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佛印与苏东坡的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250字

佛印与苏东坡的读后感800字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250字。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你也许需要"《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250字"这样的内容,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后感250字
多次《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读这个故事,想到聪明一词,这个词在中国的说文解字中可以这样描述:用耳朵认真去听,用眼睛仔细观察,然后用嘴巴正确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内心感悟。现在很多人都超级聪明,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随时随地做出自己的看法和判断,从来没有认真去听听别的相关信息,没有自己仔细去观察,仅凭道听途说就下判断,就会做出很多糊涂的事,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人大多只是空想家,没有认真去实践的人,当认真去实践后,还要用心去感悟,去总结去分析自己所做的是否正确,是否有错漏之处,下次怎么做更好。
我们能做到时时提醒自己聪明些,就不会因为别人讲一两句而耿耿于怀,记住了:别人说你是疯子,那你得离说你的人远一点,因为只有疯子眼里才会看到疯子;当别人说你是个天才,你也别得意忘形,要多听多观察细心体悟,经过实践才可以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去猜测个人的主观意识,每一个个体不能代表共性,不能代表共性就不是标准,所以不要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只要自己清楚我是谁就好了。然后去做自己该做的喜欢做的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别让人家说一句话就成牛粪了,也别老看别人不顺眼,这样心眼太狭无法容纳天地灵气英杰!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xing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会返回本土。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刚刚返回常州后,就结束了他颠沛流离,却也丰富多彩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朝为官,虽然他具备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但却不是政治家,因为他无心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没有权倾天下的利欲熏心。他只是个一心为民的父母官,时时刻刻只想为民谋利,为民除害。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诗人,是心xiong豁达的仙野道人,是童叟无欺的邻家老翁。他亦是百折不挠的斗士,刚正不阿的英雄。他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到苏东坡,必绕不开王安石。小时教科书中提及王安石,只记得政治家,王安石变法,青苗法这些只言片语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响如此深远。王安石是个怪人,不修边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见上却极其自我。有人评价他坦率真诚,洁身自好,只是刚愎自用。为推行新政,凡是反对者,全部被撤职贬谪。他自身并没有想要权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为了疆域辽阔的强国之梦,付出再多代价在所不惜。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其一,由于青苗法贷款利息太高,各项苛捐杂税压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现横尸遍野之惨状。王安石死后多年,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其二,推行新政之时,多数人持反对意见,贤臣遭遇罢免之时,王安石启用了许多小人。小人一旦当权,后果十分严重。虽一度被打压,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间,先后被他们诬陷惩办官吏830人,辐射范围之广,其可耻可恨程度,令人发指。至徽宗年间,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罢黜流放的贤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当道,民间疾苦,无人体恤,直至最终,宋朝走向灭亡。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来,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闻名于世,但他们于国,于民,于历史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

《苏东坡传》是十分丰厚的一本书。作者林语堂对相关资料考证详尽细致,这不只是关于苏东坡个人的传记,也是宋朝后期历史的综合呈现。与苏东坡相关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描述细致入微,分析透彻深刻。而且,作者语言精炼优美,尤其许多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令人神往,读来真是一大享受。

苏东坡传的读后感


篇一:《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二: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三: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四: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五:《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一)

近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中颇有感触。苏东坡虽文章名满天下,仕途却历经艰险,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一性一;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皆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立于尖峰位置;他的人格一精一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

比之于李白,他多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一生都在为百姓的疾苦而奔波劳累,被贬黄州时他虽是一介草民,但是仍然心系百姓,为了改变黄州丢弃女婴的习俗更为了拯救那些无辜的生命,他用自己的积蓄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孤儿院,使那些刚出生的女婴享有了生存的权利。出任杭州太守时他不仅整顿西湖,平衡粮价,更在杭州瘟疫盛行时为了解决农民因药价贵而没钱买药的问题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公立医院。甚至在高龄谪居海南时他仍然没忘了百姓,他教当地人读书写字,耕地种田,打井采药,为海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比之于杜甫,他又多了一些幽默和旷达,他喜欢陶渊明弃官归隐的日子,在被贬为农时安于田园生活,他曾写道:吾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只是因为劳而有获,衣食能够自给,他就心满意足了,这就是他的达观思想。他还喜欢做菜,也乐于自己做菜吃,吃饭乃人生一大乐事也,这点倒是和我很像呢,从来都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吃饭是一种任务。苏东坡做的菜肴至今仍然有好多流传下来了,最有名的当属东坡肉了吧,杭州楼外楼的东坡肉有幸吃过一次真的是名不虚传呢,就是不知道是不是经过现在的厨师改良过。

个人总觉得会吃的人总是更懂得享受生活,就像苏东坡,不管朝廷怎么贬都贬不倒他,因为不管在哪里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他总能找到自己该做的事情总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人似鸿雁来有信,事如春一梦了无痕,时间总是转瞬即逝,一切经历都只有一次,正因如此,所以他那么深刻而坚决的一爱一好人生。

玖罢全书,留给我最深刻的感触是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人生不再,我们应该趁着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努力让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实有价值!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二)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一奸一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一性一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一性一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一党一与旧一党一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一浪一起起伏伏,官一场似海,他的一性一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一浪一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一浪一又一一浪一。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一精一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凡是兴趣一爱一好广泛的人,总是一精一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一爱一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一精一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谁说的和原话都记不得了,大意是传播中国文化就要像林语堂一样,他是能用英文写作的少数中国作家。此前我只读过林语堂的一些文章,全本的书这是第一次读。选了他的【苏东坡传】。看了前言他对苏东坡的喜一爱一,我就完全可以确信,这是一本一等的书,毕竟作者的全部热情都在其中。

说到大才子,唐,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李白;宋,想到的第一个大多是苏轼。从流传的民间小故事里,可以看出李白和苏轼这两个天才的些许不同。李白,或是下水捉月,或是骑鲸飞升,或是粲花之论,或是力士脱靴贵妃捧砚,无不带有浓浓的仙气和一浪一漫色彩。人们心中,李白是学不来的,他的浩荡才气和仙气绝无可复制一性一,五千年,只出了一个李白。而苏轼则不然,他修的河堤叫苏堤,研究出的做猪肉的法子叫东坡肉,还有个了杜撰的妹妹苏小妹,还常常和佛印调笑嬉闹。是如果说李白是活在天上,那么苏轼就活在人间,他更真实,更可亲。

李白那样的仙气不能复制,东坡那样的魅力同样是无法复制的。用儒家的一精一神入世,用道家的一精一神出世,用佛家的一精一神超脱,他完美的诠释着宋代文人儒释道三家融合的趋势,是北宋文人最一精一彩的一位。我最敬佩东坡的是他的真旷放,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出世作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的末选,也不像辛弃疾一样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在苏轼的眼中,世上没有坏人,一切都很美好,不管是流放还是牢狱,似乎都不能成为击倒他的箭矢。谪居黄州,没钱买别的肉,就买当地最便宜的猪肉,专心研究怎么做的才能做的好吃,又发配到岭南,一片蛮荒之地,也能因为有荔枝可以吃,便一笑置之。

玖完后对照林语堂的一些事迹,不免觉得两个人有很多相通之处,我想林语堂为苏东坡作传,大概也是因为苏东坡是他希望达到的境界,自勉也勉励后人吧。

苏东坡传记读后感(三)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一浪一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一爱一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管理之处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一爱一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一性一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一性一,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