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论胆量读后感 > 导航 >

论胆量读后感,2024论胆量读后感范文,论胆量读后感大全

论友谊读后感范文一

最近天天穿梭于教室、宿舍、图书馆之间,生活变得忙碌,心情也有些许焦躁。傍晚时分,收拾完书桌,翻开了西塞罗德的经典对话录《论灵魂》。对话录作为一种独特的问题,萌芽于古希腊、罗马时代,繁荣于文艺复兴时期,再次辉煌于19世纪的意大利。西塞罗这位古罗马着名的演说家、政治家和杰出的散文作家,拉丁语大师,善于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写作。他的对话方式不同于苏格拉底的论辩式,而是主要由一个人主讲,谈话参加者适当进行争论和插话。

《论友谊》是西塞罗根据他青年时期在罗马求学期间听到的一次谈话而成,文章中不时有精彩句子跳出,发人深思,时时撞击着我的心,现摘录几句如下以共享:

1.如果友谊是由利益促成的,那么当利益改变之后,友谊也就会消失。

2.友谊中有一条被认为是不可违背的规则:我们不要求他人做不名誉的事情,也不应他人之请求做不名誉的事情。友谊的被公认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应该请其朋友做高尚的事情,我们也应该为朋友做高尚的事情;不要等待向我们请求,而要随时效力,没有迟延;我们要敢于坦诚的提出忠告,在友谊中进行劝告的朋友是有巨大的影响力。

3.境遇不济,朋友见知己。

4.真正的友谊应该能给以劝告和受人劝告,劝告者无拘无束的直言相陈,不刻薄,被劝告者虚心接受,不反感抵触。友谊中最大的祸害是阿谀、奉承、奉迎。

看完这些话,不禁有种久违了的感觉:想起了儿时作文写道友谊时心中的期待与憧憬,想象长大以后自己可以遇到什么样的人,哪些人又会成为自己的朋友。随着年龄慢慢增长,认识的人多了,社交圈广了,朋友丰富起来,却很少有暇去思考友谊这个话题了。

曾羡慕所谓的红颜抑或蓝颜知己,曾崇拜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的伟大事业中所结成的不朽情感,曾醉心于战火纷飞的革命青年志同道合的深厚默契,这些都是友谊的不同表现形式,但实质都没有什么不同。心是真诚的,情是炽热的。

经历了幼儿园一直走到今天,有些人只是我生命中的匆匆过客,留下的是几丝涟漪甚至空白;有些却划过了深深的痕迹:或者给我照顾关心,或者给我以启迪,或者发自内心的劝诫批评,或者给我一个为鼓励的微笑这些人不一定能够陪伴我走完整个人生,但足以令我倍感欣慰和幸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所以我又岂能太贪心?

套用abrham lincon的一句话:我不可能对所有人真诚,也不可能在所有时刻都真诚,但我会在有些时候对有些人真诚。这些人大概就是我的朋友们

查看全文>>>

典论论文读后感(一)

我认为,文章是重要的,是伟大的,是管理国家的大事业。文章,是能说服他人的最好工具。不管你活到多少岁,寿命总是会到头的,你能活到200岁,但到了200岁你就死了,光荣和快乐总是短暂的、你自己的,等你死了,你的光荣会同你的肉一体一同消失只有文章,只有文章是无穷的,尽管你死了,但你的文章,如果是有价值的,它就会永久的保留,代代相传从以上观点来看,文章是无穷的,文章是最有用的。

你要从班级、从社会中脱颖而出,不能仅靠你的好朋友、老师来推荐你,你应该写文章,拿自己的实力告诉大家:我行,让我上吧!这样,大家通过你的实力肯定了你,你就能够脱颖而出,在社会上是一个亮点。

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班长是怎样评出来的?是靠他的实力评出来的。你想当班长,你就可以写文章。在文章里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样,老师和同学选你的机率会很高。

所以说,文章很重要,干什么都需要文章。

典论论文读后感(二)

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典论?论文】则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自觉的文学批评的理论代表作。在这之前,中国古代文论还处于不自觉的胚胎阶段。先秦诸子的文论,多属片言只语。汉后诸家论文也还未从学术中分离出来。其中,个别序、赞形式的文学批评,也只是讨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限于一篇一书。直到【论文】出现,才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宏观地多角度地论述文学理论问题的专着。它冲击了汉代后期统治文坛的陈腐观念;总结了建安文学的新特点和新经验;开创了解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之先例。

文章包括4部分内容:①它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陋习,提出应当审己以度人,才能避免此累。②评论了当时的文人亦即建安七子在文学上的才力及不足,分析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作要求,说唯有通才才能兼备各体。③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命题,说明作品的风格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个一性一,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风格。④论述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将它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又说年寿有时而尽,文章能传诸无穷。

其中,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令我感触至深。

文人相轻是中国由来已久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非常普遍了。我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各种学术流派纷纷兴起、百家争鸣的时期。但是,这种百家争鸣,却并不是在法制和相互间尊重人格、扞卫人权的前提下进行的,而明显带有相互诋

查看全文>>>

朋一党一论读后感(一)

前日,翻看汉文经典篇章,重读朋一党一论,赞叹文章简短明了概括一精一辟之余,更因为他叙述的道理深为感触。大学时代看它,是因为被作者的文笔所折服,今天看它,却和那时的心态大为同,其中表达的思想,显示了作者经过了多少思考和总结,意味深长,其规劝之道,值得今日之人广为借鉴。一精一辟章节,摘录如下:

臣闻朋一党一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里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时,暂相一党一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绝交疏,则返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形者忠义,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知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贴切的描述,短短几句,讲出了君子与小人之交的深刻含义,虽然在发展社会的今天,再用简单的君子小人之说来概括人际交往显的片面,不过从段时间的交往及实际生活来看,贴切之意丝毫未减。小人因为利益而成为朋友,小人的追求是利益和金钱,当利益和金钱来临时,他们成为了朋友,当这些得到的时候,他们甚至成为了敌人。对于索取和欲一望的无限追求数千年来,几乎遵循了相同的模一式。而君子,为了发展和事业,为了梦想和追求,一精一神享受的追求在许多时段内占据了上风,而欲一望的满足在衡量之间得到控制,这就是所谓的理一性一把。

大概也因为这样的原因,人们才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而这句话更被国际关系用为惯例。成为国际关系变化衡量的一个重要参考。

是非好坏之间,是辨证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有对一个利益群体而言进行相对的判断,所不同的是,在维护和取得利益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而这些方法和过程才反映了一个人行为判断的重要参考!

朋一党一论读后感(二)

天下之事,岂可一概而论,必有其辩证也。凡一物,用之众人则为利,用之一人则为害。凡一事,观其过程,察其动机,利害之论,实难断矣!

朋一党一之争,古来有之。然并非一无是处。朋一党一者,有君子之朋,有小人之朋。君子之朋者,修养自身,可相互提高,成就事业,可同舟共济;小人之朋者,以利禄相附,见利争先,利尽交疏。

故凡成大事,欲建功于当世者,莫不

查看全文>>>

论教育读后感(一)

【周国平论教育】共有八辑,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内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作者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一精一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一性一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一性一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这一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一性一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一性一、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都批评了孩子是一个尚未长大的人的观点,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一性一的事,不惜牺牲他们童年的幸福;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而把成一人的喜好观点和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成一人。

还有几条箴言值得品味。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西塞罗语)这让我想到了教育即解放这句话,让受教育者拥有丰富而又自一由的心灵,应该是教育的追求吧。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一爱一惜时间,要一浪一费时间。(卢梭语)意为给孩子自一由的时间,除却无穷的功课,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玩耍,去做他们想做的、应该做的事。这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孩子的时间倒是不谋而合。

论教育读后感(二)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

查看全文>>>

论厄运读后感(一)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便一爱一上了它。封面一个怪异的大头娃娃吸引了我的注意,视线看似单纯却又无情,透露出邪恶的气息,那一瞬间就觉得这本书一定是自己喜欢的风格,拿回来一看果真如此。后来才知道真本书是由日本漫画家奈良美智绘制的插图。是日本着名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的代表作品之一。

【无情】这个故事,貎似无情,其实对已故女友饱含深情。故事中的我对两人的分手心怀内疚,始终难以释怀。当我再次来到分手的地方时,离奇地遭遇到了很多灵异事件。千鹤来到我的梦中,送来温暖的慰藉。为我解一开心结。暗夜过去,清晨来临,我重新踏上路途。这个故事让我为她们的感情而感动。但毕竟不真实,感触不是很深。然而第二个故事却给了我深深地触一动。

【厄运】讲述了姐姐小邦结婚前突然倒下,仅靠仪器维持生命体征。全家本应悲痛无比,却渐渐发现了这段时间的奇妙,每个人都开始认真思考一些平时无睱顾及的事情,停下匆忙的脚步,发现了一些生命之美。送走姐姐,家人都返回平静的生活。我也找到了促使自己成长的力量,准备勇敢接受这个过程中收获的新恋情。

本来应该是充满悲痛的时候,却怪异的出现了异常宁静的场景。或许是我们的生活太过忙碌,无暇顾及身边的事物,而只有等到这样的时候才能真正地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感受。细细想来我们不都是如此吗,总有一些事一直想做却没有时间去做,等后悔的时候已经晚了。其实有时候最痛苦的不是失去,而是你明知道会失去却无能为力,只能静静地等待。这个过程是最折磨人的,就像在手术室门口等待,看那盏灯一直亮着,等着它灭的一瞬间,心里有一根弦突然断掉,然后归于平静。痛苦和失去总是会让人成长,我们都是在不停的失去中发现我们长大了。

正如书中所说:从黑暗到光明从寒冬到炎夏。或许就是这样的转变让我们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成熟,最终,心如止水。静下心来,我们就能发现生命之美。就能在春日温暖的一陽一光里尽情微笑。

论厄运读后感(二)

玖了【厄运中的海伦】我深有感触。

文中讲述了海伦凯勒的事迹。海伦是一个出生于美国的残疾人作家。在她出生满十八个月的时候,不幸得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使她变成了一个又聋又哑的残疾人。面对这一切,小海伦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经过她艰苦卓绝的努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最终成了一位世界着名的人物。

如果海伦当时选择了自暴自弃,那她终归不会成功,可她没有,她以残疾人的身份努力的生活着。其实,残疾人和我们普

查看全文>>>

  《论可能生活》读后感1000字   学会寻找可能的幸福   这是一本有关幸福生活的书。可以给想要幸福的人找到出口。一、生活是幸福的赞赏通过大的哲学视野来探索细处的关乎每个人生命的细小话题伦理学的根本目标是为了询问生活意义。赵汀阳在《论可能生活》里,从对生活的意义叩问入手,以生活本身的目的为主题。   在今天,关于生活意义的叩问似乎已经变得奢侈与可笑。随着社会机制日益发达,人们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会规范中遗忘了生活,就好像行为仅仅是为实现体制的规范目标的行为,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生活意义。社会成功了而人失败了。生活本意在于创造幸福生活,幸福是生活的根本目的。幸福是什么?幸福,从心理上的一种满足感…。所以我同意——幸福是一种幸福感。幸福应该是一种感觉,所以幸福不幸福不是别人能够说了算的。   作者的观点,抨击了传统文化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说法。这种观点的可悲之处在于,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忽略了内心的感受,而只在意跟别人比较是否在人之“上”。

  史铁生说:“我们都没有自己的底线,得到过还想的到更多;失去时,却从来没有想过,还有比失去更糟糕的事情。”我认为生活的每个阶段都是幸福,只是有时候我们把幸福的底线划得太高了,所以轻微的、小的幸福感就在底线以下——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活着,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啊,至少它给了你体味更多的幸福的机会。   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使生活值得生活极端悲观主义者叔本华曾如此分析生活:如果愿望没有实现,我们因为不满而痛苦;如果愿望得以实现,我们就因为餍足而痛苦。一句话,生活是痛苦的。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离间了生活与生活目的,生活目的成了遥远的目标,生活也就似乎总是在“苦”中酝酿。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以“先苦后甜”来自我安慰。最后就算有了好结局,我们依然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感觉不到“甜”。这又刚好切合叔本华的思想了——“因为餍足而痛苦”,或许 查看全文>>>

  《论人民民主专政》读后感1000字   作为举世公认的20世纪最为重要的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毛泽东,这以为对现代中国的思想,制度和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伟人,在他那漫长而又富有争议的政治生涯里跨越了近现代中国60年的历史。他不仅是社会活动家,而且是思想家,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扮演了许多角色,褒贬者以其角色描述他,对他们来说,毛泽东或是伟大的舵手,或是冷酷的独裁者,或是创造性地发展马列主义的创新者,或是错误地将马列主义作为达到他自己的个人或民族目的工具的庸医,或是无私的领袖,或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兴趣爱好,操纵民众的君主……甚至于他曾经在自己的传记作家和朋友埃斯加。斯诺中表示不想让人把他当作“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来回忆,他说“只剩下‘导师’这个词,就是教员”。   然而,这个一代伟人确实有其非凡的个人魅力和人格,而他的思想更是具有将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的科学的力量、榜样的力量,他的博大精深多少年来一直被人探究不息。 读过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后,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思想里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而儒家思想则更为突出。 抱着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挈其瑰宝,而绝其淄磷”的态度,毛泽东剔除了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把孟子的“民为贵”思想发扬光大。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毛泽东早期的著作中,特别是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处处体现了他对民主的渴望、追求和歌颂。

他肯定了民主是专制的对立物;专制是黑暗之母,倒退之母,分裂之母,落后之母,愚昧之母。因此,中国必须实行民主制度,这成为他一生坚定不移的信念。 毛泽东思想的儒家思想影子还充分体现在他的建国思想上。 毛泽东是在阶级分析与敌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建国思想,但他不认为敌人就是绝对的敌人,他们也是可以改造的。在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他两次提出“施仁政” 查看全文>>>

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半岛的分裂状况十分严重,因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半岛上的各个国家城邦之间的战乱使意大利征战不断,经济和商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使其丧失了在商业和贸易上的领导地位,而且备受当时的西班牙、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的蹂躏,人民饱受屈辱。为了改变国家的分裂和使民族强大起来,一部由当时的政治家马基亚维利著成的作品开始现世。他主张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他就是《君王论》,这是一部毁誉参半,有人视他为圣典,也有人把它斥为暴君的导师,在19世纪70年前,本书被列为禁书。 此书的作者是马基亚维利,他出生在没落贵族家庭,祖上没有给他留下什么权利和金钱,剩下的仅仅是那贵族的光环。那时候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战乱不休,经济上也早就一跌不振了,各个国家跟城邦间长期处于敌对状态。都想统一半岛,但没有一个城邦能有这个能力,这使得意大利成为邻国任意宰割的羔羊。马基亚维利总结了他14年的政治生涯,讲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和兴邦之术 ,他推崇的是强力而独裁的君王制度,深刻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特点。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空前叛逆的,让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这种思想很容易把我们拖入战争,所以很多人视他为邪恶的圣经 。但不可否认他也是一部可以启示统治者如何治理国家的经典,只要他不继承书中的残暴和无耻,《君王论》还是一本可以参考和学习的书。

查看全文>>>

钱老的书中总是透露着幽默和睿智。需要用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深层次的涵义了。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直白,它需要细细品味,像酒一样,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实。同时也能体会到智慧的深邃。《论快乐》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智慧的文章。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再说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而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掩卷沉思,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面对的、经历的、回想的大多数是拼搏时的艰辛,失败时的痛苦。而成功时的快乐则是奋斗过后的一个界碑,那只能是一瞬间的感受,进步的人在快乐瞬间过后,便会越过这个界碑,朝下一个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将会面对艰辛和痛苦。而不求上进的人虽然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着快乐,但那也会是短暂。

钱老在文章的末尾写到,(读后感 )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得玩笑。矛盾这个概念小而理解就是对不相容的事物的一种描述,大而解释则又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哲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它能将不管多大的问题给简而化之,用一个概念就概括了,但同时又神圣得让人不敢去触碰。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哲学也不例外。那与快乐相矛盾的事物是什么呢?痛苦、绝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来概括,因为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谁能给出快乐的具体概念呢?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他反对将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且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由此就递进得到了人生虽不快乐,但仍然乐观这样一个论断。这与钱老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再想想我们,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

仔细想想,恐怕是物质上的富足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那么这些是谁的责任呢?是社会,还是我们自己呢?都有。

查看全文>>>

  之所以读这本书,其实很大程度上跟我们的哲学概论课有关。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边看边笑。一开始,觉得很震撼,居然还有一本书可以把“性”拿出来,很平静的讲。一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就像看的是禁书一样,当然这样说难免有些夸张,我想这就是之前看外国名著太少的缘故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捅破窗户纸的痛快之感。因为它把很多本身只意会,不言传的东西,很明确的表达出来。给人感觉很过瘾。而看完情爱论之后我想谈论的主题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我个人认为爱情的发展要经历4个阶段,这样的爱情才是完美的。   首先,在彼此相识阶段,被对方某方面的才能或品质吸引,或者对方的某些价值观人生观是你欣赏或认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会成为朋友。这样的感情进一步深化,细化,敏感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这就使得二者的关系更近一层,友情上身为爱情,从而变成了情人。当双方一情人的方式相处,变得越来越亲密,潜移默化中,双方俨然已成为彼此的亲人。俗话说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爱情,只有当爱情转化成亲情,彼此的感情才会天长地久。但是,当对方已经成为你的一种习惯,只是习惯了你的生活中有他或她的存在,至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爱或者激情,也许也都所剩无几。

而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只是伴而已。这样的情感,好像彼此只是需要身边有一个人而已,而至于这个人是不是必须是你,那就另当别说。所以说爱情的最高境界,在我看来其实是友情,因为恋人之间彼此相互吸引,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由于对方的某个方面或某种特质是自己认同或者欣赏的。而这恰恰是两个人能够成为知己最最重要的前提。因此我认为爱情始于友情,终于友情。   当对方是你的灵魂伴侣时,你们彼此的感情才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容颜的消逝而淡化,只会因为彼此之间的相互感悟而让两颗心走得更近。

查看全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