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 导航 >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2024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六年级教师制定了工作计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篇一

本学期,我注重培优补差工作,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明确了培优补差的目标,制定了培优补差措施。一学期以来,我在培优补差工作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措施地实施落实培优补差的内容,使学生能较好的得到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65人,其中

1、学困生有(9)人,这9名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都较差。

2、优等生刘红学习习惯好,自觉性强,尤其是数学解题方式方法思路很棒,可是语文习作显得不足。

二、主要措施:

l.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效的辅导。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5.对差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并安排课外作品阅读,不断提高做题和写作能力。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8.重视中等成绩学生,保持其成绩稳定和提高。

9.必要时与家长联系,协助解决差生的学习问题。

三、配合本学科教学组织的教学活动有:

1、百字竞赛。

2、反义词对子积累。

3、成语谚语收集与积累。

4、背诵古诗比赛。

四、自己进行的有效尝试有:

1、短期的有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的故事会。

2、中期的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动手实践,例如学习有关感恩教育的内容,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回到家里,为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小要有感恩之心。

3、长期的有背诵积累古诗友。

积累成语、谚语、和课内外的好词佳句。

五自己工作的特色是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活泼的教学风格、灵活的教学方法,严谨的教学态度,愿意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对学困生花的工夫多,但收效不算很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要继续做好培优助困工作。对优等生,提高他们的的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成为真正的火车头。对因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心理不健康,学习基础不好等各种原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学生,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查看全文>>>

这篇《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p59、60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单式与复式统计图的异同,并能在有纵轴、横轴的图上用复式条形表示相应的数据。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有关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以及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并分析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学校六年段共有多少人吗?其中男女生又有多少人呢?我们的班长了解了各班级总人数情况,并将了解到情况制成了以下单式条形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学生观察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二、设置悬念,认识复式条形图的重要性 1、老师说班长收集的数据还不够完整,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想一想。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很容易想到,各班人数分男女生,只统计班级总人数是不够的。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出示第二次收集的数据。追问:如果继续用一个直条表示一个班级的人数还行不行?显然仅仅用一种直条,表示两种不同的数量是不行的。 三、借助多媒体,自主学习复式条形图 1、学生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制作? 2、师借助课件展示制图过程,学生观察作图的顺序和方法,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学习体会,重点强调图例的作用。 3、师: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标题、日期、单位、横纵轴、不同的直条图、图例以及纵轴表示的单位大小等),为何选用两种颜色的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有何不同?我们把这种条形统计图叫做“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分析统计图、总结复式条形图的优势 制作条形统计图的目的是为了直观的获取信息、分析数据。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小组讨论,汇报。(各班男女生人数不同等信息)由此可以看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不但能看出各班男女生人数的多少,还便于分析和比较。 2、 看图分析 球类比赛中,在边线发球时,有单手投球,也有双手投球,根据你的经验,你认为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学生各抒己见) 出示课本59页的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

查看全文>>>

化简比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本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第8页至第9页。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圆柱体的特征,掌握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为后面学习圆锥的体积打下基础,教材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圆柱的体积这节课化的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先利用教具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 “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合作探究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在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2、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大胆猜想和验证获得新知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出示教学情境: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

想一想: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水的体积?

让学生讨论得出:把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只要量出相关数据,就能求出水的体积;倒入量筒里直接得到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圆柱形杯子里的水倒入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使形状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只要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就知道水的体积。)

出示第二情境:圆柱形的木柱子的体积是多少?用这种方法还行吗?怎么办?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带着积极的思维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产生认知的飞跃。)

探究新知: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板书课题:计算圆柱的体积)

大胆猜想:你觉得圆柱体积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圆柱的体积可能等于什么?(说说猜想依据)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猜想圆柱的体积也可能等于“底面积×高”。

(设计意图:在新知识的探索中,合理的猜测能为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起到导航和推进作用。)

验证:能否将圆柱转化为学过的立体图形?

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公式(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提供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实际、用于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难点

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应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设计:

本节课件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回顾与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练习应用、课堂小结、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 回顾与思考

1、如何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2、如何表示一个角?

第二环节 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让学生收集生活中有关三角形的图片,课上让学生举例,并观察图片.

活动目的:让学生能从生活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感受到我们生活在几何图形的世界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三环节 三角形概念的讲解

(1)你能从中找出四个不同的三角形吗?

(2)与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通过上题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边角的表示方法.并出两道习题加以练习,从练习中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项.

第四环节 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教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体积的含义。

2、经历探索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难点:

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

圆柱体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谈话引入

最近我们认识了圆柱和圆锥,还学会了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现在请看老师的这个圆柱形杯子和这个圆柱比较,谁大?这里所说的大小实际是指它们的什么?(生答)

2、提出问题:什么叫体积?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怎么算的?(生答师随之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体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圆柱体积的意义。

圆柱的体积到底是指什么?谁能举例说呢?

(二)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1、我们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跟什么有关呢?你会有怎样的猜想?(小组内说说)

2、回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

3、教具演示。

(1)取圆柱体模型。

(2)将圆柱体切成两半。

(3)分别将两半均分成若干小块。

(4)动手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三)归纳公式。

(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板书:v=sh)

三、巩固新知

1、这个杯子的底面半径为6厘米,高为1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审题。提问:你能独立完成这题吗?指名一同学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现在这个杯子装了2/3的水,装了多少水呢?

2、完成“试一试”

3、“跳一跳”:统一直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这个公式适合哪些图形?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五、布置作业

练一练1-5题。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特别是理解和积累四字词语。 2、感受袁隆平献身"水稻杂交"事业的奉献精神,以及他为了科学研究矢志不渝,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能不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 三、认读生字新词。 1、师:哪些字容易读错、容易写错,请同学们提出来。 教师提请学生注意这二个字的书写:虐、曦 注意分清这二个字的读音:焚fen 萌meng 2、根据意思说出词语: 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 十分忧愁的心情。( ) 急得心里像火在燃烧一样。( )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 历尽灾难后幸运地活下来了。( ) 各种声音都安静下来。( ) 四、小组讨论: 师:给课文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一部分:勤奋学习,立志攻坚; 第二部分:反复研究,大胆设想; 第三部分:苦苦寻觅,苍天不负; 第四部分:历尽劫难,终告成功;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摘录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3-5句。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思考: 师:国际友人是怎样评价袁隆平的?请在课文中划 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第五大贡献 二、深读课文,思考: 师:袁隆平的成功是辉煌的,是举世瞩目的,但袁隆平的成功之路又是充满艰辛的,一路走来,他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1、难度大--许多外国研究人员都放弃或中断了研究。 袁隆平知难而上。 2、时间长--整个研究历时十多年,其中单是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就化了六年之久。 袁隆平矢志不渝。 3、挫折多--"十年动乱"几乎断送了他的全部试验成果。 袁隆平坚持不懈。 师:找出课文中那些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体会,并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三、讨论交流: 袁隆平的成功经历给你什么启示?你有什么话要说? 四、给自己立一句勉励自己的成功格言。 如: 成功贵在坚持。 五、以"走近科学家"为主题,要求同学在课外搜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在班内作一个交流。

查看全文>>>

总复习(二) 第一课时 有余数除法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复习重点 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 1、有余数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及联系 总结:余数要比除数小。 2、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竖式计算 43÷7 47÷9 34÷6 (2)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应注意哪些? (二)基础练习 1、计算有余数除法时,( )必须比()小。 2、在36÷7=5……1中,被除数是36,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3、有17个羽毛球平均分给5个班,每班分得()个,还剩()个。 4、在□÷7=□……□中,余数是()。 5、括号里能填几? ( )×4<30 ()×5<32 ()×7<46 ()×9<42 6、数学书第92页1、2、3题。先独立完成,汇报评讲。 (三)拓展练习 1、有16个放木块。 (1)摆5个过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最多用()个放木块,还剩()个放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放木块,最多可以摆()个长方体,还剩下()个放木块。 2、有86个蘑菇,平均放在9个小筐里,每个小筐放几个?还剩几个蘑菇? 3、小猴子爬杆,一秒钟能爬2米,杆长15米,小猴子7分钟能爬到杆顶吗? 4、有26千克豆油,每个油桶装4千克油,这些油至少需要多少个油桶? 5、妈妈买来30个扣子,每件衣服钉7个,最多可以钉几件衣服? (四)提高练习 1、大汽车:每次可以运5吨牛肉 小汽车:每次可以运3吨牛肉 (1) 有13吨牛肉,怎样派车最合理? (2) 有14吨牛肉,怎样派车最合理? 2、32块饼干,每个小朋友分5块,还余2块,共发给几个小朋友? 3、在( )÷( )=5……7中,当除数最小时,被除数是多少? 4、请算出第22个图形和第48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 5、筐里有27个苹果,最少拿出多少个就能正好平分给7个同学? 6、还有其他的方法,使得筐里的苹果正好平分给7个同学吗? 7、有27本书,最少再添( )本就能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最少拿掉( )本就能平均分给5个人? 第二课时 万以内数的认识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复习,使学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 了解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2.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能在交际场合中对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根据书的封面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

5.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

教学准备:

叠词卡片,词语接龙所需的生字卡片,搜集的新闻报道稿等。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 读一读、想一想。

⑴自由读一读这三句话,说说写对话时要注意些什么?

⑵小结。对话的三种形式,提示语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2.再读,体会表达效果。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不同的对话形式在表达上的不同效果。

3.运用。

(1)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运用恰当的对话形式,写一两句人物的对话。

(2)交流点评。

二、词语拾趣

1. 自由读第一排范例,说说发现什么。

2. 同桌合作读,完成后面的词语接龙。

3. 教师抽读。

4. 开火车接龙。

三、互动平台

1. 自由读,说说自己从这几段话中知道了什么。

2. 指名举例说说什么叫叠词。

3. 同桌比赛:看谁知道的叠词多。

4. 举例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

(1)生动形象。

(2)富有美感和韵味。

(3)感觉亲切。

5.试着运用叠词说一两句话。

四、自主阅读园地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刘翔创造亚洲奇迹》和《亚洲飞人——刘翔》。

2. 用自己的读书符号,留下你阅读的痕迹,记下你阅读中的感悟。

3. 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悟。

(1)说说这两则新闻报道分别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倾向?

(3)说说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

五、口语交际:说出自己的见解

1. 课中联系旧知,引出话题。

从本单元的课文中,我们认识到:一场暴风雨,有的人认为是一种毁灭,可拉法埃莱·费拉里斯却认为它带来的是更加绚丽华美的景色;在多数人眼里,丝瓜是再常见不过的了,可季羡林先生却认为它是那么神奇,仿佛既有思想,又有行动;有人觉得兰花要种在花盆里,有人却觉得还是长在空谷的幽兰好;就连那小小的天窗,也会让我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来。我们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些看起来很平常的现象,很普通的事物,人们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你心中也一定有你喜欢的感兴趣的事情,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看法。想不想说出来,看看其他同学和你的想法有没有不一样?(板书课题)

2. 进行了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在整体读文的基础上,分部分读课文,概括段意,说出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读出“野兰”和“家兰”的不同特点;对比特点,说出“野兰”与“家兰”的不同格调。

3.紧扣“不敢”、“后悔”读出作者对“野兰”的敬仰,学习“以兰喻人”的写作方法,谈做人打算。

教学重点:

访兰过程中“我”的所见,“我”与父亲的对话。

教学难点:

从重点句段中读出兰的品格,明白做人道理,学习“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启发式;讲授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导入新课

1.课前热身——“君子”与“小人”之辨。

(ppt出示词语):“正人君子”、“卑鄙小人”。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学生联系实际谈生活中所见的两类人。

(ppt出示两种人的特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ppt出示君子的人生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导入新课

下面我向你们推荐四位君子。(ppt出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图片。)

揭示课题(ppt出示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

引导学生从课题产生质疑

为什么用“访”而不用“赏”?

“我”是如何访兰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打开学生话匣,认识何谓“君子”,为后文学习蓄势;质疑课题,旨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质疑问难

1.学生根据阅读要求自由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ppt出示阅读要求):边读课文边勾画出“我”随父亲进山访兰所见,找出父亲说的话,找出我说的话。

不懂的地方多读多想,可以举手提问。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

文章主要内容;所见;父亲的话;我的话。

3.分部分用不同方式读文,说出大概内容,理清线索,大胆质疑。

⑴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内容。)(ppt出示内容小结。)

学生质疑:父亲为什么愠怒?父亲为什么不再培栽野生野长的兰草?

⑵抽生读第二、第三自然段

大概内容:访兰所见美好景物。

⑶分角色读4——15自然段

大概内容:父亲同我谈兰,比较家兰和野兰的味儿。

⑷ppt出示内容小结。

4.齐读最后自然段,说出内容。(ppt出示内容)

5.理清文章思路,进一步明确文本内容。

(借助ppt显示的文章思路

查看全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

范文资讯网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2024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北师大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