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中国道德调查》读后感 > 导航 > 《道德中国》读后感

《中国道德调查》读后感

《道德中国》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在作者写的作品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为了充分回味作品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道德中国》读后感,欢迎你的品鉴!

《道德中国》读后感

文/段军军

这本书不是某些同学眼中的经典,它也不是正史,只是几份报纸关于同一话题的文章汇编。到其中各位作者的沉重忧思,确实是每一个负责任中国人应有的情怀。

这本书是在图书馆无意间翻到的。当然,没有细读,三四百页的文字,我大概只用了小60分钟,可想阅读之糙。这本书是2000年再版的书,距今也已经十几年了,但我仍觉得不乏可观之处。整本书的是由不同作者对中国道德的不同论述的汇编,特别针对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下商品拜物观念对中国传统道德冲击,从而导致世风日下现象的揭露。

虽然此本书并没有具体给出解决的方案(可能因为此问题太难解决),但对于我们形象清晰地了解认识我们现在的社会道德很有帮助,并且从其中的只言片语中得到失却的历史真实。特别是其中某些论断仿佛很有概括性的阐述了那个时代人们思想流变的整体风貌并给于原因。我想,不管我们基于什麽目的,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去了解那个时代,并思考我们现在的社会都是很有意义的。

可能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不管是出于教学,或是分析我们学生的思想状态,或是我们身边人的思想,都可能会有一定的启发。其实我想,对于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对那个时代有具体清晰地认识,但在这本书中,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许可以帮到我们。并且我从某些地方看到,有人很盲目的批判曾经的某些事件,我想,在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们也许应该给于那个时代一些宽容。请理性。下面是一段照抄。

尽管中国离开那个极左的年代已经二十年,但左祸的遗留仍不时在人们的精神领域暴漏出来。尤其是在道德伦理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都与历次政治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邓小平在80年代就不止一次地讲过,文革直接造成了中国人道德风气的恶化,影响了一代人。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理想危机、信仰危机就是文革的恶果。

曾经高涨的真诚而甚至于狂热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实践,带来的却是残酷、破碎而冰冷的现实。理想碰了壁还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人们终于发现他们用热血扞卫的理想原来是虚幻的、苍白的,甚至是丑恶和罪行的牺牲品和工具。谁还敢相信什麽?一瞬间,理想变成了欺骗的代名词,成了乌托邦的同义语。

北岛的诗:我不相信------表达了一代人的心声。这种精神废墟上的破坏偶像运动发张到极致便是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什麽都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到了90年代,市场经济的世俗潮流一来,恰好以物欲填补了这一精神上的空白点,对物质、金钱、欲望的迷恋沉醉彻底取代了以往的崇高理想、信念,所谓的信念危机之类的精神难题就被如此轻而易举地解决掉了。

而同一时期文化领域里西方三大思潮的大规模涌入也在某种程度上为这一结果的合理性作了注解:尼采的着名口号上帝死了和怀疑一切、重估一切价值的精神瓦解着一切既有的信念和价值;萨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狱及其存在主义为极端个人主义找到了支点;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则从理论上证明了人的本能、欲望是正常的,应抛开一切社会压抑和束缚彻底解放出来,充分满足。这是三大思潮在有利于解放思想、张扬人的个性的同时所带来的中国特色的副产品。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道德故事读后感


道德故事读后感范文一

读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心里在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道德这两个字那该多好啊!

读了这本书后, 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齐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齐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来弥补。生活中,缺乏道德的人无处不在。就像那次我在候车室的时候,有人明明看见了墙壁上的禁止吸烟四个大字,可他还是拿出了烟,若无其事地抽起来,弄得旁边的人都不想再坐在他旁边。还有一个事例,跟他人与众不同,这两个清洁工毫不避讳地端起垃圾箱,把里面的垃圾倒入垃圾车中,好像丝毫没有感觉到垃圾臭味,那时候,我便肃然起敬。

在很多人眼里,道德就像一块糖,开始很甜,但是又有谁能做到永远不让这块道德糖融化?在我眼里,道德是一杯苦咖啡,很苦很苦。所以需要大家做有道德的事,就像给这杯苦咖啡加了几粒糖,感觉不那么苦了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写了几十个有道德的故事,不仅阐述了社会上的美好品质,也包含了许多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不能忽视那些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也不能让美好的品德在这个发达的社会中消失。让我们行动起来,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故事读后感范文二

意大利着名诗人但丁曾经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但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现在,我读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更深刻的体会到了道德的价值。

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中描述了许多故事。又感人的道德故事,如:《拨打电话》、《小鬼当家》、《恩师如父》又使人敬佩的自我完善的故事,如:《微笑的力量》、《我好可爱》、《心灵的强者》共有38篇文章。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中,分成六章,分别是完善自我、温馨家庭、快乐校园、和谐社会、亲亲家园和文明网络。我最喜欢的一章就是温馨家庭了!温馨家庭的道德体现在三个方面:孝敬长辈、健康生活、勤劳节俭。一共讲了六个故事。最使我感动的是那孝敬长辈一章中的《拨打电话》,《拨打电话》中描述了乔叶去朋友家做客时发生的一件事。那天乔叶在朋友家小坐,发现朋友给父母打电话时,拨了两遍号码,心里十分不解,便问:为什么要拨两遍号码呢?朋友笑了笑,回答道:你不知道,我爸爸、妈妈都是接电话非常急的人,只要听见铃响,就会跑着去接。有一次,妈妈为了接电话小脚趾踢到了桌脚,肿了很长时间。从那时起,我就和两位老人约定:接电话的时候不准跑,我拨电话的时候拨两遍,先拨一遍,给他们充足的时间。乔叶听后十分感动。是啊,正如歌德所说: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像乔叶这样的多拨一遍电话,事虽小,却是子女对父母的最好的孝顺。

生活中,也有许多体现了道德的小事,比如:帮家长干活;把捡到的东西交给警察;在别人困难时帮助别人我也曾看见过一个道德的鲜明的对比:那天,我出去玩,发现一个老奶奶,手里拿着东西,吃力的走向单元门,一个叔叔从她身边跑过,把老奶奶的东西全都撞掉了,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时,跑来两个少先队员,不仅帮老奶奶捡起了东西,还帮老奶奶把东西拎回了家。我们要向那两位少先队员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一把钥匙,能把心灵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道德是一扇窗,能看见我们心中的闪光点;道德是一个厚厚的大门,关住了我们心中不好的念头;道德也是一盏明亮的大灯,指引我们在迷茫的社会大海中遨游。这都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这本书告诉我的,这本书真好啊!你们是不是也想买来看看呢?

道德图书读后感


道德图书读后感范文一

《道德的力量》读后感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时,就对它产生了好感。什么是道德?道德的力量究竟有多大?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拿起这本书,好像是找到了多年失散的朋友,我细细地品味着、欣赏着,生怕错过了每一个字。

书里的故事是选自河北省首届公民德行教育公益论坛中的新闻报道,虽然我没能亲自去聆听那场报告,但是我有幸得到了这本书,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被他们感动了。

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兼制片人陈大惠老师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他汇报的题目是:《趋吉避凶--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陈老师连续多年在全国各地推行中华传统文化,使无数人受益,包括做汇报的老师们,他们当中有来自中央党校的教授、专家学者,有企业家和老板,90后的坏女孩,曾经杀人入狱的黑社会老大,欺压丈夫三十多年的妻子,想办法在学生身上榨取利益的名师,还有一些著名的影视明星他们几乎代表了生活中各种类型的问题。

影星丁嘉丽当着两千四百名观众的面,痛陈自己堕胎的经历劝诫无知少女,新浪网友曾评论她的所作所为大气凛然,令人感动,称得起是英雄!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书中每个故事都能给我们启示。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给了我们正确的导向,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弘扬道德,弘扬传统文化就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感谢论坛的老师们。感谢此书的编者们,是他们将道德的光芒传播得更远。

道德图书读后感范文二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为班主任这此布置的作业,没方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忽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终究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红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依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义,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能够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义就是,万物都是逐渐生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慢慢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论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晓得。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偏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日久。天地所以持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义是说天长日久,天地之所以能持久,是由于它们不为本人而生息,自但是然的存在,所以才干持久。所以说圣人把本人置于后,反而遭到推崇,把本人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本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干构成就了他本人。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本人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收缩的经济时期,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需你用心去读去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涵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行无为,有助于国度的稳定,但假如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关于当代的青年人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办法,一分为二的对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念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1700字: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经过漫长的创作、增补、修订及整个研究、写作计划过程,著作《道德情操论》最后定型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版本。在这本书里,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路说明。我想说:这本书绝对不是单纯进行空洞的道德说教而已,经典之因此能够成为经典,是正因其所阐述的观点是能够跨越时空,不受地域限制的,它历久而弥新,在历史的沉淀中又孕育出更丰富的内涵。

他传达给读者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好去伤害别人,而是就应要帮忙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面。正因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倘若以后我们真正踏入社会了并且找到了属于了我们自己的工作,那么在我们行业一样处处都是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的。无可否认,发奋挤出自己有限的时刻去看这本书,心灵得到很大的启发它给了我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督促我要学会互相帮忙和互相体谅,让我学会面带微笑的去对待每一位匆匆而过的路人、朋友,亲人和爱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首先提出研究道德世界的出发点是同情心,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紧之后,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读过这本书,仅仅是最开始,我们看到设身处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之后有反复出现激情、强烈、合宜、尽善尽美等词。小时候,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老师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这不正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吗!正是由于我们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情,即设身处地地想象受难者的痛苦,我们才能设想受难者的感受或者受受难者的感受的影响,真切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因此说同情与其说是正因看到对方的激情而产生的,不如说是正因看到激发这种激情的境况而产生的。但是我们对悲伤的同情一般是一种比我们对快乐的同情更为强烈的感情还是通常远远不如当事人自然感受到的强烈

他在书中说: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总是推己及人,从关心自己开始,进而关心旁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诚然,慈悲为怀的人,总是会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别人的切身感受,总是会推己及人的为别人着想。千百年来,孔老夫子不正是如此地教育着我们之后人吗?即使是论社会阶层的区别也是孔子一向讨论的话题。

然后亚当密斯在第二卷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情绪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联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此刻的社会同样如此,又或者像孔子所埋怨的乡原一样,这些都就应是一种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优点、好的品质就应得到报答而缺点、坏的品质就应得到惩罚。在第三卷中他又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职责感。还有第四卷的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论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他说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思考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一样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最后密斯论道德哲学体系。

说实话,虽然我看起来有点吃力,字字都要咀嚼一下。但是密斯对人类的道德情操剖析的很是全面很是深入。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呢?我们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社会腐败、就业压力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方、完美、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且《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如何利他,使他人的幸福成为自己的幸福必备的条件。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就要求我们常怀同情之心、推己及人、公平正义之心待人处世,互帮互助,用全局的眼光,正确处理个人和群众、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此刻我作为一名大学生,透过《道德情操论》的学习,更加坚定了追求和信仰,此刻务必好好学习,培养一身的潜质才能在未来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并且,把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发扬光大。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有德的民族会受到世界的尊重,历史的尊重。道德也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事大事,我们都能做个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们加在一齐就是有道德的国家民族。国家一向在讲求德治,但是我们这样的适合暂时还无法摆脱法治的社会。但是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必须会看到一个高国民素质的中国,一个能够用德治和谐的社会,我们坚信着并为之发奋着!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抱着沉甸甸的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在图书馆啃时,真为自己捏一把汗。我本不喜欢与学术有关的书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很多话都生涩难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奥。但不能否认我确实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是这样解释同情的: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当成是自己的事情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正如书中他所举的例子,年轻的诗歌初学者几乎不能确定自己的诗歌是否优秀,常因别人同情后的评论而喜气洋洋似乎同情是与生俱来的特性,与人性的善恶无关。

亚当斯密是一个慎行慎独的人。这在他的文字中表现的一览无余。在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绝不会轻易这样做。因此,当《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中的某些论点相抵触时,他毅然推迟其出版时间。事情不是一层不变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人类共有经验或感情转变时,也会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标准和公正的旁旁观者。

从同情发展到公正的旁观者是《道德情操论》最重要的逻辑转换。读到这里时,虽然亚当斯密在不断论证,我还是模糊了,或许是我见解不到位,敬请谅解!作者从互利原则中总结出:同情的产生带来被认同的愉悦感,不认同则产生排斥感。累积原则认为由个人经验累积成为人类经验,因为人的天赋保证,使得经验成为理性。认为同情不同情已经不仅仅是人际关系中的和谐或冲突,而是社会仲裁性质的奖励和惩罚了。很显然,这与上文所说的本性偏离了。

也许是我头脑中的墨水尚浅,还不足以理解。亚当斯密认为美德它是理性、道义、良心,心中的那个居民、内心的那个人,判断我们行为的仲裁,强迫着人们尽管在自利的状况下还能维持公利的要求。对该论点,他依次运用了互动原则、累积原则,以及公正的旁观者的理论,最后指出公平的旁观者保证了社会的价值观,并预言在公正的旁观者的监督下,人类社会的理性标准与道德底线将长期保持稳定,即使发生偏差,也不会完全扭曲。

读完《道德情操论》已经是距离借书的第四天。在花园里翻完最后一页时。看见坠落的树叶都产生同情心。我有了变化,不知你是否也一样。推荐你也一起欣赏,你绝不会后悔!


道德经典读后感


道德经典读后感范文一

这几日又将《道德经》反复观看数次,觉其精妙之处堪称一绝。《道德经》乃春秋老子所著。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氏。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80年,曾经官拜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老子是道教的开山鼻祖,被尊称为上清真人太上老君。

《道德经》全文五千余字,分为两部分,上部分为道经,下部分则为德经。《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该书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自然之灾祥、国政之兴衰、植物之枯荣、动物之寿天、家道之祸福以及内圣外王之道、强兵攻战之术、富国安民之法。因此,《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老子更是被奉为中国哲学之父。

《道德经》之上篇道经开头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在这里,老子破天荒的提出道这个概念,他认为道即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也可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道分有形、无形两种端别。无形,乃天地浑浊初分之元气。有形,则为宇宙众生万物产生之命脉。无,观于妙。有,观于端。宇宙万物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的。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是不可以用语言说明的,而是非常精深奥妙,这就需要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

《道德经》下篇德经则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也。老子在这里说,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无德。道和德不可分开,但是又有所区别。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此乃孔德。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此乃常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此乃玄德。此三德孔德常德玄德当归属于上德,其合乎与道。

阅以其书,目心胸顿然大开,使人神清气爽,居于道德之上,忽觉尘世之恶卑贱如泡沫幻影,名利随之,感受于天地正气浑然。万望各位朋友随缘一看,增识广知,无弊于己。其,鄙人已阅过数几十遍,其之不烦、不厌,常观至半径,大呼过瘾!快哉!

道德经典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我不大喜欢聊天了,因为思想深邃的人不多。心慢慢地不怎么花了,毕竟岁月不饶人。我喜欢一个人在花园散步沉思。官二代、富二代们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底层的人难以往上流动,官商勾结还如何做人民的公仆,公平正义何在?读书无用论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的官员的选拔应该真正交给选民而不是由上级领导说了算,做官的如果俯下身子去讨好选民而不是绞尽脑汁的去巴结领导一切的一切都好办了------思考这些问题,我的痛苦与日俱增。为了减少我的痛苦,我开始读道德经了,我发现我受益匪浅。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的适应环境能力最强。到了不同的容器,水都能随之改变。为人处世当如柳树,而不能像青松。柳树温柔,给人以美感。青松倔强,叶如锋芒,容易伤人。我们不能老是埋怨环境的恶劣,自己应该主动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达尔文不也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吗?

道德经里说要摒弃自己的私欲,不妄为便能无所不为。一切都要符合道。道法自然。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有其客观规律。违背规律必然要受到惩罚。干什么事要稳重。对名利的过度追求,可能失去的更多。我对晋升高级也不再有过多的冲动。而是顺其自然吧。

道德经里说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十分之三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利而在缩短自己的寿命。贪官为了贪欲而锒铛入狱,赌徒因不服输而彻底毁坏了自己的身体,单位上有好多人为追名逐利不择手段而闹僵了人际关系自寻烦恼。我爱我的孩子,爱我的老婆,爱我的家,爱我的亲朋好友,爱爱大自然,爱我们的国家,爱我们的星球。我相信善,回报与否我不知道,但我的心宁静了。

最近我的睡眠质量好多了。劝你有时间也读读道德经,好吗?

道德经读后感


一直比较喜欢古典文学,虽然是理科生,学习之余工作闲暇,喜欢拿一本诗词书或者国学经典之类的书看一下。这个习惯已经保留了下来,年近不惑,回首看来,真心的高兴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和爱好。

最近在看《道德经》,今天晚上10点一刻终于看完了第三遍,我的目标看六遍。坦白的说,第一遍,是看一段原文,看一段白话文翻译。第三遍则基本不需要看翻译。相信看了六遍之后对原文的精髓会理解的更深一些。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已经有过多次体会了。作为书友会的一员,我的建议是多读书,读好书,好书多读几遍。

下面简单讲一下看《道德经》的几点体会。

1. 《道德经》的由来及中心思想。

春秋时期,周王朝大厦将倾,中原将陷于混乱,老子决定西出函谷关云游。当时镇守函谷关的长官叫尹喜,他对老子非常敬佩。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尹喜就特地来和老子会谈。当他听说老子要出关云游时,觉得非常可惜,便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一段时间,并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一段时间,并希望老子能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同意了他的请求,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并写下了一遍五千字左右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也叫《老子》。

个人观点:老子见中原将限于混乱而决定出关,符合其文章中清净无为的思想。个人认为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较,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孔子要入世,老子则要出世。现在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一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重要的是汉武帝时期采用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这个观点当今已经被越多的人否认,但无论如何,儒家思想现在还是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有人说,宋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峰,换言之,宋朝之后,文明和思想都是在走下坡路的。元朝时人是份等级的,汉人地位是比较低的,无法成为文明和思想上的主体,明清两代,官场争斗,文字狱,皆不利于思想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总概念,老子借用它集中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基本认识,实现了划时代的哲学升华。在老子看来,道有两种不同xing质的存在,一是非常道,二是常道。二者合而为道,成为万物之源。

2. 个人比较喜欢的内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善于认识他人的是智者,善于认识自己的才高明。能够战胜他人的有力气,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强大。

我对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这两句很有感触。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很重要;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固步自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战胜自己,这一点我觉得需要改进和提高。(星辰ww)战胜自己,说来简单,作起来难,人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很难做到战胜自己。我想到的方法之一就是换位思考,把你放在别人的位子上,把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段不必看翻译,也可知道其中意思。知足常乐,适可而止。曾子也曾说过,知止而后定,知道止是起点。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温饱已经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精神追求是要排在前面的,很前面。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着不辩,辩者不善。

这句话我认可前半句,后半句部分同意。做人还是要朴实,说话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华而不实。

3. 小结

读了三遍,虽未能完全理解其精髓,但道德经讲的并非玄而又玄,其中润藏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做人做事的一些原则。

道,无为是老子强调的主题思想。需要再多读几遍以体会其精髓。另外,后期还计划读《庄子》来进一步体会清静无为的精华所在。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文/雨飘雪

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一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一精一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