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孔孟论学习读后感400字 > 导航 >

孔孟论学习读后感400字,2024孔孟论学习读后感400字范文

孔孟论学习读后感400字

  《孔孟语录》读后感1000字   一直以来,我只知道对于孔孟之道,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然而何为其糟粕,何为其精华却不甚了了。近期细读了《孔孟语录》,方才了解“孔孟之道”的一些精华。   孔子的不为富贵违仁、从善如流、松柏后凋、身正令行、杀身成仁等思想,孟子的为民父母、推善及人、与民同忧乐、得道多助而失道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民贵君轻等思想,不但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和志士仁人的座右铭。今天仍然有很好的认识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重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思想,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大至国家的治理,没有忧患意识,缺乏战略眼光,这样的国家是难以抗御外敌的,这样的民族是难以立于世界之林的。   十七世纪末期的俄国沙皇,下令所有的贵族子弟必须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到西欧留学,源于他“生于忧患”。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满足于停留在封建农业社会,俄罗斯民族必将落后挨打,他的强制性的近乎野蛮的政策终于赢来俄罗斯帝国的兴旺。日本的“明治维新”,也出于当时统治者的危机感,他们毫不留情地镇压当时的日本农民反抗“义务教育”等一系列举措,得来的是日本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日本民族在十九、二十世纪的崛起。相反,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醉心于皇宫生活的糜烂生活,得来的却只有“安乐之死”,大清帝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任由西方列强宰割!

  今天,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也得益于党和国家的二、三代领导集体的忧患意识和战略眼光,我们韬光养晦,为的是营造和平的氛围,为中华民族的休养生息,为民族的发展强盛争取时间。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了!我国加入wto了!所有这些,都源于我们深明“生于忧患”。   小至治家以及个人成才,同样印证“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有道是“贫寒励志”,“忧患”生活可以锻炼人的毅力和志气,并使人登上成功之颠,此所谓“生于忧患”,古人“悬 查看全文>>>

我时常在学习这条道路上迷茫,不知所措;有时甚至会怀疑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读书好多好多的令自己烦恼,却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不能说为自己的父母学习,而我们也没有像周恩来那样,信誓旦旦的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毕竟我们眼中的世界还非常小。这一切一切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我许久许久。开心时,就能忘掉一切,并常勉励自己要好好学习;难过时,那噩梦般的问题紧缠着我。

我们到底读书是为了什么,到底有什么目的,让我们对学习不离不弃呢?

《培根随笔》是一本关于培根对于某些观念、问题的自己的想法和看点。里面就有一篇《轮学习》。这里面就这样说到:

读书学习是为了获得享受,培养斯文的气质,培养发展的才干。他所获得的享受,主要是表现在独处的时候;斯文的气质,主要表现在谈吐上;所发展的才干,主要表现在处理事情的决断上。因为,经验丰富的人固然能做事,也许还能洞察细节末枝,但统领全局和运筹帷幄上的才干,则只是出自那些博学的人士。

读到这儿,我不禁联想到当今的社会,只有你有学问,不愁找不到好工作;你有气质,谈吐大方,为人谦逊,人人都会尊敬你,爱戴你;你有才干,才不会被人轻视,你可以借着自己的真实才干获得自己喜欢的工作。学习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

读书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提出相反意见和进行驳斥,也不是要完全相信书中的内容,将其视为真理,也不是为了寻找谈资,而是为了在心中进行衡量和斟酌。

而我的学习却是死脑筋,十分的喜欢吹毛求疵,往往少了省查和思想,更别提什么衡量和斟酌了。而读书应该有选择地阅读。有些书应该粗读,有些书则应该细读和精读。我往往喜欢那些故事情节较重的小说,而不是被冠上名著之称的那些书籍。每当我读完小说时,则有种看了一部电影一般,毫无收获,只当看完了一篇故事。而我现在才发现我当时错的多离谱。我不应该对名著产生抵触,丝毫不愿意去阅读。我可以学学里面的有用的知识,而那些小说则可以当做休息的娱乐节目,可以安安静静的看一篇故事。

学习使人变得充实,讨论使人变得机敏,写作能够使人变得精准。

一个思维不能够集中的人,可以研究数学;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究法律案例;缺乏分析判断能力的人,他可以研习形而上学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得到改善。

这样说来我的难题解决的差不多了。这样来说学习很重要,我觉得我豁然开朗了,学习上的难题都不算什么,因为我有伟大的理想,我要获得享受,拥有斯文的气质和傲人的

查看全文>>>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自由主义思想家密尔所著的《论自由》,完成于1859年。该作品所论述的自由主要是公民自由和社会自由以及他们的权界关系。我国思想家严复把该书翻译书名为《群己权界论》。该书语句生涩很难读懂,我认真读了两遍,理出点头绪,理解感受如下:

密尔说:个人的行为只要仅涉及自身而不涉及其他人的利益,他就不必要向社会承担职责。其他人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认为有必要时,向他提出忠告、指教、劝说以致回避,这些是社会向他的行为正当的表示不喜欢或责难时所能采取的唯一举措。对于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则需要承担职责,并且在社会认为需要用这种或那种惩罚来保护它自身利益时,个人还应当承当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这就是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权线界限。

密尔首先强调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个人自由务必是出自本人本能的行动:包括一是意识的自由,良心的自由,在思想和情感方面,在实践和理论方面,在科学、道德、神学和信仰方面,在发表和表达意见方面的自由。二是自由制定个人生活计划,自由按照所喜欢的去做,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三是个人之间联合的自由。

同时,他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不仅仅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而且是人性的本质要求。这是因为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最了解自身需求和内心想要的,只有自己最了解最清楚。如果用千篇一律的一个模子和传统习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则使天下的人都变成相同的人或相似的人,个人没有了特点和棱角,丢失了独立思考的潜力,各种欲望和冲动也将失去,天才将被泯灭,社会日益同化,就会造就了碌碌无为的凡俗之辈,社会缺乏进取精神,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社会就会走向衰弱的命运。

相反,社会尊重每个人的特点和个性,个人自由的选取自己生活的方案,为了到达自己的目标,他就会使用自己的观察力去看,使用推论力和决定力去预测,使用活动力去搜集材料,使用思辨力去做决定,还要事前事后周密思考,对于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就会想法设法加以克服,以激发个性的充分发展,施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最大的利益和价值,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社会需要天才,因为天才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来源。但是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地呼吸才会发挥作用,并且天才本身就更具个性和特点。因此,社会在干涉个人自由时务必格外慎重,务必有严格的一个限度。因为那些决定在法律惩罚或者舆论支持之下大家遵守的行为准则,主要是社会的好恶,或者社会中

查看全文>>>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之后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向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

查看全文>>>
雷锋小时候,爷爷虽然租了地田,但是有病在身,加上地主逼他给钱,把他逼死了。爸爸被毒打两次,含恨死去。他妈妈和哥哥。还有弟弟接二连三地死去。

雷锋去砍柴,被那里的地主抢过斧头,在雷锋的手上砍了三刀。他当上了兵,为人们做好事,也很节约用钱。比如,袜子补了又补,不扔掉,漱口刚用了多年,也舍不得买个新的。

没汽水喝。就喝白开水,已经是知识分子了,还一直坚持学习,有帮助小汗补裤子,给田大娘东西吃,借了东西即使还雷锋既善良又诚实,帮忙干活还捐款。

许多人和雷锋一样善良,比如,孟佩杰、刘艳鹏、刘艳波、洪祖龙、李建珍这些人孝敬父母,不惹麻烦,有的还帮父母做家务,为老师服务。

妈妈常说,向雷锋学习做好事,名间流传着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其实还有一件事是帮忙推砖头,一位女广播员要写文章表扬他,雷锋就说,这是应该的,不值得表扬。他真谦虚!一手夸赞,就说没什么应该的。

雷锋还是个好老师,从来不对别人发脾气,毛泽东曾提笔写道:向雷锋同志学习可惜雷锋22岁时就已经了。离现在已经差不多50年了。大家都仍然很怀念他,学习他,喜欢他,崇敬他,感觉他很伟大,感觉人人都可以是雷锋。为大家做好事,为大家服务,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们要永远记住,雷锋,一个伟大的人民!

学习雷锋读后感400字

今天,我看了雷锋的书,心情特别沉重。知道了雷锋出生在湖南望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

雷锋的童年是苦难的童年,他没有幸福的家庭。他爷爷多年租种地主唐四滚子的十亩田,在地主,高利贷的盘剥下,还不起债,被活活地逼死了。雷锋的爸爸被日寇拉去做挑夫。由于反抗就被毒打,吐了血,含恨死去。他的哥哥得了肺结核,病越来越重,可没有钱医治就死去了。小弟弟连饿带病,也死去了,雷锋的妈妈也上吊含恨死去了。哎,真悲惨啊!学雷锋,读后感[张桓瑜]阳光三(2)班我们的足迹

解放后,雷锋加入了解放军。他助人为乐,关心老人,帮助亲人,感恩长辈,团结友爱,勤俭节约,一点一滴地为国家,为集体积累着财富。1960年11月8日,雷锋光荣地加入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最崇高的理想。雷锋的日记,深深地记在我的脑海里,他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正像人们说得那样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还有很多像雷锋那样的人,如:刘艳鹏;刘艳波;洪祖龙

雷锋是一个乐于助人,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事不留名。雷锋的精神永远闪闪发光,连伟 查看全文>>>

《矛盾论》主要运用唯物辩证法进行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和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理解以及在中国的实际应用。首先,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何为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接下来我将跟随毛主席的步伐,说出自我对《矛盾论》的认识与见解。

首先,透过阅读《矛盾论》,我认识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种不一样的宇宙观,唯物主义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认为发展是对立的统一。我的理解是透过发现矛盾,到了解矛盾,最后解决矛盾,然后进如新的发展环境,重复这一过程,得以发展。换句话说,只有发现新的矛盾才能发展,正好印证了发展是对立的统一这句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亦是如此,我们当前的生活环境与我们内心想要的生活构成矛盾,所以我们透过不断努力,来解决矛盾,我们得以发展,然后构成新的矛盾,一向循环,我们也一向得到发展。唯心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一种思想,已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我们的思想曾被这样的思想束缚数千年,那是因为我们当时不了解这个世界,运用想象的方法来解释那些我们无法掌握的未知力。此刻我们已经对世界有了一个认识,我们就应透过客观的,动态的思想来观察世界。

对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我认为对其理解相对来说较为容易,普遍性就是矛盾存在在整个世界上,所有一切的事物以及其发展都充满着矛盾,并且矛盾是一向存在的,而不是因为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的问题并未展现出来并不是说就没有矛盾,而是因为矛盾并未被激化,未展现出来其相应的效果,比如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两个人的关系在关系处理方面,如果两个人因为某件事而关系出现问题,他们没有出现争执就说两人没有矛盾。同时,矛盾又具有特殊性,当矛盾出现时,两个产生矛盾的事物皆是因为特定的关系产生矛盾,而不会与另一件不想干的事物产生矛盾。矛盾的出现具有其特殊性,也是因为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注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分析问题也应注意全面的分析问题,比如解一道具体的高数题时就应注意分析各种状况,你如说方程的成立条件,各种问题的限制等等。然而想真正发现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全面认识事物的潜力,还需要我们的继续努力,未能完全理解,但却能起到明白作用。

在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我的理解是事件的发生具有其复杂性,不可能只存在唯一的矛盾,然而我们要想真正的认识事件,务必抓住其

查看全文>>>

暑假,我读了一篇名叫《学习雷锋》的一本书,相信大家都认识他的,用一些成语来表示,那就是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生活中,也有一些像雷锋这样的人,他们在多次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来挽救多数人的性命。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在学校里,要乐于助人;在家里,我们要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学习上,要勤劳刻苦;在公共场所,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争做生活和学习上的雷锋吧!

这本书中,有许多让人感动的小故事。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才知道世上原来有这么多感人的小故事,我还记得有一个故事大概是这样的:

从前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哥哥,一个的妹妹,他们俩从小就没有父母,兄妹俩相依为命,但恶魔并没有就此放过这对兄妹,经检查,妹妹得了一种很严重的病。因为妹妹身体虚弱,必须要有足够的血才可以动手术。可哥哥没有这么多钱,所以只有一个办法献血,正当医护人员愁怎么得到和这个女孩血型相同的血时,哥哥挺身而出,医生们都惊呆了,这么小的一个孩子,才14岁,就会无私奉献。献血时,哥哥问医生:我能活到几岁?医生笑着说:100岁!那把我一半的血献给妹妹,我们各活到50岁!

这个故事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它时刻提醒着我:做人不能那么自私,要学会奉献!

查看全文>>>

  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 查看全文>>>

钱老的书中总是透露着幽默和睿智。需要用心来细细地品味文章的深层次的涵义了。因为真正的智慧不是直白,它需要细细品味,像酒一样,越品越感受到它的真实。同时也能体会到智慧的深邃。《论快乐》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智慧的文章。文中对快乐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诠释。首先说它是易逝的,再说永远快乐不但是渺茫地不能实现,并且荒谬地不能成立;接下来又向读者阐明快乐是人生存下来的催化剂;然后又说明快乐其实是精神层次上的感受;最后作者坚定地认为人生虽不快乐,但仍能乐观。这里前面的快乐意味着物质上的享受,而后面的乐观这个精神意义上的涵义才是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快乐。而这句话也是文章的主旨。掩卷沉思,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看到的、面对的、经历的、回想的大多数是拼搏时的艰辛,失败时的痛苦。而成功时的快乐则是奋斗过后的一个界碑,那只能是一瞬间的感受,进步的人在快乐瞬间过后,便会越过这个界碑,朝下一个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又将会面对艰辛和痛苦。而不求上进的人虽然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着快乐,但那也会是短暂。

钱老在文章的末尾写到,(读后感 ) 是的,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得玩笑。矛盾这个概念小而理解就是对不相容的事物的一种描述,大而解释则又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哲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它能将不管多大的问题给简而化之,用一个概念就概括了,但同时又神圣得让人不敢去触碰。由此可见,世间万物都处在矛盾之中,哲学也不例外。那与快乐相矛盾的事物是什么呢?痛苦、绝望似乎都不能很好地来概括,因为快乐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谁能给出快乐的具体概念呢?一切快乐的享受都是属于精神的。他反对将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并且认为这是最糊涂的分析,由此就递进得到了人生虽不快乐,但仍然乐观这样一个论断。这与钱老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

再想想我们,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快乐。

仔细想想,恐怕是物质上的富足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那么这些是谁的责任呢?是社会,还是我们自己呢?都有。

查看全文>>>

像快乐这一司空见惯的感情,在钱钟书的笔下也能博古通今,左右逢源。他类征连引、纵横比照,在贯通古今中外之间,挟春秋之笔意、诗话之征言、老吏之判笔、老叟之睿智,移情于谈艺,泄愤于讲史,抒怀于论世,对古今中外之世道、人心、文化,进行了一次总挖掘,升天入地,追古索今,既有神仙之乐,又有鬼魅之痛,既有暂得之快,又有永逝之苦。在文明人的生活中,既有身体的困倦,更有精神的痛苦。但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如果有人能苦中作乐,从病痛里滤出快活来,使健康的消失有种补偿,那么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大胜利。尽管这也许是自欺欺人,但也未尝不是一种智慧与洒脱。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离骚》、《史记》、《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巨著,还有其他人的丰功伟绩又何尝不是痛苦者的凄然一笑,痛苦的大树上结出的硕果呢? 轻轻松松而有意思地活着,不要指望有这种美事,人只能痛苦而有意思地活着。只要是人绝少有愿意无意思地活着,这就注定了痛苦的人生,犹如田震在《执着》中所唱:我想超越这平凡的生活,注定现在漂泊。我想,漂泊可以是暂时的,但痛苦却是一辈子。人生是痛苦的,只有意思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正视眼前的困难,并克服它,而有意思地活着! 《论快乐》是对人生哲理的深澈阐发,其高深之处吾恐难以尽解。但其对我还是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非常值得吾辈细细品味!

查看全文>>>

孔孟论学习读后感4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孔孟论学习读后感4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孔孟论学习读后感400字、初中生孔孟论学习读后感400字、高中生孔孟论学习读后感4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