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初中数学全册教案 > 导航 >

初中数学全册教案,2024初中数学全册教案

初中数学全册教案

一、教材分析 a、教材的地位与作用:①本节教材是初三代数第十四章统计初步第二节,它是上节平均数的延续。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本节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方法,形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应用问题的能力。学好本节课,也将为本章后继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②本节内容在中考命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如:2003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6题.2000年河南中考选择题19题,1997年河南中考选择题3题,1996年河南中考填空题9题。“2000一高英才杯” 选择题3题。 b.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 ②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②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c、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定义的理解及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 2.教学难点: 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偶数个数据的中位数的求法。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二、教法设计 问题情景教学法 三、教学过程 【引导回顾 搭建桥梁】 ①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②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14.2众数与中位数(课件) 【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情景一:一家童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童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鞋的尺码(单位:厘米) 18 19 20 21 21.5 22 22.5 销售量(单位:双) 1 2 5 11 7 3 1 在这个问题里,如果你是鞋店老板,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问题情景二: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类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香稻 三色 椰茸 销售量(单位:个) 10 15 25 5 15 3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同时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注意:①.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

查看全文>>>

第六章 一次函数 4 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 2.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根据函数的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字问题,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让学生认识数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 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板 ●教学过程 ⅰ.导入新课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图象的定义,在给定表达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出它的有关性质.如果给你有关信息,你能否求出函数的表达式呢?这将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试一试(阅读课文p167页)想想下面的问题。 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米/秒)与其下滑时间t(秒 )的关系。 (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 (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要求v与t之间的关系式,首先应观察图象,确定它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还是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设函数解析式,再把已知的坐标代入解析 式求出待定系数即可. [师]请大家先思考解题的思路,然后和同伴进行交流. [生]因为函数图象过原点,且是一条直线,所以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设表达式为v=kt,由图象可知(2,5)在直线上,所以把t=2,v=5代入上式求出k,就可知v与t的关系式了. 解:由题意可知v是t的正比例函数. 设v=kt ∵(2,5)在函数图象上 ∴2k=5 ∴k= ∴v与t的关系式为 v= t (2)求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就是求当t等于3时的v的值. 解:当t=3时 v= ×3= =7.5(米/秒) 二、想一想 [师]请大家从这个题的解题经历中,总结一下如果已知函数的图象,怎样求函数的表达式.大家互相讨论之后再表述出来. [生]第一步应根据函数的图象,确定这个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或是一次函数; 第二步设函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根据表达式列等式,若是正比例函数,则找一个点的坐标即可;若是一次函数,则需要找两个点的坐标,把这些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所设的解析式中,

查看全文>>>

平均数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读作“x拔”. 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 16 18 21 23 24 26 29 34 相应队员数 1 2 4 1 3 1 2 1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 巩固练习一: 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 元.(课本p216随堂练习 1) 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环(精确到0.1) 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 a 93分 b 95分 c 92.5分 d 94分 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

查看全文>>>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3、引导参与。 4、共同探究。 师:2002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查看全文>>>

掷一掷 (五) 活动内容:课本118页和119页。 活动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三、活动过程: 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 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看全文>>>

一元二次方程 1.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分清二次项及其系数、一次项及其系数与常数项等概念. 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重点 通过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式ax2+bx+c=0(a≠0)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等概念,并能用这些概念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一元二次方程及其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的识别. 活动1 复习旧知 1.什么是方程?你能举一个方程的例子吗? 2.下列哪些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并给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 (1)2x-1 (2)mx+n=0 (3)1x+1=0 (4)x2=1 3.下列哪个实数是方程2x-1=3的解?并给出方程的解的概念. a.0b.1c.2d.3 活动2 探究新知 根据题意列方程. 1.教材第2页 问题1. 提出问题: (1)正方形的大小由什么量决定?本题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2)本题中有什么数量关系?能利用这个数量关系列方程吗?怎么列方程? (3)这个方程能整理为比较简单的形式吗?请说出整理之后的方程. 2.教材第2页 问题2. 提出问题: (1)本题中有哪些量?由这些量可以得到什么? (2)比赛队伍的数量与比赛的场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5个队参赛,每个队比赛几场?一共有20场比赛吗?如果不是20场比赛,那么究竟比赛多少场? (3)如果有x个队参赛,一共比赛多少场呢? 3.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0,求这两个数. 提出问题: 本题需要设两个未知数吗?如果可以设一个未知数,那么方程应该怎么列? 4.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2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 活动3 归纳概念 提出问题: (1)上述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可以给这一类方程取一个什么名字? (3)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________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________,这样的________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2+bx+c=0(a≠0),其中ax2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提出问题: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有什么特点?等号

查看全文>>>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

查看全文>>>

以下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二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人教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妈妈老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颂妈妈、老师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音乐的美感,提高音乐表现力。

2、通过音乐活动,逐步培养听辨声音高低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师生之情。

4、通过欣赏歌曲和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音乐想像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并表述妈妈、老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

2、在音乐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感受力。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注意歌曲的分句和声音强弱力度的控制。

4、在歌唱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情带声,注意气息的控制、力度的对比。

5、通过演唱、欣赏教学,使学生增强对妈妈、老师的尊敬、爱戴之情。

第一课时

音的高低

听一听,学一学

(音乐律动)

1、师:小朋友,生活中除了美妙的音乐还有很多更加好听的声音,你们听(播放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如:汽车、轮船、敲大鼓、敲三角铁、鸟叫、牛叫等,请

学生说一说是什么声音。)

2、出示图片,请学生模仿它们的声音,讨论一下谁的音高,谁的音低,相互交流。

3、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那么多奇妙的声音,你能说说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

请你模仿给大家听。

高音低音

拍手————跺脚

雨声————雷声

猫叫————虎叫

马蹄声———象的脚步声

高跟鞋声——平底鞋声

老爷爷说话——小朋友说话

小结:大家说的都对,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的变化,我们的世界才更美好。

4、活动延伸: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寻找生活中高低不同的声音,和家人朋友一起讨论

二、创编小故事

(根据教科书插图让学生自由创设音乐故事,模仿各种人物、动物声音的高低)

1、让学生观察图画,四人小组自由讨论、创编故事。

2、分组展示

三、我编你唱

1、师生同读童谣

2、让学生自己读

3、找出规律

4、全班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师生问好

二、播放《鲜花爱雨露》音乐,师生律动。

三、尊师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爱师情绪。

1、师讲故事

2、小结: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生答略)

3、老师还有个好主意,把我们这节课学的歌曲作为礼物送给你喜欢的老师,你愿意吗?

四、初步感受歌曲《鲜花爱雨露》

1、初听,感受歌曲旋律。

2、再次听,可以随音乐最简单动作

3、揭题,简介歌曲

五、学读歌词

1、师生

查看全文>>>

以下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讲评上节课作业

⑴透视现象是否准确

⑵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

2、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近的鲜明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3、学生继续完成作练习,教师辅导。

4、作业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反思:

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写生课

查看全文>>>

以下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人教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讲评上节课作业

⑴透视现象是否准确

⑵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

2、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近的鲜明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3、学生继续完成作练习,教师辅导。

4、作业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反思:

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写生课,所以对于静物写生已经

查看全文>>>

初中数学全册教案

范文资讯网初中数学全册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初中数学全册教案,2024初中数学全册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