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24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作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复习内容

1.巩固本册生字词,理解一部分重要词语,能听写、运用本册中出现的词语。

2.能背诵指定课文,领会部分句子含义,会背诵、理解、默写古诗词。

3.进行系统分块复习,整理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单元目标的掌握,对听写、背诵、拼音、分析、审题、解题进行系统训练,并通过一定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

4.通过复习,全面提高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作文的审题和写作能力等。

三、复习重点、难点

本复习计划,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确定了不同的重点难点。

优生、中等生重点:在基本掌握识字写字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进行阅读和作文训练。

难点:在阅读、作文训练中,贯穿各单元训练点及以前所学阅读训练要求,提高阅读能力。

后进生重点: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抓好字词句的听写、背诵、默写.难点:阅读中以对句段篇的理解,及学习训练点的巩固为重点,

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解题的应变能力,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四、具体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2)采用多种方法,比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132.com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4)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5)加强检查的落实,必要时动用小组长和班干协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过关。

五、具体内容及时间

时间:6月5日-----6月27日

第一阶段:语基部分

依据教材和试卷内容,对字、词语、句子方法所涉及到的项目进行归类概括。

第二阶段:阅读部分

内容:要求背诵的课文,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第1课和第23的六首古诗词,以及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形式:以学生练习为主,老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评讲.

第三阶段:习作部分

1.写事的,把过程写清楚。

2.写景的,抓住景物特点。

3.写人的,要让人活起来。

4.想象的,想象事实相结合。

第四阶段:做综合试卷,全面提高.

在进行总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突出重点。从学生的角度看,我们要特别注意差生,多帮助他

查看全文>>>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3.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情,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3.收集有关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探究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冯骥才一起去维也纳欣赏风雨中的小花吧!(板书课题,齐读。) 2。检查字词 二、合作交流 1。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自学课文 出示提纲 默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学生交流:说事情,说感情。 四、品读感悟 刚见草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扒开草丛,见到_____________,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 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里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3.感悟主题:勇气是什么意思?(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 只要有勇气,就会有 。 4。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5。.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二、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

查看全文>>>

第一、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第二、初读课文,质疑解难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 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⑴ 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⑵ 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第三、复述故事 1、导语激趣: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查看全文>>>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文中罗丹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体会文中罗丹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作风和全神贯注的精神。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了解罗丹 同学们平时都积累了不少的名人名言,谁能来说几句?(指名说) 老师这里也有一句名人名言。 1、出示:对于我们的眼睛,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那一天下午,我在罗丹工作室里学到的,比我多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还要多。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斯蒂芬·茨威格 (1)齐读。这两句话一句是罗丹说的,一句是说罗丹的,你们了解罗丹吗?去看看资料袋的内容,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说说自己获得的信息。 2、你们可都会学习啊。其实,罗丹自己就是一个对艺术创作全神贯注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创作作品中的罗丹。(板书:全神贯注,提醒“贯”的笔顺。)请大家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板课题:谁能说说怎样叫“全神贯注”? (二)初读课文 1、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全神贯注地学习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交流: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说的时候用上“全神贯注”这个词语。 3、指名两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教师引导:课文中又指的是谁在全神贯地干什么?谁能把这个词扩充为一句话?)“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正在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 这不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嘛.同学们,你们发现了没有?扩充题目也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种好方法。 (三)研读课文 1、“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看法或理解。 2、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指名学生读出来。) 3、研读重点句子,体会人物精神: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其中的一些句子。 句一: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

查看全文>>>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以及飞机夜间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科学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掌握一般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 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七、作业 :练习写字词,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 题。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

查看全文>>>

16《小英雄雨来》|人教版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初步理解内容,学习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憎恨敌人、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读后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练习给每一部分课文加小标题。 二、教学重点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出本课教学要求。 (二)、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2、交流。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 (三)、指导读第二、三部分(过程同前) (四)、指导读第四部分。 1、自读课文,划出描写雨来心理活动的句子,思考:敌人是怎样对待雨来的?雨来是怎样同敌人斗争的?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 (五)、指导读第五部分。 1、自读课文,划出写得美的句子,想想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 (六)、指导读第六部分。 自读课文,划出描写水中雨来的句子,想想这一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七)、讨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八)、讨论: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九)、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还乡河、芦花村和小英雄雨来的句段。 (十)、作业 。 1、朗读课文。 2、摘录写得美的句子。

查看全文>>>

学习目标 ①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①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②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③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④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a案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②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学情调查 ①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②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初读课文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③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④交流读后印象。 ●精读课文 ①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 ②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 ③研读重点句子。 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 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 第二课时 ●交流讨论 ①交流、讨论内容。 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

查看全文>>>

教学要求: 1、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2、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课前准备: 收集世界上目前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已有知识,谈话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了解到了当今世界并不和平,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在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因此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都发出了呼吁──我们需要和平。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1、板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读书就要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答案就在诗歌当中。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这首诗。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导读提示: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象:读了这首诗后想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战舰和水雷破坏了海鸥的乐园…… 2、学生朗读,概括内容 请五位同学一人读一小节,其余同学注意听他们是不是都读通顺了,并且想一想每一小节写了什么? 三、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四、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五、升华情感,祈盼和平 1、师:可恶的战争夺取了那么多无辜的生命,给人们带来了那么多的痛苦,此时此刻,你最希望什么? 2、是啊,这是我们的心声,也是全世界善良的人们的心声,让我们说出我们的心声吧! 出示:最后一小节,生读最后一小节。你体会到了什么? 3、是啊,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但是对于点火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的珍贵,他们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让我们为战火中的孩子来祈盼吧—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蔚蓝色的

查看全文>>>

一、走近黄河 1、听《大中国》录音导入 师:古老的中国有两条龙,一条是长江,一条是黄河。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 2、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录像, a. 江水滔滔,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 b. 暴雨品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 师:看过后,你最想说什么? 3、黄河知识知多少?你对黄河还有哪些了解?简单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资料。 4、提示课题。 板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二、自学课文,自读自悟 1、浏览课文,总体感知。 (1)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文章大概介绍了什么? 2、默读课文,提出疑问。问题可以围绕题目与课文内容提出来, 教师要关于引导学生疏理问题,师生共同确定重点问题,如: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小组合作学习,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有了哪些变化;想一想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灾难。 三、围绕重点,全班交流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读中点拨,解决问题。 围绕重点问题组织全班交流: (1)多灾多难的黄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隐患? (3)黄河变坏的原因是什么? (4)怎样才能把黄河治理好? (5)黄河的变化给人类什么启示? 3、联系周围生活实际,提出解决方案。 四、总结课文,感情朗读 1、你觉得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写的时候对黄河是带着一种什么的感情来写的? 2、指导朗读,引导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课外探究 1、联系课后“资料袋”,你觉得如何能治理好黄河?请你为“保护母亲河”出谋划策。 2、小练笔:《黄河的自述》。 【板书】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原来 现在 气候温暖 自 人 含沙量大 森林茂密 然 为 河床抬高 土地肥沃 因 原 经常决口 素 因 (摇篮) → (祸河) 课后反思: 我觉得这一课的教学,成功之处

查看全文>>>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

查看全文>>>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范文资讯网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24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