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2000字 > 导航 >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2000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大历史》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我向来对中国历史总是一种模糊的感觉。因此,寒假看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但是,我读起来却磕磕绊绊,困难重重,总没有一种顺畅淋漓的感觉,很多的观点论述也没有非常透彻的理解。

在名为《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的中文版自序中,作者已经坦言,关于这大历史的思路,起源于给外国学生讲授中国历史的实际需要。大凡学习历史,除非深入的研究,只需求了解个大概、懂个基本的发展脉络,而不可能到具体的每个细节。

对于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即是作者倡导大历史(macro-history),主张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纳领,然后在与欧美史比较的基础上加以研究。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这与教科书上的简单的概述法有所不同。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物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著述进路,不以史料的堆砌为著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著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在著作的意图上,首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

对于为何自然科学没有首先产生于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明朝末年产生的类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现象是否真的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而随着1644年清军入关导致资本主义萌芽被扼杀?黄仁宇作出了宏观的精辟的见解。他认为,中国从古代到西方资本主义兴起的时期,根本没有形成以数目字管理的制度。当一个国家尚不能用数目字管理时,君主立宪不可能成为事实。很多当时盛行的说法,关于明朝末年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之说,在之看来,绝不可能。当时的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学说只能是国人自我安慰的说法。中国从古至改革开放时期,整个社会一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从当时士农工商的阶层排行中可窥之。商业的繁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有学者指出中国朝代中出现过商业繁荣的现象,认为中国有条件发展资本主义而认为明朝末年的资本主义萌芽确实存在。但忽略的是商业繁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教科书上则笼统的认为经济上的小农经济为主导地位,政治上中央集权高度集中,思想上的理学禁锢人的思想。

两种不同的讲解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要求,我认为了解历史应从多方面细致入微的研究,但对于现在的应试教育也许教科书上的更为简明轻松理解较快。

但是对于这本书半文半白的写作方式实在不能苟同,黄仁宇先生行文中使用的很多语词,有的现在已经被别的更加白话的词语所替代,有了更好的说法来表达这一概念;有的已经几乎被淘汰出现代汉语的行列,再不出现在普通读者的阅读视线内,其中更有一些完全无法在电脑输入法中找到;这样的情况既多,又如何让读者理解黄先生的深意呢?又有很多句子结构近乎文言,我阅读时如果不用铅笔断句就几乎进行不下去。这种情况的例子举不胜举。

总之,《中国大历史》还是一部很值得阅读的历史课外书,让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待中国的历史。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一)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

文/杨婷

《中国大历史》是 历史学家 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着,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其实先前对这本书我了解并不是很多。只是知道作者黄仁宇先生经历不凡。我想在读一读中国历史的初衷,所以就动了心翻看这本书,刚开始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有点宽泛、不得要领的感觉,不过还好,坚持就是胜利,花了一段时间继续读下去欲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感受:很新鲜,令人耳目一新。第一次感觉到读史的趣味。

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这所以把它称为中国大历史,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的150年内经过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革命,从一个闭关自守中世纪的国家蜕变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影响到13亿中国人口的思想信仰、婚姻教育与衣食住行。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它着眼于现代型的经济体制如何为传统社会所不容,以及是何契机使其在中国土地上落脚。

首先,应当说作者是非常 专业 的。黄仁宇先生这部书以短短的二十余万字的篇幅,勾画了整个中国历史长达数千年的全貌,实在需要很强的取舍功夫。但是,他不是以其短,或未能对于历史的人与事件细细地加以描述来显示其大历史的特点的。大历史之所以为大历史的理由在于,作者一改以往中国历史学家的着述历程,不以史料的堆砌为着述的目的,也不以单一历史事件的描述为着作的主要关注点,更不以对接近作者时代的历史大事的欢呼喝彩为能事。他是以一种全新的手法,从长远的社会、经济、财政、社会思想、官僚制度、地理环境等多种视角来观察中国历史的脉动。

在历史的图景中为我们描绘出了历朝历代的大政治,大财政,大文化,大军事,大-法令,而这些都是我们历朝历代兴衰的根本所在。在着作的意图上,作者先确立起一个大意向,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构成一个简明而又前后连贯的纲领。在文字中,他还加了很多与欧美历史的比较,然后去做进一步的研究。可见这种大历史的着述方式,注重的是对历史宏观线条的勾画,注重的是历史本身相沿成型的状态描述,并且是在区域历史的相互比较中凸现其历史特质。因此,我们不必要将历史读作资治通鉴,不必要将历史认作弘扬某种道德理念的工具。跳出历史的价值旋流,满足今天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能够在其中给我们更多的借鉴。

第二,作者是相当理性的。他没有落于俗套,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在一般的历史评价中,显得更有新意和见解。他认为国家的法纪堪为根本,法纪废弛,则变乱陡生。所以,在他写的这本大历史中,他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文字中穿插了政治经济学的知识做深入分析,是可以为我们提供治国的借鉴的。历史是不断前进的,但变乱,分-裂乃至亡国的原因往往都是一样的。这些道理对当今企业管理也同样适用。企业若想生存,就必须要有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体系,不能糊涂;规章制度的健全与执行力的好坏更是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健康的展和在发展中能否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国大历史》仍然保持着黄仁宇先生一贯的大历史观点;从小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查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提示中国历史的特殊问题;注重人物与时势的交互作用、理念与制度的差距、行政技术与经济组织的冲突,以及上层结构与下层结构的分合。看了黄仁宇先生的书,就再接受一次历史的教育,他的书不同于我在以往教科书上学到的,令人受益非浅,他不会以一种民族狭隘的心理去看待中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而是将中国的历史放在一个庞大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或者放在西方观点下来评价。作者一直在西方研究我们自己,因此它能更用接近西方的方式和观点来思考我们自己的问题,这也许就是这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书籍的原因所在。

《中国大历史》成功之处是作者把专业的历史知识写成了趣味读物,却又蕴含历史沉重感与深刻的历史的反思。特别是书中对当今社会的预言的兑现让我们佩服不已。由此也实现了历史的最根本目的:以史鉴今。《中国大历史》对我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另外一方面,王朝的盛衰,如同人生的轮回,如果把自己置身于人生大历史中来看,最大的收获便是领悟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的生命极为渺小,因此对于生活中的许多纷扰,片刻的痛苦与偶尔的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许我们可以以一种更加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笑看人生。人生过后是否应该留下点什么,如同王朝在历史上划过的痕迹。


中国历史读后感


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一

《中国历史故事》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晏子使楚、风流才子马相如、三保太监下西洋等故事。这些故事有得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讲一些不忘国耻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孟母搬家.

小的时候也背过昔孟母,择邻处,但是不明白其中含义。今天,我终于懂了。书中说的是孟子小时候很调皮,他妈妈对他非常严格。为了让他有个好的环境,能够专心读书,搬了好几次家。慢慢的,孟子开始变得懂事了,爱看书,也有礼貌了。孟母还教育孟子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孟子长大后,成为了天下文明的大师。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我妈妈也为了我能专心读书,放弃了很好的工作,细心在家教导我,教育我。她像一位辛勤的园丁,不厌其烦的教我一遍又一遍。妈妈还说,自己没上过大学,只是没爸爸好,以后就要看我的了。我就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栽种在了我的心中。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我现在渐渐长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用好的成绩来回报我亲爱的妈妈。

中国历史读后感范文二

历史能走到现在,点点滴滴,是不是一条坎坷之路?我一直不明白历史的酸甜,但自从我读了一本关于过去的《中国历史》才明白,才深刻地领悟到历史是那无数人用智慧的头脑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是无数人用那坚强的身躯保卫者历史的前进。

于1949年10月1日那时那刻,是亿万华人的心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于今已有60周年。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大地时,无数次战争,无数无辜的人们惨遭杀害时,一批中华民族儿女开始挺身奋战,终于我们团结一致以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一刻,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凝聚而成的。今天他们还敢低视中国人的意志吗?还敢不佩服中国人的精神吗?还敢笑话我们穷吗?他们不敢,他们为中国人的精神所折服,为中国人的团结而敬佩,为中国人的努力而倾倒

历史走到30多年时,多少华夏儿女不是以建设祖国为荣而努力奋斗的。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研制作出杰出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心系百姓,甘当公仆,为人们利益而献出生命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中华大地的改变,是脱离不了这些人的,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也少不了现代的贡献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国掀起了农村改革,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年,邓小平提出的办经济特区的主张,使深圳发生了巨变,创造了东方奇迹世界奇迹,外国人称赞深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一枚耀眼的勋章。中共十三大的提出使我过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十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华民族洗净了百年的耻辱,祖国的光辉又向前迈了一大步。

现在,再看祖国,古老的文明,悠久的文化,雄伟的建筑,美丽的国土一切的一切尽收眼底,使你思绪万千,感慨深渊。这么大的变化都归功于谁?是古人为我们刻下的烙印,是前人为我们提供建设的条件,同时也有我们伟大一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现在我要为我的那一问作一个回答:祖国走过的历程,像一条山路,有平坦之地,也有崎岖之途;风风雨雨,大风大浪,她都经历过,都挺过来了。现在中华文化正在滋养着、熏陶着我们,我们要做些什么呢?当然是放眼未来,以建设美好祖国为重任,燃烧自己的青春,照亮希望之路。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读后感2400字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读后感2400字

我们已经接受了60多年的历史教育,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号称是辨正唯物主义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是摒弃了一切资产阶级的腐朽和没落的思想的。但是,当今天很多历史资料逐渐浮出水面之后,我们发现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还有几个特点,他是人为的,在中国自古成则王,败则寇,实则王亦非王,寇亦非寇。一段我们从小被熟悉的历史,在蒋介石和黄仁宇的角度告诉我们,才知道有那么多的不同
我们从这部书上看到的是严谨的治学态度,详实的历史材料。也透过作者的努力,拉近了和那个时代的距离。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在这个影响整个中国未来命运的短短二三十年里,我们发现,真实的历史情况远远比我们在学校学习的历史课本上复杂。在那个时代,每个中国人都经历一种挣扎,居于全国统帅地位的蒋委员更是如此。从他的日记,我们会发现,在那个时代,国共的分裂、抗战初期的退让、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等等,似乎统统无可避免。任凭当年政治人物眼光再高,胸怀再广,恐怕历史也是会沿着这种冥冥中注定的轨迹向前发展。掩卷亦不禁为中华民族一叹。百年来最好的振兴机会,自由民主在中国实现的希望统统在让人扼腕的国共内战中灰飞烟灭。
为什么蒋介石会成为国民党的实际领导者?作者从大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因为自民国创建以来,原来靠道德维系的传统社会轰然倒塌,而新的统治体系尚未成形,中国实际上陷入了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而原始的生产水平又使军阀的统治成为现实,在此情况下,拥有军队显然是重要的统治基础。蒋一开始并未想到自己会成为中国的领导者,其当初的梦想不过是封疆大吏而已,但时势的造化让其自己也意想不到。由于去黄埔办军校,广泛的军校学员成为自己的学生,在传统道德意识里,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力基础;而又由于军校成立之初就是军队形态,且多次参加实际战斗,这又使蒋成为这个军校队伍的实际领导者;加上革命队伍的扩充,往往以军校学员为核心进行若干倍的扩建,军校的一个班可能就成为若干个营甚至团乃至师,每个军校学员也相应的从学员变班长、排长、连长直至团长、师长,由此就形成了蒋最可依赖的政治资本。于是,蒋从当初的连中常委也不是几年间却成了国民党的实际执掌者,汪精卫及党内的左派、右派均无力改变这一现状。蒋在上海公然向共产党发起清洗时,武汉的汪精卫等名义的国民政府高层还在批判,但当发现并无力做出更多的实际事情时,宁汉合流便必不可免。
为什么蒋会失败?因为从大历史的角度看,其自身的缺陷决定了其必然失败,在草创中国高层架构的过程中蒋已用尽全力,尽管这个高层架构可以说是一个简单的拼凑,也很脆弱,但蒋已无力再作更多,即使蒋对有高层而无底层广泛动员的弊端有深刻的认识,但他无法以牺牲参与这一高层架构的阶层的利益来换取底层的全面动员,加上抗日战争、内部矛盾的此起彼伏,只能以这一草创的高层架构和中世纪的底层社会现状来前进,直至被历史逐步淘汰。作者也从对其日记的分析看出,蒋在抗日战争中对底层无法动员的现实和后果有清醒认识,但他仅维持一个拼凑的上层已感到尽力憔悴,对此只能感叹,于是抗日战争的中期达到了他及他的领导团队的历史顶峰,此后便一路下滑,到解放战争时期则可以用迅速瓦解来形容,尽管军队更多、武装更精良,但却失败的更快更彻底。


我们从这些转抄的日记和作者以大历史观的客观分析使我们更加的了解了一个真实的蒋介石。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说法,即蒋介石不是一个独裁者,但也不是一位民主斗士。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是蒋介石人生的一大分水岭,在此之前我认为他对于民族和国家是功大于过,由于他的努力而使中国从无政府的军阀割据状态回归到基本上的统一状态,有了名义上的中央政府并且保持了国格和民心的凝结,这样才使得苦难的中国能够赢得抗日战争最后的胜利。当然他也把一个最有理想、最有组织性的想和平参与政府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以野蛮残酷的杀戮手段逼上梁山走上武装取得政权的道路。1945后,他是过大于功了。1945年、1949年他有两次机会和当时国家最大的武装反对党达成和解,以多党的形式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但是都因妄图一党执政的观念而流产。造成的后果则是4年的内战,本来还没有回复的国家和人民再度陷入战争的深渊,彻底的沦为一穷二白的境地,特别是大陆地区又经过30年的探索和弯路才回到发展经济的正确轨道,回到世界的舞台,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延迟了30多年,至今还在被台独所困扰,割裂华人的族群。
但除过这种大的历史背景外,蒋的个人因素是否也是其历史悲剧的重要原因,作者给予了肯定的描写。作者认为,蒋从性格上来讲有两个重要缺陷,一是有想法而无具体谋略,结果造成诸多事件的粗糙乃至败坏;二是情绪化较为严重,可能会在突然间出现重大的决策转折也可能在突然间使某件事情变得糟糕起来;而从思想上来看,又深受中国传统哲学王阳明思想的影响,以我知来推想世界,不免与外界隔阂并引发不良后果。而且,黄埔的经历对其个人来讲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整个黄埔系以其师生情份在维持,而许多事情也因师生情份而影响。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蒋个人在成为国民党的实际执掌者后,曾在日记里表达成为圣贤的渴望,但实际并未力行,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也不免流露出军阀的本色,有私自的打算,想多保存实力,但结果是负面的。
中共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对于蒋介石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了片面的宣传,给了我们一个蒋介石独裁者无耻的形象,使得我们无从以比较真实客观的历史资料来自我分析和认识蒋介石。客观的认识蒋介石及其所处时代这段历史才能够使我们更能够理解新中国之后社会的演进,更加客观的理解中共,能够以和平的心态来对待现在社会的种种弊端与矛盾。
只有真正的了解过去我们才能理解现在、展望未来,国民党之旧中国与中共之新中国不是对立的两个国家,不是敌人,而是我们民族重塑、独立复兴道路上的两个重要阶段。对于蒋介石这一历史人物的功过我们不能完全的否定,应该予以客观的评价.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

中国的历史发展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由封建社会被迫向近代社会国家转型,这是一个举世瞩目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人们纷纷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其中被人们称之为西方中心论的一些观点如冲击-反应说等最为着名,它认为在19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揭示这段历史可采用西方冲击-中国反应这一公式。而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则提出了质疑。

柯文在序言中提到了其写作目的一是想总结美国历史学家论述中国近几年的主要发展阶段。二是想对这一发展提出带有批判性与解释性的估量,以便在同行中引起讨论,藉以提高整个领域在进行研究时的自觉性的一般水平。

《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中心意思就是批判现存的三种西方中心模式,即:冲击-反应模式;传统-近代模式;帝国主义模式。柯文认为三种模式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没有把握住其根本的症结和主要的矛盾,而却片面的、一概而论的将中国近代发展的力量皆归结为外来的力量,却忽视和淡化了中国自身的内部力量。

因此柯文提出了自己的中国中心观,主要有四点:第一,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而不是外部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中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第二,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性和地方历史的研究;第三,把中国再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较下层社会历史的撰写;第四,热情欢迎历史学科以外诸学科中已形成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并力求把它们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

可以说,内部取向是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便是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社会内部因素,而不是放在外来因素上,鉴别这种新取向的主要特征,是从置于中国史境中的中国问题着手研究。柯文阐述了中国问题的两重涵义,第一,这些问题是中国人在中国经历的;第二,衡量这些问题之历史重要性的准绳也是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其实,这就涉及到一种研究问题事物怎样选择参照物的问题。

西方中心观的学者认为西方的近代是不断进步文明的,而中国的近代在西方到来之前是落后不动的,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种横向的对比,即以西方的近代为参照物,来衡量中国近代历史。中国中心观则恰恰相反,柯文首先认为中国本土社会并不是一个惰性十足的物体,只接受转变乾坤的西方冲击,而是自身不断变化的实体,具有自己的运动能力和强有力的内在方向感。进而反对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陷入了西方中心窠臼,认为工业化的西方近代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忽略了近代中国社会自身演变发展的脉络。

但是,柯文在此似乎又忽视了一个问题,即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确实是在西方因素的强行介入下而不断发展的,西方的影响一直是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柯文指出,如果单单用西方中心观去研究中国近代史,会使我们忽略或掩盖掉很多问题,可如果仅仅用中国中心观去看待中国近代历史,那么我想我们会忽略或掩盖掉更多的历史问题。柯文深受年鉴学派的影响,力求通过一种长时段的研究思路来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希望从中国内部和社会底层来探究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推动力,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点由单纯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探求社会历史的结构和总体。

社会史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门,可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过程中,政治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线,西方始终起着主导作用。柯文的中国中心观是否会将人们从一种极端带向另一种极端?我想这同时也不是柯文自己的本意,柯文之所以对理论框架持一种非常谨慎的态度,在于他深信历史发展的歧向性,强调历史统相的独特性。也许他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在看待历史问题时不能单纯从一种理论框架出发,让一种理论束缚自己的思想,我们需要更全面的去认识历史,寻找被忽视和掩盖的过去。

由于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以及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等等因素,都使得中国在与西方接触之前整个国家确实处在了高度愚昧和与世隔绝的状态;因而显然近代中国所遭遇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后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都不是由于中国社会自身发展而进行的自觉要求,而是由于外界力量强加给我们,使我们被迫接受和进行改变的。

有人曾经说过,中国从明代就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因此如果没有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也会缓慢地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但实际上,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即使在外来强烈的刺激、冲突和压力面前都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对外部的反应不但表现得相当迟缓,自我调节功能差,并且想对它在任何一点上做出变革都显得异常困难,而作为总体特征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许多方面的根本性制度缺陷,更是严重阻滞着传统中或许可以走向现代化生长的因素,因此既使中国存在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也无法想象它能够自觉地走向资本主义。

因此柯文认为对中国历史采取一种更加以中国为中心的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正会割裂历史而无法解释中国近代史。若是在这种基础上对中国进行横向的以及纵向的切割分解,我们可能只会一叶障目,无法纵观全局,即使都够在某方面得出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结论,但也可能由于这点而影响到这些观点的深度、广度以及它的正确性,

因此,对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作为一项新的学说,我们应该给予尊重,但是要全面考察和分析我们自己的国情,我们又绝不能盲目以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中国历史故事读后感
暑假的时候,表姐帮我卖了这本《中国历史故事》,我爱不释手。之后,我就利用空闲的时间去阅读。
《中国历史故事》主要讲的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战争、思想、品德的一些小故事,从这些小故事让我明白了许多关于做人、关于学习、关于生活等方面的道理。
在《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事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婆一样。
读了《中国历史故事》让我懂得了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
记得在去年的暑假,我到乡下大姨去玩,那时刚好是西瓜成熟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我吃完午饭,过了一会儿,大姨端来了一盘西瓜,我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大姨问我:千,吃完西瓜要不要跟我到瓜地里去摘西瓜?太好了,大姨我们来比赛,看谁摘的西瓜最多!我高兴地说,好啊,我是不会手下留情的!大姨笑眯眯地说。我便快速地把西瓜给吃完。过了一会儿,我就背着个大竹篮跟大姨一起到瓜地里去摘西瓜。到了瓜地,太阳毫不留情地烤着地里的西瓜,还没有开始摘西瓜,我就汗流挟背了,千,快来摘西瓜呀,我们还要比赛呢!大姨在瓜地里喊着,哦,来了!说完,我就跑了过去。开始摘西瓜了,我双手抱着西瓜,用力地拔,西瓜好像跟我作对,我怎么拔也拔不动,这时,大姨走过来笑着对我说:千,不是这样拔西瓜的,是,知道了吧!哦,原来是这样!我点了点头,接着像大姨教我的那样,很快就摘了两三个西瓜。第一次顶着火辣辣的太阳摘西瓜,真有些不习惯,我想:又热又累,真不想干了,我还是到树底下休息一下吧!然后我就跑到瓜地旁的大树底下休息,突然,我想起了《中国历史故事》这本书,说:不行,不能就这样放弃,我还要和大姨比赛呢!我站起来,跑向瓜地,又开始摘西瓜了。一个多小时过去了,我的竹篮已经被西瓜装满了,虽然我摘的西瓜没有大姨那么多,但是看着我辛苦劳动的成果,我开心地笑了。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在学习,在生活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的事,但是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我们不能半途而废。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