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苏东坡诗词 > 导航 >

苏东坡诗词

本来是比较喜欢苏轼先生的诗词的,能把词写得如此慷慨激昂,酣畅淋漓。可对于他的背景,就知之甚少了,只是主观地认为他是个如同李白一般的潇洒主儿。

今天读了余秋雨老师写的《苏东坡突围》,不觉咯噔一下:这竟是一个在夹缝中寻找空间的文人。看来之前对先生的认识真是肤浅到了极致。

苏东坡的处境,与我之前写过的某篇文章提到的很相似。那是一个小人横行的时代,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人们,怀着相同或不同的目标,攒到一起了。一两个小人尚不足以成个气候,一坨小人可就能把水搅浑三十遍了。善遇到恶,先受伤的总得是善,尤其是一个善遇到了一堆恶,那就得遍体鳞伤。苏东坡就这样毫无防备地中了各方面飞来的暗箭,并带着一身伤痕,打开了文坛的一扇窗。这才是真的猛士。

巨人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继续奔跑的人。

查看全文>>>

提起苏东坡这个名字,我不禁想起以前的一件溴事:小时候背古诗的时候,有时候见到苏轼,有时又见到苏东坡。没人跟我解释过这两个人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也懒得去刨根问底。甚至直到上了高年级都不知道苏轼和苏东坡其实是一个人。

苏东坡,原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章在当代可以说是独步天下。不仅是作文,这老兄在诗、词、书、画等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更是跻身唐宋八大家,名列宋四家之一。

如此高的成就,叫人不得不惊叹。

我想,像苏东坡这样惊才艳艳的大文学家,不论是谁都会发自内心地敬重。以上提到过的那些个不同的领域,不论是哪一个都不是好学的,但老苏居然做到了样样精通。我就奇了怪了,他是哪来的那么些时间去研究这些东西?就算他有那个时间,可是这样的生活不会过于枯燥无聊吗?要是让我天天过这样的日子,我估计得抑郁地精神崩溃。

想到这,我就有点可怜老苏了:这也太不懂得生活了吧,一点乐趣与情调都没有。

但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却说:苏东坡是中国五千年来最懂生活的人。

啥?

懂生活?

作者你确定自己没有跑错片场吗?

事实上,的确如作者所说:

老苏非常会过日子!!!用一个词儿总结,那就是乐观。

我们先来看看他一天都干些什么:

现代人的一天是什么样的?吃饭、睡觉、打豆豆。但是苏轼在干什么呢?人家在抄书。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抄书。但是,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老苏是谁啊?大学者啊!那人家抄的书能是一般的抄书吗?

no,no,no!

文章里记载了这么一段趣史;苏轼被贬官黄州时,朋友朱载上去看他。 朱载上在客厅等了很久,苏轼才出来。

我刚才在做每天的功课,没发觉你来了。

朱载上问:每天的功课是什么?

苏轼回答:抄《汉书》。

朱载上惊问:您还用得着抄书吗?

苏轼回答: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开始一段事抄三个字,后来一段事抄两个字,现在一段事抄一个字。

朱载上说:把您抄的书给我看看呢?

苏轼立即取出一册抄书给他。

朱载上双眉紧皱,一点也看不明白。

苏东坡说:请您说一个字。

朱载上就随便挑了一个字,

苏东坡立马背出数百字,无一差错。

那天回家后,朱载上对儿子朱新仲说:

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努力,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勤奋呢?

是的,正如朱载上所说:既然比我们优秀的人还比我们更努力,那

查看全文>>>

听了《百家讲坛》的康震老师讲苏东坡,我深深地被吸引,迫不及待买了本《康震讲苏东坡》,再次走近苏轼。看了这本书,我如同穿梭到了北宋,亲眼看到了苏东坡的生活,亲耳听见了宋神宗在上朝时的怒吼他原是宰相王安石的知己,是皇后的信任者,也是当过距离宰相一步之遥的官员。他是谁?他就是北宋大名鼎鼎的词人、书法家、画家、散文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他们是唐宋八大家的三位,由于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苏东坡是哥哥,他的父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是为了什么?他觉得,这个轼是马车上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东西。可是,车只要没了轼,很快就散架了。所以东坡的父亲希望他的这个大儿子就像这个轼一样,永远地装在那个固定的地方,永远也不屈服,就给他起名为:苏轼。我们都知道,唐宋八大家中都有谁。曾巩,欧阳修,柳宗元,韩愈,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其中我觉得最厉害的三位,就是欧阳修,苏轼和王安石。

欧阳修是一座大山,山间林泉磊落,万木竞秀,生机勃发,郁郁苍苍;王安石是一团烈火,敢于烧毁一切落后陈腐,意志坚定,勇于担当;至于苏轼,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他是少年成名,人家考中科举的人都五六十多岁了,何况他们哥弟俩,一个二十二岁,一个十九岁。把欧阳修都吓了一跳!他的一生写过三千六百多首词!著名的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是啊!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佳节,望着皎洁的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查看全文>>>

纵览古今几多光阴,明明灭灭,沉沉浮浮,流俗终至于湮没,故今之观者,非贤即能者是也。然品苏于是也,尤感其奇伟非比常人,堪称翘楚,渎至情深,心生共鸣,不禁落泪。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词数不胜数,今亦心动,跋《苏东坡传》谨寄敬爱之情,望锦书以传。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谥文忠。盖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险以微表。文,则经纬天地曰文,愍民惠礼曰文,圣漠丕显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则事君尽节曰忠,盛衰纯固曰忠。苏之于当时,居庙堂之高则争谏,不顾己利一心为国,处江湖之远则怀民鞠躬尽瘁两袖清风,实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当世,虽不可见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书典窥知一二,悟之于心则若脱胎换骨,影响之深远,弗能尽述,今之国人,概有东坡,虽陌生之人而可以谈笑风生,状如亲友,当为极誉!

东坡前时少年,聪颖好学,胸怀壮志,始欲拟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欢于老母。及至科举,作策论《刑赏忠厚之至论》,其间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胆创新,不禁惊异间有古之身而载今之神韵,更有欧阳修叹为弗如。后始仕,不图功业立就,无念衣锦还乡,但求顺己之心。随己之意,激浊扬清,宦海沉浮而独行其是,诸恶付之悠悠。其后调为湖州而复为知州也,书有《湖州谢表》,徒有满篇真情畅快,元气淋漓,尽付与牢狱之灾,是曰乌台诗案。知其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党之冤词愚弄朝,妄自尊大,愤哉!亦喟叹其浩然之气、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与义,尽融于真性情,快哉!

东坡仕途,盛衰虽曰命,岂非其心性也哉!苏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暂,失者永恒,来时如露,去时如电,无所物以凭借终生,故无所畏,似风随性,畅言无忌,信人无疑,心胸宽广则眼无狭隘之人,观其人为佛则自为佛。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游走于万千深沉而独自清明,行云于几多羁绊而全生养性,纯然淳朴,不染污秽,不拘于诋尽流俗,不止于私心雠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故庙堂之浊难染其光风霁月,狗苟蝇营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谓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潜之属,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弃世,自然之本性可见一斑而从人之所无以望其项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长也,或短也,或顺也,或险也,或乐业,或戚也,无有定法,然持命则在于心也。命虽有定,而性豁达,而

查看全文>>>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查看全文>>>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一)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一性一;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一精一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一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一爱一好人生。

玖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二)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一奸一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

查看全文>>>

读你的时候,你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想你的时候,只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问你的时候,你却说“一蓑风雨任平生”。

——题记

近日拜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随他走进历史洪流,触摸早已风干了的泪痕,或悲或叹,或思或悟,一时感动萦绕心中。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在八百多年前的宋朝岁月里,你陷于“乌台诗案”中,因心怀叵测的小人的恶意围攻,你被长途押解,贬谪黄州,风雪交加,空余你孤独的身影,一句“一蓑风雨任平生”不知敲落了多少沧桑老者的热泪,打动了多少后人迷茫的心!

你,一个后起之秀,名震文坛,作为苏家三杰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因此而落难,就像你弟弟所说的一样“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在监狱里,你被侮辱,被摧残,你用纯银般的嗓子哀嚎着,哀嚎到嘶哑,这本是一个只需要哀嚎的地方,你写那么美丽的诗就已经荒唐到底了还不该打打,打得你浓妆淡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

就这样,你经受不住日复一日,通宵达旦的逼供,你闭了闭眼,就承认了,你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你的浑身脏水,孤独的走进了荒凉的黄州,你如同一只小蝌蚪在汹涌澎湃的大海里颠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虽然属于美丽,现实毕竟归于涩意,你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尽受了官场的炼狱洗礼,于是乎,余秋雨先生告诉我:“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你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吧!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你走到黄州赤壁,面对着赭红色的陡峭石坡,浩荡东去的大江,你闭眼深思,你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注入了意味,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不朽的篇章终于在黄州诞生了!余秋雨先生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余秋雨先生告诉我,你是黄州的儿子。你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

查看全文>>>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一)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一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一爱一,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一騷一,曹一操一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一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一陽一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一爱一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一党一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一潮一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一精一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

查看全文>>>

你读过苏东坡传这本书吗?我读过苏东坡传之后有很多自己的读书心得,你读完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读苏东坡传心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读苏东坡传心得范文篇1

今天,当提到苏东坡时,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伟大的诗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仅诗作得好,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但相比之下,苏诗更为著名。

苏东坡生于宋仁宗景佑三年,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当政期间长大,在一个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为期间做官,在一个十八岁的呆子荣登王位之时遭受贬谪。所以读《苏东坡传》同时也是在了解关于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诗。

提到苏东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和他有很大关系的人王安石。众所周知,王安石是当时很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苏东坡政治上的对头。在当时的腐败政治之下,王安石为了实施自己那套社会改革新法而不择手段,将倡异议之人全予罢黜。然而广事宣传新政的结果却是:在五谷丰登的年月,农民的生活却苦不堪言,他们为了躲避官兵的追杀不得不逃离乡里。然而苏东坡只能为他们呼天求救,但是却无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见,当时淳儒贤臣遭到迫害、小人当政的朝廷是多么可怕啊!

苏东坡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上的卓绝之美。苏东坡很巧妙地描写了他自己的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云流水。也许,用能使读者快乐六字来评价苏东坡的作品最恰当不过了。

读苏东坡传心得范文篇2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千年前的苏东坡的故事娓娓道来,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

查看全文>>>

“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礼之常,无足怪者。”——苏轼某年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 日记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壳中的秘密

谁都知道,不是每个蛙蚌都能酝酿出珍珠。就如播下地的种子,良莠不齐,发芽的情况自然也参差不齐。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者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稍年长的文豪欧阳修就曾预言,苏轼将来的名气将远远盖过自己,虽然六一翁是当时不可撼动的文学泰斗。苏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为时人所歆羡。这也是苏轼在学问上越走越宽的重要的基石。未进学堂前,家庭就给予了很好的启蒙教育。母亲解读经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样;父亲在其刚会诗词时就教导须以淳朴风格执笔。从后来的苏轼诗词中,即可窥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在苏轼的一生中,伴其顺逆荣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苏子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虽均遭排挤、贬谪,但弟弟苏辙性格沉稳、实际,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而苏轼则有点急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遇品行恶劣的人、社会的阴暗面或不满时局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经常出言不慎。子由常劝他不要过于计较时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劝他“三缄其口”。后来证明,苏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远一点。而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氏二昆仲的性格差异最终导致人生经历的出入。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贬黜。此时的苏子依然踌躇满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对自己坎坷的遭际,源于自己的“出言不慎”,而奈何不

查看全文>>>

苏东坡诗词

苏东坡诗词栏目提供大量苏东坡诗词,指导大家如何写苏东坡诗词,并提供丰富的苏东坡诗词、关于苏东坡诗词等内容,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阅读本栏目内容更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