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部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导航 >

部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4部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会认5个生字,正确读写“塌下、挣扎、熄灭、冶炼、金光四射”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女娲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补天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培养学生品读、感悟课文的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

情感目标

体会女娲补天精神。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女娲补天》的动画片及简单演示文稿程序)。

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理解“挣扎”“冶炼”的意思。

2、要求学生课前查找有关女娲造人、补天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你们爱听神话故事吗?你们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说说看。《西游记》、《封神榜》、《宝莲灯》《盘古开天地》……

2、师: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课件2出示文中的图片)指导看图。图上是谁?她在干什么?(板题:女娲补天)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神话故事,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3、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板书:女娲是谁?女娲为什么补天?女娲怎样补天?……)

4、问题提得真好!女娲是谁?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人类的生存,不辞劳苦,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创造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5、女娲为什么补天?女娲怎样补天?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啊,别着急,请大家到动画片里找答案吧!

二、初读,检查生字

1、播放全文动画配乐录音范读。

2、看了这个动画片,你想说什么?交流。多么神奇的故事啊!老师发现你们被深深吸引了,看得多入迷啊!

3、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神话故事,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昨天预习得怎么样?这些生字,你们自学得怎么样了?请看大屏幕,课件3出示生字,检查生字词

查看全文>>>

这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瀑布》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弄清作者在不同观察点听到瀑布的声音和看到的瀑布的样子,学习有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作者观察点的变化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瀑布的声音和样子,感受瀑布的雄伟壮丽。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见过瀑布吗?它是什么样的?  3、讲解:瀑布就是从高山陡壁上或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远看好像挂着的布。  4、观看录像:谈谈观看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词读音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认真听,正音;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瀑布的? 根据讨论,板书:声音、样子 三、导读  1、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还没看见瀑布,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作者离瀑布还很远,就听见了瀑布的声音,说明瀑布的声音很大。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理解“叠叠”(一层一层) 一层又一层的浪涌上岸滩,声音是怎样的?(谁来模仿) 这说明瀑布的声音怎样? 谁能把瀑布的声音的大读出来?(个人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阵阵的风吹过松林”会是怎样的声音?(谁来模仿) 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  3、再听瀑布的声音 联系课文,你觉得用哪个词来形容瀑布更恰当?(板书:雄伟壮丽)  4、有感情地朗读  5、填空:瀑布的声音像()。 四、导读第二节:  1、从瀑布的声音,我们就感受到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接着,我们跟着作者继续往前走,来看看瀑布的样子。  2、自读第二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方法学习第二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把你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美美地读一读,把你读懂的意思读出来,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瀑布的美景。  3、交流自学情况。 出示学生的画:点评 两座高大的青山,根据诗中的“

查看全文>>>

荷花 教 学 目 标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知识点 梳 理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是教学的难点。 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 (谜语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体会情感。)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出示挂图:看,说着说着,荷塘就到了(出示挂图)。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3、出示生词,指读,正音: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拂、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 4、师:看了荷花,听了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三段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交流重点句)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着作一大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 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从色彩和姿态体会大自然的了不起。 (2) 你认为,这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汁么?(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你来找找看。(朗读) 2、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生词: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1、认读词语 2、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慰情 1、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体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理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三、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富有感情、充满理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重的重要内容

查看全文>>>

《点金术》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讲希腊国王麦得斯十分喜欢金子。神灵为了惩罚他的贪得无厌,赐予了他点金术。当他在获得了点金术后,遇到了一系列的事情。课文形象生动,爱憎分明,作者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告诉每一个读过故事的人:做人不能太贪心,一味的追求金钱会失去更多的东西。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和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联系课文内容体会:贪得无厌的人必将受到惩罚。

【重点难点】

1.通过国王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了解他的感情变化,从而领悟国王因为受到惩罚,吸取了教训。

2.理解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体会课题,感知内容

1.看到课题“点金术”,你想到些什么?

2.有这样一句话:“给学生金子(知识),不如教给学生点金术(学习的方法)。”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认准生字,读通课文

1.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教师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生字。

2.教师抽查新词能否读正确。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分组读、分角色读、画出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4.师抽读、范读,师生、生生互评。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初读课文,国王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国王的“贪得无厌”?

先分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3.找出表现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谈谈体会。

4.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四、教师小结

五、作业设计

1.写你喜欢写的生字或词语。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痛苦——

教训——

色彩缤纷——

贪得无厌——

3.贪得无厌的国王为什么会说:“我这么喜欢金子是愚蠢的”?

板书设计:

祈祷神灵——想得到更多金子

点金术 神灵赐给——点金术 做人不可太贪心

国王——心花怒放——终于醒悟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字,认识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人懂得贪心必然会受到惩罚,幸福就在你身边,它永远比金钱重要。新- 课-标-第- 一-网

教学重难点:理解国王思想变化的句子,找出国王感情变化的词语,体会作者有层次地反映人物感情变化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查看全文>>>

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2、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3、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4、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 5、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以家乡景物为内容进行口语交际,要讲清景物的特点,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一、谈话引入 二、明确说与听的要求: 1、讲清你介绍的这处风景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要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如有小朋友提问,应耐心解答他们的提问。 2、认真听别人讲,可以补充,可以提问题。 三、小组同学互相介绍,并评出介绍得最清楚最动人的同学 四、全班交流,其他人点评或提问。 五、布置在生活中的交际。 请父母或其他长辈介绍一处家乡景物。 第二课时、第三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教学重点、难点:写出家乡景物的特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一、激发兴趣,导入主题 师:小朋友,通过你们的介绍,我发现,你们的家乡是个非常可爱的地方!你们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你们的家乡。要知道,我国多少风景区在最初是名不见经传的,说不定因为你们的介绍,会使你们的家乡成为的风景区呢!这次习作就请小朋友们介绍自己家乡的景物。介绍的时候,要注意把景物特点写清楚,如能写上自己的想象或关于家乡景物美妙的传说,就更吸引人了! 二、自主习作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全班习作的情况。 第四课时 修改习作 教学目标:学会自己修改习作。 教学重点、难点:学会自己修改习作。 一、指名读习作,师生评议。评价标谁:语言是否通顺明白、是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是否有自己的想象 二、修改习作 ,老师范读优秀习作。 三、宽带网 1、自读教材中的导语。2、读自己搜集的描写大自然的文章,勾画出精彩片断。 3、抄写在采蜜本上并鼓励学生经常做摘录,养成好习惯。 第五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能自己发现一些词语的特点,积累由意思相反的单音节词组成的词语。 2、积累量词和成语。会正确使用一些量词。3、学习在阅读中积累语言,随时记录。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词语。 2、学生自己读词语,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3、交流

查看全文>>>

一、谈话揭题,理解“检阅”: 1、回忆大阅兵仪式。 2、师小结:像这样的,在重大的节日或庆典中,各个方阵以统一的着装,整齐划一的步伐接受国家领导、外国贵宾及广大群众检查观看的隆重的仪式就叫检阅。 板书:检阅 3、如果你就是检阅队列中其中的一员,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4、补充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检阅》 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让我们打开课文,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课文,要求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有——能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2、交流反馈读文。 (1)出示第一组词语:波兰 华沙 读了这两个词儿,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地名) 让两个词回到课文中,你会读吗?我们一起读一读课文第一小节。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出示第二组词语:博莱克 截肢 拄拐 正音:截肢 拄拐 截肢指的是把手或腿某一部分截断,(发生严重病变或受到创伤而无法医治时,把这一部分肢体截掉。)那就变成了残疾,行动会很不方便。 第五自然段: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博莱克左腿截肢了,落下残疾,现在只能----靠拄拐走路。 3、从课文中还认识了谁? 学生自由抒谈。 4、小结:刚才大家都谈到了博莱克、队长和其他队员,他们都是儿童队中的成员,板书:儿童队。 儿童队是一个集体,就像我们的少先队组织。 三、学习2-9自然段 引: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呢?还是让我们先走进俱乐部去参加他们的讨论吧。 1、请你认真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们在讨论中遇到了什么问题? 2、学生读课文,划找句子。(师巡视)(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 3、交流反馈。(2个) 预设:(他们碰到了一件棘手(难办)的事情;他们在讨论一位残疾队员博莱克该不该参加检阅的事;) 板书:棘手 4、面对着这样一件为难的事,队员们是怎样表现的?请你再默 读2—6自然段,找找有关的语句。 预设:a、讨论中这些队员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板书: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我们也来读读这句话,怎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呢?(大家都在思考,不知道怎么说) b、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鸦雀无声就是。 板书:鸦雀无声 师:这个鸦雀无声,表面看是一点

查看全文>>>

园地三

教 学

目 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2、能抓住自己特点,写写自己。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即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知识点

梳 理

反问句、打比方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谈话引人,激发说话兴趣。师:同学们,我想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其实,最了解你的莫过于你自己了。有人说你粗心大意,你也许不服气地想:我心细着呢?面前这些熟悉你的老师和同学,一定不会象你自己那样全面了解你。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二、读提示,明白交际要求1、可以说自己性格、爱好、也可以说优点和缺点,还可以说自己奇特的想法等。2、说真话,说实事。3、注意听别人说,对别人说的能做出评价。三、认真思考,组织语言,小组交流1、先要想一想自己介绍什么,怎样介绍。2、小组交流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特点?四、全班交流,师生评议1、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讲。2、师生评议:不仅要评讲得怎么要,还要说说自己听了之后的想法。3、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提示性评价。五、总结师:通过今天推心置腹的交谈,我相信小朋友们彼此更加深了了解,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更能互相理解,愉快相处。  第二课时 (习作)一、结合口语交际,引入习作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时,我们都做了自我介绍。现在我们就来写写自己,好吗?二、确定交流对象,自主习作1、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一段话,开拓思路。我叫丁丁,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一个词——奇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得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1)读读这一段,你觉得丁丁这段自我介绍写得怎样?(2)你准备怎样介绍自己?(3)选定对象(老师、同学或未见过面的人)自主写作  第三课时 (讲评)一、多元评价,认真修改1、自己读一读,改一改。2、读给同伴听,听听他们的评价,再适当修改。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议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特点,语言是否通顺4、交换修改,(错字和标点)二、成语故事1、自读故事,读熟短文(1)自己练习读短文,

查看全文>>>

这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游园不值》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作画、写作能力。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揭题,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游园不值 2、解题: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3、介绍作者(用网上资料示作者情况)。 4、初读,大体了解诗的内容。 5、师示范朗读。 6、生随师小声朗读,体会读音的准确性。 7、投影课本上的插图:生自读诗,借助字典和插图,想句子的意思,并标出不懂的词语。 8、字词质、释疑。 (应:原意“应该”,这里当“大概”、“可能”讲。  怜:爱惜。这个词在此不当“可怜”讲。 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9、指名逐句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大概主人爱惜园中的青苔,怕前来赏园的人的木底鞋把青苔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好久地没有人来开。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看,一枝粉红的杏花正伸出墙头来。) 10、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师读,生仿读:自读,指读,齐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1、启发想象: ①、诗人并没有进园,他怎么知道园中早已是满园春色呢? ②、园中的景象是怎样的?(4人组讨论) (有柳树和各种美丽的花;有蝴蝶、蜜蜂;有浓郁的花香等。) 12、将诗中的内容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各自据诗意画画) 13、交流:投影学生的画,师生评议。 14、试试:将本诗用自己的话改作一下(可以是诗,也可以是散文。) 15、习作,交流,评议。 16、背诵诗句。 17、小结:作者看花虽然进不了门,但他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今天通过学习和体会诗意,也使我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和美好的春景。 五、作业:背诵、默写《游园不值》。

查看全文>>>

这篇《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画杨桃》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朗读训练。  1、听课文录音。  2、分段朗读指

查看全文>>>

这篇《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刻舟求剑》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刻舟求剑”这个成语的含义,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2.学会本课7个生字和掌握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背诵课文。  4.写话练习。用一段话写出在学雷锋活动中做的一件事。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  2.理解刻舟求不到剑的道理。 教学难点 写话练习。 教学准备 投影片一张、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初学生字,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第八课讲的是古时候称象的故事,你们还喜欢学故事吗?请大家一起来学习。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要求:(1)看拼音读课文,把生字的音读准。(2)新词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不懂的地方记下来。(3)标出小段。 三、认读生字,解答疑难(出示生字卡片) 四、深入分析、弄懂寓意  1.指定四位学生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宝剑掉到哪里去了?  2.提问:这个人的宝剑是怎么掉进江里的?读课文回答。“不小心”是什么意思?再读这一段,用十分惋惜的语气读读。 过渡:那个人是怎么做的呢?他为什么这样做?  3.读第二段,回答问题(①一点儿不着急。②在船舷上刻记号。③他想记住掉剑的地方,捞上宝剑?)  4.指导看插图,说清图意。  5.小声读3~4段,思考:当有人问他,他是怎么回答的?  (1)提问:“有人”指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要问?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应该怎么读,谁来读读看?  (2)教师示范。学生练读,指名读。第一句要读出着急的语气。两句话既要读出不理解的语气,而且还要读出不赞同的口气。  (3)理解词语“不慌不忙”的意思。他为什么不慌不忙?  (4)用不慌不忙的语气读读那个人的话。  (5)提问:按照那个人说的办法,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展开讨论)  (6)用投影片演示(或用挂图)让学生看明白:船一移动,船的位置就变了,在船上的记号的位置也跟着变了,那个人只记住剑从船弦掉下去的位置,并不是剑掉在水里的位置,所以,完全不可能在船靠

查看全文>>>

部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范文资讯网部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部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24部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