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老练的读后感苏东坡 > 导航 > 关于苏东坡改对联的读后感

老练的读后感苏东坡

关于苏东坡改对联的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关于苏东坡改对联的读后感,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少年时博览群书,才智过人,有一天,他乘兴在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贴出去没几天,来了一位白发老翁,向小苏求教。苏东坡接过书来一看,他竟然一个都不认识,苏东坡只得认错,老翁走后,苏东坡赶紧提笔将门上地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之所以成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是因为他在少年是就博览群书,我认为,读书地好处有许多。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装着智慧的宝库,书是爬上知识家园的木梯,书是人类的精神,书是一盏架在海上的亮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打开聪明大门的钥匙书是一个想去就去的故地,书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一只从黑暗处驶向光明的扁舟,书是踏上成功道路的必经地。所以我们要读书,只要读各种各样、蕴含着丰富知识的书,就能增加更多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对照自己,我的谈书的态度不端正。我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这导致我们在拼命地写作业,怎么有时间去看课外书呢?所以我没有把时间给挤出来,没有把握一分一秒,因此我课外的知识十分的狭窄。

虽然我也读过几本书,但是每一次看都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没有记录下好词好句,没有把它们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每当我要写作文的时候,词汇十分贫乏。

我认为苏东坡虽然骄傲,但能知错就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苏东坡起先十分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后来碰到了一位高手,给他看了一本书,结果他一字都不认识,决心已定要“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深深地觉得:只有虚心才能使人进步。

我明白了:只有像海绵一样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进步的更快。

[关于苏东坡改对联的读后感]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


“浩然正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礼之常,无足怪者。”——苏轼某年题于潮州韩文公庙碑。 日记

细数史上的文人如恒河沙粒,其中不乏敢于同日月星辰争辉者。而面对苏轼,这位政治上失意的诗词家,这颗难觅的“北珠”时,不免逊色许多。“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一)蚌壳中的秘密

谁都知道,不是每个蛙蚌都能酝酿出珍珠。就如播下地的种子,良莠不齐,发芽的情况自然也参差不齐。在四川,有座风景宜人的小镇——眉州眉山,古之名嘉州。文人世家的苏家便在此地。搞不清楚是眉山的钟灵毓秀诞生了苏家的才气,还是苏氏家族的一时显赫才让世人对眉山更加青睐。也许只是造物主的一次偶得。

“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父子三人的文学造诣实属古往今来者罕见,尤以苏轼为代表。稍年长的文豪欧阳修就曾预言,苏轼将来的名气将远远盖过自己,虽然六一翁是当时不可撼动的文学泰斗。苏家深厚的家学渊源为时人所歆羡。这也是苏轼在学问上越走越宽的重要的基石。未进学堂前,家庭就给予了很好的启蒙教育。母亲解读经典史著,塑造人格榜样;父亲在其刚会诗词时就教导须以淳朴风格执笔。从后来的苏轼诗词中,即可窥略其文品、人格大概。

(二)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在苏轼的一生中,伴其顺逆荣枯的除了其妻子,其弟苏子由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手足情深,“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二人虽均遭排挤、贬谪,但弟弟苏辙性格沉稳、实际,能够相时而动以明哲保身。而苏轼则有点急躁,性情放浪,爱幻想,有诗人的情怀。遇品行恶劣的人、社会的阴暗面或不满时局时,“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经常出言不慎。子由常劝他不要过于计较时弊,“一日空闲长似两日”可以长寿。劝他“三缄其口”。后来证明,苏子由的宦海生涯比哥哥走得更远一点。而苏轼在四十岁以后半生漂泊不定,从显贵一直贬至卑微小吏,尝尽世间疾苦。贬谪途中的苏轼也自嘲:有的不是学问,而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氏二昆仲的性格差异最终导致人生经历的出入。

苏轼的“言”是出名的。曾经上神宗皇帝“万言书”,讥评时事,论辩是非,希望神宗改变变法的心意,不久即遭贬黜。此时的苏子依然踌躇满志,大不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时兴起,作诗几首,却被好事者诬陷,强加对君主大不敬的罪名,酿成一时轰动朝野的“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对自己坎坷的遭际,源于自己的“出言不慎”,而奈何不了那样的政治环境,苏轼也只能苦笑:“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三)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

早在贬至杭州途中,苏轼对政治热情已不似当年,曾谓其弟曰:“眼看时事力难任,贪恋君恩退未能。”二人均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礼,下无义,贼民兴,丧无日矣。”从政,尤其是在朋党林立的宋朝,官员除了慎言慎行外,不免要圆滑一点,这大概是讲究原则的苏轼所学不来的。语堂先生认为,苏轼在官宦生涯中,一面想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及到明哲保身的这一人生本分,二者冲突中,天性使然,苏轼选择了前者。

在政治上,可能过于追求完美,过于强调个人的政治理想了。无论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当政,均将苏轼排除在权力中心外;孰是敌孰是友恐怕连他自己都分不清楚。而几朝皇太后对其的恩荫更是绝无仅有的。神宗之后、哲宗祖母均特别欣赏其才情,辅以重任。但宋朝皇太后均是因皇帝年幼主持朝政,待其长大便及时还政于皇帝,所以,仅靠几位贤德的女性,在官场上还是不稳定的。神宗之后的几位帝王,虽有任用苏轼,但似乎更仰慕其才学,赐翰林学士之类,或许只是朝廷装点门面的一种方式,借以笼络知识分子。苏轼的政治抱负根本不能尽情施展。

于是只有谦退。语堂先生称他为谦退大师: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欲归隐却不能,一生为政治所累。

(四)“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悟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但苏子不失落,他始终认为秋风、明月本无常主,当时尽情去感受便了无遗憾了。天生乐观达人,随遇而安。

1072年赴杭州任太守,毫无对权贵的不舍,惟有兄弟手足。到达杭州后,便致力于当地建设。提出公共卫生方案,设立杭州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清洁城中居民供水,还整顿西湖,这些切合实际、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举措立即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一般官吏注重税收、当地治安等关乎政绩的方面,苏轼在整顿市容、注重公共卫生方面开了很好的先例。

几年后,调往密州,物资匮乏,时常求得杞菊食之,扪腹自笑。1077年又赴徐州,喜爱当地的自然风光,称“小住胜地”。苏轼虽是一介书生,却胆识过人。徐州在被洪水围困一个多月后仍镇定自若,一边安抚人心,一边疏浚、修缮工事,直至洪水退去。然而当地居民的敬慕并不能阻止一群宵小之辈再次贬谪苏轼的脚步。及至黄州,苏轼开始置田地,真正务农起来。精心建造农舍,与左邻右舍的渔夫樵民为友,成了东坡居士。常自比陶潜,仿其风格,随意作诗,苦中作乐。 1 2

更加悲惨的日子是流放到岭南,随后又至海南。苏轼总不愿让现实去破坏自己的诗性。初到岭南,言“万户皆春色”还戏称不久“鸡犬识东坡”。及至海南,面对恶劣的生存条件,仍然觉得有所给予:“尚有此身付与造物者,听其运转流行次止无不可者”。诗人一般都极富生活情调,苏轼即深谙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云堂。即便身无分文,也乐善好施。苏轼认为,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不知善而善。还与人研制酿酒、制墨,日子清贫却充实。

苏轼的乐观达人,成就了他诗词的盛名,而他这样的性情中人却与通达仕途无缘。诗人、政治家本就很矛盾,一个感性一个理性,一个理想一个务实。然而史上不乏合二为一者,像贺知章、高适、范仲淹、欧阳修······

(五)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每至一处,均喜建设。在密州建超然台,在徐州造黄楼,惠州的朝云堂,黄州的农舍······无处不显示着他的傲气、恬适、安贫乐道。这些建筑、屋舍均成为他诗集的名称。在海南时,一边注史书,一边整理杂记《东坡居士》。东坡说做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文人儒生仰慕他,皆以“夫子”呼之。张来、晁补之,秦观及黄庭坚甘心屈居苏轼门下——苏门四学士。

苏子的诗篇不可多得,而那份恬静、豁然更令人神往,现在浮躁的世界需要这样的芬芳。

(六)超然之道,亦或是:累了,倦了

苏轼交友圈极其广泛,从士大夫至布衣百姓,由佛及道,晚年尤与僧人过往甚密,贬谪途中时常蒙僧人照料。吴复古,杭州老友维琳方丈,诗僧参寥,佛印等。相传苏轼与佛印有个有趣的故事。苏轼欲开佛印玩笑,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个例子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看来,僧人亦不可小觑。

苏轼晚年练瑜珈,炼丹,修身养性。“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想求得“道士丹”,虽然人间有“羽化”、“蝉蜕”之说,苏轼还是坚持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但没有着迷,可能只是想论证“道士丹”存在有无。后来渐渐坦然,认为合乎常理的简单生活便能长寿:一、无事以当贵,二、早寝以当富,三、安步以当车,四、晚食以当肉。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鱼蓑。”

11XX年,返往常州,久卧病床。7月28日,这颗星星陨落了,享年64岁。耳畔想起苏子诗“我生如飞蓬······”

评语:文章条理清晰,文笔流畅。作者由读《苏东坡传》而对苏东坡一生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价,表明作者具有较强的把握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阅人:周崇云

[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读后感


读完《苏东坡》掩卷沉思,古往今来都认为苏东坡处世豁达,其实,豁达的背后人们感到的是“命运”的支配或捉弄。人们钦佩他以豁达应对命运。古往今来有多少人被命运所困惑。孔老先生说:“五十而知天命”,我早过五十,也该知点天命了,我觉得自己多次被好运眷顾,对命运也有所感受,也对命运有了一些认识。

什么是“命”?我认为“命”是指个体的生命本身。内涵为:生命的出生、生命的质量、生命的结束。其中,生命的出生包括:出生的时代、年代、时间、地域、家庭等;生命的质量的包括:本人的智力、身高、容貌、肤色、性格等;生命的结束包括:结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这些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

以 苏东坡为例:他出生于四川眉山,出生在苏洵家里,不是他决定的。他天资聪颖也不是他求来的,那是他老爸老妈以至他老爷老奶的基因所决定的。还有他也不想六十四岁时在常州命终,这也都由不得他。宿命论观点认为:“一切都是命理造就的”。要这样,人的生活轨迹就像电脑中编好的程序一样,也太没变化了。其实不然,在生命的过程中,是几个生命的要素在博弈,最主要的是“出生”和“质量”在博弈。其中以质量起主导作用。但在人的一生中,更起作用的是“运”。

什么是“运”?我认为是指人的机遇。一个人的机遇有 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比如苏东坡的高考,他名落第二就是“运”之使然。如果欧阳修不是要避嫌,他肯定是“状元”。又如主考官不是欧阳修那会是怎样?很难说。纵观他一生的沉浮就是受“运”的支配。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这话很有道理,我也相信。但是什么是性格?我认为性格是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但更主要取决于基因。这就又回到“命”的概念里了。

那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呢?我认为首先要“认命”,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生命质量。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出身、环境、智慧、愚鲁、长处、短处、性格等等。这是人生的第一要务,也是第一难事。这个认识是过程性的,要在一生中不断地认识 ,早认识早受益,晚认识晚受益。有如“圣人”者孔夫子也是到五十岁才认识的吧。

人的一生就是在“命”和“运”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的。 知道了自己“命”还不够,还要操作好“运”。在命运中,我们有能动性的只是“运”。如何能动地抓住、操作好“运”,那是“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就靠自己如何操作了。能操作好“运”,还得靠“命”的质量。所以说,命运二字相互作用,不可分离

一个人要想命运好,就要提高生命的质量,把握生命的机遇。

[《苏东坡》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xing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会返回本土。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刚刚返回常州后,就结束了他颠沛流离,却也丰富多彩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朝为官,虽然他具备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但却不是政治家,因为他无心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没有权倾天下的利欲熏心。他只是个一心为民的父母官,时时刻刻只想为民谋利,为民除害。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诗人,是心xiong豁达的仙野道人,是童叟无欺的邻家老翁。他亦是百折不挠的斗士,刚正不阿的英雄。他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到苏东坡,必绕不开王安石。小时教科书中提及王安石,只记得政治家,王安石变法,青苗法这些只言片语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响如此深远。王安石是个怪人,不修边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见上却极其自我。有人评价他坦率真诚,洁身自好,只是刚愎自用。为推行新政,凡是反对者,全部被撤职贬谪。他自身并没有想要权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为了疆域辽阔的强国之梦,付出再多代价在所不惜。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其一,由于青苗法贷款利息太高,各项苛捐杂税压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现横尸遍野之惨状。王安石死后多年,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其二,推行新政之时,多数人持反对意见,贤臣遭遇罢免之时,王安石启用了许多小人。小人一旦当权,后果十分严重。虽一度被打压,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间,先后被他们诬陷惩办官吏830人,辐射范围之广,其可耻可恨程度,令人发指。至徽宗年间,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罢黜流放的贤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当道,民间疾苦,无人体恤,直至最终,宋朝走向灭亡。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来,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闻名于世,但他们于国,于民,于历史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

《苏东坡传》是十分丰厚的一本书。作者林语堂对相关资料考证详尽细致,这不只是关于苏东坡个人的传记,也是宋朝后期历史的综合呈现。与苏东坡相关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描述细致入微,分析透彻深刻。而且,作者语言精炼优美,尤其许多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令人神往,读来真是一大享受。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二: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三: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四: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五:《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一)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一性一;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一精一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一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一爱一好人生。

玖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二)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一奸一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一性一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一性一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一党一与旧一党一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一浪一起起伏伏,官一场似海,他的一性一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一浪一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一浪一又一一浪一。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一精一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一爱一好广泛的人,总是一精一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一爱一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精一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一爱一,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一浪一漫色彩。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一性一,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一精一神入世,用道家的一精一神出世,用佛家的一精一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一精一彩的一位。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玖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三)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一浪一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一爱一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一爱一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一性一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一性一,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一)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一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一爱一,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一騷一,曹一操一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一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一陽一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一爱一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佑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佑一党一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一潮一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一精一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一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一爱一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一奸一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一性一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二)

好书是相互关联的,有点似人际交往里的共鸣效应。

看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面提到余老师小时候看过很多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想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可读一性一的,于是马上到当当网上去淘了本。

确实是本好书!林学者通过一字一句,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看那本书,东坡才子的呼吸我们都能感觉得到,他那狂放不羁,真一性一情的等,人物非常丰满。既是个大才子,又是个很有政治才干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挚友。林教授说他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温暖的人文关怀。

一精一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几回,无论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后来的王闰之,以及后来的侍妾王朝云,他们默默地照顾着他。官海沉浮,家庭变故,甚至是被贬到黄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边给予支持和力量。难怪会有【菩萨蛮】这样的千古好词出现,平淡和磨砺的生活历练出了对这种感情的一精一华。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一片秋叶的落地,都能引其他无限的惆怅。

想起东坡才子为什么在官一场上会时好时坏,联想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他们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太多了,无暇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用悲情主义者屈原的话来说是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界皆醉唯我独醒。不过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点要批判一性一地看待这个问题。

绝对是本修身养一性一的好书,一本值得读N遍的书。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三)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一精一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林语堂

苏东坡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也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曾说: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一性一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一性一诙谐一爱一开玩笑的人。

绝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过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一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一性一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他心态乐观,亲自经历五朝,但是他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虽然他业已逝世,但是每次听到他的大江东去,一浪一淘尽,千古风一流人物眼前便浮现出,年近半百的他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中有志却无法实现的无奈而又感伤的情形。每当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又好似看见,他站在亡妻的墓前,内心凄婉哀伤的样子。明明从未遇见,他却在我们的心中逐渐丰满、明朗了起来,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活着的人。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先生的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他曾被流放岭南和两度曾被人迫害,他被流放时候,是不寂寞的,我们是可以想象的,所有临近的官员都在利用此机会来与他结交。而书中的苏东坡具有双重的一性一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虽然屡遭挫折和磨难,但是他被锉到并不会就此沉一沦下去,而是以一种超凡脱俗的风姿和举世罕有的才华去追逐着他认为无以伦比的美好事物,一是自然,就是山水田林之类的事物;二是艺术,诗词书画类的;三呢则是他的一爱一情,四是瑜伽烹饪之类的。

苏东坡,一个值得我们回忆的人。苏东坡坚执的一性一格正如暴风雨中的海燕,暴风雨越是猛烈,他就越是要激越地怒吼,高傲地飞翔。我敬仰苏东坡,虽然我尚未完全读懂他的诗,读懂他的人,但我依然从心里对他怀有无比的尊重,只因为他那万古不朽的人格之伟大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

总之,我认为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无疑他也是苏东坡也是幸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