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四年级小学语文教案 > 导航 >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四年级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需要老师把每份课件都要设计更完善。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如何才能写出好教案课件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寒食》《泊船瓜州》。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寒食是古代一个传统节日,清明前的一两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年寒食节时的长安城什么样?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查字典、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
 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泊船瓜州》
 1、回顾上首诗的学习方法。
 2、分小组学习
 3、汇报交流
 4、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在这样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你独自一人在外漂泊,心里会怎样想?(回家)带着这样的思乡之情再读。
 5、背诵
四、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州》、《寒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解释诗句。
 2、背诵《寒食》《泊船瓜州》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读题目,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3、小组自学
 4、交流汇报
(1)检查出示词语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三、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1、读了这首诗,你眼前会浮现出哪些景物?(鲜花、小路、蝴蝶、娇莺)
 2、你能结合诗句想象一下什么样吗?(学生描述)
 3、当我们自己融入这花的海洋,闻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听着悦耳的鸟鸣,你想说什么?
 4、带着对春天的热爱来读。
四、背诵练习
五、布置作业
改写《江畔独步寻花》

fwr816.cOM展读推荐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说: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师说: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问: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学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 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 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 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旧曾谙 红胜火 忆江南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六、课堂作业
1、朗读
2、背诵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 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 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德育目标: 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教学方法 :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二课时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
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如: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如: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如: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问: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你理解得真不错。
(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问: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说: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遥望:远望。)
师说: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问: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学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第三课时
忆江南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古诗与词的区别。
2、理解《忆江南》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4、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 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 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教学 过程: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 旧曾谙 红胜火 忆江南
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板书设计: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能不忆江南?
春来江水绿如蓝
六、课堂作业
1、朗读
2、背诵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教材说明
使至塞上(节选)

〔解题〕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米尔北)。开元二十五年,即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
《使至塞上》共8句,本课节选其中4句,即3、4、5、6句。原诗第1、2句是“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第7、8句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诗中直写作者奉命出使,前去慰问将士。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大沙漠上奇异壮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情赞美。
〔结构分析〕
本课节选的4句诗,在内容上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两句),写诗人出使边塞的万里行程。这是叙事,叙写出使的季节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第二部分(后两句),写大漠边塞的奇异景观。这是写景,描写大沙漠上孤烟垂直,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相辉映的景象。
〔语意理解〕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征蓬”,指随风飞动的蓬草。“归雁”,指由南方北飞回归故地的大雁。诗中借征蓬和归雁指代出使塞外的人。“汉塞”,即边塞。“胡天”,即胡地,古代将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称“胡人”,胡人居住的地方称“胡天”。两句诗表明出使的季节(南雁北归为春季)和遥远艰苦的行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大沙漠。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称“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沙漠荒凉,没有别的景观因此称“孤烟”。“直”,表现烟的劲拔、坚毅。“长河”,指黄河。大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横贯其间的黄河显得分外“长”。“落日圆”,傍晚圆圆的太阳。傍晚,在大漠看西下的落日分外浑圆。这两句贴切自然的写景,表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茫的大沙漠上,一股烽烟笔直上冲,单调而醒目,浑圆的落日与滔滔黄河交相辉映,构成凄凉壮美的景观。
〔写作特点〕
1.抓住了有代表性的事物。
作者写沙漠抓住“烟”“河”“日”三种典型事物加以刻画。刻画烟为“孤烟直”,刻画“河”与“日”为“长河落日圆”,形象地描述了大沙漠既单调,又雄浑的景物,勾勒出阔大、壮美的大沙漠中黄昏日落的景色。
2.叙事、写景、抒情交融。
前两句写作者出使,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这既是叙事,也是写景。后两句写大漠、烽烟、长河、落日,活现出一幅边塞图。读这两句诗,使人可以感受到边塞的荒凉、凄苦。然而戍边将士正在这里浴血奋战,实在可歌可泣。“烟”虽“孤”,但却“直”,大有顶天立地之感。长河落日本极平常,但作者却有独特感受。说“长河落日圆”,流露出亲切、喜悦之情,足见诗人开阔的胸襟。

宿 建 德 江

〔解题〕
这是孟浩然写的五言绝句。“宿”,住宿。“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宿建德江”,指在建德江停船宿夜。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羁旅的惆怅,对故乡的思念。
〔结构分析〕
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停船靠岸。这是叙事,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后两句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这是铺写景物,将一颗愁心融入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
〔语意理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划动船只。“泊”,停泊,使船靠岸,有停船宿夜的含意。“烟渚”,烟雾迷蒙的水中小块陆地。“日暮”,旅途又增添了新的愁思。第一句写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的小洲岛。这一句不仅点了《宿建德江》这一诗题,而且为后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写在黄昏时刻,在孤船小舟上,蓦然又出新的愁绪。第二句的“日暮”很关键,因为“日暮”,船才需“移”而停宿,江面才会水烟蒙蒙,“客”才会生出新愁。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野旷”,空旷的原野。“天低树”,远处的天比近处的树还低。“江清”,澄清的江水。“近人”,与前一个词相联,写江水清,月儿明,好像与舟中之人更接近,使人备感亲切。这两句,写诗人怀着愁心,在广袤而宁静的自然中,经求索而发现孤月竟与诗人那么亲近,于是,寂寞的愁心得到慰藉。
〔写作特点〕
1.情景相生,思与境谐。
本诗除第1句外,都是写景,写日暮之景和入夜之景。他善于将情思寄于山水之中。此刻,面对茫茫四野、悠悠江水、明月孤舟,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这如画的景色中让人体味到诗人内心的不平静。
2.恬淡孤独,淡中有味。
全诗给人以恬淡孤情之感,诗人写宿建德江,不见他人;写日暮、旷野、江水、明月,构成淡雅的情境,似乎远离世俗尘嚣。但细体味,却隐有作者奔腾的思绪:对求仕希望破灭的忧愤、对长期羁旅的寂寥、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坎坷的怅惆……
暮 江 吟
〔解题〕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写于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当时朝政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谙尽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这年7月,白居易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10月1日到杭州。
《暮江吟》通过对黄昏时分江面特有的瑰丽风光的描写,从侧面反映诗人离开昏暗的朝廷以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结构分析〕
诗人是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时段中的两组景物进行了描写。
第一组景物(前两句),夕阳落照中的江水。江面呈现的两种颜色,细波粼粼、光色凝重。
第二组(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通过对“露”和“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意境。
〔语意理解〕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残阳”快要落山的太阳。“铺”阳光贴着江面,平展延伸。“瑟瑟”,形容江水背阴处有如青绿的玉。这两句的意思是:夕阳沿地平线平铺江水中,江水一半鲜明,一半阴暗,一半红光闪耀,金波粼粼,一半呈现碧绿,有如青玉。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夜”,即夏历初三新月如钩。“真珠”,即珍珠。“弓”,弯弓。这两句的意思是: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江边的草地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抬头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绿的天幕上悬挂一张精巧的弓。
〔写作特点〕
1.抓一时一物,表浓重情思。
白居易擅长寄情于物,常常在诗中通过一时一物,在一笑一吟中自然、率直地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思。写本诗时,作者正因不满朝廷的昏暗与各派斗争而舍朝官求外任,心绪本来愁愤交织,但见到暮江美景又将愁愤一扫而光,涌起喜悦与热爱。于是,诗人将新的情思寄托于暮江美景与月夜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轻松愉快。
2.工致入画的技巧。
明人杨慎评《暮江吟》说:“诗有丰韵,言残阳铺水,半江之碧如瑟瑟之色,半江红日所映也。可谓工致入画。”盛赞白居易在本诗中写景的功力。比如,本是残阳照江面,不说“照”,却说“铺”,是因为残阳而近地平线,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多么形象!用“铺”显得平缓,写出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亲切、安闲之感。面对九月初三夜晚之景,巧设比喻:把新月比作小巧的弯弓;把岸上凝露,比为闪闪发光的珍珠。再加上暮江、月夜等景色,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恬静、秀美的氛围。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两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⑴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教师要结合时代背景,借助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反复地读,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⑵教师适当抓住重点诗句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佳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⑶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描写景物的诗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2.积累内化。
背诵三首古诗。
3.识字写字。
学生认识“旷、瑟”两个字。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4.练习。
⑴迁移练习: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境。
⑵实践活动:阅读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阅读欣赏。
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朝杰出山水田园诗人,画家。后人评论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的诗人,继杜甫之后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皎皎空中孤月轮

教材说明
〔解题〕
《皎皎空中孤月轮》是峻青写的一篇散文。峻青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人。
本文题目出自古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点明本文描写的对象是一轮很白很亮的月亮。文章用纤细秀美的文字,细腻地描写了一轮明月自大海中升腾的过程及皎月当空的情景,表达了对皎月喜爱的情思。
〔结构分析〕
本文共12个自然段,按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夜海的景色是迷人的,人们在等待观看月亮升起。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皎月升空的过程与景观。第4~6自然段写皎月初升的景观。第7自然段写皎月当空的景观。
第三部分(第8~12自然段),礼赞皎月的美好。第8自然段写大海对皎月的赞美;第9~11自然段写作者对皎月的赞美;第12自然段总写大海和人们都赞美皎月。
〔语意理解〕
“时值盛夏,那深沉、苍茫的海,对于在海滨漫步的人来说,更有无穷的魅力,它使人神往,使人遐想……”
“盛夏”,夏天最热的时候。“深沉”,沉着持重,情感不外露。“苍茫”,空远辽阔。“深沉,苍茫的海”写出大海的两个特点:大海阔大,一望无垠;大海在夏夜里默默地面对游人,给人以深沉之感。“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神往”,心里向往。“遐想”,悠远的思索或想象。文中写大海因其深沉、苍茫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人们对大海十分向往,并激发出悠远丰富的想象。这一句自成一段,承接上一段,具体写出“夜海”为什么迷人,怎样使人迷。这是第3自然段人们停下观望的原因。文章应直接写月,但这里先写海的魅力也绝非闲笔,目的是以“海”引“月”,因为是“海上升明月”,海与月是不可分离的。
“只见雄浑的天穹和苍茫的大海相交处,映出了一片微红。转瞬间,隐约有一条狭窄的暗红绸带飘浮在黛色的水中。”
“天穹”,指像半个球面似的覆盖大地的天空。“转瞬间”,即转眼之间,形容时间极短。“黛色”,青黑色。这两句写即将升出水面的月亮。海上月升别有特色,先是露出微红,表明月已临近海面,即将跃出。接着,在眨眼之间,微红变成暗红的绸带。这神奇的现象是由海水波动引起的。海水不像陆地那样静卧,而是在暗暗地涌动,且有水雾,因而使月光露出的不是白光而是暗红的光亮,月亮也被拉成带状。
“这时,她脱去了红装,又撩开了黄色的纱巾,用白玉般纯洁的笑脸迎着芸芸众生。”
“芸芸众生”,佛家语,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在这里指众多的望月的人。这句写皎月已升上天的景观。“脱去红装”,即不再是原来初升时的暗红色了。“撩开了黄色的纱巾”,此时的月也不再是金黄色。“露出白玉般纯洁的笑脸”,升上天空的月亮,没有水雾的遮拦,变得很白很亮。三个分句,描述了月亮升腾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颜色。作者以亲切的情感,用拟人的写法,把月写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尽露作者赏月、亲月、爱月的情思。
“当人类享受太阳的温暖时,她默默地存储着光亮,夜幕中她便让这些光为夜行者导航。”
这句是本文的核心所在。作者所以写月,不仅是月白而亮,不仅是月升时的奇异景观,更重要的是,作者从月联想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品格———纯洁无瑕,无私奉献。作者是抓住月与这种品格的相似点构建联想的。写月亮白天不现身,而是在“默默地存储着光亮”,所以如此,是为了“为夜行者导航”,为夜间工作、生活的人们带来光亮,使其安然无恙。
〔写作特点〕
1.情与景的融和。
文章全篇在写景。其实这景是在海边的人有目共睹的自然景观,但峻青有他独特的感受。夜来月出,色形突变,勾勒出海上升明月的动态。而对这诱人神思的景观,作者情动神驰。此时的月在作者心中不是景物而是亮丽娟秀的女孩,在变换新装,在婀娜起舞,在笑迎众生。景中饱含人的深意,以至于到文章结尾,作者已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直抒对月的赞美———对一种高尚品格的赞美。
2.富有诗意的构思。
文章在组织材料,炼字炼句,营造情境方面颇富诗意。其一,写夜幕降,月初升,月腾空,人的遐想,景物多变,起伏曲折,奇丽变幻,都围绕“眼”而展开。“为夜行者导航”“忘记梳妆”的劳作,阐明了开篇的哲理,是全文的“文眼”。其二,文章不长,却排出12段,有时仅一行一句即为一段。语言高度凝炼,字字内涵丰硕,且流畅、耐读,一些地方有诗样的韵律,如“啊,月亮,难怪大海、人们都为你歌唱”。
教学建议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日出的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象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操作要点〕
1.读书指导。
⑴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⑶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⑷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⑸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2.积累内化。
⑴抄写描写颜色的词语。
⑵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资料
〔峻青〕原名孙俊卿,中国当代作家。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人。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13岁即做童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地方抗日民主政府从事教育和群众工作。1941年写了第一篇作品。1944年后,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春,随军南下。后调《中原日报》、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1952年,调中南文艺界联合会从事专业创作。后调上海,任作协上海分会代理党组书记。1957年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1960年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集《黎明的河边》《海燕》《最后的报告》《胶东纪事》《怒涛》;长篇小说《海啸》;散文集《秋色赋》《欧行书简》。此外,还有与人合写的论文集《谈谈短篇小说的写作》。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 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 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 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 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4.日积月累: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规则: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新闻发言人"。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

第二课时

一、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来说一说。

二、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

1.习作有几个要求?哪几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三、根据观察,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

2.他的妈妈在哪里?

3.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5.……

四、根据问题自编故事。

五、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根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练习习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七、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八、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九、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作文。

第三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二、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6.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故事交流会,评选故事大王比赛。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一文,希望“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四年级小学语文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