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 > 导航 >

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2024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范文,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大全

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

始得西山宴游记读后感

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出了观山者的三重境界,文章含意颇深,思绪绵远,感受独特;反复玩味,启示无穷。

一、看山是山。文章开始写作者为缪人后初次在永州游山的感受。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险之处,就像初识某人,一眼看去并没什么引人注目之处。此时,作者完全沉浸在自我的抑郁之情中不能自拔-----倾壶而醉,借酒浇愁,哪会凝神静观西山呢?故而对西山是视而不见,不为所动。

峻、看山不是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作者望西山,登西山,此时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作者细观西山,这才惊呼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作者看出了西山的特立独行,孤高直耸的不同凡俗的形象,他的感受为之一变: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睦;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哪里是观山,这是作者在与西山对话,他与西山已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西山已不仅仅是一座山,而是一位思想超群,一精一神卓尔不群的高人,在指点着作者的人生理想,这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境界高出一重。作者在佩服西山的怪特的同时,欣喜不已。

三、看山还是山。作者在感受西山怪特之后,禁不住颓然就醉,他是沉浸在看山的美妙感受之中去了。在大自然中,他找到了知音,是西山让他忘记了世俗的争端,忘记了自己的被贬,忘记了生活的多难。蓦然回想,不觉惊醒,其实以前并没见到西山的真模样,到此时山虽然还是山,但这时的山已赋予了新的意蕴,已有了新的内涵。

观山则情满于山。普普通通的西山经作者挖掘出了它的美的特质,竟让观赏者激动不已。作者观山前后心态不同,感受也就不同。

查看全文>>>
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其二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其三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译文及注释】 铲去矗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让湘江水直接入湖中。巴陵浩瀚的湖水像是无尽的美酒,让我们举杯共饮,醉倒在这洞庭湖的秋色里。 1、侍郎:官职名。 2、划却:铲掉。 3、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山。 4、醉杀:醉得很厉害,醉倒。 【赏析】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像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像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 查看全文>>>

游记是古人常写的文体,而且佳作颇多,大体是通过绘声绘色的叙述游玩过程,给读者带来如同亲历般的感受。一个困难是,游历过程很难穷形尽相;读者的感受,也不甚真切。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方其搦管,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这些话有些难懂,不妨说得通俗一些:登山观海,常令人情绪飞扬。写作之前,文思泉涌;写成之后,未必满意。为什么呢?因为作者的构思可以翻新出奇,但语言的表达却很难灵巧精美,这就是所谓词不达意。记录一次完整的经历尚且如此,如果经历本身就不尽如人意,要写出有影响的游记作品,恐怕就更困难一些。王安石就曾经面对过这样的困难。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四月,33岁的王安石从舒州通判的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的时候,和朋友萧君圭、王回以及自己的两个弟弟,一起游玩了褒禅山,可是玩得很不尽兴。在游历后洞的时候,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王安石遂与之俱出了。应该说,褒禅山之游,只能算是一次半途而废的游历。把这样的经历写出来,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呢?王安石有些郁闷,所以他没有动笔。三个月之后,在这一年的七月,他写出《游褒禅山记》,这时,他已经不是在写一篇单纯的游记性的文章了,而是对如何成功在做理性的思考了。这确实有些小题大做,但这篇小题大做的文章,却成为宋代游记独出机杼的佳作,显示了王安石与众不同的情思和鞭辟入里的思辩能力。14年后,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他受诏入京,第二年,他着手变法,开始了为时15年的政治游历。不幸的是,这次政治游历也因有人反对而像当年游褒禅山一样,半途而废了。其中是否隐藏着一些宿命的玄机呢,也未可知。 笔者无意在这方面故弄玄虚,只想玩味一下王安石的行文之妙。我以为,《游褒禅山记》在写作上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两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平淡的素材,照样可以提炼出深刻的主题;而提炼主题的过程,正是提高认识,升华思想的过程。写文章的人,太需要这样一个过程了。就王安石而言,举着火把和朋友兄弟钻了半截山洞,这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非要写文章,无非是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提醒自己不该盲从他人,一句话足矣。但是这样的文章,毕竟只是一篇忏悔录,没有多少积极的意义。王安石是不会停留在这样浅层次的思考上的。他想到了什么?想到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查看全文>>>
《游叙弗伦》读后感

行动者的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没有逻辑。行动本身在逻辑看来,就是一个悖论,因为行动并不象逻辑那样整洁、干净,行动通常都是混乱的、盲目的,甚至前后相互矛盾。如果行动者一直追问为什么,如果他想通过追问为什么来获得一种确切的真理,那么他便将无法行动。

因为我们一般只能通过追问为什么获得什么不是什么,而不是最终的什么是什么,施特劳斯这样说,通过研究《游叙弗伦篇》,我们所能学到的不外乎部分的真理(partofthetruth),或用柏拉图的话说,是部分真理(apartialtruth)。当我们在进行什么是什么这种形而上的追问时,就需要理念的存在。所以施特劳斯说,苏格拉底确实给城邦引入了新的东西,而这个新的东西就是理念。可如果没有理念的存在,如果即使理念是存在的,而人又无法获知理念,那么,除了我只知道自己无知这一真理之外,其余的它也必然是部分虚妄(apartialtruth)。所以,虔敬是什么?如果有答案,那它也只能是一种形而上的,你可以像苏格拉底那样指出三种虔敬观的定义是矛盾的,把这三种对虔敬的理解归于某种意见。然而什么是意见?它其实不也是某种形而上的信仰吗?这种信仰在希腊人那里被归于神。

不过,无论虔敬是什么或是虔敬不是什么,都只体现了不同的虔敬观,虔敬不是什么与像游叙弗伦对虔敬有着其自己的不同理解一样并没有根本上的差别。而苏格拉底之所以与游叙弗伦有着不同的命运,他存在着与游叙弗伦对虔敬观上根本的冲突,那就是苏格拉底不仅要指出游叙弗伦虔敬观的矛盾之处,他似乎还在通过阐明虔敬不是什么,指出常人的虔敬观最多不过是按照祖先的习俗崇拜祖先的神祗。可什么是神?神是任意的、偶然的,所以祖先的习俗的形成本身也不过是任意的结果。所以,虔敬是什么?根本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它似乎一直在向人暗示或者说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根本就没有虔敬。所以如果有谁要追问这个问题,如果他没有一个确切的真理,那么他也不过是在用一种意见代替另一种意见。对于哲人来说,他有的就是怀疑,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最后的真理。

然而问题是,真理只是在对虔敬是什么?的追问中显现出来吗?施特劳斯说了这样一段令人警醒的话,《游叙弗伦篇》并没有给我们答案。更准确地说,也许应该是:呈现在《游叙弗伦篇》中的讨论并没有给我们答案。但任何一部柏拉图对话中的讨论,都只是对话的

查看全文>>>

游褒禅山读后感(一)

学过【游褒禅山记】,王安石的形象在我眼前久久挥之不去。作为一位文人,他有着卓越的成就;作为一个改革者,他犯下了太多不可饶恕的错误。或许提到改革,多数国人会以为是历史的进步,但王安石所缔造的新法,却永远被历史所唾弃。选鲸了错误的方向,还打着尽吾志的招牌不懈地追求,这必然会为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王安石的那番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无疑闪耀着变革的光辉。而他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谆谆教诲,亦映照着王安石阔达的胸怀。但王安石真的可以问心无愧吗?我想,后人对王安石的评价大抵是言过其实了。

玖罢【游褒禅山记】,忆及【宋史】中对他和新法的种种恶劣评价,我掩卷沉思良久。忽然我发现王安石竟是那样虚伪。

纵观王安石的变法,条条皆是对百姓的压榨甚至于是对百姓的勒索。至于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则是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神宗时,有一年天下大旱,饿殍遍地。有御史将百姓的饥苦禀明皇上,痛陈赋税之重,王安石不顾众人反对,将那位御史发配从军,并借尧舜之事鼓励皇帝以保全新法,敢问王安石,这就是您所说的天变不足畏吗?一位合格的政治家,进退荣辱,皆当有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安能为了个人的得失而忘却天下百姓,惩创正直之人?司马光掌握大权之时,尚能为王安石求得一谥号;而新一党一掌权之后,尽想对司马光等人开棺戮一尸一,由此可见王安石的狭隘自私。

以王安石的观点,新法不成,是因为他尽吾志而不能至。但在变法之前,他却三番五次拒绝朝廷任命;在罢相之后,他又多次辞职,这实在不能算是竭尽全力啊!

没有范文正公的胸襟;没有林则徐的正直;没有谭嗣同的英勇,王安石注定只是一个祸乱国家的小人,而非万民景仰的贤者。

游褒禅山读后感(二)

【游褒禅山记】中的我后来惆怅不已,未能在体力尚好、条件尚佳的情形下到达更深处,之后虽万分遗憾却也无可奈何。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也常常这样后知后觉,这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小学语文课本中【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不知到底是该听松鼠弟弟的话,过河就会被淹死,还是听老牛伯伯的话,水很浅,能顺利过河?于是回家找一妈一一妈一。一妈一一妈一巧妙地引导他:自己试一试不久行了吗?!于是小马勇敢地抬起脚,在不深不浅中轻轻松松地过了河。这印证了古时陆游说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也许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缺乏的只是我们更进一步的探

查看全文>>>

以下内容标题为“《逍遥游》读后感”,是范文资讯网为您特意收集。读书能增强我们的文化底蕴,读者们都很喜欢看作品这本书。读后感可以从众多思想中挑选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重要核心。感谢大家的阅读和支持期待大家能够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人!

《逍遥游》读后感【篇1】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我特地从图书馆找来许多相关的著作,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此外,庄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文章似乎很混乱,但它有一个中心思想

他希望人们不要一直被名利索束缚,不要迷失在世俗观念或现实功利价值观中。

文章一开头,他就描绘出一幅心灵意象:海中的「鲲」变化为「鹏」,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自在的遨游,他这段的用意为何呢?我个人觉得,大鱼在水中虽然也可说是无忧无虑、自得其乐;但是水与空气相比之下,在其中行动时的阻力显然较大,而「鲲」的庞大身躯在水中自然成为负担,因此庄子便让它跳脱水的束缚,改到空气之中,乃得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显得更为轻松自在。

这种转换正象徵著我们人生存在社会之中,便有一些外在的约束或是社会大多数人的观念所形成的压力,但是有更多的是自己给自己的烦恼,如果能够把这些都抛下,我们就会像「鲲」甩掉湿淋淋的水分,飞腾空中,获得更大的心灵自由。这让我想到:身边有不少朋友是男女同志,他们在成长过程之中,同样遭受到学校、家庭或社会所给予的大大小小的压力,因此往往都有一个忧郁灰色的青少年,但是上了大学之后,眼界渐宽,抛弃心灵中对自己的压抑与扭曲,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勇敢追求属於自己的人生。

在这篇〈逍遥游〉之中,作者也反覆辩证「有用」与「无用」的观念,惠施所说的大葫芦看似百无一用:「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但是这正是在固有认知的束缚之下所造成的思考障碍——为什麼葫芦只能拿来当水壶或剖半当水瓢?

庄子则非常有创意的提出他的看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让人恍然大悟,惠施当时可能心中一震:

「对啊,怎麼都没想到可以这样用呢?」由此可见近年来教育界所强调的「创造性的思考法」的确有其道理,而最近在电视上收视率颇佳的「生活智慧王」也是如此,在该节目之中,许多随手可得的废弃物或者小物品,经过一番巧思运用之

查看全文>>>

由于不玩lol了,而且《北京爱情故事》也看完了,所以突然间又没事干了,每天晚上浪费最多的时间就是去搜电影,搜来搜去也没几个感兴趣的。于是又想起了小说,赶紧搜索了下大概2年前看的《知北游》,结果让我惊喜的是,老天爷果真不忍心看我闲的蛋碎。。洛水大神在停更了2年后居然续更了,再翻翻洛水博客的相关文章,发现确实是洛水回来继续写了,而且还有一篇类似说明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人是有激情的,自然也就有平淡。多年丢失的东西,念兹在兹,某天突然找到了,心头石块落地的同时既会震动,也会空洞。

当初念头所急所思,真的是这个东西吗?还是它已不是它,我也不是了我?人不可能两次跨入同一条河流中,因为水在变,人也在变。。。。。。。。。。。

读后明白了,原来洛水是因情所困,所以两年前停更了。现在她当初的恋人已成他人妻,他也放下了,就回来继续写了。读后引起了小小的共鸣。。

当年看这个小说时,一点都不寂寞孤单冷的我对生活对她是那样充满激情,现在情况全变了,每天自己一个人像傻子一样不是在单位就是在家,要不就是在单位和家之间的路上,我自己都发现自己越来越闷骚了,这都是自己呆的结果,我快成鳖精了。之前想看的小说又回来了,而当时的那景那人却再也回不来了。现在这篇小说又续更了,而它也不是当年的它,因为写它的人变了,我也不是当年的我了,因为生活的河流也把我冲的变味了。呵呵,写到这我都不知道自己想具体表达什么,可能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悲凉。算了,不多说了,自己发发感慨而已是不是?谁还没个想感慨的时候,随你们说我是沧桑的褶子脸!哈哈~~话说我脸上真没褶子,我真胖了,我tm要减肥了,再不减肥,我怕哪天和妞子约会,大肚腩把妞子弹飞了,妞子起身拍拍身上的土还得说:你真够小心的,约会还随身还携带安全气囊呀。。猛然间摇摇头,我可不想出现这场景。。。所以我得减肥。呵呵,扯远了。

最后推荐下这个小说《知北游》,虽然是玄幻的,但它并不是纯粹打打杀杀的小白文,女孩也可以看,因为曾经有个女孩在我最快乐的那年和我一起看过,而且也十分喜欢。

查看全文>>>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查看全文>>>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

查看全文>>>

在鲁迅先生《朝花夕拾》这册散文集中,有一篇文章的题目确实让人觉得有点不同,那就是《琐记》。不似前几篇文章都有个明确的主题,这篇倒有点儿像形散神亦散的散文了。

《琐记》先从衍太太这一主角入手,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与和衍太太之间的故事。衍太太总是给我留了一个不好的印象的,一个似乎有了小市民的种种劣根性的妇女,但是孩子们在她那儿总能得到百般的纵容,或许更是一种不负职责。最后竟然还从衍太太口中传出先生偷偷变卖家当的谣言,此时的衍太太却愈发的不可爱了。

文章还写到了当先生不想再留在s城之时,南京求学的事,在那段做做学生的日子里,先生对于学习的处所倒有个详细的介绍,也证明了当时自己读书的态度,对于一些先进的科学读本均是喜爱的,对于一些陈古的文言,先生多是没甚印象。这也得以看出当时先生为何要倡导新文化运动。

文章就在这样一种不紧不慢的节奏中展开了。临到最后的文章末尾,鲁迅先生写到了去日本留学的事情,4个中国的留学生要去日本留学,文章的最搞笑之处便在此了:一些前年去日本留过学的前辈特意指教了关于袜和钱的经验,不成想,这些让新留学生们纷纷遵命的经验,到了日本,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和一些理想主意的存在。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文章很好地显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很好的回忆性散文。

查看全文>>>

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

书籍的阅读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600字、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800字、记游洞庭西山读后感1000字等,欢迎进行阅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