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小学检讨语文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四年级小学检讨语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同时在写教案课件时,设计内容需要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那有哪些值得参考教案课件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小学四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前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钓鱼的启示》,齐读课题。

2、大家都读过课文了,作者记述了他刚满十一岁时和父亲一次钓鱼的经历,这件事情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以至于三十四年过去了,却仍然不能让他忘怀。

3、请同学们打开书,回顾课文内容,找到钓鱼这件事给"我"的启示。指名读

【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4、大家都读读这句话,想想:就钓鱼这件事来说,"是"指的是怎么做?(把大鲈鱼放回水中)"非"指的是怎么做?(留下大鲈鱼)"实践起来却很难"指的是什么难?(把大鲈鱼放回水中)

5、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这个启示的字面意思。为什么"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呢?老师读这句,读时强调大红的部分。读完后ppT画一张白的。我们还需要再次走进这个故事,走近故事中的这对父子,去深入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懂得难处

1、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步入那月光如水的湖边吧。

2、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找找"我"不想放掉鲈鱼的原因,换句话说,就是把大鲈鱼放回水中为什么这么难?找到后用括号括出来。再用词语简单的概括一下写在旁边。

(学生读书思考、标注;老师巡视、指导--发现普遍问题及出色的,做到心中有数。)

3、指名汇报。方式:先读语句,然后说出概括的词语,教师进行提炼,将关键词板书。

【来不易、诱惑大、无人知、错误小】

三、感同身受,依依不舍

过渡语:语文学习不能只满足于知道了内容,还要能够感同身受才够好。

(一)处理第2、3自然段。【打示第2、3自然段】

1、自己练练,看谁能够将你的理解、你的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老师要心中有数--学生应围绕那些感受来谈、来读!--不容易、时间长、兴奋、惊喜、喜欢鱼等)

2、指名读。叫起学生A后先问:你想让大家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什么?(如:我想让大家听出我钓这条大鲈鱼非常不容易。)

学生A读--问其他学生:你听出他钓到这条鱼不容易了吗?指名学生B结合前面A说的对A的朗读进行评价。如果评价A读得好,就让大家都像A那样读读;如果评价A读的……不到位,可让B读读,B若读得好,让A学着读读,再让大家都这样读读。

这少叫3个学生汇报读。(内容要不同的,可用"谁愿意读读其他内容?或谁还想让大家听出不同感受?"引导)

注意这个环节以学生读为主,学生评价时可抓住重点词语,老师不要拆出好多词让学生谈理解、体会。

(二)处理打示第4-7自然段。

1、过渡语:你钓上了一条这么大、这么漂亮的鲈鱼,除了爸爸,无人知道这是没有到捕捞时间钓上来。可是爸爸却让你把鱼放了,这段对话适合用哪种方式朗读?分角色朗读。好,同桌练习,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融入关键词句中。【打示第4-7自然段】

2、指一组读。谁听出了这位父亲的态度是什么样的?用原文的话回答。(语气是平静的,但是又是不容争辩的、没有商量余地的,父亲在道德抉择和实践上毫不含糊。)

3、父亲的语言中有一个词表现了这种坚决、不容争辩,哪个词?

【打示:孩子,你得把它放回**去。"得"打红】

【在这句下方再出示:孩子,你必须把它放回**去。"必须"打红】

既然这里这个"得"字就是"必须"的意思,父亲为什么不用"必须",而用"得"呢?

(父亲知道必须放掉鲈鱼,但他没用强硬的语气"必须"而是给我自己选择"放掉"鲈鱼的机会。这样既教育了我,又尊重了我。)这里难,如学生说不到位,老师直接告诉学生。

4、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呀?(慈爱、严于律己以及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教育有方)

5、谁来做这样的父亲,读读描写父亲的内容?指名。

谁愿意与他配合,读读"我"的内容?指名。

两人对读

6、问读"我"的学生:你此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急切、不解、委巡视、指导。在巡视过程中选出要汇报的2-3人(记住,也可告诉该生"一会你读""你第2个读"等),要想好顺序:应一个比一个好。

写完的同学自己读一读、改一改。

4、指名汇报。2-3人

预设:("根本就没有人看到,把鲈鱼带回家也没有人会知道!")我(哽咽)地说。

("即使无人知晓也要放回去,因为这是道德问题!"父亲(坚定)地说。

("就只差两个小时了,没人知道我们是什么时候钓上鲈鱼的。")我泣不成声了。

("即使是差一分钟也要放回去,必须要按规定做。")父亲依旧平静地说。

评价语:联系上下文确定内容;用词准确、丰富;提示语富有变化……

5、但是,这些话我并没有说出来,因为"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

点一学生接。学生可能顺着接"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可再问一次"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再点一学生接"我得把大鲈鱼放回**去"如学生还说不到这儿,老师就自己说出来。

6、过渡语:尽管我对大鲈鱼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但爸爸坚定的表现让我明白必须舍掉这大鲈鱼,这就是道德行为中的"是"!

7、师小结:我们通过读下文获取了信息,将作者没写出来的话,没有展现出来的内心、情感补充出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了解人物,这样就把书读厚、读透了。

四、静心内省,有舍有得

1、过渡语:细细品味了钓鱼、争辩、放鱼的全过程,我们再来看看钓鱼带给"我"的启示。

【打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自己读读指名读,你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即使道德中的"是"是什么--应该放掉大鲈鱼,但因为钓到这条鲈鱼不容易、它又大又漂亮,而且离允许捕捞时间只差两小时,而且没人知道,说到这4条时,指相应的板书。所以我还是不愿意放。这就是实践起来真的是很难!)

2、小结:你们看,作者通过钓鱼、争论、放鱼的具体事件,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传神地写出了道德实践真的是很难!这样写,启示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话语,而是扎根在我们每一个读者内心,让我们深有感触了。

3、师读:"转眼间三十四年过去了。" 【打示:第10自然段】

指名学生接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4、指名,说说:钓鱼这件事,给我的人生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学生自由谈)

5、发现了吗?这段话中三次提到了"鱼"【打红"鱼"】,这三处写到的"鱼"含义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鱼指的是那条放回**的大鲈鱼。

第二个鱼不是真正的鱼,指的是诱人的大鲈鱼一样的,诱惑人的金钱、名誉和地位。

第三处写到鱼是那条诱人的大鲈鱼。

小结:1、3个鱼字指的就是这条鲈鱼,而第2个"鱼"指的是像这条鲈鱼一样的,会诱使人做错事的各种诱惑,不是指真正的鱼,所以用双引号引了起来。

再读读这段话。自由读

6、大鲈鱼放回水中的情形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他时刻警示这我,每当遇到诱惑我的事物,我就会想起它。它指引我进行正确的道德抉择,给予了我做出正确抉择的"勇气和力量"。

六、【机动】拓展:君子慎独,事理入心

1、过渡语:你们知道吗?这篇短文原名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其实,这种遵守道德的朴素思想,在我国2000多年前的著作《礼记 中庸》中就已经提到。

【打示: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我们中华传统道德规范中就有"慎独"一词,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品味一下这两个字,谈谈自己对"慎独"一词的理解?

【在最隐蔽的言行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思想,在最细微的事情上能够显示一个人的品质。而品德高尚,有修养的人往往能够严于律己,表里如一,即使在一个人独处时也能做到谨言慎行,不做坏事。】这部分内容要说得再浅显些,否则学生听不懂。

2、 结束语:人前人后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君子。掩卷而思,生活这本无字之书,有心人总能从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还会为这本书增添更多更美的篇章呢。

附:板书设计

13 钓 鱼 的 启 示

无人知 难

非 来不易 是 勇气、力量

错误小 放

诱惑大

Fwr816.COm小编精选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钓鱼


这篇《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钓鱼》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谁在钓?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六、布置作业
制作一张以“诚实”为主题的小报。

小学四年级语文《太阳,你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检查学习情况。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文章的条理。
3、理解太阳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感受阳光下,在河边游玩,在树林游玩等情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理解太阳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感受阳光下,在河边游玩,在树林游玩等情趣。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6自然段。
三、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歌曲《种太阳》
3、教学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拟人化的太阳公公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什么?(太阳公公非常慈祥,他把光和热都无私地给了我们;太阳公公出来了,我感觉很暖和;想起了《种太阳》这首歌……)
2、教师相机播放歌曲《种太阳》:那我们一起来唱唱《种太阳》这首歌吧。
(二)要求导读,整体感知,掌握生字词。
1、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掌握它们。
(2)读课文,理解太阳是如何对待孩子们的,感受阳光下,在河边游玩,在树林里游玩等情趣。有不理解的地方,可在旁边作记号。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其他正音。
(2)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读和写上的注意点。
(3)再次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3、一起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太阳是如何对待孩子们的,感受阳光下在河边游玩,在树林里游玩等情趣。
4、反馈分段情况。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师: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下,他看见的东西最多了,他听过的故事最多,他知道的事情也最多。他会看见什么呢?(如河流、大海、森林、人类、动物等)他又听到了什么呢?(如河水哗哗地流淌、小鸟在唱歌、小朋友在欢笑)
他知道小朋友的什么事情,他又是怎么做的?
2、出示体现课文第一至六自然段的内容的挂图。
3、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师生交流后,齐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5、学生用以下句式练习说话。
当太阳知道小朋友们喜欢——————,他就发出————来,放出————来,把(叫)————,让——————。
6、指名反馈。
7、有感情地朗读1——6自然段,进一步感知太阳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感受阳光下在河边游玩,在树林里游玩等情趣。
8、拓展思维:同学们,你能按照句式模仿着说一句吗?
9、有感情地朗读1——6自然段,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深入感知太阳是如何对待孩子的,感受阳光下在河边游玩,在树林里游玩等情趣。
10、师生交流:太阳这样对待我们,我们应该对太阳说些什么呢?
(四)小结:同学们,太阳真好,给了我们光,给了我们热,给了我们美好的一切。好,大家一起来对太阳说——太阳,你好,谢谢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五)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根据课文内容或者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在阳光下我们尽情地游玩的图画。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体会“他在孩子们身上,可以寄托人类的希望”的含义。
2、总结全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世界和平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他在孩子们身上,可以寄托人类的希望”的含义
2、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热爱世界和平的感情。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作业展示,导入新课。
1、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他给了我们光和热,给了我们美好的一切。可以说,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可爱的世界。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动手画我们在阳光下尽情地游玩的图画,下面,就请同学们上台来展示一下。
2、学生展示作品。
小结:同学们画得真棒,给老师一种美的享受,谢谢你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七自然段。
1、出示第七自然段,指名读。其他思考:世界世界上哪些东西是美的?世界上哪些东西是丑的?
2、指名反馈。(美的东西如刚才展示的图画,文明的行为,善良、勤劳、聪慧、勇敢的人类,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世界和平;而丑的东西如疾病,饥饿,各种可怕的灾难,人类之间的战争。)教师相应地展示图片。
3、小结:是的,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太阳都看得到了,他看到全世界美的东西,也看到全世界丑的东西。但是,他喜欢美的东西,他爱所有热爱美的人类。
(三)学习第8——14自然段。
1、出示提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读一读,完成练习,并回答问题:
(1)太阳爱————的人们。
(2)太阳最爱的,是————。生长在太阳下的————,他全都爱。
(3)“所有的孩子”指哪些孩子?
(4)“他在孩子们身上,可以寄托人类的希望”。“寄托”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太阳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
2、学生合作学习,思考讨论。
3、集体反馈。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渴望和平、向往和平的感情。)
5、小结:因为孩子们最纯真,最善良,孩子们热爱美的东西。所以太阳把各国人民和平相处,平等互助,没有战争的希望放在孩子们的身上。请同学们怀着渴望和平、向往和平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8——14自然段。
6、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拓展延伸。
老师扮演太阳公公,学生们扮演孩子们进行角色表演。
(四)总结全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太阳公公对全国人民都是无私的平等的,他爱所有热爱和平的人们。因为孩子们最纯真,最善良,最热爱美的东西,所以太阳把各国人民和平相处,平等互助、没有战争的希望放在孩子们的身上。太阳公公这样无私地、平等地对待我们,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他上午希望。让我们共同努力!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课后习题2。
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钓鱼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谁在钓?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六、布置作业
制作一张以“诚实”为主题的小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思路:
《颐和园》一课,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优美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到游览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我按照了“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这一思路进行了本课设计。
教师重点指导“长廊”的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长廊的“长” 和“美”,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长廊的方法(先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万寿山”内容,说说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这一由扶到放的引导,使学生既学到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
在学习“昆明湖”这部分时,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采用了“小导游”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介绍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堤岸”“湖中的小岛”各部分的景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颐和园中每部分景物的特点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但一切都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达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而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颐和园中景物图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颐和园的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理顺序。
1、揭题,读课题。
2、自由读文,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看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游览)
3、你能看着示意图,把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说一说吗?
4、教师小结:在文章中,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让我们读一读。出示幻灯: (生齐读。)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 登山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
5、老师板书: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这美丽的颐和园吧。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所以我出示了颐和园的景点示意图,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在示意图的直观视觉下,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这样文章的顺序学生便了然于胸了。再出示文章表达游览顺序的五个语句,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并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表述。)
二、学习“长廊”特点
1、首先,我们来到长廊,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体会语言文字,用笔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绿漆的柱子 ,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读出了长廊的长。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如操场),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因此1992年,被认定为“界吉尼斯世记录”。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用你的朗读告诉我,它到底有多长,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而且内容丰富,其实,不止横蹇上有,枋梁上,亭子内部都是,这样大大小小,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都花在这上了。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齐读。。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民族英雄,神话传说,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有民间传说,还有历史故事,“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这幅画里有风景,有人物,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我们再来读长廊。(配上琵琶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通过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长廊之美。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过渡:看得出,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廊内的艺术美,廊外的风景美,相映成趣,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因此,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生读
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字,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这部分教学中,引导学生突破难点,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过渡: 游完美丽的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 作者又是怎么看他们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学习“万寿山”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3-4节,
②想一想,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呢?画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词句。
③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 再细细地品读。
2交流:
A作者来到万寿山是怎么看景的?(抬头一看 向下望 正前面 向东远眺)
B教师引读:作者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C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师随机点拨、小结。)
“高”___
①“耸立”一词很准确,难怪人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只要抬头一看,就会说:那就是——佛香阁
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
③“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连在一起,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壮丽 光彩夺目)“排云”二字出自古诗句“神仙排云上,但见金银台”,神仙都要驾着五彩的云来了,看到了怎样的房子啊。这就是皇家建筑的宏伟,让我们捧起书,挺直腰,读出这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④(男生读)
壮美:①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看到万寿山上怎样的景象呢?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树丛 ( )琉璃瓦屋顶 ( )宫墙 一排排( )的宫殿
这样的颜色配上这样的古建筑,既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美,)又让人觉得万寿山景色的壮丽。
②昆明湖的美:
“昆明湖”——静 绿。屏示: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这是什么句子?(板书:像)把昆明湖比作?这样一写,你觉得把昆明湖写得怎样了?体会“滑”: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就像在冰上滑动,像在镜子上滑过,更说明水面的“静”就像镜子一样啊。如果用“划”呢?
读句子,发现问题,辨别“滑”和“划”
③(女生读)要求读出昆明湖的静美。
(设计意图: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的特点。通过引读这一读书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通过比较“划”和“滑”的不同效果,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在这儿,作者先看佛香阁,再看排云殿,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也是很有顺序的。在颐和园,占地面积的还不是万寿山呢?是...
四、学习“昆明湖”
1、(播放画面) 师述: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来到湖心的小岛上,走上十七孔桥。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角度,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那你最想到哪儿?请你找到相应的语句去细细发现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
2、交流:
师:喜欢昆明湖吗?就连乾隆皇帝都说“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去游玩呢?
指名介绍,
我想带大家到,因为这里( )。
谢谢你带着我们去看(十七孔桥...),听了你的介绍,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
①“十七孔桥”——狮子多,作者又在做比较,“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十七孔桥的石栏杆的128根望柱上,都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个个惟妙惟肖。
②小岛:绿
③堤岸——垂柳美
3、师小结:
①我最想带大家泛舟昆明湖,因为昆明湖静得...绿得...两岸的垂柳,岸边的长廊,万寿山上的佛香阁,排云殿倒映水中,那真是“舟行碧波上,如在画中游”啊!
②跟着小导游们欣赏了昆明湖的美景,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说的(齐读)“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设计意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当小导游,来介绍昆明湖的美,这样便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学生对颐和园的赞美,对昆明湖的喜爱,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景观的自豪感便在他们的导游介绍中尽现。设计中也实现了多重对话的目的。)
五、总结
①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学生齐读,师板书:美丽)“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它的美丽的说也说不尽 ”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②颐和园这座昔日的黄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它的美丽说不尽,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在我们陕西,可以去游览《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 还可以去“故宫”“张家界”“乐山大佛”...中国已经有40个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多么让人骄傲的中国啊,课外,就让我们搜集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漫步其中,细细游赏吧。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把他引进来,让他走进去,品尝探索的乐趣。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愿望”,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六、作业
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也可以是故事、传说,从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跳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跳水》是第八单元“舟船”的第一篇课文,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写。文章记叙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事: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跳水》中船长表现出的沉着、果断、机智,源自丰富的经验、超人的智慧,以及对孩子深切的爱,展现了极大的人格魅力。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划分为四段,整个故事始终在事物的联系和变化中发生、发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的办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资料。
2、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奥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板书:跳水。)
《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3、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4、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
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2、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用几个字说明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指导学生观察字形,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学生描红临写。
3、评议:
(1)学生交换互评。看看临写的字和范字像不像,像的就用红笔把它圈起来,不像的字请你告诉他(她)哪儿不像,指导他(她)再写一遍。
(2)师总结,表扬红圈较多的同学。
五、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跳水,大家齐读课题。
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同学读后提出来。
二、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1、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
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1、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
(1)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爬上了桅杆,坐在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和爪子撕。(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2)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水手们反而“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气得脸都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引导: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
(3)猴子一边不断往上爬,一边回过头来逗孩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孩子气极了,……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的横木去取帽子。
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2、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1)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①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②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3、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4、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那么在危急时刻,船长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课文第7自然段。说说船长为什么这样做?
5、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
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
6、“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四、总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2、学习课文后,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的办法解决。)
3、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
(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
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
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五、拓展延伸。
1、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说一说,再写下来。
2、如果你当时也在船上,回到家,你向亲人讲述这件事后会怎样说?
六、作业设计: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预习《沙漠之舟》。
教学反思: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新课改重视读,重感悟,重体验。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于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专心地、投入感情地读书,随着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课上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想象和理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学四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启示》说课稿


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就人教版第8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进行说课。下面我将紧扣略读课文的特点准备从教材、设计理念、教学程序、课堂特点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两则科普小短文,再次激发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打扫”森林》讲述的是林务官的一纸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人类的老师》介绍了科学家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运用于发明创造。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以及生物的特性,从中受到启发,才能科学、有效利用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这两篇虽然都是说明文,但在语言特点上有所不同,《“打扫”森林》的语言生动活泼,而《人类的老师》则平实简明。
2、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热爱自然的情绪上涨,初步学会理性的思考。以文本为例,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本课是学生自主运用对话文本的方法,在读中感悟,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以新课标阐述的理念为背景,预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A.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
B.运用前两篇概括内容的方法,概括本课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C.抓住重点语句的学习,加深理解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激发学生对仿生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4、教学重难点;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迁移学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而深层次地领悟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仿生学的相关信息等
第二方面、说设计理念与总体教学思路
1、以上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制定是贯彻了以下教学理念。
识字。借助拼音,降低要求
略读课文中的字词教学不作重点,主要体现在字词朗读不作检查;字词理解不作重点;字词赏析不作要求。
应用。以点带面,迁移运用
略读课文教学要把握好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粗略。抓大放小,有所侧重
略读课文要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大胆取舍,突出重点,有所失而有所得,一课一得,得得相连。
自主。放手阅读,体现个性
引导学生自主地选择,自主地学习,自主地评价,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
2、为达成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第三方面、教学程序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共分几大板块。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加强单元整组教学的意识,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写法的作用。】
二、朗读提示,把握目标
浏览“阅读提示”,概括这节课的任务,(内容 启发 积累)交流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的要求和方法,这样的方法更有实效性。】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借助拼音读通全文,发现本课在形式上的特点。
2、浏览全文,完成第一个任务:短文讲了什么内容?
【预设:如何将一篇长长的文章浓缩为精炼的几句话?】
从《自然之道》的内容的概括找到启发,套用格式:___________的故事,告诉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简单地说,它讲的就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破坏)自然,这个启示是种“警示”
同样,《人类的老师》可以参考之前学习的《蝙蝠与雷达》概括内容的方法:
从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启发,解决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简单地说,它讲的又是人与自然怎样的关系?人(利用)自然,这个启示是种“启发” 【设计意图:学生独立概括文章内容有点困难,借助已经学过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与运用,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把文章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提炼为“破坏”与“利用”,把启示解读为“启发”与“警示”,这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本质的理解。】
四、课题入手,解决难点
1、读小标题,提出困惑。学生能自己解的小问题先解决,留下大问题一起探讨。
【设计意图:文章的题目就是学习的切入点,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挖掘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是阅读文本的兴趣。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深究,对简单的问题可以粗略带过,抓住那关键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问题加以研究,把时间用到刀刃上。】
2、圈圈重要的字、词,画画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帮助自己解决剩下的几个问题。
【设计意图:教会阅读方法,尝试自主解决问题,这样对文本的解读才会更加深刻。
3、交流时:用图示法理清生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设计意图:理解生态失衡的内在原因是领会启示的关键。用图示法将长篇大论的文字提炼为几个关键词,再画上箭头就能清楚地表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一目了然了,深入浅出。】
五、总结收获,练习写作
1、谈谈从一篇短文中获得的启发,也可以谈谈整篇文章获得的启发。
2、归纳本单元表达启示的思路:故事+分析,问题+动物优点+效果,以及用设问句连接故事与分析,问题与动物优点,承前启后,过渡自然的方法。在交流搜集到的仿生学资料后,仿照《人类的老师》写一个片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的写作特点进行梳理,教会学生写作表达的思路与方法,使学生将从精读课文所学到的“法”有用“法”之处,做到有机会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积累沉淀
第四部分 主要特点
我崇尚的是简约的语文课堂,将略读课文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大胆地、自由地、主动地感知文本,凸显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扎扎实实地从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练习与运用开展教学互动,努力实践语文教育的“三实”——朴实、真实、落实。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钓鱼


这篇《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钓鱼》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谁在钓?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六、布置作业
制作一张以“诚实”为主题的小报。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一文,希望“小学四年级语文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小学检讨语文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