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语文古诗教案 > 导航 >

语文古诗教案

根据您的建议栏目小编为您编写了一篇题为“语文古诗教案”的文章,欢迎大家参阅本文。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也是离不开老师提前备好教案课件,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教案的编写需要结合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和掌握情况。

语文古诗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本课的第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农村的田园风光和儿童捕蝶嬉戏的动人情景,表现了诗人对乡野景色和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写的一首田园诗。诗中通过描写色彩鲜明的风景,展现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烘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抒发了作者对夏季田园景物的喜爱。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我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结合关键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作为学习重点,其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诗人的情感也是学习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育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通过朗读、对话等途径,引领学生触摸文本、走进文本。因此,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阅读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做到“以读促情、以读促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由学生对农村的印象谈起,引入课题。首先拉近学生与诗词的距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我随堂检查生字词情况,指导书写。

(三)理解《宿新市徐公店》,感受意境

1.师简介作者。

2.学生诵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师引导学习一、二句。

4.小组合作学习三、四句,运用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出示情境图片,小组交流:你仿佛看到

查看全文>>>

每一位辛勤的老师,都甘充当学生进步的阶梯。教案其实是老师上课讲课的隐形帮手。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有条不紊地完成教学任务,你会写教案吗?请你阅读栏目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案》,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本节课旨在引领学生学古诗时遵循了古诗教学的基本规律,即:让学生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力求让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古诗的意境,在朗读中感悟诗意和情感。

按照新课标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内容: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叙事抒情”,学习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学古诗的三步——读正确,流畅;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内心,理解诗意,自然释放自己的情感、想象,熟读成诵。

其中,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上述的重点难点,我将主要采用下面的教学方法: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读思结合教学方法,力求通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次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他们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由于“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做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会分享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情境教学法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些生动具体的场景,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总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学习方法

在学法上,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读中感悟诗句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教师运用自己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范读、引读,营造以情动情,以声传情,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过程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

查看全文>>>

《3、英英学古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静夜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o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认识1个偏旁。 3.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你能背背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吗? 2.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文,说的是一个小朋友在家里把学到的古诗讲给奶奶听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 1.(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 “英”,是整体认读音节,又是后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读翘舌音。 2.边说边书写两个生字。 3.齐读课题。 三、初读指导 1.(出示投影片)图上有什么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小结:英英正在和奶奶说话,两人有说有应,有问有答,这叫对话。 2.学习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课文中表示说话人的名字和他所说的话之间必须用冒号(力隔开。(板书:冒号:)齐读“冒号”两遍。请你找一找,文章中说话的人是谁?她说话内容是什么? 3.我们现在再读课文就不会觉得奇怪了,我们已经看懂了对话的形式了。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小节号和生字词。 4.再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词) ①自己读读词语。 ②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英”、“静”、“层”:是读后鼻音,不读前鼻音。 “诗”:是整体认读音节s川,要读准翘舌音。 “思”:是整体认读音节si,要读准平舌音。 “首”、“照”:是翘舌音,不能读成平舌音。 “层”:是平舌音,不能读成翘舌音。 “背”:是个多音字,既可读“ ”,也可读“ ”。用这两个字音分别造句。 ③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④去掉拼音后,齐读生字词。 ⑤给生字找朋友。(即给生字组词) (2)(出示二类词语即两条绿线内的生字词) ①自读,齐读。 ②去掉拼音后再次齐读词语。 6.同学们把这些生字词带人课文读一读,把课文读正确、

查看全文>>>

这篇《小学语文古诗教案: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2分钟) 1、揭题,读题。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2、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之”的意思。 3、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理解诗意(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10分钟)  3)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5、体会诗境(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4、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6、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7、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8、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9、借助诗境,训练说写(14分钟)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

查看全文>>>

这篇《小学语文古诗教案: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  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

查看全文>>>

这篇《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梅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新选古诗《梅花》为北宋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诗句简析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付与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教学设计设计 说明:《梅花》这首诗诗意明白晓畅,参考注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诗意,故教师可把指导重点放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三、主要教学步骤: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第一、二句。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

查看全文>>>

这篇《小学语文古诗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查看全文>>>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合集”,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小学语文古诗说课稿 篇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

查看全文>>>

教师的工作是充满意义的,也是十分艰辛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离不开教案。打造一份优秀的教案,离不开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请阅读由范文资讯网编辑为你编辑的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小学语文古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重点、难点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课件播放录音。学生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整体认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访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自读时板书全诗)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无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

查看全文>>>

这篇《一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教案:春晓》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观察周围自然景物的变化。  2.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草》。 2.揭示课题。认识“晓”,读准课题。 二、简介作者和课文 1.作者:唐代诗人孟浩然。 2.以故事形式介绍古诗。大意是诗人夜读入睡,半夜被风声雨声惊醒,一会儿又睡了。直到鸟鸣声传来才发现天亮了。起身后,边听鸟鸣边吟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忽然,他想起夜里听到的风声、雨声,走到窗前,边张望边吟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此,留下了一首好诗《春晓》。 3.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读通古诗。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认识的生字,读正确。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觉、啼,再读一读这两行诗。(指名读——齐读) 2.认读三、四行中的生字:夜、雨、声、知、少(注意三个翘舌音的字),再读一读三、四行诗。(指名读——齐读) 3.连起来读一读古诗。 五、指名朗读、背诵 1.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背诵课文。(指名、分组、齐背) 六、指导写字 觉:“学”下面的的“子”换成“见”。 夜:第四笔是“竖”,不要写成“竖钩”。注意指导笔顺,提示不要漏写第七笔“点”。可与熟字“衣”比较字形的异同。 雨:仿佛隔窗观雨。里面左右各两点,上下排列,像檐下滴水。 声:上面是“士”,不是“土”。下面的最后一笔是“丿”,不是“竖弯钩”,不能写成“巴”。 知:左边是把“午”的“竖”改撇,再加一点。右边是“口”表示知道了要用口说出来。 少:上面与“小”不同,第一笔是竖,没有钩。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巩固练习 1.填空。(完成课后练习3)

查看全文>>>

语文古诗教案

范文人语文古诗教案栏目为您提供最新的语文古诗教案、2024语文古诗教案以及语文古诗教案格式与范文等相关内容。同时,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希望语文古诗教案专题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