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教案,2024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计划一:同学聚会行程计划 前言 毕业前夕,我们曾经说过一句话:十年后我们要聚一下。,转眼间我们毕业已经十二年了。事业、结婚、生子已经成为我们这些人的主题。当年意气风发的同学们应该聚一聚了。 聚会必要性 1.毕业是一个人的里程碑,值得纪念;毕业十二年则是人生中更关键的一个里程碑,心态基本稳定、职业基本稳定、家庭基本稳定;同时又在迎接新的发展; 2.十年以前的小范围聚会,大多只是相互保持联系;而十年的聚会则是大家充分交流与沟通,为新的发展提供新的契机; 总体思路及目标 因为机会难得,要组织就要组织好,组织到位。要保证以下指标: a)参加的人数多 我们不指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参加,但需要尽可能多的同学参与。这样才能体现本次聚会的意义。参加的人数太少或缺少某个片区的参与,整个活动效率将会大打折扣; b)活动要明确主题 整个活动要突出体现要达到的目标,活动安排要围绕目标展开,避免活动搞成了简单的聚餐。 c)活动项目要丰富和有意义 设计的聚会内容要能够让同学们感觉到参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能够促进更多人数参加。 主要考虑以下主旋律: i.同学重逢、叙旧; ii.晚会游戏、聚餐、k歌,(全程摄相,照相,并制作纪念dvd,通讯录) iii其他(大家提想法) d)活动过后促进同学间沟通和联系 毕业十二年,大家变化都很大:年龄、家庭、职业、地理位置等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通过聚会,使事业上相近、地域上相邻、嗜好相同的同学能够更通畅沟通,增进友谊,促进共同的发展。 e)活动组织要有序和严谨 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保证资金有效管理,少花钱多办事; 一:活动组织 1.1、时间选择 首先,工作时间搞活动的可能性不大。 我个人趋向于选择10月,原因如下: l同学聚会组织难度较大,很多同学杳无音讯,要通知到会比较困难。 l活动行程的方案和确定落实也需要时间; l资金到位也需要时间; 1.2、筹备阶段 成立筹备小组(我本人建议由xx、xx、xx、xx、xx等同学负责成立,原则以方面召集同学,方便组织活动为准) 从现在开始大家就聚会的想法进行交流; 于20xx年9月16日成立1210(12年聚会,今秋10月)筹备小组(5~6人), l负责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并进行整理; l负责召集筹备会议: n完成活动召集任务 n初步预算经费及筹集启动经费; 查看全文>>>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

查看全文>>>

一、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猫老鼠大象乌龟 寿命/年6251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

【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为比较总数预设)

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

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

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

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 理解平均数。

④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⑤引入:男生中谁套

查看全文>>>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分校 孙玮玮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做事要考虑先后顺序,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并能结合具体事例安排做事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安排做事的过程,通过比较,探究方案,培养学生的择优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逐步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事情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难点:掌握同时做的事情要同时做。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汇报课前调查资料

课前调查1分钟能做什么事。

师: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体会时间真的很宝贵,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体会学习的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板书:合理安排时间)

师:大家会合理安排时间吗?下面我们就开展“今天我来当家”的活动,比一比谁最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明确“做事要明确先后顺序”。

师:今天你是值日生,主要负责地面清扫工作,包括拖地、扫地、倒垃圾、撮垃圾。你将怎样安排你的工作程序呢?不这样安排可以吗?(板书:明确先后顺序。)

【设计意图】“兴趣是的老师”,在教学新知之前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为新知的教学奠定基础。

2.明确“做事不仅要明确先后顺序,而且能同时做的可以同时做。”

师:小明的家里也来了客人,(出示情境图):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生:李阿姨来家里做客,妈妈让小明烧水沏茶;

怎样让客人尽快喝上茶。

师:你们知道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吗?

师:怎样安排这些工序才能尽快喝上茶呢?

师:这么多的事情到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用你手中的小纸片摆一摆。

(1)小组合作学习:

①独立思考,设计方案。

②小组讨论,探究方法,展示流程图。

③计算所需的最少时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为新知的方法的掌握奠定基础。

(2)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展示你的设计方案?

生:板演。预设情况:

①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共14分钟

师:还有更省时的方法吗?

②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沏茶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的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数图形的学问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数图形的学问》这一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同学们,看了这一课的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汇报,板书:(1)什么是学问?(2)数什么图形?(3)数的方法是什么?(4)这一节课要学习什么知识? 2、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学习上的伙伴,你们看看,他是谁?(出示鼹鼠图片)。看,这时鼹鼠在干什么?是啊,鼹鼠长得小巧玲珑,他特别喜欢打洞。而且他打的洞还有好几个洞口呢!每当有危险的时候,他总会选择最安全的洞口逃生。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小鼹鼠在逃生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趣的数学知识? 二、自主、合作、交流学习。 1、出示教材学习内容。 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带着问题(1)鼹鼠钻洞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画出示意图。(2)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数的?两个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6分钟左右自学。自学后站起来,想一想,怎样组织好语言进行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预习:每个组员分别说说鼹鼠逃生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自己是怎么数的?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指导。 3、全班预习反馈: 指名汇报。 点拨;(1)、数的方法:2种。第一种是抓线段数:也就是按照基本线段、二合一线段、三合一线段来数。第二种是抓点数:就是从一点出发,能数出几条线段,再依次从下一点出发,依次数。同时板书计算的方法。3+2+1=6 3×4÷2=6(不出现可以不讲) 4、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看似复杂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尝试有序思考,从而来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板书: 有序思考 三、巩固方法,发现规律: 1、小鼹鼠非常高兴,同学们这么聪明,她只打了4个洞口,你们就帮助他找出了10种逃生的线路。他太高兴了。于是,他又想,我如果再接着打一个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课件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

师:课件(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2、筛选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课件)(同桌交流)

2、生独立画示意图(指名画在黑板上)

3、交流并优化出示意图

4、数线段

(1)要求:(课件)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汇报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步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5、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 不重复 不遗漏)

6、揭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们去过城关吗?今天老师早上就是从城关出发,经过达埔、玉斗、坑口,来到了下洋。如果我们做公共汽车你是售票员,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问题一:5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1、获取信息,理解题目。

5个车站可用字母什么代表?单程是什么意思?

2、学生独立画出示意图,有顺序地数一数,想想你是按什么标准来数的。

3、汇报交流(课件展示数法)

(板书:5个站,车票总数为:4+3+2+1=10(种)

问题二:如果有6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7个呢?8个呢?

方法一:画6个点,重新数

方法二:直接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f点,即10+5=15(种)(课件在图下

查看全文>>>

第 8 课时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中的例子,理解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含义。 2.掌握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学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万”或“亿”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我今年三十五岁了,度过了一万多个日日夜夜。 想一想:在老师介绍自己的这两个数字中,你认为哪个数字描述得更精确?为什么?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实时指导,引导学生得出:三十五岁更精确,一万多个日日夜夜是个近似(大概、大约)的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似数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一)认识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6情境图。 2.初步感知。 让学生读一读两个情境中的信息,联系情境中的内容想一想:如果让你把划线的四个数字分一分,你想怎样分?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后,教师组织交流。 3.加深理解。 (1)思考:你知道上面哪些数是近似数吗? 教师在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明确:220万和1902万是近似数;生活中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是近似数。 (2)让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说说生活中的近似数。 (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21页例题7“2012年某市人口情况统计表”。 让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并读出这几个数。 2.借助直线理解找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1)教师出示一条直线: 38万 39万 (2)在直线上描出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 提问:表示男性与女性人数的点大约在直线的什么位置?分别把它们描出来。 学生尝试在教材的直线上进行描数。 教师投影学生完成的结果: 38万 384204 386685 39万

(3)观察直线,探究找近似数的方法。 提问:观察直线上384204和386685这两个数,它们各接近多少万?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思考方法: 方法一:384204在385

查看全文>>>

数的产生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数的产生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 (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

查看全文>>>

学习内容:

认识更大的数

学习目标:

1、巩固上节课知识,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

2、使学生能对较大数产生兴趣。

3、为以后数的读写与比较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习重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难点:

1、明确“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对应关系。

2、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10个一是( ),10个十是( ),十个百是( ),

10个千是( )。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

4、搜集有关大数的信息。

二、合作探究

1、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是( )。

思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

2、请学生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是( )。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十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10个一千万是( )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4、阅读教材第3、4页,完成下题。

(1)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 )。

(2)一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都是( )。

(3)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 )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万级、亿级都

是( )。

三、达标检测

1、13819000中的8在( )位上,表示8个( );3在( )位上,表示( )。

2、个级包含的数位有( )、( )、( )、( );万位、( )、( )、( )在万级上。

3、一万一万的数,按顺序填数96万、( )、( )、 ( )、( )。

4、十万十万的数,按顺序填数70万、( )、( )、( )、( )、( )、( )。

四、课时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学具模拟烙饼过程,让学生感悟统筹思想,初步了解统筹的含义,掌握烙饼问题的统筹方法,并能实际应用。

2、在问题探究、动手模拟、交流争辩等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规律探寻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 通过交流争辩活动,使学生体会交流争辩这一学习方法的价值。

【教具准备】大圆(锅子)一个,小圆(烙饼)9个,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具准备】每两位学生一份学具,包括一个大圆与九个小圆,实验记录单四份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开门见山

1,直接出示(锅和饼):这是什么 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能做些什么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烙饼问题 (板书:烙饼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理解题意

火车站附近的烙饼店来了五位顾客,每人想买一个饼,急着赶火车,限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烙熟一个饼的两面各需要3分钟,店里的烙饼锅一次只能放两个饼.同学们,你们说,这三个顾客能吃上烙饼吗

(1)生猜想

(2)师:到底能不能呢 首先我们要理解题意,请问:

"两面各需要3分钟"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一个饼要几分钟

"一次只能放两个饼"什么意思 请用手势示意说明. 所以烙两个饼要几分钟

(3)如果烙熟1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为什么是6分钟 (正面3分钟,反面3分钟)

(4)如果要烙两张饼的话,最少要几分钟 (6分钟)谁来烙一烙.

2×3=6(分)中"2""3"各指什么

师:1张饼最少要6分钟,烙2张饼应该12分钟才对,这怎么回事儿

(因为一个锅可以同时烙两张饼)

2,探究"分组烙"

(1)那4张饼怎么烙 (4×3=12(分)中的"4"指什么 )

(2)介绍"分组烙"法

(3)6张,8张,10张……怎么烙 最少需要多少时间

(4)反馈:你发现了什么

3,探究"轮流烙"

(1)师:如果烙3张饼,怎样烙最省时呢

(2)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烙一烙

1)请同学们静静的想一想,你打算怎么烙,用了几分钟,它是最少时间吗

2)有了想法后,先独自用老师发给你的材料动手烙一烙,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烙的过程轻轻的说过同桌听.

师:想一想,我怎么向同学汇报,能让大家听的明白一些.

(3)反馈交流:指名生回答:

生1: 2张+1张,6分+6分=12分(让一生板演)

生2:口述板演:③②→3分钟→②拿掉

③①→

查看全文>>>

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教案

范文资讯网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教案,2024四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