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新 > 导航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新,2024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新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新

看看当今名人:像毛泽东、像朱德、像彭德怀,哪一个不是功名赫赫?哪一个又是出身名门?美国总统林肯也是如此。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林肯的出身。

美国大总统林肯氏,幼时贫寒。其父为人佣工,母则司浣濯之役(既洗衣)。这位高贵的美国总统,这位平息了南北之争的伟人,竟是如此出身,简直令我无法相信。

然而,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创造的吗?林肯幼年励志,最后成为至高无上的总统,他的母亲是功不可没的。文章上就说了:顾其母有贤德。尝呼而诲之曰:凡人之价值,不在多财,而在有真精神。苟植身社会,而心地欠光明磊落,斯其人一钱不值,虽富亦无足取。为其端谨、正直、勤业、励学,纵贫无寸缕,亦为世界最高尚名贵之人。林肯,我不望汝得千顷之沃壤,而望汝得高远之志气也。林肯秉此母训,时时回旋于胸中。处在贫寒之境,作为一名佣工的妻子,自己也是一个洗衣服的,能使林肯幼年励志。林肯的母亲,不愧为贤母啊!

一个人,想要得到社会之信用,必须先要有尊重之价值。想要得到尊重之价值,就必须得拥有高尚的人格。像林肯母亲所说的四点:端谨、正直、勤业、励学,是人格的要素,是财物所不能换来的。更重要的是,它们也是文明美德的一份子!

从侧面的角度来讲,正是因为林肯出身贫贱,从小经历了许多磨难,使得它更加的成熟。这篇文章令我证实了两个谚语:自古英雄多磨难。自古英雄出少年。

查看全文>>>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点阵中的规律》。我将这次说课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作用

尝试与猜测这部分内容是《标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在教材中的具体体现,它从“中国古代名题”延伸到“普遍联系找规律”,其中内容广,想法深,理念新是教材的一大特色。《点阵中的规律》看起来似乎对学生很陌生,与其他知识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一节相对独立的数学活动课,其实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如:一年级的找规律填数,二年级的按规律接着画,以及四年级探索图形的规律,都是逐步将数形结合在一起,将知识进行进一步提升。使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等活动,在生动的情景中找出图形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数学学科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观察、寻找图形的特点,从而探索出点阵中的规律,并体会到图形与数的联系;

(2)、通过活动教学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抽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增强学生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概括点阵中的规律。

4、教学难点: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第二部分:教法学法设计

教法安排

本节课我运用了活动教学形式,通过创设找朋友的游戏情境,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思维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组内合作学习,以及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方式,归纳总结出中的规律,充分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学法体现

五年级学生善于动手操作、探究能力较强,根据这一年龄特点,将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进行综合运用,让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粘一粘等形式,体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尝到发现数学的滋味。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针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实际,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理性的重组:首先利用常见的五子棋、跳棋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点阵,再通过生动有趣的找朋友活动,为学生呈现了形似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部分点阵图,让学生发现概括点阵中的规律,从而计算出后面图形点的数量。

其次,为学生演示了点阵的划分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新的规律,并列出算式,让他们

查看全文>>>

教学目的: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学具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深化练习。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 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 2、1.23o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4、5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出示例11)

1、先独立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2、完成p34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3、独立完成p34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四、学生总结

查看全文>>>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2、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

1. 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4.185.256.03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5.3478.7852.864

7.6024.0035.897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二、新课

1.教学例6.

教师出示例6,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三、巩固练习

1、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

3.81÷732÷42246.4÷13

2、书上的作业。

查看全文>>>

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2 .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 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朋友,你们看他们是谁?(出示图片)

师:这两个你们喜欢吗?那你们喜欢谁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师:这样吧,我们调查一下,如果你喜欢松鼠的就用水彩笔把你的姓名写在红色纸片上,如果你喜欢熊的,就把你的姓名写在绿色纸片上,如果你两个都喜欢,你可以在两张上都写上你的姓名。

师:写好了吗?

师:为了方便,我们调查一个组好不好,请第二组的同学把你写的贴到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如果你两个都喜欢的话,可以把你的两个姓名分别贴到他们的下面。

2、 学生上来贴图

3、 观察黑板上贴的情况,问:你发现了什么呢?

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你发现了什么呢?

让学生说说

师:那么,喜欢zip和zoom的一共有多少人呢?

学生说(可能有人说12人也可能有人说其他的数)

二、探究:

1、 四人小组合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喜欢zip和喜欢zoom的人数。

师: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呢?(如果还有意见,就让一个学生站起来,给全班同学数数,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确定12人。)

师:那么,实际是12人,可是计算出来是其他的呢?原因在哪里?

生回答

师:哪些同学重复计算了,谁上来给大家找一找?

请学生上来找出重复的人数,(师:贴哪里?)学生贴

师:重复的有6人,算了两次,而实际应该算一次,所以我把他重叠起来。(教师说着把这6人的纸片重叠起来)

师:刚刚,我们把他分成两类这样贴,很容易出错,那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用一些图、表或者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把这份名单再整理一下,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喜欢zip的有哪些人?喜欢zoom的有哪些人?两样都喜欢的有哪些人?能不能?

生能

师:那这样吧,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合作之前给大家几点合作建议:

出示合作建议:

(1)四人小组讨论:说说打算用怎样的图或表来表示?

(2)四人小组动手在纸上画出方案。

2、展示并介绍方案

师:通过小组同学的努力,我发现我们的同学都已经有了方案,那哪个小组的同学

查看全文>>>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习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 。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

查看全文>>>

五年级音乐《第二单元 古诗新唱》教案 一、 教学内容分配建议表 课时 感受与鉴赏 音乐表现 音乐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 第一课时 《梅花》 创编《春晓》 王安石 第二课时 《静夜思》 李白 第三课时 《读唐诗》 古诗朗诵演唱会 二、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1、通过集中学唱古诗歌曲,增进学生对我国古诗文化的了解。 2、在演唱方面,进一步要求学生能用有控制的声音演唱歌曲,演唱合唱歌曲《静夜思》。 3、在感受与鉴赏方面,要求学生能通过《读唐诗》的欣赏,感受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唐诗里有苦,唐诗里有乐”的意境。感受歌曲的情感。 4、在音乐创造方面,要求学生能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组成古诗歌曲《春晓》。要求学生能积极组织并参与“古诗朗诵演唱会”的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音乐创造性,即兴吟唱古诗。 5、在音乐与相关文化方面,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朗诵古诗和演唱古诗歌曲,并能理解这些古诗的含义。 (二)具体要求 1.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梅花》,并知道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竞相开放的特性,象征着坚强不也教过我们好多古诗,下面就请你们说一说 ,你都学过哪些古诗? 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古诗。 师:你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吗? 生:背古诗。 师:现在老师说一个词,看看哪位同学能根据这个词背出一首古诗。 师:这个词是“梅花”。 生:我知道,王安石有一首古诗就叫做《梅花》。 师:你反应真快,大家肯定也学过这首古诗,下面我们就一起背一下。 全班齐背《梅花》。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古诗所描写的内容及它所要表达的意思? 生介绍古诗。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具有现代感的豫剧《唱大戏》。 三、聆听歌曲 1、生初听:体会歌曲的情绪,感受歌曲的风格。 2、生复听:用拍手和捻指为歌曲伴奏。 3、生再听: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四、学唱歌曲 1、听唱法教学,生反复听歌曲,小声学唱歌曲。 2、生随琴慢唱。 3、师指导、纠正:提示学生注意过门、变化音、以及拖腔的正确演唱。 4、生完整演唱歌曲部分。 5、设计念白的节奏 师: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歌曲的上面还有两句念白,谁能给大家念一下? 生:按照原节奏念。 师:同样的念白,你还能用其它的节奏念出来吗?(师举例说明) 找一、两名学生回答。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念白。 小组讨论、汇报(用拍手的方式念出)。 6、生使用不

查看全文>>>

我家的新厨房 教学目标: 1、了解厨房设备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2、学会安全使用灶具和合理选用灶具,学习各类锅的使用和保养常识。 3、做生活的小主人,从小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新厨房整体布局的照片若干张、各种灶具、各类锅的实物或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向家长请教厨房设备的名称及用途,尤其是锅、灶的安全使用和保养常识,以备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最近几年,许多同学家都搬进了新居,住的房子宽敞又明亮,厨房也改变了模样,让我们先来参观这样一间新厨房。 二、常用的厨房设备 1、这间厨房里有那些设备?它们各有什么用途?把它们的名称与用途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学生填表格) 2、交流 3、你们自己家的厨房里都有些什么设备? 4、学生小组讨论。 三、灶具的使用 1、出示各种灶具的实物和照片。 2、你家使用的是那种灶具? 3、你做过饭菜、烧过水吗?说说你使用灶具的经验和体会。 四、锅的使用和保养 1、出示各种锅的实物和照片。 2、说一说锅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 3、看书p6,齐读“怎样使用和保养锅” 五、拓展 观看各种灶具和各类锅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新

范文资讯网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新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新,2024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新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