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苏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 > 导航 >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空气的性质》教案

苏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空气的性质》教案。

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不过教案课件里知识点要设计好。要知道写一份完整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加高效掌握知识点。那写教案课件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你也许需要"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空气的性质》教案"这样的内容,欢迎你的品鉴!

教学内容

空气的性质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课前分析及准备

水槽、玻璃杯、塑料瓶、气球三个、塑料绳、细竹箝、针筒、橘子皮、橡皮、橡胶塞、自行车气门心、气筒、塑料袋、塑料管、白、餐巾纸、天平。

教 学 预 设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但是这个问题你想过吗?

2、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板书课题 从身边入手,由一个简单的小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①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②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

(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我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2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演示实验方法 由学生来验证实验提醒:杯子要竖直放入水槽中 前后对比,让学生产生疑问教师演示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发现“为什么气球放在瓶子里就吹不大?”的问题 板书 小组讨论,作记录 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原因,重点是要他们自己说 知道一定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看似容易的实验,但是实验原理的揭示和上一个实验不同,学生要自己发现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

2、空气有质量

(1)空气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你能告诉我空气有多重吗?

① 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能大概知道一部分空气的重量

② 演示空气在水中的跑动实验,说明了什么?比水轻的物体浮上来

③ 你能不能用气球、竹签、塑料绳想个方法验证我们的实验结果?把你设计的方案记录在p70上

(2)我们可以为空气的性质这一栏上添个新的性质了:有质量 把讨论的方案记录在小组讨论板上 请学生演示 按照活动设计完成实验或用天平也可以 板书 质量 通过实验了解空气是有重量的,空气的质量比水轻,所以能在水中浮上来,就是看到的气泡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 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 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② 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活动记录p71上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有压力,不能随意缩小

(4) 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空气的“不能随意缩小”的性质? 从生活体验中发现现象 强调口一定要扎紧 分发针筒 板书 不能随意缩小 这个空气的性质比较难以说明。学生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不容易说出来。 自我设计实验是让学生体会解方程验算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安排

4、理论运用实际(1) 制作空气枪

①讲解制作方法

②小组动手制作,比一比谁的“子弹”射的远

③你能说说制作原理吗?

(2) 制作压缩空气水“火箭”

① 讲解制作方法及原理

②室外实验 提醒学生不要对着人“开枪” 可放在课后,教师演示一个也行 动手完成趣味实验,加深印象

三、课外拓展

1、观察生活中利用空气性质的地方

学生提出要把杯子倒下纸才会湿,但又说不出原因。学生觉得很有趣,大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学生对空气所占据的空间能被压缩,但不能随意压缩,不理解,也表达不清楚。

教学评价及反思

空 气 占 据 空 间 吗

性质: 要占据一定空间

有质量

不能随意压缩所占据的空间,有压力

fwR816.CoM阅读延伸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空气中有什么》教案


教学内容

空气中有什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会对小车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会对比不同情况下小车运动的不同,总结出空气对它们的影响

2、知识与技能:知道有的飞行器要借助空气运动,例如飞机、帆船等;空气也可以对运动的物体形成阻力;了解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生活中体验科学的无处不在

激发学生对飞行器升空原理的探索兴趣,产生对人类发明的热爱。

课前分析及准备

长型气球2个、胶带、剪刀、小车模型、卡纸、塑料绳、塑料纸、白纸,相关图片

教 学 预 设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还是来研究空气,研究空气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空气对运动物体的阻力作用(1)如果我要大家跑步的时候,拿一把打开的伞跑,你们有什么感觉?

(2)为什么跑不快,而且觉得很累呢?

(3)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气当住我们呢? 请一位同学在教室外跑跑

(4)为什么不拿撑开的伞跑起来就快点?你想到了什么?

2、空气对不同形状物体运动的阻力作用

(1)小组讨论你们的想法,看看能不能商量个办法验证你们的猜想

(2)研究p9实验中的第一个问题:哪些条件应该相同?不同的条件是什么?

(3)小组实验分析比较实验记录。你能验证你的猜想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4)描述不同外形的小车运动时,空气对它们的影响是怎样的 提出假设把讨论的实验方案p73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小组讨论分析数据,共同研究出结论

3、喷气式飞机的工作原理

(1)所以飞机是什么样子的?飞机有很大的翅膀,但从飞机前面看是什么样子的?

(2)你知道现在最快的飞机是什么飞机吗?它是怎么飞上天的?

(3)模拟实验,先讲解实验方法,提实验要求:它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充气多少与跑的速度和距离有什么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飞机正侧面的图片 提清楚实验要求,并把实验记录在p73上

4、具体运用

(1) 观察p11图片,哪些设计是借助空气或是为了减小空气阻力?

(2)你还知道哪些? 出示相关图片

三、课外拓展1、 制作竹蜻蜓、小降落伞

学生在一年级的自然课学习中已经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不少学生也都知道空气中是有氧气的,因此本课就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由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氧气入手,然后再认识组成空气的其他一些气体。

教学评价及反思

板书设计

空 气 影 响 物 体 的 运 动

空气: 借助空气运动: 飞机、降落伞……

减小空气阻力: 新干线、飞机机身设计……

发现了实验活动中学生使用火柴时的安全隐患。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少有机会接触到点火柴再加上他们中的多数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所以虽然在实验前我已经教给了学生们安全使用火柴的注意点与小窍门,还反复强调了安全性,实在害怕不会点的同学就不要勉强,让组里能干的同学点火柴,但是在个别班级个别小组的学生点火柴时还是有人手被烫到,甚至有人紧张得把放火柴梗的小烧杯也给甩掉而打碎了。这也给我又提了个醒,放火柴梗的小烧杯换成小铁罐,每一组还要准备一块湿抹布,以防万一。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排序》教案


【教材分析】

排序是苏教版教材的新内容,属于过程技能显性化单元。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过排序,生活中的排序远没有科学研究中的严谨,其作用也不一样,本课是以科学研究的角度对排序作更深入的探讨,以让学生重视数据收集过后的整理步骤。

《排序》这课,主要解决五个问题,

1、怎样排序――排序要按照事物某特征的序列进行,根据不同的特征可对事物进行不同的排序;

2、学生用排序的方法整理数据,得出规律;

3、知道排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整理数据的环节;

4、知道排序除了按照单一特征,还可以按照两个甚至多个特征来进行;

5、通过对三种塑料纸的排序,收集数据,并整理数据,对事物进行排序的高级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知道排序的含义,弄清为什么要排序。

难点是通过自己或合作小组设计的各种排序活动,了解对物体排序所依据的单一特征或多种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铅笔、排序欣赏图片。

学生准备:

文具若干,活动记录卡。

食品塑料膜、普通塑料袋、衣物塑料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层次一:知道排序的含义。

层次二:了解排序的作用。

层次三: 知道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是有联系又有差别的。

过程与方法:

层次一: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一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二:通过自己设计的排序活动,能对数据进行排序。(数学能力)

层次三:能发现排序后的数据、资料的优点。(分析、概括、迁移)

层次四:在小组活动中,能辨别物体排序所依据的两个或多个特征。(分析、概括)

层次五:能比较三种塑料某些性质收集数据资料,并整理这些数据资料,按照顺序排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排序的重要性,重视对科学证据的思考。

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谈话建构排序的概念)

1、 大家看一段视频,看视频时,回想这几方面的问题。

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是29届奥运会的入场式,在运动会的入场式时,经常用到,你注意他们入场人数这么多,显得乱吗,为什么?

生:按国家排列顺序入场的。

2、体会排序的广泛应用与作用。

师:同学们上课间操时,是怎么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活中有没有按照其它特征来排序的?

生回答。

师: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同一特征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排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排序这种活动。

二、民主导学

(一)独立尝试简单的排序

1、谈话:排序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在我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也常常要排序,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整理信息的方法。

2、尝试独立排序。

出示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速度记录表(附件)

学生独立排序,交流排序结果。

师:从排序后的数据中,你能发现些什么吗?

3、找出铅笔排序的特征。

4、根据树干的年轮推测树木的年龄。

小结:通过排序我们更容易发现数据中隐含的规律,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

但是不同的需求排序可能不同,下面请一组同学上来做一个排序活动。

(二)讨论拓宽排序的特征

1、小组同学按照身高特征排序。

2、问:你们能不能按照其他特征进行排序呢?

是按什么特征来排序的?小组讨论,看那组的方法新、科学、快

可能性预设:身高、体重、胖瘦、头发长短等等

3、得出: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的特征排序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我们看问题也要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三)分组探究排序的多样性

塑料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在不同的条件下选择应用不同的塑料,下面给同学们提供了三种常见塑料,请同学们研究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排序。

1、分发材料。

2、分组讨论、探究如何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对探究的结论进行适当的记录。

3、各组交流讨论、探究的结果,其他同学做出及时评价。

三、检测导结

1、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物体的( )来排列它们,这种活动就是( )。

2、在科学研究中,排序是一种常用的( )方法。

自评: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什么感受、收获?

2、学生谈感受、收获。

四、布置作业

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比较下列材料的导热性能,并给它们排序。(提示:较低温度时,手摸感觉越凉的导热性能越好)

木板、棉质毛巾、金属把手、瓷砖、玻璃瓶。

2、自选一些物体按照某一特征对它们进行排序。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秋天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黄叶:同学们请看,今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玄武湖边捡了两片――黄叶,我为什么要悄悄珍藏这两片黄叶呢?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黄叶”是秋天的象征,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你们眼中的秋天色彩斑斓,转眼间,有到秋天了。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大自然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秋天王宜振)

3.简介王宜振:王宜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山东人,今年60岁了,和我们学校的王校长、卢校长、卢老、耿老崔老师(正好在听课)他们是同辈人。他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是我们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指读名字,注意“振”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

4.请看(出示课件秋景图,《秋日私语》音乐响起),老师朗诵全诗。

5.看了秋景,听了描写秋天的诗,你对秋天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生自由发言)

6.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迷人的,而诗人笔下的秋天更令人陶醉。你一定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7页。

注意听要求:(1)边读边标出小节数;(2)读准字音,圈出生字;(3)读顺句子,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放声地朗读这首诗吧。(生自由读书,圈点)

7.这么美的诗,我们要想读好,首先要读准(字词)。

(1)出示词语:桂子、香气、苹果、红袄、葡萄、紫袍、(后面是书后3词语);

(2)注意读音(这些读音和写法也要看仔细):脚印、柔韧、珍藏、红缨、嚷着。

8.全诗共有几小节?想不想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好,看看他们字音读准了没有,语句读通顺了没有,听上去是不是很美?

(指名读每一节,注意正音评析;重要的诗节,正音后全班齐读或男女生分读)

9.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最喜欢哪些部分呢?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再指名读,喜欢这部分的同学一起读)(老师注意引导每一节的熟读)

10.我们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诗节,跟着诗人走进秋天,看到了秋天,那么你能告诉大家这首诗主要写了秋天的哪些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呢?(板书:美景――红色笔)

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生自由读画)

11.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老师顺势引导归类、板书: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12.风景如画的秋天,秋阳娇艳,秋风飒爽,秋实累累,秋色怡人,秋香飘溢(师指板书),让我们伴随《秋日私语》的优美乐曲,再次轻轻齐读这首诗。

三、教师小结

13.读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呢?(生自由说)

下节课我们继续品读,继续欣赏。

四、练习写字

14.现在来看看这一课的生字,你认为哪些字读写时要特别当心的。

15.老师范写“柔”、“肠”。(边写边将注意点,生跟着书空)

16.学生完成书后2描红练习。

五、板书设计

4 秋天

zhen

王宜振

美 景

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秋天》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
《秋天》是一首语言活泼、富有趣味、意境优美的现代诗,为了抒发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诗中充分运用了拟人手法,抓住秋天里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着力描绘出了一幅秋天的美景图、丰收图,读来令人舒畅愉悦,仿佛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色彩斑斓、明丽镌永的秋天。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学情分析
尽管学生都有秋天的经验,但学生的观察往往是零碎的、无意的,对秋天的景物未必有很深的感受,课前教师可以收集几组色彩缤纷、硕果累累的秋景数码照片,课前让学生欣赏,为激发学生情感,更好理解诗句作铺垫。同时让学生搜集一些描写秋景的诗歌进行比较欣赏、朗诵积累。
教学构想
大部分城市学生没有感受到诗歌描写的秋天。因此,这一课教学可以抓住“美”这个词语展开:两层意思,一是秋天美在哪里,读懂诗歌。二是体会诗歌语言美。让学生说写的好,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背诵。
教学准备
秋景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同学们秋天到了你有什么感受?
2、你想用哪些词语来说说秋天?
秋高气爽 秋风萧瑟 果实累累 秋雨绵绵
秋风习习 一叶知秋 春华秋实 秋菊傲霜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课文(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
出示词语:明丽 酿造 烦恼 羊肠小道
照耀 珍藏 柔韧 井井有条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
4、思考:哪些诗句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
哪些诗句介绍了秋天丰收的景象?
5、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作业设计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选择一到两处地方,品出些味道,然后做些记录。
3、抄写词语。
板书设计
秋天
(金黄的)稻穗
(成熟的)向日葵
(五彩缤纷的)野菊花
(涨红了脸的)苹果
(紫色的)葡萄
(举着红缨的)玉米
(红着脸的)高粱……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背诵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出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出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就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死你了。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四、深入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使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4 秋天
美 景
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分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标准给事物分类;
●能够运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信息或者事物。
2、知识与技能:
●了解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者相似特征的事物组织在一起;
●知道分类是整理各种信息与事物的常用方法;
●了解几种常见的分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分类活动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认识到分类的标准是灵活、多样的,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意识到科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类的方法。
〖教学准备〗 文具、字典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分类,了解方法
1.布置任务: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物品,各个小组桌子上的托盘里有一堆文具用品,现在请你们当一次文具柜营业员,大家一起努力把托盘内的文具分成六类,每类3样。一边分,一边思考:你们为什么要这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2.小组活动:尝试分类。
3.汇报交流分类情况,并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引导学生评议分类情况。
4.小结: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5.把分类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6.利用视频设备出示商店里的楼层标识图片或者实物,讨论:商店里为什么要有这些标识?
7.小结:和排序一样,分类也是整理各种科学资料的常用方法。通过分类,可以使信息组织或物品组合更加整齐、有序,也方便了人们的认识与使用。
二、联系事例,了解意义
1.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要用到分类的方法来整理物品或者一些信息、资料等。
2.讲述:人们为什么要对事物进行分类呢?分析教材上提供的具体事例中分类的意义。
(1)通过给食物分类,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一个人健康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的种类与数量,能够帮助我们讲究食物营养的搭配。
(2)字典通过按照第一个字母、笔画或者其他规律给汉字、词语等内容的分类,可以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字、词等归结到一类,方便人们查找,能够迅捷地查阅字典等。
3.设疑:你还能联系我们前面科学课上的学习活动或者生活经历举出一些事例吗?
4.学生交流,共同丰富认识。
5.小结、过渡:分类活动不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还广泛地存在于科学研究中。
三、阅读资料,感知方法
1.谈话:科学家们常常用分类的方法把许多信息或者事物有序地组织起来。
2.呈现动物群体形象图片,提问:你们会给这些动物分类吗?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资料:科学家是如何给生物分类的?
4.学生交流阅读收获。
(1)科学家们给动物分类的方法是逐渐发展、变化的;
(2)原来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们寻求更加合理的分类方法;
(3)“双名法”是最常用的给生物分类的方法;
5.思考、讨论:通过分类活动,你了解了东北虎具有哪些明显而重要的共有特征和特有特征?
6.小结:分类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多地了解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对事物分门别类以后,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清晰易懂了。
四、课外延伸活动
按照对东北虎分类的方法给教室里的同学分类,寻找出你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特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通过分类活动,你寻找到了自己个人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哪些特征?
2.学生交流汇报。
二、了解分类的方法
(第一种:找相同点分类)
1.谈话:分类的方法有许多种。今天我们具体了解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分类方法是最直接——找相同点分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物体归为一类。
2.激趣:科学家说人的指纹不外乎三种,你信吗?认识弓形、箕形、斗形指纹。
3.实践活动:按指印,观察指纹。
方法:把大拇指擦洗干净,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印泥板上,再稳稳地、实实在在地按压在记录纸上,观察指纹的特征。
4.小组内分类,再全班交流。
5.小结:全班同学的指纹分类情况。
6.游戏活动:你能找出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吗?(具体步骤见教材第60页)
7.学生交流汇报。
(1)辨别哪些是它们的家族成员;
(2)概括这类海洋生物的特征;
(3)在活动记录上画一个这样的海洋生物。
(第二种:多极两分法)
1.了解什么叫做“多极两分法”。
2.看图,明确“多极两分法”的具体分类方法。
说明:采用“多极两分法”时,一些物体因为具有某些相似性而被分到一起,即同属图表上方的一个大组群,但他们也可能因为彼此的不同特点而在图表下方的小组群中被分到不同的组。这种分法使物体总是从具有大致相同特点的大组群逐渐过渡到具有细微相似性的越来越小的组群。
3.师生互动:播放课件,内容为教材第61页的图,找出分类依据。
(1)开始,可以把能下蛋的生物归为一类,不下蛋的生物分为一类;
(2)把下蛋的生物再分为但羽毛的和不带羽毛的;
(3)把不下蛋的生物分为四条腿的和两条腿的;
(4)把没有羽毛的生物分为长腿的和不长腿的;
(5)把四条腿的生物分为食鱼的和不食鱼的。
4.填写分类依据。
5.寻找某一生物的特征。
找出任何一样生物,然后沿着图表向上看,就会发现这一生物的特征。例如猫:它食鱼、有四条腿、不下蛋。
6.小结: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分类方法,但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分类是为了组织信息,以便有效地研究新的有机体、物体和物质,寻找新的科学发现。使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新事物。
三、实践任务
1.布置任务:帮助老师整理仪器室里的实验器材。
思考:如何分类更科学、合理?如何让这些器材使用更方便?
2.交流分类标准及分类方法。
3.小结:分类的标准不是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把这些仪器分放在不同的橱柜内。
4.学生实践活动。
四、拓展延伸
用多极两分法给多种果实分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秋天


一、导入揭题

1.出示黄叶:同学们请看,今早老师在上班的路上,玄武湖边捡了两片――黄叶,我为什么要悄悄珍藏这两片黄叶呢?因为在我的心目中,“黄叶”是秋天的象征,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秋天是什么颜色的呢?(生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你们眼中的秋天色彩斑斓,转眼间,有到秋天了。秋天是硕果累累、流光溢彩的季节,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让我们跟随诗人王宜振的脚步一起到大自然去感受明丽的秋天吧!(板书:秋天王宜振)

3.简介王宜振:王宜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山东人,今年60岁了,和我们学校的王校长、卢校长、卢老、耿老崔老师(正好在听课)他们是同辈人。他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是我们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指读名字,注意“振”的发音)

二、初读课文

4.请看(出示课件秋景图,《秋日私语》音乐响起),老师朗诵全诗。

5.看了秋景,听了描写秋天的诗,你对秋天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生自由发言)

6.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迷人的,而诗人笔下的秋天更令人陶醉。你一定也很想读读这首诗吧?请同学们打开书到17页。

注意听要求:(1)边读边标出小节数;(2)读准字音,圈出生字;(3)读顺句子,注意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放声地朗读这首诗吧。(生自由读书,圈点)

7.这么美的诗,我们要想读好,首先要读准(字词)。

(1)出示词语:桂子、香气、苹果、红袄、葡萄、紫袍、(后面是书后3词语);

(2)注意读音(这些读音和写法也要看仔细):脚印、柔韧、珍藏、红缨、嚷着。

8.全诗共有几小节?想不想读给大家听听?(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好,看看他们字音读准了没有,语句读通顺了没有,听上去是不是很美?

(指名读每一节,注意正音评析;重要的诗节,正音后全班齐读或男女生分读)

9.这首诗写得这么美,你最喜欢哪些部分呢?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再指名读,喜欢这部分的同学一起读)(老师注意引导每一节的熟读)

10.我们读了自己最喜欢的诗节,跟着诗人走进秋天,看到了秋天,那么你能告诉大家这首诗主要写了秋天的哪些美丽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呢?(板书:美景――红色笔)

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生自由读画)

11.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老师顺势引导归类、板书: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12.风景如画的秋天,秋阳娇艳,秋风飒爽,秋实累累,秋色怡人,秋香飘溢(师指板书),让我们伴随《秋日私语》的优美乐曲,再次轻轻齐读这首诗。

三、教师小结

13.读到这里,你有哪些收获呢?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呢?(生自由说)

下节课我们继续品读,继续欣赏。

四、练习写字

14.现在来看看这一课的生字,你认为哪些字读写时要特别当心的。

15.老师范写“柔”、“肠”。(边写边将注意点,生跟着书空)

16.学生完成书后2描红练习。

五、板书设计

4 秋天

zhen

王宜振

美 景

秋阳秋风秋色秋实秋香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习作一


一、教学要求

1.知道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行了。

2.指导学生先打草稿,然后念一念,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了,再誊到作文簿上。

二、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请同学们看一段简短的录像。(一个小同学去买牙膏,售货员阿姨热情地接待)

2.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二)研读例文

1.这是多小的一件事情啊,事情虽小却可以从中看出阿姨待顾客如亲人。这个同学就把这件事写下来了,请大家看语文书17页上的一段话,题目是___________。

2.指名读。

3.小组讨论。这位同学写得怎样,谈谈理由。你有本领比他写得更好吗?

过渡:大家瞧,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类似的小事情,只要你留心观察,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就是一篇作文了。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三)尝试写作

1.进入三年级后,同学们开始学着用钢笔写字,有的同学很高兴、很兴奋,有的同学却在发愁,觉得用钢笔写字太麻烦。大家的感受不一样,谁能把这句话补充完整。“用钢笔写字真____________。”

2.真是五花八门呀,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是什么事情使你对用钢笔写字产生如此的感受呢?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再写下来。(让学生写15—20分钟)

3.写好了吗?把笔放下,把自己写的内容读一读,看通不通,觉得不妥的地方自己动笔改一改,可以边读边改,也可以先读一遍再改。

4.在四人小组内,读给别人听,让大家提意见,根据别人的意见再改一改。

5.谁愿意把自己的文章读给大家听。 (在听的过程中老师及时给予评价)

(四)再读例文,完成习作

1.语文书上还有一篇作文呢,一起来读一读。

2.多有趣啊,自己脑海里所想像的东西也能写下来和大家分享,瞧,这就是作文,你们觉得难吗?

3.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第19页的两段话。

4.通过读语文书的提示,你觉得我们可以写什么?

5.你准备写什么?

6.写作时要注意什么?(先打草稿,再修改,最后誊写)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知道量角器的刻度结构,能按不同向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顺序,知道角的大小的计量单位“度”认识的角的大小。●使学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初步学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红色木条做的一个角,师生每人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用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算得数。

2.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角。

3.引入课题。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们可以用尺子进行测量线段的长度,如果能像量线段那样,能用一种单位去量一量,知道一个角的大小,那该多好啊。那么,究竟用什么去量呢?量出的结果用什么做单位呢?怎样去量角呢?这些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角的计量单位。

说明:量角的大小,要用到量角器。这就是一个量角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量角器。

提问:量角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这个半圆,从0开始到180为止。这个半圆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

说明: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叫做1度的角。也就是说,计量角的单位是“度”。(板书:度)写“度”可以用一个小圆圈来表示,此为“1度”,我们这样写。(板书:)领学生读“1’。

追问:计量角的单位是什么?1‘的角有多大?指出:计量角的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是1‘,这样的10份所对的角是10度的角,这样的60份所对的角是60度的角,这样的90份所对的角是90度的角。

(2)请同学们继续观察,量角器上这个小圆点叫做量角器的中心。再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几圈刻度?外圈的刻度0~180‘是按怎样排列的?内圈呢?

指出: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外圈刻度从左往右按顺时针方向从0~180,内圈刻度从右往左按逆时针方向从0~180。同学们看明白了吗?

(3)外圈的刻度线,从左边起看到o’刻度线了吗?拉出10、30、90、120、180,让学生说出是多少度。

提问:谁能从左边起找出外圈50的刻度线,请你拉这根线来表示。谁再来找出90的刻度线?

再请哪位同学来找出外圈125的刻度线?180呢?外圈的刻度会找到吗?

(4)从右边起,内圈的刻度怎样找呢?现在谁用线来拉一拉,表示出内圈0的刻度线?45呢?80?)90呢?

再指名学生用拉线的方法找出140、180的刻度线。内圈的刻度会找了吗?

(5)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与老师这里的一样吗?你的量,角器上的中心在哪里?

大家一起来找量角器上的刻度。从左边起,找0刻度线、10刻度线、135刻度线、180颗度线。再从右边起,找0、10、135、180刻度线。(老师巡视)

三、教学角的量法

1.自学课本。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能指出量角器上的度数。怎样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呢?请大家看课本。从111页倒数第二行看起,到例1完。看完后告诉老师,量角要分几步,哪几步?

2.提问:量角要分几步进行?哪两步?指出:可以把量角的方法归纳为“两重合,一看数”。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两重合:量角器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o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一看数:看角的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

3.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量这个角的度数。先要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然后做到“两重合”。

再看另一条边对的刻度数。现在知道这个角多少度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为什么要看内圈?

四、课堂小结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空气的性质》教案”一文,希望“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空气的性质》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苏教版教案四年级上册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