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 导航 >

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2024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一、学情分析:二、复习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作一简要说明。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6.“解决问题”的复习。

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中给出的资源(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本单元的复习中,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方法。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不止一种,不要求学生都掌握,只要学生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解答即可。

7.“统计”的复习。

统计知识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能力。

三、复习重点:

1、 通过复习、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100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

2、通过复习、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能熟练正确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复习难点:

1、进一步明确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能正确选择并运用恰当的重量单位。

2、通过复习进一步熟悉数量间的基本关系

查看全文>>>

数学 学科教案 主备人: 教学内容 第九单元 数学广角 第一课时 推理 教学目标 1、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 学 过 程 教学预设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谈话引入: 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一个现象或是一句话就能推测出未知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推理,今天我们学习推理。 二、新课: 1、出示例题1:把知道的信息说一说。 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小红、小丽和小刚各拿一本。小红拿的是语文,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请猜一猜小刚拿的是( )书,小丽拿的是( )书。 2、请学生回答,并说出理由。 师:从三个知道的信息,你能猜出小红拿的是什么书吗? 师::从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能分析推理出什么? 提问:小丽拿的是什么书? 4、教师小结:通过分析同学说的话,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叫做简单的推理,推理是依据所给的条件通过分析、推理、判断出正确的答案。 师如果我们只分析小刚说的话,而不看小红说的话, 能得正确的答案吗? 5、小结:在简单推理时,一定要全面地分析,进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答案。5、做一做。 1)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体重分别是7千克、5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最轻。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2)小冬、小雨和小伟三人分别在一、二、三班,小伟是三班的,小雨下课后去一班找小冬玩。小冬和小雨各是几班的? 三、练习。 1、游戏——帮小动物找家。 森林里的小鹿、熊猫、小羊、猫和小兔分到了新房子。小鹿说:猫在我的左边。 小羊说:我家的左边是熊猫家,右边是小兔家。 小兔说:右数第3家就是我家。 你能帮他们找到各自的新家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猜一猜下面小动物各住几号房间。 公鸡、小羊、熊猫、梅花鹿和松鼠去旅游,它们住在宾馆里的1—5号房间,服务员告诉他们:熊猫住的不是1、3、5号,梅花鹿住的号码比熊猫多一倍,小羊住在梅花鹿的右边,公鸡住的离熊猫最近,熊猫住在公鸡的右边。 猜一猜,这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15-116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的第1题。

[教具、学具准备]

□〇△☆四种图形各5个,每四人小组一份,教具放大5倍一份;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老师家准备装修,想利用这两种瓷砖设计出既漂亮又有规律的墙面,你能帮老师设计设计吗?

师边说边出示两种图案的卡片若干。(□〇)

请个别学生上台摆摆。

生1:○□○○□□□○......(提醒学生要有规律地排列。)

生2:○□○□○□......

生3:□○□○□○......

生4:○○□□○○□□......

生5:○□□○○□□○......

师:能说说你是按照什么规律摆的吗?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摆法,也能简单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言非常勇跃,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新课:

1.观察发现规律。

师:小东家的厨房装修得可漂亮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指导看书)

小东家的墙面和地面在设计上,隐藏着规律,比一比,看谁最快找出来。

[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

学生观察思考后,汇报:说说你找到的规律。

生1(上讲台指着图):"墙面"中间的斜线上有4个☆,向上一斜线有3个△,向下一斜线有3个○,再向下有2个□,这边也有2个□,最右边的下方是△,最左边的上方是○。

生2:“地面”这一图中每一斜线是的颜色真是一样的。

生3:“地面”第一行的第一格是绿色,第二行的第一格是蓝色,第三行的第一格是红色,第四行的第一格是黄色……。

师进一步引导: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二行与第三行有什么关系,……每相邻两行有什么关系?小朋友再想想,然后在小组里合作交流。

[教学这一过程时,学生通过观察、独立思考,发现了不少“规律”,但仍没发现主要的“规律”。因此,这时我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最后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合作交流,小组汇报。

生4:第一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行的图形;第二行的□向后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行的图形;……

生5:竖着看,第一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二列的图形;第二列的第一格□向下挪到最后一格,就得到第三列的图形;......

生6:……

[学生边说,老师边移动教具,共同验证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规律的特点是: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掌握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 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能根据情境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 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加强对分米和毫米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活动,体验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 教学难点: 用分米、毫米表示物体的长度,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复习旧知。 1、猜测老师的身高。 师: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学习,我们已经是老朋友了。现在,谁知道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大胆地猜一猜吧! 学生猜测。 师:我来告诉大家,我的身高是1米64厘米。 (猜测教师的身高是我精心设计的与学生的课前交流,不仅能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学生在表述时会自然而然的用到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的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与探究进行铺垫。) 2、回忆米和厘米 师:老师的身高,用到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米和厘米)谁还记得米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厘米呢?你们能用手比比一米有多长吗?那一厘米有多长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说说,用手比一比。 (由于本课必须在具有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索,所以我在介绍过自己的身高后,及时复习两个长度单位,开展“说”字母的表现形式,比长度大约有多长,想两者之间的关系,三个连贯的小活动,既避免学生在下一环节操作中的陌生感,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1、测量吸管的长度。 师:(出示吸管)小朋友们都有一根吸管,拿起来看一看,想一想,估计一下。吸管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说说,并说明理由。 师:我们估计的准确吗?用尺子认真的量一量。  学生量一量,说说结果。 (吸管是教师自制的学具,它们是统一长度单位10厘米。这是因为在备课时。我认为教材设计的第一次“让学生估测10厘米长的铅笔”不够现实,于是用自制的吸管代替。这样便于课堂操作,省去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更有效的节约了课堂学习时间。课程改革实验提倡的一个观点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要创 造性的使用教材。教师既是

查看全文>>>

测量长度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 回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并进行测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6页1-2 教学目的:1`、在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 2、会选择恰当的单位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 请几位同学 写出自己记录的里程记录 重庆——合川 88km 重庆——成都340公里 ……………… 看了同学门的展示,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提问题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学习例1,理解1千米=1000米 回忆小组测量的一段距离 几个这样长的距离是1000米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有时候也说为1公里 估计1千米有多长 回忆自己生活环境中哪两处是1千米 学生汇报 小结 1千米(公里)=1000米 字母表示1000m=1km 学习例2 学生设计体验1千米有多长的方案 教师整理活动方案 400米的跑道,走两圈半,1千米走( )分钟 400米的跑道。跑两圈半,1千米跑( )分钟 用皮尺量100米,记录:我走100米用( 0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我跑100米,用( )分钟,估计1000米用( )分钟 学生选择活动方法 学生实践体验1千米 学生汇报 课后记: 第2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例3,课堂活动1-4,练习十二1-4 教学目的: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一、复习 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练习 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 ) 公路长800( )飞机飞行高度8000( ) 火车每小时开60( ) 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 那4850米呢? 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 ,

查看全文>>>

一、教学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解决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三、编排特点

与原通用教材相比,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不再分3小节编排,而是集中编排,给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思路与第二单元基本一致: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以后,结合计算学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具体内容

1.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题图

(1)展示了准备“欢乐的节日”情境,其中有三组信息,看到这些信息会自然地想到相应的除法问题,以其中的做小旗的问题引出例1。

(2)其他几个问题,教学例1之后让学生解答。

例1(主题图的继续)

(1)依次由其中的两个问题,引出除法算式56÷8、56÷7。

(2)引导学生探索56÷8的解法,56÷7由学生独立计算。

做一做(第49页)

相关的乘法算式和两个除法算式成组编排,揭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加深理解用口诀求商的算理。

2.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在二级上册教学了倍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安排了两个例题:例2,通过实际操作说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及解答方法;例3,解决实际问题。

例2

通过操作使学生看到“10根(2个5根)与5根”“15根(3个5根)与5根”的倍数关系,引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分析方法。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例3

(1)脱离实物操作,利用文艺演出的情境,通过对话和舞台上清晰可见的跳舞人数,给出问题全貌:“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的几倍?”。

(2)根据“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解决“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做一做(第55页)

呈现运动会的局部场景:三组学生(跑步、踢球、练武术)。

根据各组人数的倍数关系,教材提出一个 “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的问题。

鼓励学生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继续提问题。

3.用乘、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例4

(1)以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引导

查看全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4种形状的物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目标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本学期是学生第一次进行期末复习,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十分必要,因此把目标定位为通过复习,使学生全面回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熟练辨认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并通过动手操作、想象、总结和归纳,掌握数组合图形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数较复杂的拼摆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五、教学过程

(一)根据特征猜立体图形

今天美美、小刚、萍萍、明明和我们一起来做数学游戏。我们看看他们给我们做什么游戏?

1.听特征猜图形。

美美说:四四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无法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追问: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2.听特征猜图形。

小刚:长长方方,有6个平平的面,面的大小不一样,无法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学生猜对课件出示长方体)。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追问:长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听特征猜图形。

萍萍说:直筒筒的,上下一样粗,两头圆圆、平平的,在平地躺着能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4.听特征猜图形。

明明说:圆圆的,在平地上能自由滚动。

(1)学生读特征猜图形。

(2)学生到讲台前挑选图形。

小结:刚才这个游戏让我们再一次的回顾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我们看看下面该做什么游戏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猜谜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特征的认识,为下一步图形的分类做好铺垫。

(二)分一分,放一放

1.为明明整理房间。

师:明明的房间多乱呀,我们一起来帮它整理一下。把物品按照要求放到架子上。

2.小组活动:摆放物品。

3.学生进行交流。

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为什么

查看全文>>>

二年级下册数学(一)

一、班级学生情况简析:

本学期我继续二年级 。经过了一年半的学习,这个班从整体上来看,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良好,大部分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对数学学科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认真,对他们继续学习数学是个有利条件。但个别学生观察能力、审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失误多,而且不敢于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不善于独立思考,有一定的依赖心理。比如:周慧同学、杜燕同学、王保龙同学等。

二、教学内容:

1、数与代数领域:

【认数方面】:千以内数的认识

对千以内数的认识,有助于数感的培养

【运算方面】:有余数的除法、三位数的加减法、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结合表内乘除法有利于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也为学习笔算除法打好基础。在两位数加减和认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三位数的加减。具备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基础(表内乘除法、三位数的认识)。已经学会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有解决简单两步实际问题的生活经验。

2、空间与图形领域

【确定位置】(确定物体的方位、简单的路线图):通过对物体方位和简单路线的判断和表述,发展空间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测量方面】:认识分米和毫米。这是在学生认识了米和厘米、初步形成了长度的观念的基础上安排的。感受长度量的实际意义并加强测量的实践性。

【图形的认识方面】:认识角和直角。这是在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

认识角和直角是进一步学习图形特征的基础。

3、统计与概率领域

【数据统计方面】:简单的统计表、不同分类进行统计。在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学习用简单的统计表表达数据。让学生体会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分类统计数据。

三、教学总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① 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② 生活实际并通过学具操作,认识百位和千位,理解三位数的意义,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应用数概念和口算进行简单的估计和判断。

③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估计得数大约是几百,会对加、减计算进行验算。

④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好玩”第2课时。(书第84、85页) 教学目标: 1.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 2.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初步发展概括能力,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 3.在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中,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感受规律,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规律。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相同的规律。 学法指导: 通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重复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我国56个民族,其中有一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它就是蒙古族。蒙古族有一个传统的节日——那达慕节。“ (出示主题图)瞧,一年一度的节日又到了,人们正在蒙古包前载歌载舞,多欢乐的场面呀! 师:仔细看图,说说图上都有什么? 师:谁能完整地来说说? 师:这位同学说的真完整。他是怎么做到的? 生:他是按照从上往下的顺序说的。 师(小结):对。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看,就能把图上的内容不遗漏不重复地说完整了。 二、 表示规律。 (一)语言描述规律 1. 师:再看看,除了图上这些内容,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瞧这小眼睛多尖呀。不光发现了彩旗还发现了插旗子的规律是按照两面红,一面蓝,两面红,一面蓝这样的规律不断重复出现的,对吧? 师:它是怎样重复出现的?几面旗子重复一次?我们就把它看作一组,重复几次就是重复几组?一组中第1面第2面都是红旗,第三面都是蓝旗。这就是彩旗重复排列的规律……” 师:“彩旗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图上还有哪些物品的摆放也是有规律的?”请像这样说:“我发现( )它是这样排列的( )”。 (二)表示规律 1.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 (1)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现在老师想把这些图上的规律在纸上表示出来,让别人一下子就能看出它们排列的规律?你能帮帮我吗?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规律表示出来吧”“为了交流方便,我们先来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 “如果想好了,就在手中的白纸上写一写,画一画。” (2)独立思考,表示灯笼的排列规律。教师巡视,发现有代表性的表示方式。(画实物图、文字、图形等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辨认生活中的简单图案是由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等运动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贴或设计图形,将所设计的基本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运动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会将相同的图案拼在一起,并根据实际确定所观察成果的基本图形,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 3.经历观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过程,获得对图形的运动设计图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图形运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欣赏美丽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的美妙,体会数学的价值。 目标解析: 这是一节“综合与实践”的活动课。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活动,能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的知识,欣赏并创造图案,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形的运动,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能运用图形运动的知识设计图案。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固体胶、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设疑自探 (一)呈现素材,感受数学美 1.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的图案,学生欣赏。 2.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二)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设计师们正是将一个图形通过轴对称、平移等变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设计师。(板书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疑合探 (一)观察想象,认识一个图形的运动 1.找基本图形 (1)这些美丽的图案分别由哪个图形运动而来的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找一找。 (2)学生反馈,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基本图形。 2.体验一个图形的运动 (1)想象: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怎样运动得到原来的图案? (2)操作:将课前剪下教材123页附页2中的图形,用一个基本图形模拟运动。 (3)描述:这些图案分别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二)动手操作,理解一个图形的运动方法 1.小组合作,动手拼摆 小组先讨论选择一个基本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方式,想象图形运动后拼出的图案,再在正方形中贴出美丽的图案。 2.汇报展示,对比分析 讨论:(1)你设计的图形是怎样运动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图案和

查看全文>>>

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

范文资讯网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2024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