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认识矿物的性质

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认识矿物的性质。

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只要课前把教案课件写好就可以。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那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认识矿物的性质》,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矿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 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方面的特征。
(2) 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知道这些矿物的用途。
(3) 初步会用简单的方法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4) 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给矿物分类。
(5)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综合法、讨论法、比较法
3、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二、教学准备
矿物标本、白色瓷板、各种宝石图片或课件、小刀、铜钥匙、玻璃、有关矿物资料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活动一 认识常见的矿物 1、柳州举办过两届奇石节,你们有没有参观过奇石呀?今天我们一起到奇石馆去看看吧。(多媒体出示有关奇石的报道和图片。)2、提问:你认识这些石头吗?这些石头中有哪些是矿物?3、除了以上的矿物,你还知道哪些矿物?4、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美丽的矿物标本,认识一下它们都叫什么,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 认识常见矿物的性质 1、你们看了这些美丽的矿物,有什么问题要问吗?2、小组讨论: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3、选择你们喜欢的问题,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进行实验。 (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完成矿物性质记录表。)4、汇报实验情况,并展示矿物性质记录表。提问:你们用什么方法研究矿物的?知道了它们的哪些性质?5、引导学生总结:矿物都有哪些性质?观看。小组讨论,说一说石头名。认一认有哪些矿物。回答。 分小组观察岩石标本。简单说一说矿物名称和性质。学生提问。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讨论,订出方案。选取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做实验,完成记录表。 汇报,展示。小组代表回答。 总结。 联系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常识,易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欣赏自然界的矿物,培养美感。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矿物。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认识更多的矿物。初步认识常见矿物的名称和性质。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记录能力。了解学生对矿物性质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使学生会以一定的标准给矿物分类,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矿物的性质。
活动三 认识矿物的用途 1、老师现在有个问题想问,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矿物的性质,有什么用呀?这些矿物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2、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现在我们来看看矿物小精灵是怎么介绍的(出示课件——矿物自述)。3、引导学生小结。口头完成填空题。我的名字叫 金刚石 ,是 最坚硬的 矿物,可以 制成坚硬的钻头 。(可变换横线上的内容)活动四 巩固练习 1、找朋友(出示各种矿物的名称、性质和用途,让学生将其进行连线。)2、以《矿物城漫游》为题写一篇文章或画幅漫画。 小组讨论。回答。 看,听。  小结。填空。做连线题。 引导学生学习矿物的用途。了解矿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有趣的多媒体课件,吸收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了解矿物的用途。 通过填空,归纳矿物的用途,让学生意识到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巩固所学知识。 将学习廷伸,鼓励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1、连线题
石英 棕红色做爽身粉
金刚石呈六角形、透明做铅笔的主要原料
石膏 最柔软制造玻璃的重要原料
赤铁矿最坚硬做钻头
石墨 白色、光泽很暗淡 做颜料
滑石 容易被擦干净 做石膏像
4、以《矿物城漫游》为题写一篇文章或画幅漫画。

fwR816.CoM阅读延伸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认识常见岩石


认识常见岩石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语言、文字、图画等)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实验等探索性活动。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应中的不同特征;
2、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合作探究,认真细致观察的科学习惯;
2、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实验用的岩石标号标本。、放大镜、小刀、烧杯、滴管、稀盐酸、录像或课件、盘子,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各种岩石标本,查阅的有关岩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 引出岩石
1、(出示一块岩石)问:这是什么?岩石
2、哪些地方有岩石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岩石的资料,播放录像。
3、指名讲、补充小结:岩石在山上,在水中┈┈知道今天研究什么了吗?板书:岩石
二、研究岩石的特征
1、今天研究的岩石被老师和别的东西放在一起了,你能找出来吗?(盘子里有五块常见岩石、砖、煤、玻璃、水泥块)若找错了则追问: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呢?
2、你对这些岩石了解多少呢?
3、它们的颜色怎么样?交流、补充。
过渡:它们的颜色不一样,看来对于岩石的学问还真不少,还想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吗?
4、小组讨论研究岩石的其他问题,边商量边把你们小组研究的方法填写在“我们的记录”这张纸上,桌上提供的材料可以用。
5、交流学法:想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呢?用什么方法研究?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教师相机提出各种方法的注意点,如用锤子应到地面上轻轻敲击岩石,头部稍偏一点;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应注意安全不要滴在皮肤和衣服上,每块岩石滴一小滴,手碰到盐酸后不要揉眼睛,立即去清洗。
6、学生开始研究岩石,教师亲身介入研究活动。提醒填写研究记录表。。
7、研讨交流:(1)你研究岩石的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指名上台交流。
(2)你是怎么知道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动态生成的细化问题可能有:A汇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的颗粒组成时,哪几块是颗粒组成的?其他组发现了吗?其他几块岩石是否也是颗粒组成的?B研究岩石的软硬时,怎么发现它是较硬或较软的?给岩石软硬排排队;C用稀盐酸做实验时,哪两种会冒泡?其他组发现了吗?设计疑问:为什么其他岩石不会冒泡?(问题尽量启发学生提出)
(3)小结:还有别的发现吗?现在你对岩石了解多少呢?我们来开展一个抢答比赛,比比谁的反应快!
三、抢答比赛识别常见的岩石
1、 抢答比赛规则:老师说一个关于岩石的问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研究的发现抢答问题,谁抢答成功就可以奖到一本科学小书。问题如下:A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花白的!B哪一块岩石看起来是白色的!C哪一块岩石比较起来是最软的!D哪一块岩石是白色且遇盐酸会冒泡的!E哪一块岩石是青黑色遇盐酸也会剧烈冒泡!
2、 相机总结出每块岩石的名称并小结:这些岩石就是我们研究认识的常见岩石(板书:认识常见)。
四、机动:找一找生活中用到岩石的地方?说说用这些岩石的道理,能不能用今天研究的方法来把结果告诉我们。
附观察研究岩石的科学报告
我们的记录
第 组 2004年3月
我们可以这样研究:
用 来研究岩石的 发现: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用 来研究岩石的 发现: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用 来研究岩石的 发现: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用 来研究岩石的 发现: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认识常见岩石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岩石,并能耐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形状、软硬等)给岩石分类。
3.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4.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和观察实验等搜索等探索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算反应的特征。
2.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岩石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识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1.知道常见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和遇算反应的特征。
2.知道岩石有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类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各种岩石、放大镜、盐酸、小锤等观察工具,模拟岩石生成的材料,如蜡烛、酒精灯、烧杯等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用课件展示一些地球表面的情况,及岩石的分布。
探索和调查
1、让学生在纸上写下自己对岩石的认识。
2、交流认识。
3、出示p39图,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怎样才能称为岩石?
5、教师讲岩石的定义。
6、岩石有哪些特征?
7、交流。
8、为了进一步了解岩石,我们还可以怎样来观察岩石。
9、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
10、你觉得岩石是怎样形成的呢?
11、小组讨论,岩石形成的方式。
1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记录下生成方式。
13、做岩石生成的模拟实验。
14、观察制作出来的各种岩石的特点。
15、教师再分发一些真实的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和制作出来的岩石进行比较,观察这几种岩石的特点。
16、教师告诉学生,地质学家就是按照岩石的生成方式,把岩石分成了3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了解原认知。
2、通过比较得出岩石定义。
3、观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3、本课内容较多,所以不安排学生自由分类了,岩石的分类学生本来就比较难理解,如果在自己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类的讲解就更不容易理解。而且分类并不是本册训练重点。
4、在这里学生对于岩浆岩和沉积岩可能比较容易讲出来,变质岩比较困难,如果学生讲不出变质岩,教师可以讲出来,不一定非得学生讲出。在这里这些岩石的名词完全可以等会由教师讲出来。
回顾和解释
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调查和了解岩石和矿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能够查阅新型能源的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知道人类的开采活动给资源和自然景观带来的正反面影响;
●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我们应该保护好陆地物质,开发新能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岩石、矿物的开采图片或录像或课件、部分资源枯竭时间表、风能、生物能、潮汐发电、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的图片或课件。
学生准备:有关岩石、矿物和人类关系的图片,新型能源的有关图片。
教学过程
1.由复习岩石、矿物的性质,联想它们的用途。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岩石的特征,还学习了矿物的性质,你们能否依据它们的特征或性质,推想它们的用途呢?
(2)学生畅谈想法。由于本节课的内容不多,教师可让学生多想想、多说说,借此复习本单元的有关知识。
(3)教师小结:既然岩石和矿物用途这么大,说明岩石和矿物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那么,你们知道岩石和矿物是怎么开采的吗?
2.教师介绍岩石、矿物的开采,引导学生发现有些矿物资源枯竭。
(1)教师用挂图或课件展示煤的开采,也可补充石油的开采。
(2)教师用挂图或课件说明人们是如何淘金的,也可补充怎样开采金属矿藏的。这部分内容老师作简单介绍,学生了解了就可以了。
(3)教师出示开采后的废墟图片或课件,问学生:人类的开采活动一直进行着,对此,你们有什么想法呢?学生可能会谈到破坏环境问题,教师应该给予肯定。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0页“部分矿物资源枯竭时间表”,思考:不停地开采岩石和矿物,对我们的生活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5)教师小结: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目前还离不开能源矿产和金属矿藏,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有限的,它们都要经过若干世纪的蓄积而成,不可能在几代人的生活期间补充起来。如果今天我们浪费或不合理地使用这些宝贵的矿藏,那么我们就是在吃子孙的饭,堵塞后代的发展之路。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人类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所作的努力。
(1)教师提问:有什么办法,来弥补矿物资源的不足呢?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
(3)教师出示利用风能、太阳能做资源的图片或课件,向学生介绍这些新能源的好处,还可以补充生物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好处,扩展学生对新能源的了解。
4.布置作业:①想一想,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②办一张岩石与矿物的手抄报。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大脑


大脑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敲手的系列活动作出解释,并最终得出结论;
●能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在阅读资料和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对人体出现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脑是人体最有趣、最重要的器官,它指挥了人的所有活动;
●了解大脑皮层有六个功能区及其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沉着、勇敢地应对各种、实验;
●体验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教学过程设计
一、活动导入。
1、谈话:啊!同学们坐的真好,以至于老师连好多同学的手都看不到了!我们每个人一起把双手平放在桌上好吗?
2、教师行间巡视,然后猛地用书敲一个同学的手。(学生大叫)
3、指名说刚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重点解释那个同学大叫的原因。
4、小结板书课题。
二、继续探究。
1、要求学生继续放好双手,教师手举书本作随时敲击状。
2、教师的手突然落在一位同学的桌上,但并未像刚才那样敲他的手。(学生本能地把收缩回去并且仍大叫)
3、 刚才那个学生对老师和自己的行为做出解释,其他人补充说明。
4、教师小结后选出一位不怕疼的“勇士”,在学生有准备的情况下完成第三次敲击。
5、讨论:这位“勇士”的大脑是如何指挥他的行为的?
三、巩固发展。
1、教师提问:关于大脑,你还知道些什么?对哪些现象最感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书面列出有关大脑的知识和感兴趣的问题。
3、全班交流。
主要知识点有: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看大脑纵剖图);大脑皮层分为六个功能区(看大脑功能区图解);大脑有记忆功能(可让学生看书中的奥运五环图完成书后活动记录)。此外可以重点结合《还珠格格》中紫薇双眼失明的问题展开讨论,了解大脑对人体各个部位活动的影响之大及相互间的微妙关系。
四、课后延伸。
在家长或小伙伴的合作下,继续探究有关大脑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感觉


感觉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尝醋的实验中区分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
●能够做一些有关人的非条件反射的实验;
●能够提出一些动物与人的条件反射的例子。
知识与技能
●知道巴甫洛夫做的有关狗的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的实验;
●知道动物的刺激有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的区别;
●知道条件反射是与后天的学习、经历所分不开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主动实验去探究未知世界;
●读生理学家的故事学学习探究的精神。
教学准备:一小瓶白醋,一小瓶冷的白开水,一盒棉签。
教学过程设计
一、学生尝醋的活动。
1、谈话:下面老师和大家做一个小活动,想请几个同学帮忙。
2、活动方法:请三四位同学到教师前面,让他们闭上眼,张开嘴巴,伸出舌头。教师在每位学生的舌头上用棉签点一些白醋。
3、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几个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感到酸,并且嘴里的唾液增多了)
4、谈话:你们能想办法控制不流唾液吗?
5、教师再点一次,让学生说说感受。
6、谈话:能不能控制得住呢?其实唾液是控制不住的,这是人的非条件反射,不受意志的控制。
二、认识动物和人的非条件反射。
1、讲述:我们尝到酸的东西流口水是不受大脑控制的,科学家把这种与生俱来不受意志控制的自动反应称为条件反射,动物和人都有这样的本领。
2、认识动物的非条件反射。
⑴教师讲述:如母鸡孵蛋,这个并不要学,她生来就会;小牛刚生下来就会吃奶,这些都是非条件反射。
⑵谈话:你还能举出一些动物的非条件反射的例子吗?
⑶要求学生将这些例子记在书后面的记录纸上。
3、认识人的一些非条件反射。
⑴讲述:人除了刚才的对味道刺激的非条件反射。还有其它方面吗?
⑵观察:让一学生跷起“二郎腿”,教师拿一只小锤在他膝盖下正中处轻敲一下,其他同学观察他有什么反应?
⑶活动:请大家也来做做这样的实验;并可以参照教材中的其它两个实验,体验一下非条件反射。
(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意识的控制,即有意识地让小腿不要弹动,让眼皮不要眨,看看能不能做到)
三、认识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
1、谈话:刚才尝醋的学生再到前面来,闭上眼睛,张开嘴伸出舌头。老师又要在你们的舌头上滴醋了,准备好。
(教师实际滴在他们舌头上的是清水)
2、学生说说各自的体验。
即使这次尝的不是醋,但学生嘴里的唾液还是增多了。
3、 谈话:没有滴醋,为什么嘴里的唾液会增多呢?
4、讲述:这就是人的条件反射。比如望梅止渴,人还没见到梅子呢?一听说有梅子,嘴里的唾液就多起来了,自然也就不渴了。
动物身上也有一些条件反射的例子,比如小狗能够做算术题,这实际是它经过重复的训练才会学会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是条件反射,你们还能举出动物其它的条件反射的例子吗?将它记在记录纸上。
5、举例:让学生举出一些人的条件反射的例子,记在书后的记录纸上。
6、交流学生的记录。
7、谈话:其实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8、学生阅读书中的巴甫洛夫做的的实验,并说一说:在这个实验中,哪个是狗的非条件反射?哪个是狗的条件反射?
9、比较、讨论:是人的条件反射多,还是动物的条件反射多?为什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斜坡的启示


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坡度
(书本数) 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的长度 竖直提起 60厘米、 90厘米 、120厘米 所需的拉力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怎样抬高讲台


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我想在下课后给你们每人一颗糖,可是开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操作者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操作者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评析】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兴奋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投入和丰富体验使他们对“杠杆”这一简单机械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而能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动力作用点:施加动力的点。
阻力作用点:承受阻力的点。
3、游戏实践:
⑴利用木棍和小木块组成一个杠杆,学生自己了解杠杆的结构,巩固杠杆不同部分的名称。
⑵比比谁的力气大?
推荐一位班里力气的学生和一位力气最小的学生上台,利用杠杆来比比谁的力气大。
⑶讨论:为什么在这次比赛中力气小的同学能够以弱胜强?谁帮了她的忙?
4、提出问题:为什么使用杠杆可以将自己的力放大呢?杠杆为什么能够省力?支点、力点、重点三者之间的距离远近是如何影响搬动物体所用力气的大小的呢?
5、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6、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7、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5、拓展活动:动手制作一个垃圾箱。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认识矿物的性质”一文,希望“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认识矿物的性质”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五年级下册苏教版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