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一年级数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

一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这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二册教科书p16的例题,p16—18“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100以内的数,并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些能形象描述两个数量之间大小关系的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学生已经初步积累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⒈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的含义,能用这些词来描述生活中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已知的量来猜测另一个量的大小。
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客人老师,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些智慧星,他们会把这些智慧星奖给自己喜欢的小朋友,那大家想不想成为客人老师喜欢的小朋友呀?(想)那你们这节课一定要好好表现哦!
二、创设情境,唤起经验
1、学“多一些”、“少一些”
师:有三个小动物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很聪明,都想来跟大家做朋友,你们愿意吗?(愿意)瞧,他们来了!(贴出小猪、小兔和小鸭的头像)
师:他们三个可不是空手而来的,它们把自己在动物学校奖到的智慧星也带来了,我们一起去看看!(贴出他们各自得的星)
你们想知道他们各自得了多少星吗?(想)
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小猪得了24颗星,那你们能不能猜一猜小兔得了多少颗呢?
(学生交流看法)
师:刚才小兔偷偷地告诉了老师,她得了28颗智慧星。
提问:小朋友,你们刚才为什么不猜小兔得了四十几、五十几颗呢?而猜它得了二十几、三十几颗呢?(小组讨论)
交流得出:小兔得的比小猪得的多一些。
提问: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小猪得的比小兔得的少一些。)
2、教学“多得多”、“少得多”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小鸭得了多少颗呢?
(学生交流看法)
师:其实呀,小鸭一共得了80颗智慧星,小鸭棒不棒呀?(棒)那你们要不要向小鸭学习呀?(要)希望你们都能像小鸭一样,成为一个老师喜欢的好孩子!
师:小朋友,你们刚才猜的时候为什么不说小鸭得了二十几、三十几颗呢?而要猜它得了七十几、八十几呢?(小组讨论)
交流得出:小鸭得的比小猪得的多得多。
提问: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小猪得的比小鸭得的少得多。)
师:小鸭得的比小猪得的多得多,还比谁也多得多?
生1:小鸭得的比小兔得的多得多。
提问: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小兔得的比小鸭得的少得多。)
3、抽象升华
师:小鸭得的比小猪得的多得多,也就是哪个数比哪个数多得多?
生2:80比24多得多。
师:你能把这三个数填到括号里,再说给大家听吗?
出示:( )比( )多一些 ( )比( )多得多
( )比( )少一些 ( )比( )少得多
二、联系实际,增进理解
1、你能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吗?
生1:我们班的男同学(28人)比女同学(20人)多一些。
教师设疑:反过来怎么说?(我们班的女同学(20人)比男同学(28人)少一些。)
生2:我们教室里小朋友比老师多得多。(老师比小朋友少得多)。
生3:教室里的电灯比吊扇多一些。(吊扇比电灯少一些。)
……
2、试一试
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选择。并指名说说你为什么选这个数而不选其他两个,进一步体会“少一些”与“少得多”的区别。
3、小结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多少时,就可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来表述。如果比较物体的长短要用什么表述呢?比较物体的高矮呢?大小呢?比较商品的价格呢?
三、综合运用,培养数感
1、“想想做做”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选。说说为什么这样选?
(少一些就是少一点,不是少很多,这里只有36比38少一点。)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16比38……?(少得多)
40比38……?(多一些)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题意,再选择。
教师:“贵多了”是什么意思?(贵了很多)
指名说说是怎么选的,为什么这么选。
3、“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先比较一下两堆的本数关系)
师:你能猜一猜右边有多少本吗?你是怎么想的?
4、“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看图,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让小朋友用手比划一下一个苹果的大小,再比划一下一个草莓的大小,比一比,再作选择。指名说说为什么这么选。
重点强调:比较的是水果的个数。
5、“想想做做”第6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指名回答。
提问:你家里有一个人的年龄比爷爷小些,猜一猜这个人是谁?
四、游戏活动,巩固新知
师:谁能告诉大家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吗?(板书揭题: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
1、拿一拿(“想想做做”第3题)
请小朋友在白纸上写一个数,然后和老师写的比一比,然后同桌比一比,要用今天学的知识表述结果。
2、猜一猜(“想想做做”第7题)
教师先示范,让学生注意教师的用词“大了些、太大了”,“小了些、太小了”。
再让同桌两个小朋友玩。
五、小结(略)

Fwr816.COm小编精选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多些,少些》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2页例6及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比较,使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会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初步学习对数量的估计,逐步建立数感。

3、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运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在比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具准备:

例6的投影片、小小养殖场和巩固练习l以及游戏题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按顺序写敷.

2、62后面连续的五个数是( )。

62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

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列各数排列起来。

35 87 70 62 15 6

4、谈话导入

教师:快来看!他们在玩跷跷板。小老虎们玩得多高兴呀!小熊看到了,它也想玩,它找来了好朋友小兔,可是他们怎么也玩不起来,为什么呢?

教师:轻重是比出来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进行比较。在数学上我们会经常比较什么呢?

5、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比一比,说一说数的大小。

二、新授。

1、投影出示例6.

在操作中初步直观感知“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

教师:红球有几个?(58个)蓝球有几个? (15个)黄球有几个?(10个)

[大家一起从15数到58,数的过程体会到15到58要经过好多的数。

教师告诉学生,58比15多得多,15比58少得多,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红球比蓝球多得多,那篮球比红球少得多。

请一个同学从10数到15,从中感受到l0到15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说15比10多一些,象刚才的题目,我们就可以说黄球比蓝球少一些.]

教师问:红球和黄球比呢?

小结比较方法:①直观观察比较 ②借助推理进行比较

2、投影出示小小养殖场。

[小组讨论:小小养殖场,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的多,谁比谁少一些.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鹅比鸭少一些,鹅比鸡少得多,鸡比鸭多的多等等。]

三、巩固练习。

1、小娟有37张邮票.(投影片出示)

[本题可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中交流。(1)小明可能有几张邮票?(2)小红可能有几张邮票?]

2、第43页“做一做”

[4人小组根据题意每人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说一句话。]

3、练习九

[第4题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学生,集体订正.

数学游戏题:猜一猜瓶子里有多少个珠子?]

4、下面各数中,谁比谁多一些,谁比谁多得多,谁比谁少一些?

15 17 45

四、课堂总结

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我们也利用它们把比的结果说的更清楚了。下课后,请同学们也在生活中多运用运用它吧。

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这部分内容是以前教材所没有的。教材提供给孩子比三种颜色的球的场景,引导孩子交流得出“蓝球比黄球多一些”,通过启发孩子思考“还可以怎样说”,得到相对的另一种表述“黄球比蓝球少一些”,并初步学习应用“多一些”“少一些”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多少关系;通过 “红球比黄球多得多”的另外一种表述,让孩子试着在理解“少的多”含义。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同样多、多些、少些


教学目标

(一)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初步知道“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二)学习用数学语言表达“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和谁同样多”。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物体的多少。

难点:理解“同样多”、“多些”、“少些”的含义。

课前准备

(一)教具:小花、树叶、小兔、萝卜、小鸡、小鸭、苹果、桃子图片。田字格小黑板,绒板。

(二)学具:每人准备圆片、方块、三角形各10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习新课

1.初步建立“同样多”的概念。

(1)出示绒板图。(事先将小花和树叶混放在绒板上)

师问:谁能告诉大家,是花多,还是树叶多?

师说:要想知道花多,还是树叶多,我们先进行分类,把它们排列整齐,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老师把花和树叶排列成两排)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老师带领学生说:一朵花对一片树叶,一朵花对一片树叶……(老师边说边连线)

师说:每朵花都对上一片树叶,每片树叶都对上一朵花。没有多余的花,也没有多余的树叶。说明花和树叶怎么样?(同样多)

学生练说:花和树叶同样多。树叶和花同样多。

(2)出示萝卜和小兔图:

老师先摆出4个萝卜,再摆出4只兔子。

师问:

①这幅图表示什么?

②谁能告诉大家,萝卜多,还是兔子多?

师说:要想知道萝卜多,还是兔子多,我们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老师带领学生边说边画线:一个萝卜对一只兔子,一个萝卜对一只兔子……正好,都对上了。没有多余的萝卜,也没有多余的兔子。我们就说萝卜和兔子同样多。指名学生练习说:萝卜和兔子同样多。兔子和萝卜同样多。

(3)摆一摆:

①左边摆3个圆片,右边摆方块,方块要和圆片同样多。想想应该摆几个方块。

②上排摆5个圆片,下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和圆片同样多,应该摆几个三角形。

2.初步建立“多些”、“少些”的概念。

(1)出示小鸡小鸭图:

老师在黑板上先贴出2只小鸡的集合图,对着小鸡贴出1只小鸭的集合图。

师问: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还是哪个多些,哪个少些?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要想知道小鸡和小鸭是同样多,还是哪个多些、少些,就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把这个圈里的小鸡和那个圈里的小鸭一只对一只地对起来。齐说:“一只小鸡对一只小鸭”。(学生说,老师画线。)

师问:

①小鸡和小鸭都对上了没有?(没有)

②有多余的小鸡吗?(有)

③有多余的小鸭吗?(没有)

师说:小鸭没有多余的,而小鸡有多余的,就是小鸡多些,小鸭少些。就可以说:小鸡比小鸭多,反过来说,小鸭比小鸡少。

学生自己小声练习说、指名说。

(2)出示苹果、桃子图:

老师在黑板上先贴出2个苹果的集合图,对着苹果再贴出3个桃子的集合图。

师问:我们怎样来比较苹果和桃子,哪个多些,哪个少些?(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

师说:对,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同学们说,老师画线:一个苹果对一个桃子,一个苹果对一个桃子。

师问:比的结果是什么?(苹果比桃子少)还可以怎么说?(桃子比苹果多)

学生小声练习说。

(3)摆一摆:

①左边摆4个圆片,右边摆三角形,三角形要比圆片多1个。

②左边摆5个方块,右边摆圆片,圆片要比方块少2个。

③上排摆6个圆片,下排摆三角形,三角形要和圆片同样多。

(二)巩固反馈

1.出图,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学生说,老师连线。或指名学生上前连线。

2.在课本上做练习一第2,3题。

3.做写字的准备练习。

(1)练习画横线:

师说:画横线时,由左向右一笔写完。横要写平,要写在田字格左半格的横虚线上。(老师示范)

学生在书上田字格里写横。

(2)练习画竖线:

师说:画竖线时,由上到下一笔写完。竖要写直,要写在田字格左半格的中间,上下要留空。(老师示范,学生在书上田字格里写竖)

(3)练习画半圆:

师说:画半圆时,弯要拐得圆一些。

指导学生在田字格的左上格练习画半圆,再在田字格的左下格画半圆。

课堂设计说明

一、在建立“同样多”的概念这个环节上,先设计了小花和树叶比多少的准备题。而且把花和树叶混放在一起,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其去探索,去思考。再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使学生清楚看到要先分类,然后排列成行,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在进行萝卜和小兔比多少时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二、在建立“同样多”,“多些”、“少些”的概念后,都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同样多”、“多些”、“少些”的理解。

三、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如: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四、巩固反馈的第1题是为做好书上作业做准备的。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是要有感情的


这篇《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数学是要有感情的》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上课内容为国标本苏教版数学教材下册《长方形、正方形、圆》,上课班级是小班,二十多名学生,活跃得很,执教者是李小娟老师,三十刚出头,温文尔雅,特受学生喜爱。
预备铃响起。听课教师和上课学生已早早地坐在教室,他们在窃窃私语。学生偷偷地回头,他们感到今天坐着这么多“新面孔”,有些陌生感,没了往日课前的嬉闹,只是偷偷地与前后左右的同学使眼色、动嘴巴;听课教师对教室环境颇感兴趣,前墙上方镶着一面国旗,后墙上方挂着一只圆钟,黑板报是“车轮滚滚迎奥运”的评比栏,旁边的橱柜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玩具,墙砖上张贴着学生的书画作品,一番儿童乐园的景象。
李老师轻轻地飘了进来,教室里一阵骚动,师生眼前一亮,身板子不由地挺了起来,目光聚集于李老师胸前。
“哇!”有的学生忘乎所以地叫了起来:“李老师,你真漂亮!”
但见李老师的衣服上贴着各种五颜六色的粘纸,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和圆形的,构成了一道亮丽的景线。
学生相互猜测着老师此举何意,没等老师解释,有聪明的学生代言:“老师,那是不是给我们的奖品呀?”
“对呀。”
“那为什么不是红五星了呢?”学生嘀咕着,感到新鲜。
“对呀,那为什么呢?”李老师趁机反问。
“这肯定与我们的学习有关系。”又有了聪明的学生,他们毕竟也算是久经“学”场了,有了些捉摸老师行为的经验了。
正式铃响起。李老师只能打住本来还可往下顺势而谈的话题,换了一个话题:“小朋友们,李老师是不是你们的好朋友呢?”
“是。”学生异口同声。
“那你们知道我——这位大朋友的名字吗?”
“李——小——娟。”回答声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有些顾虑。
“今天,我们这儿又来了新朋友。”
学生转头又回头。
“你们想不想也和他们交朋友呢?”
“想。”又是异口同声。
“交新朋友时,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叫什么名字。”一名学生回答。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长什么样子。”另一名学生回答。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住在什么地方。”又有一名学生回答。
“我想知道我的新朋友好不好。”有一名学生补充。
……
“那你们想不想和老师衣服上的这些图形交朋友啊?”李老师昂首挺胸。
“啊!”学生惊呼,原来是和它们交朋友。
“不想?”李老师追问。
“想。”学生回过神来。
“那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李老师试探。
“那是长方形,那也是长方形,旁边的是……”没等这名学生说完,一些学生忍不住脱口而出:“还有圆形。”
“那它们长什么样子呀?”
“长方形是长长的,正方形是方方的,圆形是圆圆的。”学生在下面提示着回答的同学。
“说得真棒,”李老师顺手从衣服上剥下一个“长方形”奖品贴在这位学生的额头,“今天你又有长进了。”
“长进”之“长”配“长方形”之“长”,有味道!
“那它们住在什么地方呢?”李老师又问。
学生面面相觑,不理解老师的意思。
“不要急,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做完游戏你们就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是从什么地方得来的。”
学生拿出各种各样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木块玩起了搭积木游戏。搭积木学生在幼儿园时经常玩,不过今天在玩之前老师提了一个要求:先要用手摸一下这些形体的每个面,然后再拼搭。
游戏很快就完成,学生在相互欣赏各小组作品的同时思考着玩之前老师的提问,各小组自发讨论着,李老师走下来倾听着,指点着,鼓励着。
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新大陆”:“老师,老师,正方形住在这儿呢。”她用手在正方体积木上指划着。“李老师,对吗?”
李老师边点头边奖给她一个“正方形”。
这一下子,长方形、圆形都被其他学生找到了。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给这些新朋友拍一张照片呀?”老师又提出一个新的建议。
“没照相机,怎么拍呀?”学生又有了困惑。
“你们有铅笔和白纸嘛。”李老师提示学生。
学生拿着积木、铅笔和白纸,频频在这三者间运动着,探索着,尝试着。
终于,有学生找到了办法:把形体压在白纸上用铅笔沿边描下来。这正是书上提供的方法。当然,老师衣服上又少了一个奖品。接之,老师组织学生用这种方法在白纸上描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然后剪下来。
于中,李老师又启发学生想到了用印泥、橡皮泥等方法印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
“其实,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这些平面图形在我们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家,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你们能给你们剪下来的这些图形分别找到新家吗?”李老师又抛给学生一个有趣的问题。“找到它们的新家后,就把这些图形贴在相应物体的面上。”
这下可热闹了:喊的喊,跳的跳,推的推,拉的拉……。够得着的自己贴,够不着的找李老师和听课老师帮着贴。墙壁上、门窗上、桌椅上、开关上、钟面上、国旗上、玩具上……,还有地砖上,点缀了一层白白的“雪花”。
后继活动内容是学生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用水彩笔在方格纸上画“你们想象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学生尽情地围着、画着,不约而同地在“圆形”处遇到了困难,也只好求救于老师了。这是教师意料中的事。
该全课总结了,李老师要大家给这节课起个课题。
“我们学的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李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了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圆》,刚要转过头来,一名男孩突然爆出“交朋友”,他情见乎辞。哗,师生满堂哄笑,这名男孩不好意思地伸了伸舌头,坐了下去。
李老师怔了一怔,尔后随机应变地用粉笔重重把课题添加成了《和长方形、正方形、圆交朋友》,并带头鼓起掌来,听课老师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也鼓起掌来,学生也跟着鼓起掌来,这名男孩得意起来,对大家做了个鬼脸。
离下课还有近五分钟时间。李老师布置了一个机动节目:“请小朋友们把发下来的卡片制作成一张明信片,正面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粘纸进行组合拼贴,设计一幅美丽的图画,然后选一位客人老师做朋友,让他们对你的作品进行评价。你可以在反面写上你想对客人老师说的话,也可以请客人老师在反面写上他想对你说的话。”
大结局不述也不难想象,学生又忙得不亦乐乎,听课老师随之也忙得不亦乐乎!忙来忙去,忙得学生不想下课、教师不能下课了……。这算不算拖课?
感情这东西,的确叫人难分难解啊!
卡特金说过:“未经过人的积极感情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遗忘。”数学中的数字、图形、符号、习题等本来就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来就应伴随着人的感情,只不过现在把它们反映成白纸黑字,其感情色彩好象就黯淡了。
我们要让数学成为“人的数学”,让数学充满生命活力,那我们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要挖掘数学内在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条件,把数学还原成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其实,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已经多多少少见过或听说过,他们并不是十分陌生。教师正是抓住这一点,组织学生开展他们早已玩过的搭积木游戏,只是教师在此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学生在“搭”和“摸”的活动中,有了真切的体验,更有了新的“发现”,这是以前玩积木时所没有留意的。知识的得出,没有一种突然的感觉,不需化费太多的功夫,只需教师稍稍一指点,学生细细一琢磨,与生活经验一联系,知识就很容易地在学生的手中玩弄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后来的“剪贴”、“围画”、“拼贴”等的活动效果自然就“水”(知识)到“渠”(生活)成了。
其次,我们要挖掘数学外在的情感因素,教师要满怀感情地进行数学教学,发挥情感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在这节课中,教师基于自身丰富的情感和由此带来的很好的群众基础,一反常态地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奖品”贴在自己的衣服上,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兴趣和议论,给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情调;继之的一番有关“交朋友”的过渡性谈话,以及借“交朋友”之线索(叫什么名字、长什么样子、住在什么地方、怎么拍一张照片等)来串联的知识教学活动,又给了学生一种亲切感,学生学得有趣、活跃、自然,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此基础上,后来的一名男孩爆出的“古怪”的课题《交朋友》也就不足为奇了,学生制作明信片活动而迟迟不愿下课也就有情可原了。
总之,数学是要感情的,只要教师用感情来浸泡数学,并把数学回炉于生活,炼出用感情包装的数学,学生有了感情。至此,我们才可说“数学就有了感情”。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跳绳》


这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跳绳》》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能力目标: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小组互相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小东、小红和小亮在跳绳),并配上解说:今天,小东、小红和小亮利用课间操的时间进行了一场跳绳比赛,老师把比赛结果制作成了一张统计表,请大家看看,说说你从统计表中得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看表,并汇报:小东跳了62下,小红跳了48下,小亮跳了70下。

(二)、探索新知,从问题情景中探索算法。

1、根据数学情景和信息,提出相关问题。

在小组中说说,从统计表中你可以向大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小东比小红多跳几下?小亮比小红多跳几下?

小红比小东少跳几下?小红比小亮少跳几下?

或者提出小东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亮和小红共跳了几下?小东和小亮共跳了几下?

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请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如何列式?

62 – 48 = 70 – 48 = 70 – 62 =

62 + 48 = 48 + 70 = 62 + 70 =

2、探索算法。

先请学生估计以下 62 – 48 = ,可能等于几,再请学生通过具体计算,进行验证。

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中交流,互相帮助。

汇报小组意见(允许学生使用各种算法)

(1)、我想 62 – 40 = 22 ,22 – 8 = 14 ,我会计算两位数减整十数,所以先把48看成40,减完40,还少减了8,所以再减去8等14。

(2)、我想 62 – 50 = 12 ,12 + 2 =14 ,把48看成50,减完50,还多减了2,所以再加上2等14。

(3)、我想各位上的2不够减8,于是就向十位借十,就成了12 – 8 = 4 ,十位上的数被借走了十,所以就成了60 – 10 – 40 = 10 ,再把10 + 4 =14。

用的是“不够向十位借一”的方法。

(4)、用竖式计算。 .

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正确即可。

3、比较几种算法的简便性。

请学生说说以上几种算法,哪一种更为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老师认为“不够向十位借一”的计算方法比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自己所接受的方法。

(三)、实际应用。

1、完成 70 – 48 = 70 – 62 =

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2、教科书第62页的“想一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说说自己的算法。

3、教科书第63页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时,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如:没有借一,数位没对齐等。

4、教科书第63页的第2题。

先要让学生看懂图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淘气用50元买了一个羽毛球拍售货员阿姨找了他29元,买一个羽毛球拍需要多少钱?

列式解答,最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5、教科书第63页的第3题。

明确题意,学生独立完成,其中“( ) + 40 ”的答案不。可以让学生进行猜测,“( )”可能是0,也可能是4,如果“( )”是其他数,它就无家可归了。

(四)、总结。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一文,希望“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教案: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一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