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古诗二首咏柳教案 > 导航 >

古诗二首咏柳教案,2024古诗二首咏柳教案

古诗二首咏柳教案

王维 别弟妹二首(一作卢象诗) 两妹日成长,双鬟将及人。已能持宝瑟,自解掩罗巾。 念昔别时小,未知疏与亲。今来始离恨,拭泪方殷勤。 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同居虽渐惯,见人犹未觅。 宛作越人语,殊甘水乡食。别此最为难,泪尽有馀忆。 【赏析】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查看全文>>>
李商隐 无题二首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译文及注释】 莫愁:泛指少女。典出梁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赏析】 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象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我们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吧。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 查看全文>>>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都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不由自主就抒发的赞美之情。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

(一)板题导入

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登鹳雀楼》

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

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

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

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

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

尽 更

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

(一)自学自测

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

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

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指导:

(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太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沉、消失,黄河水朝着大海滔滔奔流。

一轮落日,在连绵起伏的群山背后渐渐西沉;黄河水自远方奔腾而来,又波涛滚滚的向大海奔去。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2)学习三、四两行。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指名读三、四两行。

理解:

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思考拓展: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古诗;

2.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一、理解“人杰、鬼雄、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大意。 二、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感受项羽宁死不给大家推荐一位女英雄――李清照。(屏幕出示,师朗诵) 在我国群星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有数不胜数的杰出的文学大家。然而,这其中能够留芳千古的女性作家却廖若晨星,李清照独出群芳,是秀的一个。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诗词创作方面,她的盛名不仅可与宋朝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比肩,亦可直追前代大师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而与之齐名,跻身于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李清照写的一首小诗。 二、呼唤英雄。 1、同学们,两千多年前的楚汉战争时期,出现过一位大名鼎鼎、叱咤风云的英雄,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历有许多文人墨客写文章评述过项羽,其中最的是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李清照的。 2、请同学们把这一首绝句端端正正地临写在方格纸上。(生临写钢笔字帖,师巡回指导,两分钟内完成) 3、同学们,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读起来壮怀激烈,铿锵有力。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正音,如“为”念第二声。) 三、赞颂英雄。 1、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人杰、鬼雄) 2、你怎么理解这两个词语? (人杰:人中的豪杰、人中俊杰、了不起的人物、杰出的人、出色的人; 鬼雄:鬼中的英雄、) 3、(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成为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不管是生还是死,都要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就是项羽的本色。) 4、指名读这两句诗。(慷慨激昂,坚定有力) 5、这两句诗“惊天地,泣鬼神”,八百年来令多少男儿汗颜。请全体男孩子再来念一念这两句诗。) 6、同学们,最令人心动、最令人感慨的还是第四句诗“不肯过江东”。江东,是指江南的东部,咱们这儿就属于江东,江东是项羽的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项羽是江东的骄傲。江东的父老乡亲都盼望着项羽胜利归来。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 咱们来看一段悲壮的历史。(课件出示,学生跟读)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弟子转战中原,消灭了秦军主力,立下赦赦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学习革命先烈坚贞不屈的革命灵魂,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和甘为共产主义献身的革命精神。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成课后题目的要求。 教学重点 领会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革命烈士诗二首》是革命烈士叶挺将军和陈然同志在狱中写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他们忠心耿耿,英勇顽强,坚定机智,最后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在狱中面对死亡,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写下了动人的诗篇。这两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和誓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囚歌》。 ㈠揭题、解题: 《囚歌》是叶挺同志1942年11月21日写的。(出示《囚歌》)“囚”是什么意思?“囚歌”是什么意思?(囚,被囚禁的人。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㈡简介作者: 叶挺:广东惠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因负伤被国民党*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同年4月8日自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 ㈢录音范读。 ㈣讲读《囚歌》。 1.讲读第1节。 ①指名读第1节。划出一组对比句。(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这两句用什么和什么对比?(用“人”与“狗”、“门”与“洞”、“紧锁”与“敞开”作对比) 诗中“人”指什么样的人?“狗”又是比喻什么样的人?作者为什么把叛徒比作狗?(作者把叛徒比作狗,表现对叛徒的极度厌恶和痛恨) “门”和“狗”各自比喻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分别是什么意思?(“为人进出的门”指革命者所走的道路;“为狗爬出的洞”指出卖革命,充当可耻叛徒的投降之路) ②敌人对待革命者和叛徒各持什么态度?从诗句中哪两个词语中年看出来?(对待革命者是监禁迫害,对待叛徒是给予所谓的自由。从“紧锁”和“敞开”看出来)(板书:紧锁 敞开) 一个“紧锁”,一个“敞开”,敌人的意图是什么?从诗中找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认识“棺、叛、乾、坤、罕”,会写“囚、躯、棺、叛、逆、颠、罕”。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练、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革命者为捍卫信仰和尊严不惜牺牲的伟大精神。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教学重点:

揣摩两首诗艺术上的不同风格。

教学难点:

学习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了解他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革命战士在与敌人作斗争时被捕。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下,他们没有低头,他们用手中的笔抒写了自己的革命志趣和美好追求。今天我们就来诵读欣赏两首革命烈士的诗。

2、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囚歌》,体会创作意图

1、学生互相交流诗题的含义

师:“囚”字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2、揭题、解题

(1)师: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

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出示叶挺图片。

(2)师:大家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的斗争事迹?请向大家介绍。

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的高尚品质。

补充:叶挺是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同时指挥部队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5月,在皖中(安徽中部)主持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部队挺进皖东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初,日军进犯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他指挥军直属队顽强苦战,将敌击退。1941年1 月“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入狱,在狱中写下有名的“叶挺囚歌”。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经*中央营救,1946年3月4日获释。

说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那个战乱不休的年代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适当地补充介绍一些皖南事变的历史背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能体会叶挺将军英勇的革命壮举。

3、自由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

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2)初步解决疑难问题。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精读感悟,深入学习

1、指名读《囚歌》一至四行。引导学生体会“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2、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再指名连贯说说体会。

(“为人进出的

查看全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卖炭翁》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唐诗二首》教案

24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

查看全文>>>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第1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品析诗歌语言,发挥想象,充分联想诗歌创设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一些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的。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把握内容

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1.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朗读诗歌。具体朗读步骤如下:

①听录音,划分节奏,把握语气。

②师范读,生听读,把握读音。

③自由诵读,组内齐读。

3.朗读后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明确: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这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劝告)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希望)

目标导学二:再读诗歌,体会哲理

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哲理和表现的手法。

1.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明确: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来理解。表明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

2.面对逆境,我们就只有耐心等待,不予抗争吗?

明确:当时沙皇专制统治相当严酷,革命势力一时还不足以与之抗争,只能等待。

3.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明确:一方面,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逆境也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查看全文>>>

这篇《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咏柳》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其爱护树木,保护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  2、学会生词,理解字词,读懂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感受古诗的意韵  4、掌握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灯片,与诗歌相协调的音乐带一盒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激发兴趣。 导语: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赞美春天的诗篇,谁能背给大家听? 同学们,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咏柳》(板书) 二、解题知人,感受美 出示灯片,观察图画,说说画了什么? 解题: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介绍作者) 三、逐句解释,理解美  1、范读全诗  2、学生试读,边读边思考,提出不懂的地方  3、师生释词  4、析句 第一、二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分别表现了整棵树与树枝的什么特点?诗人看到这么细嫩的柳叶,是怎么想的?把“三月春风”比作什么?  5、请学生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赏境诵读,抒发美。  1、教师诵读,配上音乐。  2、师启发: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去朗读古读,在读中体会美。 五、小结学法 六、布置作业: ⑴抄古诗试背 ⑵选择学校中一种植物试作诗一首

简评: 课堂教学中,能运用灯片图画配乐朗读等各种形式与手段,多感官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结束时的作业布置非常好,能使学生的这一思想感情付诸于笔端,在文章中表达出来。

查看全文>>>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达了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小编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关雎》,第二课时完成《蒹葭》。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

情景导入:雎鸠啼鸣,荇菜差参。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雎(jū)鸠(jiū)窈窕(yǎotiǎo)逑(qiú)荇(xìng)

寤寐(wùmèi)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洲:水中的陆地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寤寐:指日日夜夜。芼:挑选。

(2)词类活用

①琴瑟友之(名词做动词用,做朋友,相亲相爱,亲近)

②钟鼓乐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3)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古义:捞取;今义:流出)

3.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成《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诗经》的诗体格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时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其语言生动传神。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交流点拨】第一节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节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节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急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

查看全文>>>

古诗二首咏柳教案

范文资讯网古诗二首咏柳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古诗二首咏柳教案,2024古诗二首咏柳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