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苏东坡传眉山读后感 > 导航 >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2024

苏东坡传眉山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2024。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过一本书之后人们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所感悟,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那么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2024》,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他是道地的中国文人气质。佛家否定人生,儒家正视人生,道家简化人生,这位诗人从他的心灵见识中产生了他混合的人生观。而这位诗人就是林语堂先生笔下的人物苏轼。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福建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和文学家。当他在1936年全家赴美的时候,他带上了许多记载了苏轼的文献以及苏东坡先生本人的亲笔。他心中早已就想写下此书,来纪念苏轼。可见苏轼在他心中的魅力。

林语堂笔下的苏轼生性是急躁的,如蝇在食,方吐为快;是大度的,君子相决,恶言不出。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番性格使他结交了许多好友。在乌台诗案中,苏轼大难临头。皇太后,太皇太后,都纷纷为他求情。那时太皇太后身患重病,神宗想向天下祈福,而太皇太后却拒绝了。她说:我不需要你祈福,只要你放了苏轼就可以了。由此可见太皇太后对苏轼的眷顾。可当时北宋正处于变法关键时期,而变法也是为了大宋提振经济,神宗不敢与发起者王安石挑起事端,只能放了苏东坡但却贬了他的官职去了黄州。可苏东坡没有因此畏惧,他一向乐天的精神使他愈挫愈勇。这便是苏轼啊!

苏轼的文章至情至性,有血有肉。他告诉了我,一篇文章的好坏并不在于它的辞藻是否华丽,句式是否优雅,而是在于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这点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林语堂笔下的苏轼也是一位非常真实的人。他用佛教感化女鬼,用文字乞求上苍。他一生好道,从小就受其影响,还有记载说他幼年时与老子在梦中相遇。在他游历四方时,他还为各道馆撰文。他与百姓一起共赴天灾,受百姓爱戴。

苏轼并不迷恋官职,他只是希望为国家出一份力罢了。杜甫,辛弃疾,陆游多少爱国诗人用笔宣泄情感,写下沉郁忧愁的文字。可苏轼不同,他不是愤世嫉俗的,他在处事中发现了人生繁复的种种。秉承坚韧的性格,使他有了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气势。

有人说,黄州是苏轼的终点,却也是苏东坡的起点。苏轼是属于宋朝朝廷的,而苏东坡是属于他自己的。正是因为他明白了那些令人心寒的道理,所以他才会一鼓作气,满腔热血。他写词,只是为了将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他写文章,是为了展示自己的看法;他写书法,我书造意本无法;他绘竹,竹即为他,在逆境中拼搏,不屈。这就是苏东坡啊!

我曾认为苏轼是一位卖弄风骚的墨客。只会为国家大事哀怨,为儿女情长不知所云。可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后,让我从东坡的每一个字眼中看到了积极向上,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这千千万万份力量,汇聚成了一位大写的东坡居士!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2024


历经半年之久,才将这本书读完,其中读读停停,历经两次考试而弃读。本该在考完有空闲之时便读此书的,只是又懈怠了一个月之久,而今年已快结束,书却读之很少。念于此,不觉虚度。便抓住时间的尾巴,在一个阴雨的周末,猛读之,便于此后要保持阅读之习惯。此两天,外面寒冷,而躲舍中读书确实惬意不过的事儿了。两天之感,收获满满。而最主要的是心之宁静而充实。

初知东坡,便是上学时读其词,水调歌头,那首咏月之神作。还有赤壁怀古那首荡气回肠的豪放词,而后又读其赋,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等两片。读其词,知其人,豁达豪放无过之李白也。还有其生活中一定是个有趣的人。一篇简单游记便可见之。

因中学之缘故,好其生平之为人,因此购此书以观之。而作者又是我所喜欢的另一个作家林语堂。所以更是非买不可,非读不可了。看完本书,从苏东坡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虽为古人,而仍有借鉴于当代之世人。

他是一个乐观豁达豪放的诗人。不管人生际遇如何,都能认真的对待生活,不去抱怨,以现实有的条件活出彩来,无论是被贬谪至黄州,惠州或者海南,都能自建住舍,自植果树,自食其力,并怡然自得,其精神不亚于陶渊明。

不管生活在何地,他都能把日子过的有趣,引来周边的朋友竞相前来做客,这就是生活的强者,能把苦闷的日子过的有声有色,有趣有意义便是人生的大赢家,而这亦来自于其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学识之渊博。当然独立的思考,以及旁人未有的观事之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然而其乐观有趣的生活也会影响其诗词,其诗词作品大多根植于生活的达观之气,而保留至今,让后世人们只消读其词赋,便得知此人之气魄xiong怀。他用一生向世人们留下了不屈不饶,达观的人生哲学。

还有一点比较值得后人人们所学习,不管身在何处,便能与当地的人打成一片,不管百姓还是文人官员,道士和尚,平易近人,而且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愿,每到一处都想方设法的为人民做好事,尽管在自己被贬身不由已之时,还要请求在位的朋友帮忙进言,而为黎民百姓消除税收赋役。作为地方官员,他所任之处也是尽其能解决当地之民生问题,比如任杭州太守之时,为解决居民饮水而兴建引水工程,疏通运河,打理西湖,修建苏堤。为官如此,已然超过现代好多官员了。能设身处地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地方官才是为官的最基本道德。

还有他的心xiong宽阔,宽宏大量之处,后来一直针对他,对他一贬再贬的政敌,章淳也是如此的谅解,过去之事儿,不必再提。以往的恩怨便一笔勾销了。

古往今来,也许伟大的作家也都是真xing情的人吧。苏东坡对他妻子的感情,从他的悼念词中便可见一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此词感情真挚,可见他与妻子感情之深厚。此外苏东坡说话比较诙谐戏谑,深得朋友们的喜爱,这就是真xing情的人格魅力啊!

与其同时代的名人还有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辙,黄庭坚等。而他同样在文学上名气较大的王安石贵为宰相,却和苏东坡是政敌。政见不同,你死我活,(星辰ww)斗争反反复复。而今看来,王安石的主张对国家是有害而无益的,而且还主张清议,容不下不同的意见。看来文学上的成就仍掩盖不了其政治上的卑劣。苏东坡的政治主见就是放在今天来看也是不过时的,因为考虑问题站在民众的立场,而且主张言论自由。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不为当时之环境和条件而去改变自己所认定的正义之立场,虽是那么的不合时宜。纵然为自己招致祸端也在所不惜!

而本书的作者林语堂老先生也真是了不起,不愧为国学之大家,光凭史料便能把这个前世之人的传写的活灵活现的,仿若是同一时代人一样,可见其之博文,治学之考究严谨呀!为古人立传,唯有学富五车而兼具考究之品之学人不可做也!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历史在时光的沙漏中一点一点溜走,渐渐被掩埋,当我们回首时,已经了无痕迹。然而当我们真正去聆听和抚摸这尘封的记忆时,却总有那么一个名字在浩瀚的历史天空中响彻回荡。

往事如烟,似水流年,却带不走这样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为人所传诵,为人所敬仰,为人所品味的名字——苏轼。

苏东坡永远是一个谜。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大文豪,一个月夜徘徊者……而这并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苏东坡一生坎坷,纵然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是何等洒脱。“一蓑烟雨任平生1这是何等坦然。苏东坡昂然挺立,捋须而笑,他的心灵完全向自然敞开,承受灵性的诱惑,以心灵的真实来体验生命的过程。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奔放灵动,豪放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十年生死两茫茫”,悼念亡妻凄婉哀伤。他热爱生活,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以传后世……

他的一生似一阵清风……

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的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此心安处是吾乡。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是的,苏东坡为文人留下了千古标杆,他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灵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二: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篇三:苏东坡传读后感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福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祐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祐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篇四: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1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篇五:读《苏东坡传》有感


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个梦,或远或近,或大或校我们祖国的梦是蓝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这个蓝色之梦的羽翼下,是不是每个人应该有一个自己的梦呢?合上手中的《苏东坡传》望着窗外,树摇影动,让我想起那个站在大江东畔,高声吟诵着“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伟岸身影。

他,二十岁进京赶考,遇上了欧阳修。一个对他欣赏至极的人。他曾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是指出人头地。京城本就不大,何况是这种文学权威呢?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这个注定不能平凡一生的人。当时他的梦或许也只是出人头地吧。踌躇满志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以后的仕途会如此坎坷吧。这时他的梦就像50年代的中国的梦,一腔热忱,满怀抱负。也像小时候的我,梦想着以后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名满天下的政治家,,挥毫泼墨的书法家。

随着年岁渐长,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他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激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就像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中国,潇洒自如,有着无与伦比的气势与实力,俯瞰苍生。那是的梦是勇超英国,美国,成为无产阶级强国。也像初中时代的我有着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洒脱。那时的梦,是名列前茅,勇创佳绩。

他,四十二岁,乌台诗案成了他连遭被贬的开端。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被迫离京。纵满腹经纶,也不得不黯然离开。也有抱怨,也有怨怼,不管怎样他带着教训去往汝州。这时的他就像文革期间的中国,无数名人连遭批斗,被迫上山下乡,开始插队的生活。为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教训与经验。那是的梦,是强国壮民,生活安康幸福。也像初二的我,认为自己可以边学边玩,结果可想而知。也给了我一个教训,就算你再有天赋,不努力也不可能成功。那时的梦,就只是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为自己谋求一个光明的未来。

他,流放岭南。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成就了洒脱的苏轼。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让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原始的意味。诗中写道“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他已把万里天涯当做了理想境界。这时的他就像改革开放的中国,找到自己的路。这时的中国梦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像高一的我,知道了努力奋斗,为自己未来而奋斗。

他的一生艰难坎坷,但一直有着自己的坚守。中国,一直在发展,也一直有着自己的坚守。我,一直在成长,也一直有着自己的方向。苏轼之梦,已成矣;中国之梦,可待也;我之梦,亦可待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在我人生最低谷、最迷惘期,喜欢上了苏东坡。他的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桔绿时、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让我勇敢面对教师资格考试的失利,最后卷土重来,再次大胆追求梦想。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开始只是因为喜欢苏东坡,想通过此书欣赏到苏子更多的精彩诗篇。对作者林语堂却是一无所知。没想到,大师林语堂+大师苏东坡,这一结合,简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传世佳作《苏东坡传》便诞生了。

《苏东坡传》被誉为二十四大传记之一。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完成了这部著作。正本书用白描的手法,介绍了苏东坡的生平点滴,尽管如此,也更是如此,苏子的形象显得更真实,更伟大,更不可捉摸。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苏东坡的无比的仰慕与敬仰。

我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向着明亮那方的金子美玲,才情极高的王国维,可是这几位作家终因只向往美好,而无法承受现实生活的残酷,自绝于尘世。苏东坡一生命运多舛,仕途大起大落,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流放地度过,但是,苏东坡依然乐天、活得潇洒自在。林语堂天性率真,幽默,多才,与苏东坡极其相似。而且林语堂与苏东坡就连个人情感都极其相似。在书中得知苏东坡一直暗恋他的堂妹,却由于是同属一个姓,有悖常伦,而无法大胆追求自己的所爱,这位大才子,敢于对皇帝说不的苏东坡,在伦理面前低了头,把那一腔的恋情暗暗珍存,直到暮年堂妹去世还倾心为之写诗悼念,痛心不已。林语堂也有一位思恋一辈子的女人,八十岁那年,他在《八十岁自述》里写道:我从圣约翰回厦门时,我总在好友的家逗留,因为我热爱我好友的妹妹。我很想这样来理解这两位才子的私情:凡是大文豪,文艺家,他们都对美尤其怀有着一颗敏感的心,他们爱美,追求美,珍念美,美是他们创作的源头。徐志摩在对林徽因的极致爱慕下写出了《再别康桥》,林徽因为徐志摩写出了《你是人间四月天》,这些不朽佳作美醉了多少后人。林语堂,苏东坡,他们虽放荡不羁,追求超脱,自由,但是他们更是对爱负责人的人!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苏东坡的奇才并不是单单指他写有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等千古名句。苏东坡年少中第,扬名天下,仕途之路却走得非常艰辛。他的清醒与坚持,导致他被困于党争,频遭贬黜。然而他却在写给弟弟子由的信里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用贬官的经历来总结自己的一生,这是一种超然的自嘲,更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苏东坡跟大多数被贬的诗人不一样,他每次遭贬,总能在被贬地活得有滋有味,被当地的黎民百姓爱戴甚至是崇拜,因为他始终没有唉声叹气,没有抱怨怀才不遇,而是积极投入生活,为百姓排忧解难。在杭州任太守时,短短的一年半,他完成了供水系统、医院等公共健康和卫生方案,疏浚盐道,修整西湖,热心赈灾,造福百姓。在此留下苏堤:山色空蒙雨亦奇,水光潋滟晴方好。总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比起李白的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不得志是不是更快乐,更有成就感呢?

苏东坡绝对还是一个时尚达人!别以为现在练瑜伽,跳广场舞就很时尚,人家苏老早在九百年前就开始琢磨瑜伽术与养生术了。他在被贬地勤练瑜伽。他说他控制呼吸,大约脉搏跳五次算一循环,吸、停、吐的比率是1:2:2。他像一般的瑜伽修炼者,计算自己的呼吸圈,还说自己的有一段时间呼吸控制吸气吐气的比率规则完全自动化了。这该是一位多么前卫可爱的读书人呢!

林语堂说:读苏东坡的生平,我们一直在追察一个伟大思想和性灵的人生足迹,而他只是在尘世上偶然成形,留下了短暂的印记。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段回忆,但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他灵魂的欢欣和心智的快乐,这些都是万古不朽的宝藏。

我想说: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来读读苏东坡吧,一定会挖掘到你意想不到的宝藏的!

推荐阅读:
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嬉笑怒骂的故事
嬉笑怒骂的故事
沧海一粟的故事
如泣如诉的故事
东坡抄书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25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xing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会返回本土。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刚刚返回常州后,就结束了他颠沛流离,却也丰富多彩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朝为官,虽然他具备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但却不是政治家,因为他无心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没有权倾天下的利欲熏心。他只是个一心为民的父母官,时时刻刻只想为民谋利,为民除害。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诗人,是心xiong豁达的仙野道人,是童叟无欺的邻家老翁。他亦是百折不挠的斗士,刚正不阿的英雄。他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到苏东坡,必绕不开王安石。小时教科书中提及王安石,只记得政治家,王安石变法,青苗法这些只言片语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响如此深远。王安石是个怪人,不修边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见上却极其自我。有人评价他坦率真诚,洁身自好,只是刚愎自用。为推行新政,凡是反对者,全部被撤职贬谪。他自身并没有想要权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为了疆域辽阔的强国之梦,付出再多代价在所不惜。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其一,由于青苗法贷款利息太高,各项苛捐杂税压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现横尸遍野之惨状。王安石死后多年,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其二,推行新政之时,多数人持反对意见,贤臣遭遇罢免之时,王安石启用了许多小人。小人一旦当权,后果十分严重。虽一度被打压,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间,先后被他们诬陷惩办官吏830人,辐射范围之广,其可耻可恨程度,令人发指。至徽宗年间,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罢黜流放的贤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当道,民间疾苦,无人体恤,直至最终,宋朝走向灭亡。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来,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闻名于世,但他们于国,于民,于历史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

《苏东坡传》是十分丰厚的一本书。作者林语堂对相关资料考证详尽细致,这不只是关于苏东坡个人的传记,也是宋朝后期历史的综合呈现。与苏东坡相关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描述细致入微,分析透彻深刻。而且,作者语言精炼优美,尤其许多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令人神往,读来真是一大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