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 导航 >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2024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小明利用五一假期,查找了一些有关小动物寿命的数据,并制作成了下面这张统计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出示动物寿命统计表:

小猫老鼠大象乌龟 寿命/年6251152 提问: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乌龟的寿命最长,老鼠的寿命最短。) 谈话:借助统计,我们常常能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和规律。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板书:统计)

【说明:利用动物寿命统计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复习相关旧知,导入新课,自然贴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 呈现套圈情境。

多媒体演示“套圈比赛”的场景。

谈话: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在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两张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

2. 引入平均数。

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①提问: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想法,相机进行引导。

想法一:男生有4人,女生有5人。(为比较总数预设)

想法二:男生每人套中的个数,谁来介绍女生没人套中的个数。

②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有什么方法?

和你的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想法一:女生套得准一些,因为套中的最多的是吴燕。

追问:那套中的个数最少是男生还是女生,所以套中最多的是女生,套中最少的也是女生。用一个人的成绩代表整个队的成绩,这样合适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想法二:先要求出每个队一共套中了多少个,再比较哪一队套得多(比总数)。

③追问:这种想法的可取之处是已经注意到从整体的方面去比较,但是他们两队人数不相等,这样比公平吗?因为参与套圈的人数不相等,比较总数,是不公平的。

可以怎么办呢?

想法三: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哪个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多,哪个队就套得准。(比平均数)。

追问:这样比公平吗?(公平)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说明:富有启发性的“追问”,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用原有认知结构中数据处理的方式,如比最多、比总数等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合适,从而引出平均数,并在这一过程中初步感受平均数能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4. 理解平均数。

④操作:你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统计图,先在小组里讨论怎样找出每个队的平均成绩,再试一试。看哪些小组想的办法又多又好。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一是移多补少;二是先求和再求平均数。

⑤引入:男生中谁套

查看全文>>>

一、 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 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 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 教法、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 教学流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 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 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 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

查看全文>>>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1——92页。 领导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教学重点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绽放其生命色彩。能够提高学习数学的情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一个思维的碰撞。】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

查看全文>>>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 2号笔筒有( )支铅笔 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 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四)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交流课上研究(一)(二)。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

查看全文>>>

这篇《八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八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本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课时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预习课本92-93页的内容,不明白的地方标出来。 2、通过预习,我认为男生与女生相比, 套得准,因为

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 学习交流与问题研讨: 1、要判断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为什么要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出示学习菜单: (1)书中有几种方法求男生平均成绩的?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仔细看统计图的变化过程,思考是如何分的? (3)怎样列算式计算? 归纳总结: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 )数,再( )。 3、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1)这个7分就是男生每人实际得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2)请你仔细观察平均数与原来的这一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4、算女生平均分。 (1)先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你是怎么想的? (2)大家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什么方法验证一下? (3)说说你的验证方法。 (4)为什么要除以5? 小组讨论菜单中的问题 点拨: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 点拨:这种方法叫:“求和均分”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练习检测与问题延伸: 1、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 (1)怎样移动笔筒里的铅笔? (2)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3)如果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二个笔筒里拿出5枝放入第三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4)如果从第三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再从第一个笔筒里拿出3枝放入第二个笔筒,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5)关于笔筒的三个平均数,有变化吗?为什么? 2、“想想做做”第二题 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3、小林参加了三场套圈比赛,下面是小林套中个数的统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成绩 小 林 12 11 10 小林第三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认识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简单条形统计图、用不同方法求平均数的过程。 2.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能用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能根据数据特点用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 3.感受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直观性,知道可以用不通过的方法求平均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认识条形统计图,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简单数据; 2.借助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示数的特点,学习用不同方法计算平均数。 教学难点: 条形统计图表示数的特点以及用不通过方法计算平均数。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1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展示关于本小组成员身高调查表及计算平均身高的结果) 【设计意图:重点复习学过的计算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计算能力,为这节课学习计算平均数的其他方法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课上) 在一次“保护环境”活动中,三(2)班第四组5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的数量如下 姓名:李强,张红云,马波,王小娟,李云平 数量(枚): 11,19,16,18,16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收集废旧电池的数量还可以用下面的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课件) 三(2)班第四组5名同学收集废旧电池统计图 2.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至少写出2条。 我得到的数学信息( )( ) 3.仔细观察,你发现今天所学统计图与以前的有什么不同? 我的发现:( ) 温馨提示:注意观察纵坐标上每格所代表的数据。 4.上面这两种表示数据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5.算一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枚废旧电池?还有其他方法吗? 三、小组合作探究 多媒体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 四、班级展示提升 1.找一个小组展示本小组小研究问题的讨

查看全文>>>

教材分析: 《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

查看全文>>>

教案一定要体现扎实的基础知识类。教案可以让老师做到心中有数的上课,如何规划一份优质全面的教案呢?对于“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这个话题我们会为您详细讲解相关内容,欢迎您阅读本网页的内容!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

4月17日,中年段的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竞赛拉下了帷幕.7节同样的课,精彩纷呈,各有千秋。

一、换一扇窗,风景会更精彩

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关键是教者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看你是否打开了另一扇窗。《黄河的主人》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袁鹰以独到的角度、大气流畅的文笔,以自己在黄河岸边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通过环境渲染、人物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刻画了战胜惊涛骇浪,在黄河上操纵羊皮筏子接送乘客和货物的艄公形象,突出表现了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勇敢、机智,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可以说,对学生而言,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人文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理解这个重点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读通课文,帮助他们借助语言文字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感知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感知作者惊讶及提心吊胆的心情,感知乘客乘坐羊皮筏子的从容。教学难点就是帮助学生弄清这些部分和中心之间的联系。这虽然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但文中描写主人公的笔墨并不多,而是通过多方位的描写立体地表现人物形象。

正因为教材有这样的特点,所以教学的切入点很多,在今天的7节课上就充分体现出来了。韦玲、赵芸、徐爱华三位教师先让学生感知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再进入课文的初读,最后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从而为理解艄公的形象做了横好的铺垫。杨巧生和刘莉莉老师就是按平时我们正常的思路来教学的。汤小琴老师也是先让学生感知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接着设问:艄公是凭借什么成为黄河的主人的?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中心句,再进入课文的初读,最后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陈琳老师是先让学生找出中心句,接着让学生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

查看全文>>>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新课改强调:学习数学知识,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此,我选取了学生身边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进行教学。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情感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价值目标: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我按照三个步骤铺设教学过程: 一、课刚开始,通过“比比眼力”的活动从实际操作层面让学生在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的过程中学会用“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的方法使得三个笔筒里的铅笔同样多。 二、在新课部分,我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从学生感兴趣的“套圈”游戏入手,提出“怎样比较男女生哪一方套得准一些?”使学生产生困惑,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高潮,通过激烈的讨论,引出平均数的概念。体验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第二个活动“见多识广”,围绕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对平均数的感受,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个活动“明辨是非”,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第四个活动“一鼓作气”,学会准确估算平均数的范围以及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和安全的教育,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 三、最后总结全课,在“智力冲浪”中设计了一次有趣的射击比赛,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变化,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这堂课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升华。 课堂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这

查看全文>>>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栏目给大家提供大量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2024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精选范文等内容,希望丰富的内容能够帮助到需要写工作计划的你!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