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消化和吸收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

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消化和吸收。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若老师能写出高水平的教案课件,相信课堂教学氛围会非常浓郁。你有没有关于教案课件撰写方面的苦恼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消化和吸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学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 2课时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人新课
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
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
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
2.6得出结论
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
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4插入课本p35第1、2题和p34技能训练。
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五、营养物质的吸收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结构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p33的“资料分析”,比较大肠、小肠的结构有何异同。
4.1小肠的特点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襞及绒毛,理解它们的作用。
4.2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皱襞的模型。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结构特点。
(六、小结、课后练习
4.1小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4.2布置课本p35练习第3题。

fwR816.COm阅读欣赏

初中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春之声
一、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的内容设计与学校春季开学这样一种特定时段密切相关。目的在于,以“春之声”这一主题为出发点,通过让学生聆听、演唱、演奏描绘春天的音乐作品,使他们体验并感受音乐与大自然、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作品独特的魅力,加深对音乐学科价值的认识。内容安排上,首先选取现代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节选)作为学生朗读的文字材料,并为之配上背景音乐(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春之歌》),将学生带人春天美好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情感。接下来安排的唱歌曲目为莫扎特的抒情歌曲《渴望春天》,突出春天的诗意,并与学生的春游活动相关联;欣赏曲目选取了中国作品《x疆之春》(小提琴独奏)《春晓》(独唱)《春节序曲》(合奏),外国作品选取了《春天奏鸣曲》(小提琴独奏);最后选取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春游》(李叔同词曲)作为学生填词和器乐演奏的内容。
由于表现春天题材的音乐作品非常多,在材料筛选上,既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选取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作品;也注意了不同作品在课堂教学时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此外,教材中有意识地将地理、历史、古诗词、民间习俗等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印度


印度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电影,并提问:该片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们就学习我们的邻邦——印度。
2.设问方式引入:《西游记》同学们都看过,唐僧要去西天取经,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今天咱们也去取一回经。
讲授新课:
1.课件展示:图7.34“印度的地形”,明确印度的方位、邻国,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国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课件展示p34的阅读材料:世界文明古国——印度)。印度的邻国有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兰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为三大地形区:北部为喜马拉雅南侧山地,中部为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3.课件展示:图7.35“印度人口的增长”,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经超过多少亿?
②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多少倍?
③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净增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如何?
4.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目前印度总人口已经超过10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50年间印度人口增长了近3倍,从1951年开始,每间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长数是越来越多。读图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问题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5.学生朗读p36页的一段文字资料,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说说你对印度未来人口趋势的看法。
②众多的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
6.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①从文字资料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印度政府开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奖励计划,但是由于印度广大农村的传统观念还十分强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人口每年净增量会越来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纪中叶,印度总人口将会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②课件展示:图表7.1“印度部分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印度的资源总量和产品总量都相当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使印度无论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还是人均粮食产量和钢产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这就说明,人口的过度增长会对一个国家的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7.课件展示:图6.10“亚洲的气候”和图7.38“孟买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什么?
8.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以孟买为例,可以看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高温,雨旱两季。雨季(6~9月),特别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为什么印度的降水会有旱季、雨季的差别呢?
9.课件展示:图7.39“南亚1月风向”和图7.40“南亚7月风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风向有何差别?
②西南风的几种变化情况,并填表。
10.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课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风向:吹向:降水季节
6~9月:西南风:海洋—陆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东北风:陆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灾:旱灾
西南风的变化:来得早,退得晚,风力强:来得晚,退得早,风力弱
由于受季风(特别是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过于集中,且年际间变化极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灾害频繁。
11.课件展示:图7.36“印度的洪灾”和图7.37“印度的旱灾”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图片。
从图片可以看出,水旱灾害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抵御灾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抗灾的需求,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板书设计:
印度
一、 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二、水旱灾害频繁
第七章
第二节 印度 第 2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课件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水稻和小麦是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二者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通过对照可以发现,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势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麦则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这也说明,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学生朗读p39阅读材料,对比印度南北方在饮食习惯方面的差异。同我国类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样)
5.承接过渡:近代历,印度有很长一段时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本国工业发展缓慢;独立后,印度工业得以迅速的发展。
6.课件展示:表格“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与形成原因的比较表”,阅读p39页

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日本


日本 第 1 教时
教学目标: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围,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资源;
探究日本经济发达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贸易联系状况,记住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
从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中,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国“科教兴国”策略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难点: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教学准备:课件《樱花》
课件<日本>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日本富士山图(带樱花的一幅),名曲《北国之春》,用于课前播放,营造气氛。
[提问]:同学们,通过看和听,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发言,把学生引入日本话题。
一、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学校组织一批学生到日本修学旅行,下面几种运输方式都能到日本吗?为什么?
1、汽车 2、火车 3、飞机 4、轮船
(让学生去知道日本是一个岛国。)
[活动]:
四人一小组,根据下面提供的四个问题, 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选择其中的一题展开探究讨论,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讨论结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领土主要由哪几个大岛组成?
2、地图册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东京的距离
3、日本有那几个的城市?并能在地图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个岛国,英国也是一个岛国,比较这两个国家跨越的经度和纬度,那个国家大,这对地理环境的复杂程度有影响吗?
(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讨论,画面切入到“世界政区图”、“日本图”)
教师此时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图”、“日本图”和“富士山图”,结束后重新显示版面2,让学生回答问题,讲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师予以必要的补充和强调有关内容。
显示“日本图”,教师边讲边指图,图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国四个大岛的名称用红色显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缩小定格,让学生掌握这四大岛的相关位置, 接着屏幕左侧显示富士山的图,在屏幕右侧教师要告诉学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还曾喷发过,它被日本奉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旅游胜地
[读图7.5-7.7分析完成
1、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时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人们采取很多办法来预防地震,或者减小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减灾方面的知识?
让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认识。
显示日本和中国人口比较表学生分析
国家 人口数(亿) 面积(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国 13 960万
日本 1.27 37.7万
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3万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国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业银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关于日本工业部门,利用多媒体补充有关内容。横滨港等待装运出口的日本汽车图。关于主要工业原料进口情况,可显示“日本主要工业原料从国外进口所占百分比图”和“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教师简要讲解日本主要原料的进口国和地区,为以后的世界地理学习打下一定基础
1.日本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是什么?
2、 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
3、 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自哪些国家(地区)?
4、日本贸易对象是哪些?中日贸易情况怎样
有利条件:(1)丰富的人力资源 (2)较高的科技水平 (3)岛国的优势
不利条件:自然资源缺乏
探究题活动:
1、看看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综合分析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会对日本经济带来那些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课本24页有关资料,回答问题
阅读 “日本主要工业区的分布”图,把图中的主要工业区用红色块显示图中的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蓝色显示,加深学生对主要工业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问:日本工业为什么分布在这里?
显示几幅图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铁路”图片、“填海造陆”图片、有关大阪的鸟瞰图片。教师边讲课边播放有关内容。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
在教师讲解的同时,可接连播放较多的动静态画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妇女”、“日本茶道”图片
显示“日本工业区分布空白图”,让学生回答图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业中心名称,并思考回答日本工业分布在这里的原因。(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完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通过这多个版面的播放,辅之以教师的讲解,学生普遍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二、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
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教案


生物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 生物的录像.
2. 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3.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七年级下册语文《庐山云雾》教案


素质要求
热爱祖国山河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默读课文,背诵课文。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难点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文磁带)庐山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句:变幻无常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流连忘返 (三生板写)
2.指名读文逐节逐人点评
二、学习新课
学习第一自然段
1.默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什么意思。这节主要又讲了什么呢?
2.出示小黑板:
填空: 庐山的。那里有,有 ,有 ,有,尤其是 ,更给它 。
一生板填 口答交流
3.“秀丽”什么意思?与之相近的词是什么?(美丽)
读出“秀丽”这句话。
“尤其”什么意思?可以换个什么词代替?(特别)
用自己的话说说“变幻无常”的意思。
读出“尤其”这句话。
这句话主要指庐山有许多景色呢还是主要指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呢?
讨论一下;朗读体会一下 师 彩色粉笔画出主要部分
感情朗读1、2句
那么我们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呢?(书上语句回答)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的呢?总结出庐山云雾的“多 美” 板出:多 美
感情朗读3、4句,体会意境
4.小结:围绕庐山云雾的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
5.庐山的景色的确很美丽, 试用“秀丽”说话。
6.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试背诵
学习第二自然段 (重点)
1.出示小黑板:
1.这段话有3句,围绕  千姿百态 这个词来写的。
2.用 画出中心句。
3.这段话中多处运用了 比喻、拟人的手法,将庐山的云雾比作了 绒帽 、 玉带 、 大海 和天幕 。
4.这段的构段方式是总分结构。
5.将这段话分2层,用“/”标出。
2.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画出
3.齐读中心句,说说这段话围绕庐山云雾的哪个特点来写的?
板出:千姿百态
4.轻读一下课文,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
这些句子用什么方法来写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分别在哪儿的云雾,分别比作了什么?
山头、半山、山谷、山峰 —— 绒帽、玉带、大海、天幕(板出:)
简笔画 画出:绒帽、玉带 出示“云海”等图片
结合简笔画帮助理解词语:“笼罩、缠绕、弥漫、遮挡”
4.齐读第1句,分读分述句子
体会这些句子之间 “总——分” 的关系分层 师板划层次
5.小结:这段围绕中心句,具体描绘了庐山云雾在四个不同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
6.这节写得太好了,我们 感情朗读这节,体会比喻之妙。
7.学法讨论:
画中心句——怎样围绕云雾的特点来写的——感受云雾景象——体会总分关系——诵读体会庐山云雾的特点
学习第三自然段
步骤:自学读、检查理解词句、诵读、小结、过渡(重点议读怎样把特点写具体的。)
1.(同法自学)画、读分述句子、
理解:随风飘荡、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漂浮、冰山瞬息万变
2.找出体现“瞬息”的词; 找出体现“万变”的词 (注意使用不同符号)
3.检查自学:(读分句、感性理解词句、诵读这节体会瞬息万变的特点)
注意扩展:省略号 表示什么? 你想象一下还会像什么? 而且变得怎样?(很快)分层 师板划层次
过渡:正因为庐山的景色十分美丽,特别是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到那游览的人们都不想怎样啦?
齐读最后一节
哪个词语写出了游人来庐山游玩得都不想回去的?(流连忘返)
如果我们去了,肯定也会怎样?(不肯回来)。 “流连往返”造句
三、总结课文
作者带领我们去游览了庐山,领略了庐山最神奇的云雾,他怎么写的?(用总分的结构详细写出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教师指示板书)我们读了之后好像我们真的去了一趟庐山。我们祖国除了庐山这么美丽神奇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你喜爱我们的祖国吗?你们真想去庐山看一看游一游吗?那可要我们以后再去了
现在我们再去一下——
四、感情朗读
五、机动:处理学生收集的信息
联系课本后面的《望庐山瀑布》,诵读有关庐山诗句
附板书:
多、 美
千姿百态 /
10。庐山的云雾绒帽、玉带、大海、天幕 /  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轻烟—银河 白马—冰山……/

七年级下册语文《祖逖北伐》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重点字句,积累相关成语。
2、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学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诵读 + 探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鸡守信不失时,能催人奋进,故古人以“闻鸡”而激励自己,有“闻鸡起舞”“枕戈待旦”之说,讲的就是东晋范阳祖逖。祖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战火连天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晋王朝的半壁江山丧失,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而祖逖是怎样做的呢?……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范读。
2、学生自由诵读。
3、正音。
4、齐读。
5、翻译全文。
重点词句:蹴 琨 觉 曰
睿素无北伐之志
击楫而誓曰
6、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层[从“初”到“因起舞”]写祖逖少有大志,闻鸡起舞,自觉培养和锻炼自己,为日后成为一代名将打下基础。
第二层[从“及渡江”到“有如大江”]写祖逖大胆进言,力主北伐,在不被朝廷重用的困难情况下仍率部渡江,并立誓收复中原。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祖逖渡江后,招募军队准备北伐。
三、探讨:
1、祖逖是在什么情况下力主北伐的?
——〖1〗北方游牧民族纷纷侵入中原,晋王朝丧失了半壁江山。
〖2〗皇帝宗室争权夺利,自相残杀,从而使戎狄乘虚而入,屠戮中原。
〖3〗沦陷区人民已遭残害,人人想着自己奋起反抗。
2、祖逖力主北伐,这一主张得到了司马睿的支持了吗?他又是怎么做的?
——因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所以只是敷衍的态度,但祖逖即使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并身体力行,“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倾家资招募兵马,为北伐作准备。
3、祖逖后来带着他的部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从这个故事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祖逖?
——素怀大志、忧国忧民,为收复失地而大胆进言、身体力行。
四、知识归纳:
1、古汉语特殊用法
a.自相鱼肉 (名次用作动词)
b.给千人廪,布三千匹 (定语后置句)
c.言于睿曰 (倒装句)
2、成语归纳
闻鸡起舞 自相鱼肉 中流击楫 望风响应
五、拓展练习:
读岳飞词《满江红》,对比其与祖逖情感之异同?
满江红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消化和吸收”一文,希望“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消化和吸收”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