一件,他一共用了多少元? 谈话:你会计算这道题吗?请你独立列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注意选择学生采用的不同的方法,并展示。 比较: 1)观察这两种算法,你有什么发现? 2)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 提问用第二种方法的学生:你是怎么想到用这个方法的? 谈话:这种方法的使用,使你想到了整数加法的哪些运算律? 小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也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的运算简便。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 2、提问:我们以前学习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定律?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表示怎样的数? 指出:因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所以这些字母公式里字母所表示的数的范围既包括整数,也包括小数。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集体交流,注意说一说,使用的运算律。 补充一题,问,这题为什么不可以用简便方法? 提问:我们在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一审:审清题目(特别是运算符号)。 二看:观察数字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算法。 三算:认真计算。 四查:查运算顺序;查数字;查每一步的计算。 2、完成第2题。提问:求接力赛的总成绩,就是求什么? 学生独立解决。 小结:看来加法运算律用到小数加法里,果然很简便。 3、完成练习九的第2题 谈话:下面进行个比赛,请一二两组同学计算第一题,三四两组的同学计算第二题。 这两题做完,让你联想到了什么? 你知道整数减法的性质是什么吗? 你掌握了这个性质后,这一组题,你会选择做哪题? 小结: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对小数减法也同样适用。 4、判断下列算式,能简便运算的,在( )里打√,不能简便运算的打×。 2.7+6.6+3.4 ( ) 5.08-0.8-4.2 ( ) 7

查看全文>>>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露在外面的面的数量问题,并会求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 2.能做到有序、多角度去观察,并在经历中发现规律。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体会归纳、替换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组8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记录卡,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运用方法 1.师:请看大屏幕,这是一组立体图形,看谁能最先看出: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有8个小正方体)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吗? 2.师:看来仅有观察还是不够的,还要在观察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推想,把你视线所及看不到的在脑海中想到,才会得出正确结论。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用观察和推想这两种方法来探索《露在外面的面》(板书课题) 二、操作体验,探索新知 1.师(请看大屏幕):一个小正方体放在墙角,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哪几个? 2.师:继续看大屏幕,这有几个小正方体? (学生可能回答:有4个小正方体) 师:它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露在外面的有9个面。 上面 的小正方体有3个面露在外面,前边的小正方体也露 出3个面,右边的小正方体也一样,3+3+3=9,所以一 共有9个面) 师追问:不是有四个小正方体吗?你怎么只数了三个? (学生可能回答:有一个小正方体的面全被挡住了, 一个也没露出来,就不用看了) 师生一起按照上面、左面和右面的顺序数露在外面的面。 师:他是这么数的,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学生可能回答:我先看正面,一共有三个小正方形; 再看上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再看右面,也有三个小正方形。3+3+3=9,所以一共有9个面露在外面) 师:谁听清了,他是怎么数的? (生重复方法) 师生共同按这一方法数。 可是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不看左面,也不看下面、后面? (学生可能回答:因为那三个面都被挡住了。) 师: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方法是按小正方体的个数一个一个数的;第二种方法是从不同方向看的,先看上面,再看前面、右面) 师(边演示边总结):第一种是逐一观察每一个小正方体,把他们露出来的面的数量分别数出来,然后再相加;第二种是分别从露出来的三个方向看,正面、

查看全文>>>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会应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同时加深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情分析: 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内容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正方形面积以及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已经学会割、补、移等方法,也学会了把未知的学习问题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课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准备和能力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意义。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与“被转化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3、会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4、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应用价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是同底(长)等高(宽)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通过故事情景产生生活中三角形比较大小的问题: 1、比三角形的大小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是比什么? 2、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呢? 小结 :运用透明方格纸来比较三角形的大小是一种方法,但你感觉怎样? 二、探究阶段 (一)画三角形。 1、每个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按要求画三角形。 操作说明:(1)以长方形纸的一边作为三角形的底边。 (2)以对边的任意一点作为三角形的顶点。 (3)连接顶点与对面的两个角。 (4)你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 2、大组交流。 3、猜一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三角形猜一猜它的面积是整个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4、观察已画三角形与长方形之间的特殊关系 5、画出三角形已知底上的一条高,观察已画的三角形的面积占整个长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 (二)实验 1、剪拼三角形。 操作说明: (1)剪下你所画的三角形。 (2)将剩下部分拼到剪成的三角形中。 思考:剩下部分拼成的三角形是否与剪成的三角形一样大? (3)填写实验报告。 2、学生完成报告后交流 (三)归纳 根据学生的实验得出结论: 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的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一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是相应的长方形

查看全文>>>

情况分析: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书上安排让学生选择一组梯形剪下来,想想选择两个怎样的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由于已有了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经验,学生不仅能顺利选择,而且也能自然认识到“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儿难点是引导学生讨论梯形的上底、下底、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从而探索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节课关键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与方法,运用并解决到新的问题中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填表、讨论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迁移前面学法,自主探究梯形上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之间的关系,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长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梯形推导公式过程中梯形上、下底与平行四边形的底之间的关系。

准备:剪下书后的梯形(学生用)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话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出示画有梯形的小黑板)这是什么图形?想一想,怎样的图形称为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你知道梯形各部分的名称吗?谁愿意来指着黑板上的梯形说一说?(师在学生指出上底、下底、高后随机标出a、b、h)

1、 那么怎样 计算梯形的面积呢?你准备怎样来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同桌交流)

师可以适时启发:回想一下,前面我们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是把它转化成什么图形来研究的呢?

对!我们在研究一种新图形的时候,都是想办法把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求出新图形的面积。

2、 今天我们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你有一些什么想法,能把你心里想到的东西跟大家说说吗?(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师生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要计算梯形的面积,可以先想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求面积。)

设计意图:这里为学生的学习作了一些铺垫,一是基础知识方面的,回忆梯形的有关知识为探索

查看全文>>>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

范文资讯网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2024苏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