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教案模板

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教案模板。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备好教案课件,这就要老师好好去自己教案课件了。只有提前备好教案课件,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才能有大的提升。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教案模板,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一、导入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避孕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作者简介:萧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八、十一、十二届*委员。

二、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三、学习《四渡赤水出奇兵》

㈠思考问题:

1、歌词内容包括哪两部分?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㈡品味语言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交流体会。

如“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㈢学生当堂背诵课文。

四、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描写红军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写作特点

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学唱《长征组歌》

第二教时 过雪山草地

一、检查背诵

二、讲故事、看录像

学生课后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资料,描绘精彩片段,要求同学尊重原作,尊历史真实。

教师可以利用影像资料,播放中央电视台为纪念中国*成立80周年而播出的电视连续剧《长征》,还可以收看音乐艺术片《长征组歌》。

三、朗读歌词

找出中心句:“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四、学习《过雪山草地》

探究:

1、歌词内容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2、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3、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明确:

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

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

五、小结

《过雪山草地》这首歌描写了红军战士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惊世壮举,表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六、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fwR816.cOm同步阅读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现代诗两首》教案


《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注音略)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 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灵活机动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略)
三 赏析诗歌
1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 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 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6 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反思:

八年级语文《诗词五首》教案模板


设计:张瑛

一.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 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 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 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 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 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 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 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 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 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 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 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春望》

1. 听录音,自由朗读。

2. 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 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 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 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6. 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 背诵。

三.学习《登飞来峰》

1. 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 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 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 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习《论诗》

1. 作者简介。

2. 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 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 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 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 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习)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习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 城春草木深 家书抵万金 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层 各领风骚数百年 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习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 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组歌(节选)


这篇《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组歌(节选)》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了解作者纪伯伦。
(2)学习借物抒怀的手法,训练朗诵和品读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感受散文诗的语言美,意境美,领会物体形象。
(2)品味诗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蕴涵之中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怀。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诵读、品析中积累优美的语言。
 2.难点:深透理解作者笔下海浪和雨的形象内涵。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布置:
 1.结合资料了解纪伯伦的有关情况。
 2.将“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生僻字注音,把词抄写在预习本上,注意字形并理解、记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运用阅读导言)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就感受一下下诗人纪伯伦笔下的浪和雨的形象。
二、正课
(一)文识了解
结合注释,及学生预习,了解作者纪伯论。
参考:纪·哈·纪伯论(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感知
 1.范读(放录音,或师配乐朗诵)。
 学生在听读中感受散文诗优美的语言,感知诗中描绘的形象。
 2.练读(学生参照范读,自由练习朗读)。
提示:(1)注意字音,节奏。(2)注意语调和情感。
 3.试读(学生试着朗诵,师生评价指导)
 4.理解形象
(1)学生结合初读,感知海浪和雨的形象(同桌讨论)
明确:海浪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2)从诗中找出体现这两种形象的语句并简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评价点拨。
(三)品读赏析
 1.品读
(1)请两位同学(自觉)根据自己对待的领悟,有感情朗读。(师生听读评价)
明确:有感情的读诗,一要把握常规朗读技巧。如:重音,节奏,语速等,二要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住诗的感情基调,以确立语调。
(2)配乐朗读,女声《浪之歌》音乐轻柔、舒缓。男声《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2.赏析
让学生结合品读,谈一谈这两首散文诗美在哪里。
提示:可从诗的形象,语言,修辞方式的运用等角度(生交流互谈,然后展示)。
明确:
形象美:诗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博爱者的形象,其既温柔多情,又执拗泼辣。“雨”被作者赋予了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正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语言美:这两首诗的语言都清新流畅如《浪之歌》中,写浪与海岸的相爱,描写的十分形象入情.如:“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恋爱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表达美:这两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作者想象中的海浪和雨水与自然物理相和谐,同时文中灵活地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可感。
(四)读写链接
在人的眼中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花草树木,风雨雷电,无不展现着自己的情感,结合此文的学习,请选择一种事物,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其情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之歌”为题,写一篇短小的散文诗(准备下课时语文实践活动交流)
三、小结
纪伯伦的《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诗中可随时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范文:组歌(节选)


教学目标:
 ⒈注重朗读,感受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特点,领悟其思想内涵。
 ⒉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欣赏品味中享受审美乐趣。
 ⒊模仿写作,初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感受与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素材作好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作者纪伯伦的有关资料,准备在课堂上作相关介绍。
教学内容:
 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这两首散文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这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散文诗,通过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哪位同学能对此谈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所谓“散文诗”,就是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它在抒情手法上相当随和地接近散文:不分行,具有一般分行诗所缺少的散文美,如内在的韵律,宽广的抒情层面以及在一定程度上不排除逻辑思维等。但它又毕竟是诗(或者是一种形式特别的诗)体裁较为短小,具有诗质的致密等。
我们在前面集中学习了几位中国作家的散文诗作品,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外国的散文诗作者吗?
如屠格涅夫、波德莱尔、泰戈尔(他的《飞鸟集》、《吉檀迦利》等名著已从二三十年代起影响过我国不少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金色花》。)我们还学习过高尔基的《海燕》等。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首散文诗的作者纪伯伦,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均可与以上诸位并肩。谁来对纪伯伦的有关情况作些介绍?
学生介绍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参考教师用书上的“有关资料”部分。)
二、听读,整体感知形象及作者情感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
放朗读录音或教师配乐朗颂。
2.默读思考:这两首散文诗中的“浪”和“雨”的形象各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
()的浪( )的雨
如:热情洋溢的浪 一往情深的浪 无比忠诚的浪 多情浪漫的浪 温柔善良的浪 痴情的浪 缠绵的浪 任性的浪等
滋润万物的雨 让山河欢乐的雨 让花草欢笑的雨 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 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3.“诗根情”,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那么,这两首散文诗借助“浪”和“雨”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可以参考《教师用书》中的“整体感知”部分内容。
4.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这两首散文诗,以加深对诗中形象及情感的理解。其他同学可轻声跟读。
女声配乐朗诵《浪之歌》,音乐可轻柔、舒缓一点。
男生配乐朗诵《雨之歌》,音乐可阳刚一点。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中美点
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篇认真品读,自选角度,说一句或多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
 先说《浪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再说《雨之歌》:“美在……”
 学生自由评说。
 2.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可作如下小结:
同学们赏析的内容,综合起来,有如下美点:
第一,形象之美。
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在《雨之歌》里,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第二,意蕴之美。
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而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多么令人欣喜,它是慷慨无私的奉献者和殷勤的使者。自然万物因为它的滋润而生动而美好。我们敏感的心灵常常就是在这潺潺的雨水中,被引领着去触及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记忆、梦想,以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第三,表达之美。
两首散文诗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美读,享受审美乐趣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组诗《浪之歌》或《雨之歌》中的任意一首,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媒体展示: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五、模仿,锻练自由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万物有灵,只是因为人的存在。正是因为有灵性的人的凝视,万物才显出人间的情态,有了人的聆听,雨点的敲击才构成一种乐曲。请你采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等)模仿写作一首散文诗,表现你对人生的思考。
六、布置作业
将本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抄写到摘抄本上

点评:
这是两首清丽流畅,极富浪漫与抒情的散文诗,爱与美的主旋律回荡其间,令人陶醉不已。本设计抓住这一特点,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安排教学环节:听读感知——品读欣赏——美读体验——模仿创造,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对课文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学习创造。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能使学生享受到审美乐趣,受到情感熏陶。教者“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给予学生去自主地品读探究,然后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取长补短,分享智慧成果。而教师在其中引导有方,能够激起学生解读文本,参与体验并创造的热望。整堂课的设计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长歌行-教案1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 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 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 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课后心得: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
长歌行-教案1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 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 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 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诗词五首》教案
长歌行-教案1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会读会写生字葵字。
情意目标:体会古诗中告诉我们的惜时的道理,激发努力学习做事的情感。
技能目标:体会诗句的感情,有感情地读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板书古诗两字)同学们,看到古诗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生:可能想起学过的古诗,就让其背诵;或想起学诗的方法,引导学生补充,教师板书;或问本节学哪首诗,板书课题--长歌行。
师:是呀,古诗语言凝练,有许多千古流传的名句,告诉我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如果前面没有提到,这里引出我们今天又要学习古诗了,还记得学古诗的方法吗?说自己学诗的方法,师适时板书学诗要点)
二、学习
师:请同学们各自放声读 一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生:读课文。(教师关注读的不好的学生)
师:谁愿意来读一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价他们读得怎样?
(指名几个学生读,大家评价)
师:诗中还出现了一个我觉得不好写,不好记的生字。谁来提示大家哪里容易出错?你怎么记住这个字的?(读通)
师:能把诗句读通了,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要想把诗读得更好,还得理解诗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或根据注释,或查字典,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你有哪些字句的意思不明白?
生:说不懂的字句。
师:请你和同桌议议这些字句的意思。
师:这首诗写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读懂)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的?请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交流。
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诗人由看到的景象,想到一去不复的时间。我们能通过读读出这种感受吗?老师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可以吗?
(指名有感情读诗)(悟情)
同学们,你发现了这首诗和我们学过的其它古诗的区别了吗?对,这是汉代的乐府民歌,是可以和曲而唱的,这些乐府民歌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千古流传。你们想听听吗?
配乐唱。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或是从中获得的道理;或是别的惜时名言诗句。
(根据情况出示今日歌和明日歌,选择你喜欢的背诵)(延伸)
师:同学们的收获不少,今天,我们一起学了这首诗,明白了道理,你想把这首诗送给谁?为什么?
师总结:是呀,燕子去了,会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日子,却是一去不复返的。"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希望我们少壮多努力,老大不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词的方法。
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缺乏一定的了解,给作品的整体感悟带来某种困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陶渊明的《饮酒》诗,好比我们这个旅游团观赏了陶渊明经营管理的一处田园风光,领略了它特有的风味。今天我们继续旅行来到我国文学的两座高峰--唐诗和宋词。这两座高峰郁郁葱葱,蔚然深秀,美丽的景色令游赏者目不暇接。由于时间紧,我们在这两处景观中,重点欣赏孟浩然和范仲淹,走马观花看一看李白和白居易。同学们,同意吗?
(解说:这个导语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交代了这一课的教学安排,同时引发大家的思考和想像。)
二、解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范仲淹所处的北宋时期,其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1040年到1043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扰。其间他作了《渔家傲》词数首,写边镇劳苦,今只存这一首。词中着力渲染了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将三首唐诗和一首宋词的录音听一遍,之后再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渔家傲》的录音各听一遍。然后给6分钟时间让学生读背这两首诗词,看谁背得既快又准确。(解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快速读背的兴趣,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学生一般能较快背出。)(2)教师范背这两首诗词(学生注意教师是否有背错的地方),然后与学生共背一遍。
(解说:教师作出读背的表率,既激发大家学习的兴趣,又营造一种读背诗词的氛围,师生共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注意教师是否背错,是为了使学生听得更认真。)
(3)补充注释。
涵虚:指水映天空。
济:渡过。
端居:闲居不仕。
耻:有愧于。
坐观:旁观。
徒有:空有、白白地有。
(4)让学生再结合这两首词的有关注释进行诵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5)打出课件D、E,让学生的理解与认识跟课件展示的画面相对照,看看在理解上有何不同,有什么新的认识。
2.课文研讨
(1)孟诗的三、四两句是写什么?
明确: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
(2)如何理解最后四句的诗意?
明确:最后四句由前面的写景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作者面对广袤的湖水而触发之想。其实这是对自己现状的一个比喻:我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被录用进入士大夫之列却没人接引,这正如要渡过湖去却无舟船一样。为了不失自己的身份,推说自己闲居不仕是有愧于当今的圣明天子的。最后两句揭出了自己目前的感受:旁观别人垂钓,空有一番期望得到鱼的心情。言下之意是:我也很希望做一个垂钓者,希望张九龄能给我解决渔具,以实现获鱼的心愿。最后两句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门径。
(3)如何评价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干谒诗是不大容易写好的,它往往会写得低三下四,露出寒气相。这首干谒诗却写得得体,有分寸,不失身份,委婉含蓄又表达充分。在写洞庭湖的广阔浩大之后,巧妙化用《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一古语,翻出新意,实属难得。
【板书设计】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越多越好]
一、 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 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 简介: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 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分组比赛交流]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 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 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 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 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 讨论: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 创造性的赏析上阕:[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①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 "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2、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同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也是张力很强,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有古诗,有乐府诗,有七言绝句,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2、 转入《采薇》的学习,先范读,再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3、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4、 理解诗的意境,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2、 范读《十五从军征》,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样描写士兵,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2、 学生诵读这首诗,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2、 让学生朗读此诗,并讲述诗的大意。3、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点拨:形象(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 认真读诗,体会诗的形象性。2、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这时去为友人送别,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3、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一、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3、 范读《清平乐》,注意读准字音。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记录2、 听教师介绍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二、 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背景知识介绍(1、)散曲知识介绍(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2、 要学生诵读课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理清文意,体会作者感情。3、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 仔细听,了解相关知识,作好记录。2、 诵读课文,理清文意,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3、 积极进行讨论,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三、 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借托对喇叭的嘲讽,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四、 练习设计
1、 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教学探讨与反思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教案模板”一文,希望“八年级语文《长征组歌》两首教案模板”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