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六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六下册数学全册教案,2024人教版六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人教版六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导语:小朋友们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呢?让学生各抒已见。当有人说到足球时。老师马上引到学校冬季运动会,我们三年级3个班的比赛情况,结果我们班得了第一。那我们班比赛了几场?学生回答两场。三个班比赛,每两个班比赛一场,那一共要比赛多少场呢?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然后汇报,并说理由。 3、引导参与。 4、共同探究。 师:2002年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查看全文>>>

第一单元 负数 第一课时 总第1课时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

查看全文>>>

掷一掷 (五) 活动内容:课本118页和119页。 活动目标: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使学生学会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同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比较。 三、活动过程: 以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活动的过程。 (一) 示范游戏 1.体验确定现象与不确定现象,列举所有可能的结果。(运用组合的知识,判断哪些和不可能出现,哪些和可能出现。) 2.教师提出游戏规则,学生猜想结果。11个可能结果中教师选5个,学生选6个,学生错误地认为赢的可能性比教师大。 3.开始游戏。学生总是输,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小组内游戏,探索结论。 通过小组内游戏的方式,进行实验,利用统计的方式呈现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教师总能赢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的结果中寻找统计学上的规律。 (三)理论验证 通过组合的理论来验证实验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组合,让学生探讨每个“和”所包含的组合情况的多少与这个“和”出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 四、师生共同小结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等过程,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看全文>>>

以下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讲评上节课作业

⑴透视现象是否准确

⑵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

2、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近的鲜明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3、学生继续完成作练习,教师辅导。

4、作业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反思:

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写生课

查看全文>>>

以下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六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人教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远近的奥秘

授课班级:六年级

课业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变化规律。

2、学习、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的透视概念。

教学中难点:

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应用于绘画中,使描绘的物象更贴近真实。

难点: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具准备:

师:范图、教学vcd、学生作业用纸

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观察投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密疏、树木的大小等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讨论学生们的简易画,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近大远小。

2、讲授新课

⑴师:是的,近大远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远近的奥秘》的基本规律。(出示课题:远近的奥秘)

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除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近鲜明远灰暗(色彩)

⑵什么是透视呢?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同样的物体,在不同的位置上,会产生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远宽远窄的变化,这就是透视现象。

你们的在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在大海上,我们向远处眺望,天与地、天与水面之间产生了一条长长的水平线,这就是视平线。

当两边的树木向远处延伸时,就慢慢地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上,这点就是消失点。

⑶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⑷欣赏课本上的范图,让生找图中的消失点。

⑸师示范

①先找到消失点。

②画出主要的的透视线,如马路。

③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④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表现出来。

3、本课练习临摹课本上范图

4生作业,师巡视辅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按常规进行。

二、过程设计:

1、讲评上节课作业

⑴透视现象是否准确

⑵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粗远细的规律,有没有运用在画中?

2、在绘画上色时注意哪些问题?近的鲜明一些、远的灰暗一些。

3、学生继续完成作练习,教师辅导。

4、作业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

教学反思:

学生以前已经接触过写生课,所以对于静物写生已经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分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分配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说明分配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组织活动。

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 学生思考各种放法。

(2) 与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 汇报交流情况。

学生口答说明,教师利用实物木棒或课件演示。

第一种放法;第二种放法;

第三种放法;第四种放法;

2.提出问题。

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为什么?

经过简单交流,学生不难描述其中的原理:如果每个文具盒只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1枝还要放进其中的一个文具盒,所以至少有2枝铅笔放进同一个文具盒。

3.做一做。

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 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5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 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3) 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体会到,如果把各种情况都摆出来很复杂,也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找到数学方法来解决就方便了。

二、教学例2

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体书?

1.摆一摆,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说一说你的思维过程。

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4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3.如果一共有7本书会怎样呢?9本呢?

(1) 学生独立思考,寻找结果。

(2) 与同学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3) 汇报结果,全班交流。

4. 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5÷2=2……1 (至少放3本)

7÷2=3……1 (至少放4本)

9÷2=4……1 (至少放5本)

说明: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5. 做一做

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想:每个鸽舍飞进2只鸽子,共飞进6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1个或2个鸽舍,所以,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

查看全文>>>

秒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口算卡片,每人准备一个时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时间单位“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

查看全文>>>

圆锥 (1)圆锥的认识 总第8课时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p23-26的内容,p24“做一做”,完成练习四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 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24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四的第1题。(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2)让学生说说自己周围还有哪些物体是由圆柱、圆锥组成的。 3.完成练习四的第2题。 四、总结关于圆锥你

查看全文>>>

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 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 1课时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1)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

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1)

【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

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3℃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2)(教材第3页例2)。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存折上的明确数据,让学生体会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

查看全文>>>

比例 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 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2)这几面国旗的形状一样,但长和宽却各不相同。请大家算一算它们长和宽的比,看看能发现什么? (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2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 2.4:1.6=3/2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2.4:1.6=60:40 也可以写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吗?你能把它组成一个比例吗?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题。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 第2题。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 3.课堂小结。 (1

查看全文>>>

人教版六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范文资讯网人教版六下册数学全册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人教版六下册数学全册教案,2024人教版六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