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 > 导航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案课件是基本部分,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案课件应该是怎样的?以下“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p5~6:例2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三、总结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 4=12 因数×因数=积 被除数÷除数=商
12÷3=4 积÷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12÷4=3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商×除数=被除数

fwR816.CoM阅读延伸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p2~3:例1 “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笔算
3、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4)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 加数+加数=和
 1956-1142=814 和-另一个加数=加数
 1956-814=1142 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课题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课时

1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2.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及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流程

初备

修改部分

一、谈话导入

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四、总结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 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教学

后记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科书第13页例4及练习三第4~6题) 备课
时间 2014 -2-18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例题 5的图片,学具。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⒈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个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⑴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⑵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⑶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⑷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⑸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⒉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有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2)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⒊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⒉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教具准备:

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的图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作好铺垫

同学们,15个扣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 )个。 15÷3=5

二、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同学们好!我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我。 思考问题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请你用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1、汇报交流

分的结果是什么?你是怎样分的?

我们能把刚才分竹笋的情况和结果也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 )盘。 除法算式:20÷4=5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除法算式: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3、深化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同学们!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 )盘。

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练习中深化除法算式的理解

1、 分一分,填一填。

○○○○○○○○○○○○ 每份2个,分成了( )份。 每份3个,分成了( )份。 每份6个,分成了( )份。

2、 读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并说出算式中 各部分的名称。

10÷5=2 15÷3=5 18÷2=9 48÷8=6 56÷7=8 28÷4=7
3、圈一圈,填一填。 24里面有( )个4。 20里面有( )个5。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6页练习三,第6题、第7题。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文,希望“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