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中国史学史纲读后感 > 导航 >

中国史学史纲读后感,2024中国史学史纲读后感范文,中国史学史纲读后感大全

中国史学史纲读后感

剑桥中国史读后感范文一

剑桥中国史是一部最合外国人心意的中国史。

这就是我读后的感觉,简单的说,这部书中蕴含着外国人,具体地说就是西方国家(即欧美列强)对中国的期待,这可以概括成顺从、分裂、虚弱和全盘西化。

尤其在中华民国这一篇中,这种期待后的失望之情跃然纸上。

在抗战的篇章中,片面地写道共产党的军队从未参加过一次正面战场的会战,而对毛泽东关于深入敌后的战略方针也嗤之以鼻,认为除了造成国共两党的摩擦以外,没有丝毫作用。可文中令人费解和矛盾的是,多次写道因不满负责中国战区的美军军官与中国共产党的亲密举动以及对共产党军队抱有好感和同情而先后撤换了史迪威和陈纳德,对于参与与共产党军队商讨与美军联合作战的军官们也全部调离,文中还指出在下级军官中弥漫的这种对共产党军队的好感直到赫尔利的到来才逐渐得以控制和纠正。可是我们知道,无论是史迪威还是陈纳德又或是那些在中国战区工作的美军军官们,他们都是纯粹的军人,如果共产党军队没有在中国战区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共产党军队没有积极地参与抗战,他们又怎么会对这些当时不被中国政府乃至世界认可的泥腿子军队怀有好感,又怎么会对他们艰苦而又无助的处境抱以同情,又怎么会对抛开国民党政府直接与共产党军队联合作战这一计划兴趣浓厚,把以上这些单单解释为是对共产党游击队对部分美军落难飞行员营救和保护的回报是不负责任的和不公正的。

在解放战争一篇中,此书更是一反常态地坚定支持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而称共产党提出的多党联合政府是权宜之计是不可接受的,是挑起内战的导火索(一党专政是迄今为止西方世界对我国诟病最多的地方)。对于民众对解放军的支持和对国军的背弃则简单地归结为国民党基层官员的腐败而引起了民众对政府的恨。在三大战役的描述中,作者恨铁不成钢地痛骂杜聿明、卫立煌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无能,似乎在抗战篇中对这些黄埔英雄们的溢美之词没存在过。辽沈战役中民众自发地破坏铁路的行为被称为泄愤,淮海战役中250万民工为解放军支前与国民党孤家寡人的对比被归结为国民党缺乏后勤管理人才,至此一幅煮熟了的鸭子的形象已清晰地浮现在我面前。

如果说此前的种种描述还只是体现了作者的无奈和极度失望的话,那么在此书的末尾,作者则甩开了那最后一点矜持,彻底撕去了史学家的面具,公然赤裸裸地说,中国人民应该抛弃固有的国家统一观,像欧洲那样分裂成几十个国家,才能走向繁荣。

真乃一派胡言!

在我看过这部书

查看全文>>>

史学读后感范文一

《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

当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随手翻了翻,没有吸引到我,感觉有点枯燥,《史学方法论》的读后感。当开始读后,发现印证了我的第一个感觉,很无聊,又有点看不懂。那时我正在看历史是科学还是艺术之争。没有太多的感触,就这样看着。后来在读书会时我也向老师提出了我的感想,老师说这一定不是书不好,一定是你还没看懂,还没明白这本书要告诉你什么,当你读懂时,就知道了这本书的魅力。

果然老师的话是对的,努力看下去,越看到后面越有感触,让我情不自禁又回过去细细地读了前部分。

史学方法是训练史学家的一门学问。杰出的史学家,可能是天纵的,道地的史学家则是训练出来的。在历史洪流中,史学方法是一门真实的学问,一定要在史学发展既久、史书大量盈积之后,才能出现。而写一部理想的史学方法,一定要有一个世界史学的基础,最低限度要兼通中西史学。要客观的看待各国、各民族的史学,不要存在偏见,要取其长而去其短。

什么是历史?记得刚进入历史系,老师就问过我们。当时的第一感觉是好简单的问题,历史就是突然有回答不上来,想了想就说是过去的就是历史。已经记不清当时老师给我们的对历史的定义。这本书中杜维运先生告诉我们历史是由所谓历史事件及历史学家两部分组成的,缺一不可。历史事件、历史学家就成了《史学方法论》所关注的两个主要对象。

对历史事实的选择、考证和描述是有方法的,本书的前一部分就对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史学家在治史要综合应用归纳方法、比较方法、综合方法和分析方法。要了解这些方法的利弊,合理利用,不能把其中一种认为有用,就当成是万能的。在史料的考证上要注意史料的不同分类和考证的方法。文史不分家。描述历史就离不开写作,但史学的写作与文学又不同,在本书中作者详细地历史文章的特性、风格及写作方法、注意点。

接下去作者比较了中西史学,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来比较了中西的史学。西方以欧洲史为其多数时候的唯一,并视为人类历史的核心,且常认为其它地方是没有历史的;中国近代史学虽不如西方澎礴,但在《史记》中就已知将历史推至历史学家所知的一切地域。何不算得是一种领先。史学的发展有赖历史学家的眼界、心胸的不断扩展。治史为信史实不易,许多时候也不是历史学家可以做得了主的。

最后介绍了史学家的素养、历史的境界。这让我记起在一次课堂上,一位老师对我们说的历史并不是谁都可以教的,不懂历史的人以为历史很简单谁都可以教,只

查看全文>>>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读后感

终于把这套书细细读完了。

我最早关注【伦敦新闻画报】是因为里面的很多木刻版画和石印版画是以照片为摹本的,这和中国早期摄影史息息相关,是我研究的方向,后来发现,除了图像,文字也很值得深读,最后还选一部分该画报中和中国有关的部分翻译出版了【近代中国的反光镜】。

这次拿到沈泓老师翻译的这套【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很兴奋,因为我一直很敬佩沈泓老师,他之前出版过的几本书对我都有很大帮助,而且我知道这套书的工作他已经做了很多年,终于到出成果的时候了。从马可波罗起世界就在观察中国了解中国,探险家、商人和使臣们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带回国内并传播出去,其中比较知名的有荷兰使一团一的纽霍夫、英国使一团一的威廉亚历山大等等,反观中国,愿意去了解世界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现在去翻看当时世界怎么观看我们或者说看到了我们的什么,多少有助于现在的我们去了解过去的中国。特别是,如果把时间线拉长,从明末到现在,从荷兰东印救公司使一团一到现在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应该可以发现他们对中国了解的变化和态度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这部分内容应该会很有趣,或者值得思考。当时西方的对中国的新闻报道虽然有不准确、臆测或扭曲的地方,不能严谨到作为正史,但毕竟提一供了另外一个可以审视或佐证正史的视角,我想,这可能也是这套书被定名遗忘在西方的中国史的原因。

最后,我还是一贯讨厌地说些负面话。我对图像的质量比较敏一感,这些早期画报原作中的插图很一精一美,有些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品,但毕竟原作的获得不容易,所以书中图像的质量不太符合我的标准;此外,书中还有些没能避免的小错,比如上卷中p219和p223的配图一样,但图说不一样。无论如何,瑕不掩瑜,这是一套值得珍藏的好书,里面有作者和编辑的辛苦付出,我更期待他们后续将推出的1873年以后的部分。

查看全文>>>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范文一

历史是酷的,人却是浅薄的。读完柏杨的旧作《中国人史纲》后,脑海里随即出现了这句话。爱之深,责之切作为柏杨的写作宗旨,在此书中也得到了贯彻,尽管批评的是不太令人敏感的史观。历史,并非是繁华似锦,它事实上是如此残酷,战争与暴政把它涂抹得血迹斑斑,这血迹又遮挡了后人的眼睛,让人在穿越重重历史迷雾后却开始膜拜狰狞的暴徒。原来颠倒众生的,不仅是倾国倾城的美人。

也许很多人也都无法理解,为何明史会把朱元璋这个疑心重重,杀人无数的暴君描述成一个仁慈的圣祖?为何后人会向项羽这个将国都一炬焚之,以显示自己盖世武功的莽汉致敬?而同样是因焚烧罗马城而成名的尼罗却遗臭万年,相比之下的差别,实在无法形容。人们不该随意责怪焚书坑儒的始皇嬴政,那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书,是由于儒生们在当时大力倡议分封皇室子孙,这种疑似夺权的行为自然让始皇恼怒,随后李斯的乘机进谗言,说什么百家俱为邪说,才导致了惨剧的发生。坑儒,则是由于方士卢生等人为始皇寻仙不得,便诽谤皇帝后一走了之,使始皇在盛怒之下坑杀相关人等,而其中恰恰是儒生居多。所谓三人成虎,千百年来,儒生们出于报复心理而孜孜不倦地给始皇抹黑,终于成功地把嬴政变成了恶毒的大妖怪。我倒觉得,相对于项羽,嬴政更值得尊崇。

京剧中的红脸关云长,白脸曹操都只能当作文艺形象来观赏,万不可与其真实历史形象混淆,正如《三国演义》不能代表史实一样。可惜现在大多数人的双眼都被强行或自愿地戴上了有色眼镜。迷茫的世界中,怎能浮现出一个真实历史!

和科学一样,读史,让我们更接近世界的真实。其实,人应该习惯于接受事物的原貌,无论它是美是丑,是善或是恶。我总坚信,真正的完美,总是包含了残缺于其中。是否能拥有,就看人是否能包容。

《中国人史纲》读后感范文二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中国人必读的书的话,那就应该是这套《中国人史纲》题记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而又线索明晰的史书,从我国的神话时代说起,直至20世纪结束,柏杨历经了十年监狱的艰辛,作者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历来写作此书,于是此书有: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赞誉。自有深刻和独到之处。

《中国人史纲》之所以定格为中国人就在于作者的立场是人民的,他是从人民的立场来梳理华夏几千年的历史的,在中国的三个黄金时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于是作者对此称赞不已,而对历史上的动乱年代和大黑暗时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则对

查看全文>>>

一党一史国史读后感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的车轮总是不停地向前转动,无关兴衰成败,更无关世事人情。转眼间,中国共产一党一已经走过了92年的光辉历程,我们的伟大祖国也将迎来其64岁的生日。回首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是在新民一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之中,都既有波澜起伏、大一浪一淘沙的壮阔之景,也有止步彷徨、陷于泥沼的困顿之象。然而,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无论是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还是误入歧途的反面警示,都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进而知兴替、明是非,为走好未来之路,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

当今的中国,犹如一艘傲然驶于苍茫海上的复兴之舰,在暗流涌动、暗礁密布的改革深水区,新问题、新困难势必会层出不穷。然而,仔细研读一党一和国家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新老问题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的新问题是老问题的延续与发展,有的则是多个相关老问题的聚集与发酵,即便出现的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全新问题,其本质上也终究不会脱离我们促进一党一和国家和谐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出发点。因此,新形势下,重温一党一史国史,无疑对于提高一党一员干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增强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自觉一性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改革发展而言,用好一党一史国史这个利器法宝就要求我们吸取历史上成败兴衰的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并结合实际提高运用规律指导当下工作的素质能力。既要以史为鉴知不足,通过重温一党一史国史中熠熠生辉、可圈可点的成功经验,比照并发现当前工作中做得不到位、不合理的地方,明确不足之处,做到心中有数;又要以史为鉴避危险,敢于正视并认真反思一党一史国史中我们曾经出现的失误与不足,做到深入剖析,深入理解,并能举一反三,以此有效避免在当前工作中上演历史的悲剧;还要以史为鉴正衣冠,在学习掌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将其积极融入当前改革发展的现实背景之下,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提高应对改革发展中新问题、新矛盾的能力。

史乃今之鉴,今为史之延。一党一史国史本就具有动一态发展、不断向前的特点。低头看看我们当前所走的道路,无论是依规照律保稳定的平道坦途,还是摸一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路,终究都会在历史车轮的转动下,碾压出清晰明了的条条辙痕,成为明日中国发展的借鉴之处。而究竟是明鉴还是昏鉴,终将

查看全文>>>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跟我们之前读过的《中国史纲要》有一点相似,但二者的侧重点完全不在一个地方,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中国史纲要》着重讲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包括这一时期的衣食住行;而《国史大纲》则更为严肃,围绕一朝政治,兴起灭亡。

另外,作者的文风也截然不同,《中国史纲要》的作者翦伯赞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个时期有代表的地方都会自然地提及,并配以实例和自己的讲述,像一本历史故事一样;而《国史大纲》完成于抗战年代,所以书中字字透露出了作者钱穆的忧患情绪,他像一个历史的诉说者,把最主干的部分立在那里,用迫切的话语唤醒人们去改变,更加醒目,更加清晰。

例如书中有一段钱穆痛切警示国人的话语:国人懒于探寻国史真谛,而勇于依据他人之说,因而肆意破坏,轻言改革,则自食其恶果。他反复强调中西文化演进不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历史来套用中国历史,必须肯定不同国家民族之间文化的特殊性、差异性,以及文化价值的相对性。读到这里仿佛感觉到,这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本政治书了。读它的收获不在于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概况和特点,对问题的分析、对精神的培养、对当今的警示恐怕是我们从中可以得到的更大收获。

有人说近现代史有许多大家,但要真想读,就读钱穆。这句话我很赞同,虽说之前也看过《中国史纲要》,虽然同是中国通史,但带给我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同样是关于历史的介绍,从钱穆的介绍中,我们除去历史,还能得到更多关于哲学、政治、价值之类的东西,他是一个真正关注学术的人,真正学养深厚,融会贯通,他把对中华民族的热忱记录于纸背,用历史作为嘴巴,讲出心底的感情,讲明未来的政治。

价值决定人生,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人生。钱穆的价值观决定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学术深厚,态度也端正,只有学品人品都值得夸赞的人才可以称作大家,在我心中,钱穆是这样的一位大家,我读他的思想,渴望从中获取一丝的领悟,渴望受到他一丝的影响。

查看全文>>>

史学著作读后感范文一

八史过后,中国史学彻底恢复元气,从修史活动中培养了不少具有实力的创新人物,刘知几可谓他们当中特立独行的一个。

刘知几和前面的历史家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他是私人身份撰史学批评。论私人身份,司马迁算第一个,但他到底做着中书令;整本史学批评,在《文心雕龙》中偶尔一现,仅仅片言只语,淹没在一片文学批评的汪洋大海中。集两个方面于一身者,在中唐时期,非刘知几莫属。因为私人撰述,意味着压力倍增,必须自己独力承担寻找材料、雕版刊行,及写书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相应开销。幸而材料方面不用担心,刘氏在辞职专门写书之前,多次入阁担任史官,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机密的内部档案,也是拜担任史官的经历所赐,他深深体会到中唐时史馆内部十羊九牧的混乱局面。《史学史》倒没有具体分析造成混乱的深层原因,联系到当时武皇夺权,中经中宗反复废立,最后才折腾到玄宗继承大统,人事频繁变动,朝野上下都忙于搞政治斗争,大家没有时间去料理史馆的管理。结果太宗时代传下来的制度没有得到足够的维护,史馆的人员规模越来越臃肿,恰像当今的行政机关。记得很久以前,我偷看母亲的《行政法》教材,末尾结语大概是说,我国的行政机关总会隔数十年人员翻倍,就陷入精简臃肿再精简的怪圈,两相对比,岂止巧合,不是很值得深思?

刘知几的性格比较耿直,却懂得官场道理。以他出身官宦世家的背景,自然晓得只要在朝一日,就必须按照上级指示行事,因此,他概叹头白可期,而汗青无日,转身回家搞学术去。难道他的行动象征学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与政治之间要保持距离吗?

但也不必讳言地说,刘知几的性格里蕴含着极大的理想主义者成分,且看他在着名的传世作品《史通》里提到如何成为合格的史学家标准可知。所谓三才论,既需要勤奋学习,又不失驾驭史料文献的天赋,才学兼备之余,还拥有过人的胆识和器局,超越时代的局限。按这个标准,其实刘氏自己也未能达标。《史通》的自叙篇章,也有庸俗地吹嘘自己家世和郡望的词眼,证明他也沾染了当时门阀旧风气。毕竟这些缺陷,是白璧微瑕,无改刘氏《史通》的独创性,及时总结编撰史书的成败得失,可以说第一本史学界的理论教科书。

很快安史之乱来了,从太宗时代辛辛苦苦积累下来的社会财富,遭到极大破坏,剩下只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晚唐。史学不再着眼于纯理论,政治气候的转变,要求它发挥经世致用的功能。

于是,杜佑和他的《通典》稳稳地接过刘知几的班。当时唐朝已经无复太宗年代

查看全文>>>

史学名著读后感范文一

《中国史学名著》读后感

这本书是1970年前后,钱穆在台湾为历史专业博士生讲课的讲义。我主要是利用每天上下班坐地铁的时间来读的。每天乘坐一号线,来回各25分钟。上班路上基本都有座,下班路上大多站一半、坐一半。看到今天大约花了2个礼拜,全书已经看完了9成。

从前看钱穆的《国史大纲》,就感觉他喜欢把中国的事情,尽往好处说,只看好的方面。今天早上在地铁里看到这本讲义里有他一段感慨的话,是这样说的:

曾有人对我说,你的书中只多讲中国好处,不多讲中国坏处。我说,你们大家尽在那里讲中国坏处,我不得不来多讲一点中国的好处。而且中国坏处在我书里不是没有,治乱兴亡我都讲,不只讲治不讲乱,只讲兴不讲亡。但在你看来,好像我都是在讲中国的好处。但请问,我们在汉、在唐、在宋明、在清,各有一段治平极盛的时候,这些处,我们该不该讲几句呢?我们的历史,直从上古下来,四、五千年一贯直下,到今未断,这些处又该不该讲几句呢?今天我们的毛病,在乎再不肯讲自己好处,只讲自己坏处。我请问:我们中国人太坏了,又怎么在此世界做人呢?今天诸位一出口就是美国好、中国坏,我要向诸位讲一句:美国并非全部坏,中国并非全部好。若说我平生讲话,多讲了中国的好处,也只是因病立方,通其变使不倦。否则尽是说美国好,中国坏,哪个不知,还要我讲吗?

看到这里,我不禁开怀一笑。平生读书,读到击节叫好的不少,读到拍案而起也有,读到开怀一笑的,仅此一例。开怀之余,回顾这段时间看的一些书,不免有些感想。

自清末中国大门被列强打开以来,许多守旧分子依然故步自封,看不起西方文化。即使到了不得不学习西方的时候,用得也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半吊子的方法。但要知道,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当时仅凭中学为体却是救不了中国的。于是一批提倡新文化的学者开始鼓吹西方文化,要把西方的思想体系推介到中国来。很多人开始认识到所谓一体一用的道理--仅通中学之体,是无法致西学之用的。西方思想来到中国,必然同传统文化之间产生矛盾。中西文化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和而不同,各自通各自的经,致各自的用。但这种状态只有在十分温和适宜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新文化运动者开眼看世界,并多有留学经历,他们所经受的文化冲击之强烈可想而之。等他们回到中国,满眼只见暮气陈腐、民智愚昧、国家危在旦夕,其所受的反文化冲击之强,恐怕更是文化冲击的几倍。这教他们又怎能不把一切都归咎于

查看全文>>>

有人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它是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共产党执政基业的保障,党员要充分地剖析自己的思想,从思想深入坚定对共产主义的追求。理想与信念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呢?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镇干部学好新中国史坚定理想信念感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镇干部学好新中国史坚定理想信念感悟(篇一)

一、在思想上:

工作以来一直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热爱祖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团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积极主动的参加团支部及公司所组织的团员活动,思想上要求进步,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重视理论的学习,也有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还是存在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

1、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存在实用主义,要用什么才去学什么,与工作关系密切的才学,与工作关系不大的少学。学习停留一般化,没有带头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缺乏同公司同事们进行理论学习交流活动的开展。学习专题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不分层次,一般通读多,重点精读少,做读书笔记更少。对理论的钻研不深入。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学用脱节,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指导工作、提高工作水平。

2、理想信念有所淡化。对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学习理解不深刻,理想信念相对淡化。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强,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对社会上存在的“共产主义渺茫论;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以及资产阶段腐朽思想批判不够,抵制不力。

二、在工作上:

参加工作以后,严格的遵守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作为公司综合部的成员,积极主动的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一切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

1、业务知识不足。我们公司是一个卫生除害处理公司,我在公司虽然身处综合部,平时都是跟文件打交道,但是由于所处行业的专业性与我在学校时所学的东西完全没有关联,还是给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现在我虽然还在进修会计本科,但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业务知识,尽管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具备的业务水平还远远不够,但是我还是要坚持学习。

2、工作方法还不成熟。一是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

查看全文>>>

读历史学成语读后感(一)

寒假里,我读了一遍【读历史学成语】这本书,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本书里有很多我从来没见过答的字,也有很多很多没见过的成语。书中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成语小故事编成了世代流传的中国历史,让我更了解中国历史。

玖了【从容不迫】让我明白平时做作业或者考试时要镇定沉着,不慌张。读了【一鼓作气】让我明白不要做拖拉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完成,有质有量。然而当我看了【披荆斩棘】,更是明白遇到困难,不畏惧,只要认真克服困难,就一定能成功的。

通过假期看的几本课外书籍,真的很受益良多,特别是【读历史学成语】,我要以历史为例,学习古人的智慧,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读历史学成语读后感(二)

我这几天阅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读历史学成语】,这本书上有许多生僻字,我就查字典认读、理解成语后面的背景和来历。自己觉得很有收获,在星期六上完日语课后,爸爸一妈一一妈一带我出去吃饭,我和爸爸一妈一一妈一一边吃饭,一边开始了有意思的历史、成语讨论:

爸爸,我看到书上有个成语千金买笑,这个成语讲的是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她非常美却不一爱一笑,周幽王非常苦恼。虢石父建议周幽王点燃烽火戏一弄诸侯来搏褒姒一笑,周幽王就听信了这个话。烽火点燃时,诸侯纷纷带兵跑来救援,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狼狈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周幽王大喜,经常点燃烽火来戏一弄诸侯。因为他把军令当儿戏,拿国家安危开玩笑,失信于民,最后就亡国了。爸爸吃惊地看着我说:菲菲竟然能把成语讲得这么清楚呀!一妈一一妈一说:你真棒!一妈一一妈一知道烽火戏诸侯,却不知道这后面的历史故事呢!一妈一一妈一接着说:没有原则的溺一爱一娇惯,属于是非不分;有句俗话娇子如杀子,你成长中有错误就要及时指出,否则百害无一利。我笑着叫道:老一妈一!你真是什么时候都不忘说教呀!

我又对爸爸说:爸爸,我觉得姜子牙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钓鱼用直钩子而且没有鱼饵,这叫愿者上钩;另外他的妻子马氏在他落魄时嫌他穷、嫌他没出息,离开了他,当姜子牙受到重用时,她又苦苦纠缠想回来。姜子牙把水壶里的水泼到地上,让马氏收起来就允许她回来。可是马氏趴到地上只捧起一堆泥浆,这叫覆水难收。

你真棒!讲的很详细呢!爸爸一妈一一妈一一起夸我。

爸爸,我们中国朝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从秦朝还是唐朝?我知道唐、宋、元、明、清呢!我又问道。

宝贝儿,你刚才讲的周幽王是周

查看全文>>>

中国史学史纲读后感

书籍的阅读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中国史学史纲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中国史学史纲读后感600字、2024中国史学史纲读后感范文、中国史学史纲读后感800字、中国史学史纲读后感1000字等,欢迎进行阅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