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苏东坡传眉山读后感 > 导航 >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2024

苏东坡传眉山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2024。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2024”,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经半年之久,才将这本书读完,其中读读停停,历经两次考试而弃读。本该在考完有空闲之时便读此书的,只是又懈怠了一个月之久,而今年已快结束,书却读之很少。念于此,不觉虚度。便抓住时间的尾巴,在一个阴雨的周末,猛读之,便于此后要保持阅读之习惯。此两天,外面寒冷,而躲舍中读书确实惬意不过的事儿了。两天之感,收获满满。而最主要的是心之宁静而充实。

初知东坡,便是上学时读其词,水调歌头,那首咏月之神作。还有赤壁怀古那首荡气回肠的豪放词,而后又读其赋,赤壁赋和记承天寺夜游等两片。读其词,知其人,豁达豪放无过之李白也。还有其生活中一定是个有趣的人。一篇简单游记便可见之。

因中学之缘故,好其生平之为人,因此购此书以观之。而作者又是我所喜欢的另一个作家林语堂。所以更是非买不可,非读不可了。看完本书,从苏东坡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东西。虽为古人,而仍有借鉴于当代之世人。

他是一个乐观豁达豪放的诗人。不管人生际遇如何,都能认真的对待生活,不去抱怨,以现实有的条件活出彩来,无论是被贬谪至黄州,惠州或者海南,都能自建住舍,自植果树,自食其力,并怡然自得,其精神不亚于陶渊明。

不管生活在何地,他都能把日子过的有趣,引来周边的朋友竞相前来做客,这就是生活的强者,能把苦闷的日子过的有声有色,有趣有意义便是人生的大赢家,而这亦来自于其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学识之渊博。当然独立的思考,以及旁人未有的观事之角度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然而其乐观有趣的生活也会影响其诗词,其诗词作品大多根植于生活的达观之气,而保留至今,让后世人们只消读其词赋,便得知此人之气魄xiong怀。他用一生向世人们留下了不屈不饶,达观的人生哲学。

还有一点比较值得后人人们所学习,不管身在何处,便能与当地的人打成一片,不管百姓还是文人官员,道士和尚,平易近人,而且关心百姓疾苦,为民请愿,每到一处都想方设法的为人民做好事,尽管在自己被贬身不由已之时,还要请求在位的朋友帮忙进言,而为黎民百姓消除税收赋役。作为地方官员,他所任之处也是尽其能解决当地之民生问题,比如任杭州太守之时,为解决居民饮水而兴建引水工程,疏通运河,打理西湖,修建苏堤。为官如此,已然超过现代好多官员了。能设身处地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地方官才是为官的最基本道德。

还有他的心xiong宽阔,宽宏大量之处,后来一直针对他,对他一贬再贬的政敌,章淳也是如此的谅解,过去之事儿,不必再提。以往的恩怨便一笔勾销了。

古往今来,也许伟大的作家也都是真xing情的人吧。苏东坡对他妻子的感情,从他的悼念词中便可见一斑。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此词感情真挚,可见他与妻子感情之深厚。此外苏东坡说话比较诙谐戏谑,深得朋友们的喜爱,这就是真xing情的人格魅力啊!

与其同时代的名人还有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辙,黄庭坚等。而他同样在文学上名气较大的王安石贵为宰相,却和苏东坡是政敌。政见不同,你死我活,(星辰ww)斗争反反复复。而今看来,王安石的主张对国家是有害而无益的,而且还主张清议,容不下不同的意见。看来文学上的成就仍掩盖不了其政治上的卑劣。苏东坡的政治主见就是放在今天来看也是不过时的,因为考虑问题站在民众的立场,而且主张言论自由。伟人之所以为伟人,是不为当时之环境和条件而去改变自己所认定的正义之立场,虽是那么的不合时宜。纵然为自己招致祸端也在所不惜!

而本书的作者林语堂老先生也真是了不起,不愧为国学之大家,光凭史料便能把这个前世之人的传写的活灵活现的,仿若是同一时代人一样,可见其之博文,治学之考究严谨呀!为古人立传,唯有学富五车而兼具考究之品之学人不可做也!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苏东坡传读后感1100字2024


《苏东坡传》读罢,意犹未尽,于是提笔写点文字,也以此为乐。

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的苏东坡,便以清新洒脱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打动了文坛领袖欧阳修。东坡作品果真能使读者快乐,以此为乐者,远非林语堂一人。

打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诗尊词卑格局的,是苏东坡。他不仅写传统的情词,更冲破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直接在词中抒发强烈的爱国之情。他从政的远大抱负,怀才不遇的苦闷,还有深沉的怀古之情都深深感动着每个喜欢他的读者。

将赤诚的豪情壮志寄托在满月般的雕弓中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充满对昔日英雄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饱含着对妻子深情怀念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用典使事浓缩叙事,曲折委婉抒发感情,我们读之了然于心,产生共鸣,引发由观念的暗示与观念的联想而来的快乐。

苏轼乐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从客观事物中悟出人生哲理。他一生宦海浮沉,阅历丰富,随xing旷达。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自然现象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就转化为理xing的反思。他以艺术意象启迪人生哲理,让无数读者满心欢喜,雪泥鸿爪不识庐山真面目早已流行为熟语,耳熟能详了。

苏东坡是个秉xing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林语堂把苏东坡的一生形容为人生的盛宴,身为基督教徒的林语堂毫不掩饰对苏东坡与民同乐的激赏。陕西旱象出现,苏东坡以自己雄辩滔滔的奇才,为百姓祈求普降甘霖。求雨成功后,快乐的诗人将自己后花园的的亭子改名为喜雨亭,写下《喜雨亭记》。《苏东坡传》告诉我们,苏东坡是一个极讲民主精神的人,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

逮捕、审判、入狱、被贬、攻击、批评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艰辛而又惊险,即使这样,但他恨邪恶之事,却不恨邪恶之人。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安心做自己。这不就是现代社会提倡的积极入世、乐观应对的生活态度吗?(星辰ww)

林语堂用苏东坡的人生告诉我们:不完美的时代,也可以有几近完美的人格,可以有几近完美的人生。同样有热情、真挚、幽默、豁达的文人xing情,同样因热情真挚而不免天真,同样因天真而遭受磨难,林语堂和苏东坡个xing、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苏东坡传》是一个真挚有趣的人写另一个真挚有趣的人,读苏东坡就是赏林语堂,真真其乐无穷

梦醒之时,已然千年之后。忽然四周灯光乍泄,万籁俱静。眼前出现了一条黑长的甬道,吾跂而望之,只见远处豁然开朗,仿佛听到了一阵爽朗的笑声,穿越千年,直击心弦。

《苏东坡传》读后感1500字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我想,这喜爱除了对其文的赞赏,更包含了对其人的投契。比较他们二者的人生,我竟发现极大的相似之处。
  且不说同样阔达的胸襟,不相上下的智慧,他们都生逢乱世,遭遇变革。秉承儒家入世的宗旨,他们都想成为昏昏之世的昭昭之雷,惊醒昏聩的统治者,救活苦难的国与家,于是嬉笑怒骂,激昂文字,成为当权者心中的芒刺。他们为此而遭受痛苦,身心俱疲,所以在“痛何如哉”之际,于道家出世的思想中寻一刻的慰藉。苏一生有几次想辞官归隐,甚至买田筑舍,但却苦于政治迫害,终未如愿。林语堂先生则在《生活的艺术》中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心满意足。儒道两家的思想,在两颗济世救国的心中撞出灿烂的火花。林把台湾家中的书房名为“有无为轩”,正是有为之时,也有不为之事的意思。
  尼采说:“国家和文化时反向发展的。”虽不甚正确,却正暗合“文人的不幸,是文化的大幸”之意。林在《吾国吾民》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正好为这种现象作历史的注释。
  可是我不禁有所感,现在算是治世了,“合时宜”的文人愈来愈多,“不合时宜”的文人愈来愈少。放眼文坛,处处是赞美者、讴歌者,疾呼者甚是寥寥,甚至如北大的学子,有被拉去“会谈”的风险——狡兔死,走狗烹,现在国家强盛了,我们还要疾呼者做什么,思想偏激的人都滚一边去!于是便有了北京一帮浮浪子“黜鲁迅而豋金庸”的所为。


  白居易说:“歌诗合为事而作。”我想乐天先生若见到当今如郭敬明或玄幻小说一流的,恐怕会无语吧。再看当今垃圾文学的盛行,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很多沉迷于此的人,大有“不知腐鼠成滋味”的劲头。
  呜呼,我只愿还能几位像苏东坡,像林语堂,像鲁迅那样说真话,做实事的文人,那种激昂文字的斗士,发出不啻惊雷的呐喊。须知我们的国家还处于关键的时刻,治世之中仍有暗流,安然的梦,还是以后再做吧。
  读了《苏东坡传》,目睹一个朝代的兴衰,心中不免有所感,因此扯几句淡话。浅学无知,仓促完篇,若有谬误之处,还望诸公见谅。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xing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会返回本土。然而,在北返途中染上疾病,刚刚返回常州后,就结束了他颠沛流离,却也丰富多彩的一生。

苏东坡的一生多数时间都在朝为官,虽然他具备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但却不是政治家,因为他无心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他没有权倾天下的利欲熏心。他只是个一心为民的父母官,时时刻刻只想为民谋利,为民除害。他只是渴望自由的诗人,是心xiong豁达的仙野道人,是童叟无欺的邻家老翁。他亦是百折不挠的斗士,刚正不阿的英雄。他是那个时代的伟人,亦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说到苏东坡,必绕不开王安石。小时教科书中提及王安石,只记得政治家,王安石变法,青苗法这些只言片语的概念,未曾想,他的影响如此深远。王安石是个怪人,不修边幅,生活自理能力差,但在政见上却极其自我。有人评价他坦率真诚,洁身自好,只是刚愎自用。为推行新政,凡是反对者,全部被撤职贬谪。他自身并没有想要权倾一方的功利之心,只是为了疆域辽阔的强国之梦,付出再多代价在所不惜。

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其一,由于青苗法贷款利息太高,各项苛捐杂税压力太重,致使民不聊生。有家不敢回,有谷不敢收,甚至出现横尸遍野之惨状。王安石死后多年,民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只有两条路走:一是遇歉年,忍饥挨饿;一是遇丰年,锒铛入狱。其二,推行新政之时,多数人持反对意见,贤臣遭遇罢免之时,王安石启用了许多小人。小人一旦当权,后果十分严重。虽一度被打压,但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在哲宗皇帝年间,先后被他们诬陷惩办官吏830人,辐射范围之广,其可耻可恨程度,令人发指。至徽宗年间,王安石新政仍在推行,罢黜流放的贤良忠臣,老的老,死的死,皇帝昏庸,小人当道,民间疾苦,无人体恤,直至最终,宋朝走向灭亡。王安石算不算是宋朝的罪人?

想来,苏东坡与王安石都是闻名于世,但他们于国,于民,于历史的意义,却是截然不同。

《苏东坡传》是十分丰厚的一本书。作者林语堂对相关资料考证详尽细致,这不只是关于苏东坡个人的传记,也是宋朝后期历史的综合呈现。与苏东坡相关的人物关系,社会背景描述细致入微,分析透彻深刻。而且,作者语言精炼优美,尤其许多景物描写,绘声绘色,仿佛身临其境,令人神往,读来真是一大享受。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作者林语堂。写书人与被写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所以,这是一本含金量非常高的经典之作。

当时读它依然带着一些目的性和应急性为了讲好《大学语文》的一节专题,即《宋代文学的集大成者苏东坡》。后来了解到,这本书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学贯中西的林语堂先生用生花妙笔,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古人之中,我最喜欢苏东坡,首先是喜欢他那些明月几时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朗朗上口的诗文,再就是被他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所打动,被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乐观态度所折服,读完这本书后,更觉得他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也只有林语堂林大师的如椽之笔能把他夸尽、写真、写活。林大师说: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而我们知道,有时我们爱上一个人,或者将之视为偶像,是因为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这样的人是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成为的,无论是先天的天赋,还是后天的风骨气韵,或者是大时代给与的波澜壮阔。我们挣扎在自己的人生里,一不留神就变成了尘埃,那么渺小,那么为现实所迫,一切都是有理由的不得已,因此别人的闪光天赋和放任性情就成了我们在暗夜里羡慕嫉妒恨的标的之一。

对韩寒如此,对迈克尔杰克逊如此,对苏东坡更是如此。苏东坡的智慧与才情,不但惊艳了同时代的人,还穿越了千载的悠悠岁月,温暖着我们,和我们同悲同喜。这样活泼泼的生命,这样平易近人的古人,这样的心胸才华,这样跌宕起伏的命运和他在命运流转之间表达出的达观幽默,享受生命的态度,真的是古今中外再找不出第二个出来。

每当想到世间曾经有一个这样伟大而温暖的灵魂生活过,我就觉得非常感动。苏东坡用他的文,他的行,他的人,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一种境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