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思想汇报观后感 > 导航 > 苏东坡观后感关于改革

思想汇报观后感

苏东坡观后感关于改革。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很好地提升我们的思考水平,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苏东坡观后感关于改革”,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苏东坡观后感关于改革

商鞅变法,让秦国建立封建制而逐渐强大,最终一统天下,然而商鞅却最终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王安石变法,让大宋的强大渐渐看到希望,却因为反对派的反对而流产,自己也因改革而革职还乡;戊戌变法,给岌岌可危的清王朝一点起死回生的星火,也因为顽固势力的反对而失败,戊戌六君子用鲜血谱写救国救民的华章……

当朱总理看了商鞅变法的戏剧表演后,不禁潸然泪下:哪怕改革成功,作为改革者几乎都没有好下场;然而正是这些改革者,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是历史的天空中最耀眼的星。

电视剧中,苏东坡、王安石等改革派,哪怕动摇一点“祖宗家法”,也会招来反对派的强烈抗议,然而心底无私地自宽,“尔朝身与名具裂,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自私自利的反对者,终究被历史的尘埃掩盖,而那些为国为民的改革者,永远活在历史的天空中。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人民公社化到土地承包责任制,从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关键时刻,不计个人得失,打破“姓资姓社”的思想束缚,毅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潮流。

苏东坡因“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屡次被罢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也三起三落。然而只要是为苍生黎民,再大的困难也是纸老虎。改革确实不容易,首先,许多人的意识没跟上时代的潮流,对改革不理解,从而阻挠改革;其次,由于改革者本身的局限性,改革的政策、时间、方式不一定做到对症下药,很可能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大矛盾,明朝末年的改革就是例子;第三,不论改革是否成功,改革者往往会树敌,所以,许多人为了明哲保身,对改革视而不见;最后,既得利益者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而既得利益者往往是权力资源的最大所有者,这是改革最关键、最困难的地方,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的失败,主要原因就是既得利益者的阻挠。

如今,国际两场金融危机尚未恢复,国内矛盾此起彼伏,正如邓小平所说,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智慧的中国人已经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然而,改革必然要牺牲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改革,必然需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改革,必然需要一群舍我其谁、敢为天下先的才子。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历来就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自我的政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相继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十八大将近,收入分配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继提上日程——中国共产党始终都不缺乏舍我其谁的改革勇气。

路漫漫其修远兮,“党”将上下而求索。改革成果如何,群众期待、群众相信!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观大型人文记录片苏东坡有感


观大型人文记录片苏东坡有感

近期,为纪念苏轼诞辰980周年之际,央视纪录频道推出了大型人文记录片《苏东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提起苏东坡,人们总会以文学家冠之,豪放潇洒、超然物外,可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然而,我更愿意相信,千百年来,苏东坡除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功绩外,留给世人更多的是他的“遗爱情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何为“遗爱”?在他的《遗爱亭记》一文中,苏东坡这样诠释:“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说的是,一个人为官一任,没有显赫的声名,离开之后,却深得百姓思念,这就是所谓的“遗爱”。我们都知道,《遗爱亭记》是苏东坡代巢元修所作,歌颂其好友徐君猷的为政之德。回望古今,苏东坡所赞又何尝不是他自己为官的追求?

幼学之年立济世之心。苏轼十来岁的时候,他的母亲程夫人带着他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清廉刚正、铁面无私的官员,他办案不讲人情,后来被诬告判了死刑。临刑前他跟目前告别,说孩儿不能在母亲膝下尽孝,要去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过悲伤。范滂的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听完这个故事,苏轼马上对他母亲说: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少年时代的苏轼能有如此济世之心,可以说与他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致仕之初露仁义之怀。1056年,不满二十岁的苏轼离开眉山前往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在礼部组织的考试中,出考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要求考生对于刑罚与奖赏提出个人想法。在答题中苏轼援引古代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受到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的大力赞赏,称其立意高远,颇有大家风范。欧阳修恐其为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故点为第二名。虽然稳拿第一名的苏轼出人意料的获得了第二名,但在这次考试中,年仅二十岁的苏轼却道出了他个人的从政准则。

贬谪之时显遗爱之境。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曾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七个地方担任知州,每到一处都会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在杭州,他修复坍塌废置的水井、治理西湖,才有了今日享誉世界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在密州,他走进田间地头,和百姓一起研究治理蝗虫灾害的方法;在徐州,他冒着城墙被洪水冲垮的危险,戴斗笠披蓑衣穿木屐拄木杖,和群众一起抗洪修坝、治理黄河水患;在颍州,遇到严重雪灾时,向朝廷申请减免百姓税收,开仓放米和柴,救助饥寒的贫民,等等。正是他这种“遗爱”境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出现了在密州出猎时“倾城随太守”的盛况,在乡下视察时百姓“旋抹红妆看使君,相挨踏破茜罗裙”的热情。

江湖之远展为民之情。不管苏轼身处何种境地,他为名的“遗爱”之情从未丢失过:在被贬谪到惠州无权过问公事的情况下,仍然为闹饥荒的农民向圣上呼吁;在惠州开凿石槽,实施引水工程,解决百姓饮水困难;为了给当地建桥,捐出皇帝御赐的犀带;把黄州的先进插秧工具“秧马”介绍给惠州百姓;让亲友寄药给当地百姓;被贬谪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后,他劝导黎民爱惜耕牛、移风易俗,并推广和引进中原优良品种和农业耕种方法;凭借一己之力在儋州以诗书礼乐教授汉黎各组学生,传播中原文化。

苏轼学贯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深谙儒家思想,但他突破了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态度,用一种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来成就一份非同寻常的“遗爱”情怀——不论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不论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心忧其民。东坡在自题画像上曾写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然一生坎坷曲折,屡屡贬谪降职,但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冲破藩篱,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突围,不仅成就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天才,更将逆境之中不忘民的“遗爱”情怀流传至今。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最新《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走在前列 当好标杆 勇于担当

做改革的拥护者、执行者和捍卫者

最近热播的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是一部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梳理和总结的鸿篇巨作,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系统阐述,看后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当好标杆。要准确把握职责定位,聚焦主业主责,使正风反腐与改革发展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定拥护者、执行者和捍卫者,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保驾护航。

一、看齐紧随不犹豫,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拥护者。

一是形成思想共识。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作为一个拥有450多万个基层组织、8900多万名成员、在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十八大以来,从“从严治党”的政治宣誓到“八项规定”的严厉执行,从思想教育的常态推进到党内法规的有序完善,我们党每一次的改变、每一步的迈进,都饱含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与勇气。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增强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思想上高度看齐,在政治上坚决拥护,在感情上深刻认同,在行动上紧紧跟随。

二是搞好融入融合。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全面深化改革都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莫做“局外人”,更不能当“看客”,而要真正将自己摆进去,切实融入到各项改革之中。作为纪检监察干部,要从根本上解决对全面深化改革认识不清、站位不高、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增强投身和支持改革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以改革的理念、改革的勇气、改革的思路、改革的举措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释放动力活力,扎实推进重点工作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是提升能力素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日趋繁杂,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泛,违纪违法人员的作案手段也越来越层出不穷。纪检监察干部要牢固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终身学习理念,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和“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活动,学理论端正人生航向,学法纪明白是非曲直,学业务熟练执纪技能,自觉运用改革思维谋划和推动工作,不断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

二、拉高标杆不停步,做全面深化改革的践行者。

一是当“明白人”,当绝对忠诚的标杆。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对党绝对忠诚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在全省“一准则一条例一规则”集中学习教育成果交流电视电话会上,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忠诚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表态,而是脚踏实地的践行;坚守忠诚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对党忠诚,就要彻底的、无条件的、不掺任何杂质的、没有任何水分的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改革事业。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纪检干部,自觉用党章党规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二是当“铁面人”,当坚持原则的标杆。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目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必然要触动一些人的“奶酪”,这就需要纪检监察干部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唱黑脸,敢啃硬骨头,面对冷嘲热讽不妥协,面对打击报复不畏惧,对该严查的问题坚决严查下去,该处分的人坚决处分到位,决不搞网开一面、下不为例,决不手下留情、姑息迁就。唯有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看到铲除改革“毒瘤”的希望,不断坚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三是当“干净人”,当严于律己的标杆。欲正人,必先正己。这是对纪检监察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带头严明纪律,说话才有底气,干事才有勇气,碰硬才有锐气。要自觉接受党章党规的约束,时刻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坚决守住底线、不越红线,真正把遵守党章党规作为一种政治责任、行为习惯和自觉追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常思公私之道、利害之道、得失之道,不做“两面人”,不搞“小圈子”,保持平常心和感恩心,快乐工作、安心生活,主动接受监督,管好自己、管好亲属、管好身边工作人员,干净正派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三、勇于担当不懈怠,做全面深化改革的捍卫者。

一是在持续深化“三转”上下真功。扎实推进各级纪委机关内设机构改革,积极探索将执纪监督和执纪审查部门职责分开,使执纪监督、执纪审查、案件审理各环节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对纪委议事协调机构进行再清理再规范,指导基层把履行监督职能切实转变到“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上来。继续清理和规范职责分工,纪检监察干部不得分管纪检监察业务以外的其他工作,以便更好地聚焦主业主责。

二是在推进体制改革上见真章。推进派驻监督全覆盖,按照中央纪委关于加强派驻机构改革的指示精神,立足内部挖潜,盘活资源,理顺体制,落实人员、编制等要求,确保尽快实现市、县两级纪委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工作。按照中央部署,密切关注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情况,统一思想、提前谋划,做好制定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强化巡察监督,坚持政治巡察定位,创新巡察方式,紧紧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扎实开展巡察监督,重点检查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

三是在严格问责查处上动真格。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持续加大纪律审查力度,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行为,从严整治失职渎职、为官不为等问题,为全面深化改革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在改革中大胆创新而引发的信访举报,查无实据的,及时澄清是非,消除负面影响;对在改革中履职尽责造成的失误或损失,只要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恰当予以处理,树立宽容对待改革创新者、担当实干者的鲜明导向,为党员干部敢闯敢干、干净干事提供有力保障,坚决做到“支持保护改革者,教育帮助失误者,严肃查处违纪者”。

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过去五年,全党兴利除弊,党内政治生态为之一新,靠的是改革;未来五年,我们蓄势待发,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依然要靠改革。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将改革进行到底,正是时代的最强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战斗在反腐败一线的纪检人,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将改革进行到底清障排阻、保驾护航。对此,我们坚定不移,我们矢志不渝。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7月17日,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开播,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该政论片是迄今为止,首次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进行报道,不仅彰显出强烈历史使命感,而且形象解读了改革的新理念。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有“深水区”的利益之惑,更有“无人区”的创新之难,需要大胆试、大胆闯,才能走出具有中国原创性的新路。

当前,深化改革的春风早已拂过大江南北,改革的果实早已为亿万百姓共享,基层干部要组织广大基层党员群众追忆改革的“昨天”,极力避免窘境。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无法一劳永逸。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是大势所趋,作为党员干部,为了中华民族近代以为最伟大的梦想――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尽责担当回答时代之问。必须要尽责担当,啃最硬的骨头。蓄势待发,才能推动党的建设走上新征程。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有思想共识,更要突出凝聚力。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执政的大党,没有同心协力拧成一股绳的思想共识,就难以跨过改革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更难打破改革涉及到的各种利益藩篱。作为党员干部要有坚硬的“牙齿”,敢于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牢固树立敢为人先的进取意识,带头解放思想推动工作发展,结合改革的实际要有敢下深水、敢涉险滩的闯劲,积极探索改革方法,不断完善改革内容。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有直面问题、更要创新的勇气。改革就是把问题意识铭记在心。行得越深,遇到的暗礁越多越险,但越是这样,越要聚精会神、瞄准方向、奋力向前。对于改革本身而言,最容易发力见效的点是“最短的板”,最容易失利露怯的也是“最短的板”。所以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能够知错能改,及时破除改革中的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创新性推动各项改革工作,破除利益藩篱,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得全面深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学会走上坡路,更要行逆水船。改革越深入,各种矛盾问题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继续改下去就越难;触碰到的利益阻力就越多 只有锲而不舍地前进,越是遇到阻力越敢上,作为基层干部要有这么一股子““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的决心越是遇到难题越兴奋,要有破解矛盾的核心,逮住破题的要害。需要攻坚克难的信心,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更希望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并将人民的力量集聚起来为人民造福于“明天”。因有礁石之碍,才能激发浪花之力,才能绘制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壮阔图景。

这部纪录片紧扣时政,符合大众口味,代表了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意志。改革从来没有完成时,一直在路上,我们要本着大刀阔斧的决心,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让人民群众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而我们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将改革进行到底,打赢这场改革攻坚战!

原创《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原创《将改革进行到底》观后感

伟大的改革 时代的抉择

近日,央视推出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一经播出,便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对于国人来说,改革,从来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它不仅汇聚了中华儿女渴望复兴的伟大梦想,更是一次次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时代抉择。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篇章。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沿着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当前,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项改革任务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始终沿着改革的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始终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勇于担当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的重大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大到供给侧机构改革、一带一路建设,小到户籍制度改革、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从“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改革涉足方方面面,涉及的利益格局错综复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改革经过30多年,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打破利益的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全党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党的改革共识,树立全社会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

将改革进行到底,要牟足实干的劲头。“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抓改革落实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更是推进改革落实的重要遵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深改组确定的278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各方面共出台1204个改革方案。“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基本确立,改革呈现全面发力、推进落实的良好态势。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如何推进改革落实,就需要共产党人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政治品格。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一线精细工作法”,深入改革一线,既抓主体责任,又抓督察落实,既抓完善机制、又抓成果巩固。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促进各项改革措施有序推进,落地生根,真正当好改革的“实干家”。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树立坚定的信念、牟足实干的劲头,就一定能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