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作文教案 > 导航 >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第一单元

四年级作文教案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第一单元。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要知道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也能更理解课堂知识点。那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第一单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

习作题目:

1. 会说话的——

2.. ——的话

3. 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

习作要求:

1、 学习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进行叙述。

2、 适当展开想象和联想,抓住其中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

描绘。

3、 在合理想象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简单

记叙文。

习作目的:

1、生动、具体、有条理地写好一件事。

2、捕捉事物的鲜活点,让习作内容丰富新颖、语言活泼生动。 习作课时: 四课时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1)


习作指导

习作过程: 一、 启发谈话:

有时候一句话就会改变我们的人生历程,这就是语言的力量。语言也有它独特的魅力。如:令人难忘的话、令人振奋的话、奇怪的话?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及内心活动突出为什么难忘、振奋、奇怪? 二、提出作文要求

1、 学习有顺序的、有条理地进行叙述,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 2、 抓住其中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描绘。

3、 语句要通顺、想象合理,内容丰富。 三、同桌互说、互听、互议。 四、范文欣赏 《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 《老师的话》


第二课时(2)

习作内容:

练写指导

习作过程:

一、丰富材料、抓住重点

1、激发想象的兴趣。假设对未来世界上没有了??想象。( 包含激情的语言或彩色图象) 2、打开学生的思路。

(回忆过去某人、某事、或某个特定的时间说过的具有哲理、难忘或与众不同的话。) 二、乘兴写作,体验欢愉

1、根据所思所悟,先明确你想写的题目拟定提纲,打草稿。 2、同桌互换提纲,相互说说自己的取材与大体框架,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并对别人的提纲提出修改建议。 3、按顺序选择材料,列出小标题,根据提纲独立作文。 4、启主写作,学生自由表达。 三、写完后修改要点:

(1)叙事是否完整、有条理。

(2)所写内容是否有吸引人的亮点。

(3)情节是否曲折,语言是否鲜活,联想是否合理,感受是否自然。

(各自根据要点修改润色,然后同学之间交换欣赏。)


第三课时(3)

习作内容:

讲评习作

习作过程: 一、总评 一、 讲评作文 1、 肯定优点:

本次作文,同学们 的好的作文层出不穷。有的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同学写记实作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学们的选材范围相当宽泛,形式多样,内容较具体。 2、 指出不足:

在写作中,同学应注意语言要凝练,应注意写作要有明确的中心,写完后,注意认真修 改。

二、表扬本次习作优秀者


三、重点讲评

-----的------

四、小组讲评,合作交流

1、互读互评,进行交流、修改。

2、借鉴他人的长处,来优化自己的习作。


第四课时(4)

习作内容:

修改习作,再次誊写

习作过程:

一、 仔细阅读习作及老师的评语,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优点和

不足之处,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 修改病句


修改组员之间的作文,发现病句并修改

三、自由合作欣赏习作

1、四人一组,借阅优秀习作,借鉴其写得好的方面。2、教师巡视,并深入个别组参与交流。

四、再次誊写

fwR816.COm阅读欣赏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师恩难忘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理解“师恩”一词,使学生了解启蒙老师田老师对作者的巨大影响——使他成功地走上了文学之路,感受作者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之情,激发学生敬师爱师的情感。

2.在自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练习画出自己的问题,学做批注笔记。

3.学认生字13个,学写10个,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及俗语“无心插柳柳成荫”等。

4.仿照田老师编故事学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给古诗编故事,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学习语文。

5.学写摘录笔记。

第一课时

一、 预习课文要求。

1.自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了解课文大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坐上标记,试着寻找答案。

二、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根据你预习的情况说说课题的意思。

3.引导学生思考:让作者难以忘记的老师是谁?什么事让他难忘?

三、 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全班交流,弄清课文主要写了“我”的启蒙老师田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给“我”巨大影响的事。

四、 指导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课文。

1.分小组讨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汇报本组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在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词语:

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嘎然而止、引人入胜、年近古稀、恭恭敬敬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成语造句。

5.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第七段。

质疑:田老师的故事讲得怎样?从“我”的表现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生朗读第七段,找出相应词语理解交流(入迷、恍如、发呆、惊醒)。

请生分别扮演田老师讲故事,“我”听故事,再现场景,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6.过渡:田老师编故事讲课对“我”以后有什么影响?

7.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九段。(简介“刘绍棠”,帮助学生理解。)

8.小结:说说此时你对“师恩”如何理解?如果把“恩”换成“情”、“爱”、“益”是否可以?

五、 鼓励学生选一首学过的古诗编个故事。

第二课时

一、 将自己所编的故事全班交流。

二、 再读课文,赏析课文。

1.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田老师是怎样的人?你喜欢他吗?”说出理由。

2.再读课文,小组交流。

3.小组汇报交流成果。

4.过渡:作者对田老师的态度如何?

5.生找相应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理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

6.小结:田老师用心地教导学生,对“我”有巨大的影响,“我”深深地敬爱着这位老师。

7.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三、 学写摘录笔记。

将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和句子摘录下来。注意写清文章题目、作者、书名和日期,以备查阅。

第三课时

一、 学生交流摘录情况,进行评议。

二、 比较记忆字形,巩固识字。

恍 畔 杖 描

光 伴 仗 瞄

三、 练习写生字10个。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孔子和学生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理解本课的重点词语。

3、学会写摘录笔记。

发展性目标

1、知道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2、了解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上一篇课文中,作者开头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叩拜至圣先师孔夫子像。

2、为什么要拜孔子呢?(请同学回答,并顺势引出对孔子的介绍)

3、这么伟大的一位万世之师,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如何教育学生的?答:想。

二、整体感知

1、好,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子与学生》(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点问题,有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可以在旁边写上字;自学生字。

3、请学生提问,老师将问题整理归类。

4、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请3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台下同学当评委,看他们读的对不对。

5、评论一下,引出生字的学习,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读几遍,纠正发音。

三、分析课文,解决问题

1、什么是有教无类?请同学们根据字面意思试着解释一下。老师评价后给予正确解释。从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答:2、3句。

2、什么是因材施教?请同学解释一下,老师指正。文中哪几段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答:2、3段。(从而引出对2、3段的研究)

3、请大家看一下,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答:4个。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答:颜回、子贡、子路、子张。(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4、在第二段中,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答: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

5、孔子的学生们各有各的优点,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答:不及他们。

6、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多媒体一一出示或板书缺点部分)

7、就2、3段的内容,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8、下面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三人一组,讨论交流,分别说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大家一定要根据平时的观察,实事求是的说出同学的优缺点。(讨论后,老师请3-4组同学来回答)

9、大家都敞开了心扉,说出了心里话,真好!那么知道了彼此的优点缺点,你们将会怎么做呢?答:……

10、大家的想法非常好,孔老夫子也有一些看法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出示大屏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齐读、分组读、个人读。请同学说说对本句的理解,老师点拨,使学生了解句意。再读。各自背,同位互相检查。

11、“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指什么?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答:……

12、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请大家用两个词概括。答: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13、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事先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请大家齐读第四段,找出原因。答:一……(第一句),二……(第二句)

14、孔子桃李满天下,第一点不难理解。那么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15、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答:……

16、整体回顾四、学写摘录笔记现在请同学们拿出本子来,我们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找出你们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写到本子上,如果你对有关孔子的知识感兴趣,也可以抄下来,另外,老师课上讲过的有关名句,也可以记下来。

五、作业

1、生字一个四遍,组两个词。

2、背过“三人行……”

3、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板书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走遍千山万水·第一课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 能读懂三首古诗,并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展开联想,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 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能正确书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 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 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前预习:
 1. 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 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 读熟三首诗
 2. 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 抄写生字。
 2. 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 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 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 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 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1)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2)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 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 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 释题: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 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胜:超过
3. 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 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
5. 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 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 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2 桂林山水

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 记金华双龙洞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段。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作业: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三、讨论外洞特点。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2、从刚才读的语句,可以看出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变化多端”什么意思?“颜色各异”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七、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三、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四、学生轻读课文。
五、复习生字词。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2、预习《养花》。

4 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过程与方法:
搜集资料、思考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温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温度》,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并有了一定的数感,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掌握好这一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用正负数表示相反的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上的温度,会用正负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能在具体情境当中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读写温度,难点是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谈论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负数

课的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让学生在纸条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北京和哈尔滨的温度。记录完成后,我让学生找出最简单明了的表示方法,从而揭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有趣的记数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在这一环节,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从实践活动中,认识负数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计并通过合作交流回答:1、温度计的用途?2、它由几部分组成?3、温度计上的刻度怎样排列?通过实物与投影结合来加强直观性,通过汇报结果突出教学的关键点。

(2)、实践活动: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温水和冰水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并请学生来读出度数,同时让学生用双手体会两杯水温度的差异,体验温度的高低与读数的大小的关系。

(3)、画图活动:让学生在温度计图片上画出北京和哈尔滨的刻度,并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理解温度的高低。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温度的表示方法的认识,同时深化了温度的读写,也充分体了温度的差异与读出度数的差异。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强化了教学的关键点。

三、回到生活中,理解负数

“生活中除了气温,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负数吗?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马上会联系生活说出见到的负数。通过交流,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开阔了视野,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四、在分层练习中,运用负数

为巩固知识,发展技能,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础练习,反馈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综合练习,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延伸练习,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这三个练习设计主要体现层次性,实用性,生活性,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提问:“同学们对负数还有什么疑问吗?你们还想知道有关负数的什么知识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课的教学中,我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诱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点燃智慧的火花。

我的说课完毕,请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温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温度》,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是《生活中的负数》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数的认识范畴。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的知识,并有了一定的数感,教材在编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熟悉的温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负数的学习。掌握好这一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用正负数表示相反的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计上的温度,会用正负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能在具体情境当中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经历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孩子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重点是能正确读写温度,难点是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大小。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基于以上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谈论法进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侧重关注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精心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中,感知负数

课的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一段天气预报,让学生在纸条上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北京和哈尔滨的温度。记录完成后,我让学生找出最简单明了的表示方法,从而揭示课题《生活中的负数》。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有趣的记数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在这一环节,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从实践活动中,认识负数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观察活动:学生分组观察温度计并通过合作交流回答:1、温度计的用途?2、它由几部分组成?3、温度计上的刻度怎样排列?通过实物与投影结合来加强直观性,通过汇报结果突出教学的关键点。

(2)、实践活动: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温水和冰水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情况,并请学生来读出度数,同时让学生用双手体会两杯水温度的差异,体验温度的高低与读数的大小的关系。

(3)、画图活动:让学生在温度计图片上画出北京和哈尔滨的刻度,并比较两个温度的高低。让学生从直观形象上理解温度的高低。

通过上述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温度的表示方法的认识,同时深化了温度的读写,也充分体了温度的差异与读出度数的差异。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强化了教学的关键点。

三、回到生活中,理解负数

“生活中除了气温,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负数吗?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马上会联系生活说出见到的负数。通过交流,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实用性,开阔了视野,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四、在分层练习中,运用负数

为巩固知识,发展技能,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础练习,反馈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2. 综合练习,防止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 延伸练习,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这三个练习设计主要体现层次性,实用性,生活性,让每个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提问:“同学们对负数还有什么疑问吗?你们还想知道有关负数的什么知识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课的教学中,我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提供研究素材,诱导学生观察,讨论,比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点燃智慧的火花。

我的说课完毕,请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人口普查教案


教学内容:人口普查(一)
教学目标:
1. 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 会正确读多位数,并能比较大小
教学重点:会正确读多位数。
教学难点: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汇报自己收集的较大的数据,教师板书
2.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
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祖国大陆约有1265830000人
北京市约有13820000人
香港约有七十八万人
澳门约有四十四万人
天津市约有10010000人
全国人口约为1295330000人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提问:你能读出以上城市的人口数吗?
小组讨论:1. 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2. 出示数位顺序表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一千三百八十万;六百七十八万;
四十四万;一千零一万
观察亿以内数位顺序表有什么特点
3.让学生读表格里的数
4.教师任意出几个数,让学生用分级线的方法来读
2320000 445584122 16584412136
提问:你们发现这样读数有什么好处呢
三、比较数的大小
1.比较表格内数的大小
2.你是怎样比较的
四、巩固新知。联系实际
出示挂图,
(1) 说说这些国家个各有多少人
(2) 将这些国家人口数据按大小排列顺序

板书设计:
亿级 万级 个级
……..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二)
教学目标: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能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3.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重点: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难点:会正确读、写多位数。
教学过程:
一、读、写更大的数。
1.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2. 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根据大小进行分类,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亿以内的数”的读法,并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能自己归纳读数的方法;接着与学生讨论“亿以上的数”的读法。学生在进行读数时,必须与数位顺序表结合起来,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性。同样,在写数方面,也可以分两步进行,先写“亿以内的数”,再写“亿以上的数”。
3.如果学生收集的数据中没有特殊的多位数,如“级的中间零”、“级的末尾零”等,教师可以作一些补充,也可以组织学生先讨论这些特殊数据的读写方法,然后再加以指导。
4.总结讨论。
与同学交流你是怎样读数和写数的。
二、完成试一试,体会大数的实际意义。
第7页“试一试”第1题,教师在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可以先让学生收集一些当地的有关人口数据,在此基础上,引出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以便于学生能体验到大数据的实际意义。同样,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如当地的工农业生产的产值、城区面积等,通过一些具体的、可以感受的数据,了解较大数据的意义。
第2题,组织一组组可以对比的数据,说说它们的实际意义是写数的基础。在学生写数时,安排一些学生身边可以感受的具体参照物进行比较,对学生理解较大数的意义是有很大的帮助。
三、实践练习。
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第3题,本题的练习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读数练习,接着让学生观察所读的数与哪一个数是对应的,然后用线连接起来。练习本题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从较复杂的背景中会善于观察,懂得会用排除的方法寻找对应的数。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数据安排的干扰性可以更大一些,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观察,并让他们说一说寻找对应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 万级 个级
千 百 十 亿 千 百 十 万 千 百 十 个
亿 亿 亿 万 万 万
1 2 6 5 8 3 0 0 0 0
读作: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总复习教案


总复习
1、数与代数
第1课时 小数天地(第51课时)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 课件
[复习方法] :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第2课时 方程(第52课时)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3、104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3、让学生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复习重难点] :
重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进一步了解方程的含义,并用方程表示情境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难点:
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等量关系。
[复习准备] :课件
[复习方法] : 创设情境法、练习法。
[复习过程] :
一、 用字母表示数。
课件呈现数量关系。
1、学校花圃里兰花比菊花少10盆。
(1)已知菊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盆?
(2)已知兰花有n盆,兰花有多少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 x 头
奶牛:
3倍
草牛:
20头
让学生看图说题意,提出数学问题。
二、找等量关系。
课件呈现 数量关系,要求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并描述“什么量等于什么量”。
1、 爷爷今年68岁,比小明的年龄大58岁。
2、 小芳家今年七月份用电比六月份多50千瓦时。
3、 牧场里,绵羊头数比山羊的3倍还多20.
三、解方程
2x-6.8=3.5 5x+3x=16.8
学生之间说解法。
四、列方程解决问题。
课件呈现:
两辆车一共运水70箱,第二辆车比第一辆多运12箱。
1、找等量关系,并写出关系式。
2、设未知数,列方程。
3、学生解方程,然后互相交流。
4、展示结果。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3页的第11~15题。
教后反思:

2、空间与图形
第1课时 图形世界(第53课时)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5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明确各类三角形的定义特点,理解掌握三角形边,角的特征。
[复习重难点] :
重点:
1、 进一步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2、 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明确各类三角形的定义特点,理解掌握三角形边,角的特征。
难点:
1、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三角形边,角的特征。

[复习准备] :课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模型。
[复习方法 ]:动手操作法、启发式教学法。
[复习过程 ] :
一、四边形认识。
1、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课件呈现:
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
长方形

(1) 让学生说一说各个四边形应在哪个位置。
(2) 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2、剪一剪。
(1)让学生取出梯形模型。
(2)在梯形上剪出一个三角形(剪一刀)。
(3)探索剩下的图形可能是什么形。
二、三角形的认识。
1、三角形分类。


直角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1)要求把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
(3)说一说为什么有的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时都有它。
2、三角形内角和、边的特征。
(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如何证明的?
(2)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形三边的长度关系。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5页的第1~3题。

第2课时 拍摄相片(第54课时)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6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 能正确区分拍摄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
2、 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复习重难点] :
重点:能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难点:正确区分拍摄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
[复习准备] :课件
[复习方法] :创设情境法、发挥想象法、小组交流法。
[复习过程] :
一、复习拍摄照片的顺序
1、实物投影呈现情境图。
2、让学生想象一下,随着起球的上升,看到的形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变化,并和同学交流。
3、汇报想法。
4、实物投影气球上升时不同时间的照片,并在括号里标上序号。
5、让学生说序号顺序和理由。
6、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体会。进一步理解由高到低(或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看景物时,看到的范围变化情况。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6页的第5题。
3 可能性问题(第55课时)
[复习内容] : 课本第108页的可能性问题,及相应的游戏活动。
[复习目标] :
1、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
2、能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复习重难点] :
重点: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难点:能设计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
[复习准备] :硬币、扑克牌、彩球等。
[复习方法] :游戏法、归纳法。
[复习过程] :
一、揭示复习课题
1、教师说明本节课的内容。2、板书课题。
二、知识整理
教师谈话导入,让学生回顾所学的有关可能性问题。
学生回顾、同桌交流整理可能性现象。然后全班反馈。
三、游戏活动
1、可能性的大小

教师出示教具——箱子、彩球。如:

黄球2个
红球5个


教师要当着学生的面逐一放入5个红色小球和2个黄色小球,然后把球摇匀。
提出问题:
(1)随意从箱子里,摸一个球。可能会摸到什么球?
(2)随意从箱子中摸出一个球,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较大,哪种球的可能性较小。
2、等可能性教师从箱子中取出3个红球,使箱子中剩下的红球和黄球数量一样,并摇匀。
提出问题:
(1) 随意取一个球,有几种可能?分别是什么?
(2) 随意取出一个球。是红球可能性大,还是黄球可能性大?
游戏活动。
让学生随意从箱子中摸一个球,记录颜色再放入,重复摸球20次。
试验后说发现:摸出球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教师作简要小结,并说明利用这些可能性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各种游戏规则。
最后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等可能性现象。
五、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8页的第1、2题。
1、第1题
(1)首先让学生根据游戏内容,说一说摸到每张牌的可能性大小。
(2)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3)交流设计规则。
2、第2题
(1)说一说从每一袋中摸出各种颜色球的可能性。
(2)找出摸出白球、黄球等可能的袋子。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第一单元”一文,希望“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作文教案:第一单元”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作文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