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式 > 导航 >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式,2024小学数学教案表格式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式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平时就要使用巧妙的教学技巧,同时提前做好教案,按照教案进行教学。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案范本(一)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情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学习梯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及立体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移、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平行四边形。生:剪刀、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一、谈话

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怎么知道?(黑板上写着)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学互学,探究新知

(一)引出数学思想方法,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长方形,正方形)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将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数学家们动手实验得来的,今天,你们想不想像数学家一样,自已动手实验,找到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想)研究是要讲究方法的,今天的研究,我们将要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呢?大家能猜到吗?

2、师:下面请大家做一道练习。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谁能勇敢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生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9×5=45m2)

师:利用公式计算面积非常地快。(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并贴一个长方形的图)

师:那第二个图形呢,谁能用*快*简捷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积?(生:把中间的图形移到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计算面积,10×6=60m2)

师:还有别的移法吗?(师课件演示另一种移法)看一看,这样移,可以吗?3、师:刚才这位同学非常机灵的把原来的组合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

查看全文>>>

这篇《小学数学教案通用推荐模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是___中数学教材第 册第 章第 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 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地理的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是重点, 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 .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讨论法;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应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即: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

查看全文>>>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小学数学教案精选,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每位老师都应该他细设计教案课件。只有教学教案写的越优秀,所呈现出来教学情况也会更好。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过程与方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个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准备:

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个12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题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

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除了有之前所学分数的意义作为基础之外,学生还在前一课时明确了整数乘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课中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学习、尝试,教师只要起到一定的点拨作用就可以了。】

2、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例2“做一做”

小学数学教案精选(篇2)

一、活动目标:

1、以游戏的形式复习巩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能正确说出图形名称,学习按不同图形的形状、大小进行分类。

2、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以及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小兔、小熊、小羊图片各二张。

2、各种图形饼干若干。

3、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车票若干。

4、《开火车》音乐。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大和小

师:我是一只大猫喵喵喵。

幼:我是一只小猫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摆、讨论、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学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会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4、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及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感悟,加上适当的课件演示,能找出各种包装中的方案,理解多个相同长方体物体叠放时的策略。 教学难点: 通过尝试摆放,找出多种摆放中的方案;能理解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时策略。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酒瓶、苹果。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个英语磁带盒;准备一把直尺和计算器。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综合实践课:包装的学问。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设计意图:采用开门见山式导入,直入主题,由于本节课的内容较多,节省了导入时间,为更好地探究包装提供了教学时间。 二、动手操作,猜想验证 1、 包一盒 (1)量长、宽和高 师出示一盒英语磁带说:我想给这盒英语磁带包进行包装,至少要多少平方厘米包装纸?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生:磁带盒的长、宽、高。 组织学生动手测量:长11厘米,宽15厘米,高1厘米(如图1)。有的学生测量出的是整厘米数,教师要求学生取整厘米。 师在黑板上画出图1。 (2)计算一盒的表面积,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找学生汇报:(11×15+11×1+15×1)×2=382(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动手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动手测量能力,又复习了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为下一步教学作好铺垫。

2、包两盒 (1)学生动手包二盒。 师:老师想把两盒磁带包成一包,你能设计出几种包装?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 汇报: (2)猜测:那种包装最省包装纸? 生:拼上面最省包装纸。 师:认为拼前面最省包装纸的请举手;认为拼左面最省包装纸的请举手;认为拼上面最省包装纸的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师:怎样验证呢? 生:我是看出来的,因为上面的面积大,所以最省包装纸。 师:好,你是通过观察发现的。我们现在通过计算来验证。 (3)验证,学生列式并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拼前面:382×2-11×1×2=742(平方厘米) 或:(11×30+11×1+30×1)×2=742(平方厘米)(师:

查看全文>>>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在开学前需要准备的东西,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教案课件写好了,老师教学质量肯定也差不了。那老师应该从什么方面去写教案课件?也许"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精选"就是你要找的,感谢您的参阅。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人教版【篇1】

教学目标:

1.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例,掌握基本算法。理解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

2.提高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运算及推理能力

3.感受小数乘整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数乘小数的算理、算法

教学难点:小数乘小数计算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一、复习导入,新知铺垫

1.师: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小数整数的计算方法,老师这里有一道题,4.68你们能算出来吗?快拿起课堂练习本算一算。

2.师: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把4.6扩大10倍得46,积也就扩大了10倍。468=368,积368缩小10倍变回原来的积36810=36.8。

3.师:我们通过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成功解决了小数整数的问题。那小数小数呢?你们会计算吗?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小数小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深入新知

1.师:接下来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列出三道算式,等会我们挑选一组同学的算式为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在列算式时要注意小数不宜过长,不然不方便计算。

预设:2.40.8(一位一位)、1.920.9(两位一位)、0.450.6(两个小数都不大于1)

2.师:这三道题你们会计算吗?拿起练习本,尝试独立计算。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

3.学生独立活动,指名扮演

3.师:这三个不同的算式都是怎样计算的?

预设:。根据积的变化规律,先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因数扩大,积也就扩大了相应倍数。要求原来的积,就应把乘出来的积缩小相应倍数。

4.师:那看来小数小数的计算难不倒同学们。先按照积的变化规律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将得到的积缩小相应倍数得到原来的积。

5.师:那同学们你们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再与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它们的相同点在于都是小数小数;不同点在于第一道算式是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第二道算式和第三道算式是两位小数一位小数。

6.师:仔细观察因数和积的小数位,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第一个竖式中,两个因数中一共有2位小数,积也是2位

查看全文>>>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数一数”的活动过程中,掌握大数的数法,并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数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大数的数法,并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图片展示,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以下几幅图片:故宫占地720000平方米;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可容纳100000人;国家大剧院“蛋壳”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我国森林覆盖面积158000000公顷。

教师提问: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感受?(数字都比较大)引出本课主题: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复习万以内的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个,板书。

2、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一个一个地数,数到十;十个十个地数,数到一百;一百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一千一千个地数,数到一万

思考:个位和十位、十位和百位、百位和千位、千位和万位,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都是满十进一)

3、认识“十万”

得出结论后,让学生尝试接着往下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个一万时,提问:数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你还能接着往下数吗?(满十进一,进到万位的下一位,也就是十万,十个一万是十万)

大家知道十万有多大吗?展示多媒体图片:十万名学生大约能组成2000个班级;十万张纸摞在一起大约有三层楼高;十万步大约在400米的跑道上走130圈;十万天大约是274年。

4、认识“百万、千万、亿”

再看一个实际问题,展示多媒体图片:1辆轿车卖十万元,2辆能卖多少元?3辆呢?……10辆呢?用计数器来算一算。10个十万是多少?(板书:百万)

1辆客车卖一百万,10辆呢? 10个百万是多少?(板书:千万)

1艘轮船卖一千万,10艘呢? 10个千万是多少?(板书:亿)

提问:以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不相邻的单位又是什么关系?完成教材第4页的“填一填”。(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也就是十进关系)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课本第5页的第2题。

2、同桌之间比赛,

查看全文>>>

身为教师,平时在教学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教案,按照教案进行教学,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教案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数学教案范本(一)

《二次根式》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数的平方根、立方根,知道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它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为后面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四则运算打基础.

教材先设置了三个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结果都可以表示成二次根式的形式,它们都表示一些正数的算术平方根,由此引出二次根式的定义.再通过例1讨论了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字母的取值范围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的定义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体会研究二次根式是实际的需要.

(2)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教学目标解析

(1)学生能用二次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和数量关系,体会研究二次根式的必要性.

(2)学生能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知道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的理由,知道二次根式本身是一个非负数,会求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二次根式的定义,应侧重让学生理解“的双重非负性,”即被开方数≥0是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0也是非负数.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回忆在实数一章所学习的有关平方根的意义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要求,从而让学生得出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并运用被开方数是非负数这一条件进行二次根式有意义的判断.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理解二次根式的双重非负性.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你能用带有根号的的式子填空吗?

(1)面积为3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面积为s的正方形的边长为_______.

(2)一个长方形围栏,长是宽的2倍,面积为130m?,则它的宽为______m.

(3)一个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落到地面所用的时间t(单位:s)与开始落下的高度h(单位:m)满足关系h=5t?,如果用含有h的式

查看全文>>>

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常常处在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等待教师指点评说,很少有机会自主调控。由于评价对象自身的复杂性,形式单一的评价很难形成恰如其分的评价。长期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强调评价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评,老师和学生之间互评,使单一的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评价活动。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正确看待问题,正确认识自我,也使课堂充满了思考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案例: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有这样一道题: “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急需大量帐篷。某服装厂原有4条成衣生产线和5条童装生产线,工厂决定转产,计划用3天时间赶制1000顶帐篷支援灾区。若启用1条成衣生产线和2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05顶;若启用2条成衣生产线和3条童装生产线,一天可以生产帐篷178顶。 (1) 每条成衣生产线和每条童装生产线平均每天生产帐篷各多少顶? (2) 工厂满负荷全面生产,是否可以如期完成任务?如果你是厂长,你会怎样体现你的社会责任感? 同学们经过充分思考后,给出了不同的解答: (学生1) 解:设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x顶,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y x+2y=105 2x+3y=178

顶,根据题意,得 x=41 解得 y=32 答: 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2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学生2) 解:因为178—105=73(顶)105—73=32(顶)73-32=41(顶) 所以每条成衣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41顶, 每条童装生产线每天生产帐篷32顶. 当两位同学说完自己的解法后,同学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同学说,学生1的解法符合题目的要求,用列方程组的方法解答,不容易出错;有的同学说,学生2的解法简单,一目了然,可以口算出答案,而且还可以锻炼人的思维等等.经过一番激烈的点评之后,我都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 第一个问题刚讨论完,我就发现有一位平时学习不太好的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急于要说话,我点头示意,他站起来后说,工厂满负荷全面转产,也不能够如期完成任务.如果我是厂长,我会动员工人加班生产,给他们多加工资,好早完工,支援灾区人民.听到这儿,我的心

查看全文>>>

活动目标

1、愿意和同伴一起参加老师组织的《找朋友》游戏。

2、学习按颜色分类,有初步的与人交往意识。

活动准备

1、苹果标志(红、绿两色)每人一个,魔术袋一个。

2、苹果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拿出魔术袋,让幼儿摸摸、闻闻、猜猜、看看魔术袋里是什么?

二、谈话

1、苹果是什么颜色的?苹果的气味怎样?味道怎样?

2、学说:红的、绿的、香喷喷、酸酸的、甜甜的。

三、游戏-找朋友

1、让每位幼儿拿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标志,请老师帮助粘贴在手背上。

2、弹奏歌曲-找朋友

(1)幼儿边唱边找朋友,找和自己颜色相同的苹果朋友。

(2)找和自己颜色不同的苹果朋友。

四、游戏结束

大家一起吃苹果。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2.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

3、初步了解用短除法求公因数。

教学重点:

1、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2.理解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意义。

难点:

会用恰当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因数。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

学具:预习小研究

教材分析:

教材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用想乘法算式的方式分别找12和18的因数,再找出公有的因数和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公因数的概念。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分别找出12和18的因数,并交流找因数的方法。再让学生将这些因数填入两个相交的集合。引导学生重点思考的问题是:两个集合相交的部分填哪些因数?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的一个是它们的公因数”。对于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除了上述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其他的方法,如求15和50的公因数,可以先找出15的因数:1,3,5,15,再判断这4个数中,哪几个也是50的因数,只有1和5,1和5就是15和50的公因数。教材中找“公因数”的方法看上去比较“原始”,但是非常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掌握。用短除法求公因数,教师可以作为“扩展的内容”介绍给学生,但不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教学设想:

北师大在处理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书上没有讲短除法,用的是列举法。我认为列举法是一种不错的方法,它的好处是直接明了、易懂、不易遗忘,特别适合思维能力弱一点的学生。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对于那些数目大,计算复杂的题目,学生计算时容易出错,而且速度比较慢。新课程十分重视算法多样化,所以我认为,本课为学生补充用短除法求公因数是可行的,毕竟它是一种求公因数与求最小公倍数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相对于列举法有点复杂,所以并不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只作为拓展,这样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何乐而不为。

为了学好短除法的知识,教师还要适当补充介绍互质数、分解质因数的相关知识,这样学习内容增加了,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条件下,我认为可以利用课前小研究,让学生在课前初步了解列举法,减低学习难度。

找公因数的小研

查看全文>>>

小学数学教案表格式

范文资讯网小学数学教案表格式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小学数学教案表格式,2024小学数学教案表格式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