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导航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4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66页例9,“练一练”,第67~68页练习十二第8~1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积的近似值。

2.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在小数计算中的应用,积累求近似值的经验,培养计算技能,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活动,感受获得方法的心理满足,提高学习数学自信心。

教学重点:

求积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计算下列各算式。(小黑板出示)

2.51x0.7 2.51x5 2.51x5.7

2、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学生回答,特别是位数不够怎么办?

二、新授。

1、教学例9。

(1)出示例题:王大伯前年收入3.18万元,去年的收入是前年的1.6倍。去年他家大约收入多少万元?(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3)板书:3.18×1.6≈

指名一人板书竖式,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集体订正。

说一说:积怎样保留两位小数?

(4)练一练。

(5)求出下面各题积的近似值。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7.2×0.09 0.86×3.2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0.28×0.7 5.89×3.6

2、试一试。

下面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 40.32×403

完成后,学生交流。指一人板书。

3、练一练。

用简便方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0.25×0.73×40.32×403

三、练习巩固。

完成练习十二8~12题

学生小组完成,集体讲评

四、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值

3.18×1.6≈ ( )

查看全文>>>

这节课主要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1.首先出示两组算式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让学生先分组计算再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特点,实际上这三组算式分别运用的是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但是这三组算式都是小数乘法,也符合吗?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自己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自己探究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计算、观察、发现。

学到了知识,然后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真谛。既然发现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再运用这些定律使小数计算变得简便,这一步教学能激起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欲望。

2.接着出示

0.25×4.78×4 4.8×0.25

0.65×201 1.2×2.5+0.8×2.5

在简算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不足之处:只重视了运算定律,而忽视了口算能力,在练习时,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不够灵活.。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查看全文>>>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

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

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学生会不会有意见?

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 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哦!原来使这样啊!”于是一通都通。“试一试”自然没问题。计算法则耶使学生自己总结的。因为在小数乘整数的教学中很注意让学生总结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所以在这里只要在“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后黑板上只有五个字“算、看、数、点、化”。提醒学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从两天的作业看,学生出错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错,不进位、看错数,7×7=46等。所以对这部分自己的评判是“过!”下周一上例3。

课后没事,写“教学反思”,感受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

查看全文>>>

一、解析教材内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与前两节一样,教材先通过小轿车车窗玻璃是梯形的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要求又有提高,不再给出具体的方法,而是要求用学过的方法去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仍然要运用转化成已学过图形的方法,但是从教材中学生的操作可以看出,方法与途径多了,可以用分割的方法,也可以用拼摆的方法;可以转化为三角形进行推导,也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有多种方法,教材显示了三种方法。

(1)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

(3)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还可以:从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等。

策略与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3)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梯形面积的计算”

二、 复习导入

1、单元知识梳理,揭示转化思想

师:同学们,我们在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那谁来说说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它们的面积计算方法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2、导入主题

师:我们都是把它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来研究面积。看来转化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借助这个方法来研究梯形的面积。(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三、利用转化,实践探究 1、初步的想法,互受启发

师:同学们来看,这是一个梯形。现在呀,就请大家想一想,怎样利用转化的方法知道梯形的面积怎样来计算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知。

师:大家这样一说,我们的思路就打开了。其实还有很多方法,同学们没有说到。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个学习提纲深入地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1、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

2、借助学过的方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填写学习单,小组进行交流。

3、交流反馈(学生拿学具到实物展台汇报,教师拿事先预设的大教具评价,记录)

预设:代表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

查看全文>>>

一、引起动机

谈话:“吃早餐的同学请举手?” 吃午餐的同学请举手?”“每天都吃三餐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每天都吃三餐,那有谁知道这些食物到哪里去了?”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

(1)谈话: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在人体的消化器官中进行的,人体都有哪些消化器官?分别在人体的什么部位?请同学们看课文第32页中的图示,小组同学相互讨论。

(2)教师小结

①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舌及分泌唾液的腺体开口。

②食管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内,它是食物从口腔到达胃的通道。

③胃在人体腹腔的左上部,像一个大袋子。

④肝在人体腹腔的右上部,它能分泌胆汁到达小肠。

⑤胰位于胃的后部,能分泌胰液。

⑥小肠在人体腹腔的下部,很细很长,约5~6米,弯弯曲曲地盘折在一起,上面连着胃,下面连着大肠。

⑦大肠比较粗,分布在小肠周围,末端是肛门,它是粪便的出口。

2、指导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1)谈话:谁能说说食物在消化器官中是怎样进行消化的?请同学们看课本第34页食物消化的具体过程。

(2)汇报小结:食物进入口腔,经牙齿的咀嚼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混合,加上舌头的搅拌,进行初步消化,将食物中部分淀粉消化后变成了糖,然后所有咽下的食物经食管运送到胃。

(3)下面我们来做个唾液消化淀粉的实验。

①在标有1.2号试管中分别加入1克馒头碎屑

②在标有1号的两试管中加入200毫升的清水,摇匀

③在小药瓶内吐一些唾液,然后在2号试管内加入约2毫升的唾液,摇匀。

④将两试管同时放在约400c的温水中7~8分钟。

⑤7~8分钟以后,在两试管中分别滴入2~3滴碘酒,观察现象。

(4)汇报实验结果:加了唾液的淀粉糊遇碘不再变蓝黑色。

(5)讨论:实验结果加了唾液的淀粉糊滴入碘酒不再变成蓝黑色说明了什么?(唾液能消化部分淀粉使它变成另外的一种物质即糖)

(6)教师讲述:

三、自由活动

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页例6,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重点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1、第3题:算一算,比一比。 0.72÷12=( ) 2.4÷4.8= 0.72÷1.2=( ) 0.24÷4.8= 0.72÷0.12=( ) 0.024÷4.8= 2、例题: 妈妈购买萝卜和西红柿的单价和用去的钱如下表。(小黑板) 品种 萝卜 西红柿 单价(元) 0.55 1.2 总价(元) 1.1 3 师:买萝卜多少千克? 列式:1.1÷0.55= 提出:把这道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要乘几?被除数呢? 将除数变成整数时,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移动?怎样补“0”?(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买西红柿多少千克? 3÷1.2=2.5(千克) 总结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第一步应做什么? 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最后怎样计算? 小组讨论。 3、练一练 先说出下面各题怎样移动小数点,再计算。 4、综合练习。 (1)第1题。 口算,集体订正。 (2)计算并用乘法验算。 6.1÷ 0.05 1.8÷0.24 (3)实际应用。 世界上的鸟是鸵鸟,一个鸵鸟蛋约重1.5千克。一个鸡蛋约重0.05千克。一个鸵鸟蛋的重量是一个鸡蛋的几倍? 5、作业 练习十八第2、4题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2、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理解奇数、偶数的概念;难点:掌握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师:老师有一项绝技,不用计算就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请你说出一个数来考考老师,好吗? 生自由报数:如: 85、76、978、785、84、72、90、47、…… 师:85是5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师:76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978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785是5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师:84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72是2的倍数,不是5的倍数。 师:9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师:47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5的倍数。 师:现在你们相信了吗? 生:相信。 师:你们想不想学这项绝技呀? 生:想。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2或5的倍数特征会和什么有关系? 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研究2、5的倍数特征。(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总结2、5的倍数特征 活动一:5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师:(出示教材第4页的表格)请同学们在下表中把5的倍数找出来,并做上记号。找完以后,同座同学可以互相检查与讨论。 师:刚才在划的过程中,你们发现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5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或5)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超过100还有这个特征吗?你能验证吗? 生:经过验证得出超过100也有这个特征。例如:485、3920等等都是5的倍数。 师:这几个数的个位上都是…… 生:0或5 师:所以485、3920等等都是…… 生:5的倍数。 28 45 53 80 75 34 89 95 2、活动二:2的倍数特征的探索 师:我们再来讨论一下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还是利用这个表格吧。 师:请同学们在下表中把2的倍数找出来,并做上不同的记号。找完以后,同座同学也可以互相检查与讨论。 师:谁能说一说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生:它们个位上都是双数。 师:个位上是双数,具体是指哪些数? 生:个位上是双数是指0、2、4、6、8。 师:那么2的倍数个位上非要双数,单数行吗? 生齐说:不行。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通过电子白板的操作、探究、对边、交流,经历平行四边形的推导过程,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使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发展学时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课件、平行四边形模型、剪刀、初步探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渗透转化。

1.课前通过同学们的谈话,轻松引入主题。师:同学们,你们都玩过七巧板吗?

2.播放制作七巧板的视频。

3.出示一组图形,学生观察,数方格算出面积。拉开幕布,学生们看到露出一点点的图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都跃跃欲试,学生动手逐个拖拽出想拖里面的美丽图案。在学时汇报平移的方法时,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拖动图片平移的功能,直接在屏幕上操作演示,感知割补、平移,转化等学习方法。导出视频,拖动、平移等功能。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电子白板导出两个花坛,比一比,哪个大?

2.揭示课题。学生比一比,猜想这两个花坛的面积大小。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导出两个花坛的课件。

三、对手操作,探究方法。

1.利用数方格,初步探究

2.出示“初步探究学习卡”同桌交流一下填法,汇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出图形的面积,是学生熟悉的、直观计量面积的方法。同时呈现这两个图形,暗示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探究作了很好的铺垫。导出“初步探究学习卡”

四、白板演示,验证猜想。

1.探索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习过的图形。

2.观察拼出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在班内交流操作,重点演示两种转发方法。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4.引导学生用字母来表示: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那么面积公式就是s=ah利用白板的拖动功能,根据学生反馈的转发方式,随机演示。白板演示、突出拖动、旋转等功能。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例1

2.课件出示十九第1、2题。学生试做,并说说解题方法,指名板书。通过练习加深面积公式的理解应用。导出课件

六、课堂小结,反思回顾。

回想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查看全文>>>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

1. 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4.185.25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5.3478.7852.864

7.6024.0035.897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书上的作业。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2、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复习旧知:

1.把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去掉,原数扩大了多少倍?

13.84.670.725

2、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怎样变化?

4、把5.34扩大1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要扩大1000倍呢?

5、学生填写括号里的数:

被除数15150()

除数550500

商()()3

学生小结运用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学生做43.5÷5=8.7

然后改题:4.35÷0.5猜一猜得数是多少?为什么?

二、新授:

1、 出示例5

(1)教师: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

(2)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3)问:怎样转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的意见写在纸上,让一个组的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边展示边讲解,讲解后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对我们讨论的结果有什么意见?”台下的学生给台上的学生提建议,从而引发全班讨论.多让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意见。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0.85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7.65也要扩大100倍,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2、出示例6:12.6÷0.28

这道题又该怎样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请同学们运用上一题讨论的方法进行改写,改写时注意比较一下,这道题和上一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边讨论边改写,改写完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改写后的算式.并比较出两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同点表现在前一道题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而这道题除数有三位小数,而被除数只有两位小数.

教师: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小结: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教师适当小结。

三、巩固练习:

1、书上第22页“做一做”

2、练习:判断并改错:

1.44÷1.8=811.7÷2.6=4.54.48÷3.2=1.4

3、练习:书上24页的作业

查看全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范文资讯网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4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