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苏教版4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4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4苏教版4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苏教版4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耐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给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和观察实验等搜索等探索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算反应的特征。 2.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算反应的特征。 2.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各种岩石、放大镜、盐酸、小锤等观察工具,模拟岩石生成的材料,如蜡烛、酒精灯、烧杯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用课件展示一些地球表面的情况,及岩石的分布。 探索和调查 1、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对岩石的认识。 2、交流认识。 3、出示p39图,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怎样才能称为岩石? 5、教师讲岩石的定义。 6、岩石有哪些特征? 7、交流。 8、为了进一步了解岩石,我们还可以怎样来观察岩石。 9、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 10、你觉得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11、小组讨论,岩石形成的方式。 1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记录下生成方式。 13、做岩石生成的模拟实验。 14、观察制作出来的各种岩石的特点。 15、教师再分发一些真实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和制作出来的岩石进行比较,观察这几种岩石的特点。 16、教师告诉学生,地质学家就是按照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岩石分成了3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了解原认知。 2、通过比较得出岩石定义。 3、观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3、本课内容较多,所以不安排学生自由分类了,岩石的分类学生本来就比较难理解,如果在自己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类的讲解就更不容易理解。而且分类并不是本册训练重点。 4、在这里学生对于岩浆岩和沉积岩可能比较容易讲出来,变质岩比较困难,如果学生讲不出变质岩,教师可以讲出来,不一定非得学生讲出。在这里这些岩石的名词完全可以等会由教师讲出来。 回顾和解释

查看全文>>>

认识矿物的性质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质。 2.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3.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 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3.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矿物标本、放大镜。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分发几个矿物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这几个石头跟前面所研究的岩石有什么不一样的? 2、教师讲解矿物的定义。 探索和调查 1、用放大镜观察矿物,然后在记录本上画下所观察到的矿物。 2、要想对矿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认识他们的特征。 3、请同学分小组阅读课文,将从课文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写在记录本上。 4、交流信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 5、分发矿物标本,让学生参照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再观察这些矿物标本。 1、 画下来,可以促使学生非常仔细的观察物体。 2、也是验证。 回顾和解释 1、关于矿物,你还有哪些疑问?还想进行哪些后续研究? 当堂检测 课题 第四单元、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2. 能够调查家庭、学校、班级消耗资源的情况。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2.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 2. 愿意为减少资源浪费做出贡献。 重点难点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回忆前面几课中接触过哪些矿物。 2、这些矿物有什么用? 从生活入手、复习。 探索和调查 1、然而人们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利用矿物资源,而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矿物资源逐渐减少。 2、出示中国现在矿物资源的情况。 3、

查看全文>>>

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会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和链条传动装置。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知道怎样来传递运动和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其乐趣; ●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中的传动装置。 学生准备:带一些会运动的玩具如玩具赛车、跳蛙、回力汽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谈话:我知道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下面就播放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的片断。 2、提问:第一个运动的物体和最后一个物体之间隔得很远,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接触,可为什么仍然能够引起最后一个物体的运动呢?讨论交流。 3、再次观看录像,欣赏动力传递的过程。 4、结合录像解释:这些可以把动力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5、提问:你还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传动装置?你能描述一下这种装置的结构吗?(教师适时出示并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体,展示物体的传动装置和传动方式。) 6、谈话:这些传动装置是怎么样传递动力的?常见的动力传递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力的传递》。(板书课题) 二、探究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功能。 (一)、探究皮带传动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操作演示。学生观察:这个传动装置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2、认识皮带传动装置的结构:一根皮带、两个大小不同的轮子。 3、教师操作皮带传动装置,学生观察轮子的运动状态。 4、交流讨论:当大轮运动时,小轮是何种状态?大轮和小轮的运动方向是怎么样的?大轮和小轮转动的快慢一样吗?动力是依靠什么传递到小轮上的? 5、讲解:我们把这种传动方式叫做“皮带传动”。皮带将运动和能量从一个轮子传到另一个轮子上,带动了轮子的转动,也决定着轮子运动的方向。 6、分组操作实践。 ⑴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模型; ⑵设法将大轮和小轮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时转动,画下皮带传动的示意图; ⑶记录下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和快慢。 7、交流汇报,操作演示。 8、讨论:皮带传动有什么特点? 9、小结:皮带传动装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带和它所连接的两个轮子或滑轮组成的。通过皮带,一个轮子的转动被传到另一个轮子上。皮带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轮子转动的快慢,能改变轮子转动的方向。 10、欣赏:利用课件展示皮带传动装置运动

查看全文>>>

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在下课后给你们每人一颗糖,可是开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操作者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操作者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评析】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兴奋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投入和丰富体验使他们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能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3、游戏实践: ⑴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了解杠杆的结构,巩固杠杆不同部分的名称。 ⑵比比谁的力气大?

查看全文>>>

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附:“研究定滑轮的作用”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题目:研究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定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细绳、钩码、铁架台、弹簧秤、直尺、笔和记录纸。 预测:可以省力。 实验过程:

查看全文>>>

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

查看全文>>>

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会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齿轮传动装置和链条传动装置。 知识与技能 ●知道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与功能; ●知道怎样来传递运动和能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其乐趣; ●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中的传动装置。 学生准备:带一些会运动的玩具如玩具赛车、跳蛙、回力汽车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谈话:我知道同学们都爱看动画片,下面就播放动画片《木偶奇遇记》的片断。 2、提问:第一个运动的物体和最后一个物体之间隔得很远,而且根本没有任何接触,可为什么仍然能够引起最后一个物体的运动呢?讨论交流。 3、再次观看录像,欣赏动力传递的过程。 4、结合录像解释:这些可以把动力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装置叫做“传动装置”。 5、提问:你还在哪些物体上见到过传动装置?你能描述一下这种装置的结构吗?(教师适时出示并操作某些有代表性的物体,展示物体的传动装置和传动方式。) 6、谈话:这些传动装置是怎么样传递动力的?常见的动力传递方式有哪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动力的传递》。(板书课题) 二、探究几种传动装置的结构和功能。 (一)、探究皮带传动的特点。 1、教师出示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操作演示。学生观察:这个传动装置是由哪些部件组成的? 2、认识皮带传动装置的结构:一根皮带、两个大小不同的轮子。 3、教师操作皮带传动装置,学生观察轮子的运动状态。 4、交流讨论:当大轮运动时,小轮是何种状态?大轮和小轮的运动方向是怎么样的?大轮和小轮转动的快慢一样吗?动力是依靠什么传递到小轮上的? 5、讲解:我们把这种传动方式叫做“皮带传动”。皮带将运动和能量从一个轮子传到另一个轮子上,带动了轮子的转动,也决定着轮子运动的方向。 6、分组操作实践。 ⑴各组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组装一个皮带传动装置模型; ⑵设法将大轮和小轮按照相反的方向同时转动,画下皮带传动的示意图; ⑶记录下大轮和小轮的转动方向和快慢。 7、交流汇报,操作演示。 8、讨论:皮带传动有什么特点? 9、小结:皮带传动装置一般是由一根皮带和它所连接的两个轮子或滑轮组成的。通过皮带,一个轮子的转动被传到另一个轮子上。皮带传动可以传递力,能改变轮子转动的快慢,能改变轮子转动的方向。 10、欣赏:利用课件展示皮带传动装置运动

查看全文>>>

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在下课后给你们每人一颗糖,可是开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操作者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操作者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评析】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兴奋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投入和丰富体验使他们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能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3、游戏实践: ⑴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了解杠杆的结构,巩固杠杆不同部分的名称。 ⑵比比谁的力气大?

查看全文>>>

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

查看全文>>>

大脑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敲手的系列活动作出解释,并最终得出结论; ●能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在阅读资料和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对人体出现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脑是人体最有趣、最重要的器官,它指挥了人的所有活动; ●了解大脑皮层有六个功能区及其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沉着、勇敢地应对各种、实验; ●体验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活动导入。 1、谈话:啊!同学们坐的真好,以至于老师连好多同学的手都看不到了!我们每个人一起把双手平放在桌上好吗? 2、教师行间巡视,然后猛地用书敲一个同学的手。(学生大叫) 3、指名说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重点解释那个同学大叫的原因。 4、小结板书课题。 二、继续探究。 1、要求学生继续放好双手,教师手举书本作随时敲击状。 2、教师的手突然落在一位同学的桌上,但并未像刚才那样敲他的手。(学生本能地把收缩回去并且仍大叫) 3、 刚才那个学生对老师和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其他人补充说明。 4、教师小结后选出一位不怕疼的“勇士”,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完成第三次敲击。 5、讨论:这位“勇士”的大脑是如何指挥他的行为的? 三、巩固发展。 1、教师提问:关于大脑,你还知道些什么?对哪些现象最感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书面列出有关大脑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 3、全班交流。 主要知识点有: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看大脑纵剖图);大脑皮层分为六个功能区(看大脑功能区图解);大脑有记忆功能(可让学生看书中的奥运五环图完成书后活动记录)。此外可以重点结合《还珠格格》中紫薇双眼失明的问题展开讨论,了解大脑对人体各个部位活动的影响之大及相互间的微妙关系。 四、课后延伸。 在家长或小伙伴的合作下,继续探究有关大脑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查看全文>>>

苏教版4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范文资讯网苏教版4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苏教版4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024苏教版4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