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 > 导航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

这篇《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林海》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课前三分钟:按点:判断:“火海,林海,云海,五湖四海,人海,灯海,辞海,花海”这些词语中的“海”字意思是一样的,都比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1、正确 2、错误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大兴安岭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著称于世,被誉为"林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这是老舍先生1961年的作品,当时正值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老舍和一些文艺工作者来到内蒙参观访问,随笔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节选于此。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浏览课文,把老师出示的三个句子在书上划出来:

1、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2、思考:这三句话中都用到了一个词语“亲切舒服”,

关于这三处句子的描述,第个是错误的。

1、“亲切、舒服”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成为了文章的主线。

2、“亲切、舒服”是老舍先生来到兴安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3、“亲切、舒服”虽不是文章的中心,但它将原本不相关的段落联系起来,使文章自然顺畅。

预设一:既然同学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那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分析学习课文。

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到底是怎样的?由此他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

预设二:二是错误的,学生选择答案基本正确。

那么,大兴安岭是怎样的美丽,它的景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三、学习写“岭”“林”“花”部分。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岭”的特点,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林”的特点,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花”的特点。划出相关语句,在书上做好批注。

2、研读“岭”部分:

①.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②“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按点1、图片的比对。

③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上至山脚……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

查看全文>>>

这篇《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林海》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林海》教学设计

课前三分钟:按点:判断:“火海,林海,云海,五湖四海,人海,灯海,辞海,花海”这些词语中的“海”字意思是一样的,都比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1、正确 2、错误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大兴安岭以其丰富的森林资源著称于世,被誉为"林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这是老舍先生1961年的作品,当时正值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老舍和一些文艺工作者来到内蒙参观访问,随笔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节选于此。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浏览课文,把老师出示的三个句子在书上划出来:

1、我总以为大兴安岭是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进到原始森林里边去,脚落在千年万年积累的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它的美丽就与建设结为一体,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2、思考:这三句话中都用到了一个词语“亲切舒服”,

关于这三处句子的描述,第个是错误的。

1、“亲切、舒服”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成为了文章的主线。

2、“亲切、舒服”是老舍先生来到兴安岭的所见、所闻、所感。

3、“亲切、舒服”虽不是文章的中心,但它将原本不相关的段落联系起来,使文章自然顺畅。

预设一:既然同学们的观点是不一致的,那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分析学习课文。

老舍笔下的大兴安岭到底是怎样的?由此他又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

预设二:二是错误的,学生选择答案基本正确。

那么,大兴安岭是怎样的美丽,它的景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三、学习写“岭”“林”“花”部分。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岭”的特点,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林”的特点,作者运用的方法表现了“花”的特点。划出相关语句,在书上做好批注。

2、研读“岭”部分:

①.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

②“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去掉句中的“点”字后的比较朗读中,体悟这里的“岭”是温柔的;在与秦岭的对比中,突出“岭”的温柔。

按点1、图片的比对。

③每条岭都是那

查看全文>>>

这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故宫》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北京市中心有一个东方的宫殿——故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参观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播放有关故宫的资料、图片)。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说说在预习时记住的故宫的宫殿的名称。(边说边板书)  2.根据板书指名读相关的自然段。  3.相机学习生字词。 三、自主阅读,梳理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浏览课文,发现文章的结构特点。(总起——分述——总结)  2.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试分段。 第一部分(1):简明讲了故宫的位置、名称、历史。 第二部分(2——9):详细地描述了故宫的建筑。 第三部分(10):简略介绍了故宫的文物。 第四部分(11):总结全文,对故宫的历史价值做出评价。 四、学习课文第一和第四部分  1.默读,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读最后一段,谈谈最后一段和中间两段的联系。  3.有感情朗读这两段话,读出自豪之情。 五、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词语。  2.自由背诵头尾两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听写生词。  2.回忆课文的主线。 二、细读理解。  1.默读第2——9自然段,思考: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示意图。同桌交流。 (2)抓住句中的数据和重点词语谈体会。  抓住故宫“有大小宫殿70多座”这一语句,想想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座宫殿,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重点介绍了什么宫殿? (3)研读5、6自然段,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设计导游词。 (4)(展示课件)指名介绍关于太和殿的一个镜头,鼓励学生灵活使用课文语句。(注意:所介绍的景物的位置讲清楚。)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宫殿。介绍清楚宫殿的布局、作用。 小结:第二部分详细描述了故宫的建筑。是按空间顺序来介绍的。主次分明,条理清楚。  2.齐读第十自然段。想象故宫中有怎样的珍贵文物、奇珍异宝?(相机出示课件)  3.总结:2—

查看全文>>>

匆匆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通过抓住重点句子,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时光匆匆,要珍惜时间,不能碌碌无为。3.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并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 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搜集并阅读朱自清的资料和他写得的其他散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荷塘月色》《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3.搜集关于珍惜时间的格言警句、诗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国现代文学有一位的作家,他一生勤奋,笔耕不辍,给我们留下190多万字的作品;他一生重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主席曾赞扬他是最有骨气的中国人。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2.课前搜集资料,你对朱自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3.朱自清先生不仅是一位诗人、学者,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他为我们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的散文被称作“美文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赏读他24岁时写下的一篇散文《匆匆》。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⑴注意“涔、潸”的读音。⑵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 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 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 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学生读书后全班交流初读后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体会感情 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并在旁边标注上你的感受体会,一会儿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先把自己标画下来的句子,读给大家,然后谈自己的感受或喜欢的原因。学生可能标画出以下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要点如下。 ⑴学习体会第一

查看全文>>>

灯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理解革命先烈对未来的憧憬和为此作出的牺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重难点:体会郝副营长生前所说的话,从而感受今天生活来之不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在哪见过灯光?在灯光下你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板书课题)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①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②“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可在相关地方做简单批注。 三、同学交流,读写结合 1.围绕自学内容,同学间交流自己读文章感受。(可从内容上交流,也可从表达方法交流)读好郝副营长的话。 2.课件出示:郝副营长和我的对话,同学自读、指读,体会此时对“多好啊!”这句话理解。 3.教师依据学生汇报,重点引导学生,注意课堂动态生成。“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三次,为了“多好啊”的幸福生活,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画一画读一读有关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4.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被郝副营长那种为了让孩子们能在灯光下学习而英雄献身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或同学们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把它记录在课文插图旁。 四、领悟表达,课外拓展: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2.好书推荐:我们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

查看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积累词语。  2.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字,学会5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赋税、胸脯”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初步感悟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查阅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远在上古时代,在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情况下,大禹就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顽强的意志带领人们挖渠开山,疏通河道,治服洪水,他的伟大壮举与奉献精神令世代炎黄子孙敬仰不已。今天,我们要来阅读的是外国的一个民间传说,从中去认识一位名叫大卫的人物。  2.教师板书课题:大卫。  3.引导交流资料,认识著作。 ⑴教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大卫》这个民间传说的作者及出处吗? ⑵学生自由介绍。  ①作者是美国作家、历史学家亨德里克?房龙。  ②出自《圣经的故事》,并加以改写。 ⑶根据资料,认识《圣经的故事》一书。  《圣经的故事》是房龙为美国青少年了解《圣经》知识而撰写的通俗读物。他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圣经》是怎样一部书,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与犹太氏族的关系,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关系,希腊罗马文明与基督教的关系,耶稣是怎样一个人等一些令青少年感兴趣的问题。  4.教师设置悬念,导读:今天,《大卫》这一个圣经故事将为我们讲述些什么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注音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序号,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和同桌互相纠错,交流在读和写生字上的注意要点。  3.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联系上下义或查阅工具书加以理解。  铜盔赋税仓皇逃窜气势汹汹万夫不当之勇长途跋涉大惊失色瑟瑟发抖  4.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在小组内互相说说。  5.圈出课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读读有关描写他们的语句,说说这些人物留给自己的印象。 三、检查反馈,理清条理  1.检查生字新词。 ⑴教师

查看全文>>>

这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手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a案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课前选读关于手指的寓言小故事,试着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  2.自学题的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已读一遍课文,读不准的字问问周围的同学,把字音读准。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出示自学讨论题,先自学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1.自读课文,填表格。  手指名称优点缺点  大拇指  食指  中指  无名指  小指  2.理解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3、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你有什么想法吗?  4.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两遍。  5.小组内分角色扮演五个手指,赋予手指生命和情感,根据你要表达的意图,编个课本剧表演一下。 四、检查自学,深化理解  1.学生汇报对自学题中前三题的理解。  2.指几个小组到前面表演课本剧,其他同学评价表演,教师根据表演情况点拨,指导重点是学生剧本中蕴含的道理是否正确。 五、拓展延伸,启迪思维  1.学习本单元课文时,我们基本悟到了读文明理的方法,下面有一篇短文,请你读一读,想想短文蕴含一个什么道理?  五个手指的故事 “唉!又忙碌了一天,简直把我累死了!”大拇指伸了个懒腰,有气无力地说。  “难道我就不累吗?”大拇指的这句话被不服气的食指给听到了,“我的腰都累弯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小主人

查看全文>>>

一、板书课题,感受“灯光”的含义 (一)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当写到“灯光”二字,你会想到哪些? (二)生1:我会想到光明、温暖。 生2:幸福、安宁。 生3:家的温馨,因为我一回家看到家里亮着灯,我知道感到特别温馨。 (三)师:这些“灯光”都跟幸福、美好、安宁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题为“灯光”的课文,相信你读后一定会对“灯光”有新的认识。 二、整体把握、提纲契领 (一)开火车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中教师插话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通读全文,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由学生回答中的不同处引出本文的叙述顺序——倒叙。 (三)读文后交流:读完课文,你有哪些发现?或者有哪些疑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悟文章写作方面的特色。(倒叙、前后照应。) 生1:为什么以“灯光”为课题,它在写“灯光”的什么? 师(在“灯光”后打上一个“?”):你能围绕课题为几个为什么,这就是高年级学生所学到的“文题”阅读法。再读课文,相信读完后,这个问号一定可以擦去。 生2:发现本文中有好几处写到“好多啊!” 生3:我也发现了这一点。 师:看来这个“多好啊!”值得我们好好研读。它在文中反复出现,它就像是乐曲中的主旋律一样,它也是文章的什么? 生:文眼。老师以前说过的。 三、精读往事部分内容 (一)抓住了“文眼”阅读,也就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就让我们一起循着“多好啊!”走进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多好啊”的句子,用笔勾画下来。(板书:“多好啊”!) (二)生汇报,围线“多好啊!”品读句子。 第一处: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师点拨:什么多好啊?(板书:“ 多好啊!”) 生:*广场的灯多好啊! 师:他赞美的是“*广场的灯多么好啊!”,其实他也在赞美什么多好啊? 生: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好啊! (板书:赞叹) 第二处:“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 师;郝副营长是说什么多好啊!” 生:能在电灯下看书多好啊! 师:请观察郝副营长看插图时的神情,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专注、聚精会神、羡慕) 师:同学们,那是郝副营长对那个孩子的羡慕呀。 第三处:赶明儿

查看全文>>>

(一)、图片激趣,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课件,观看图片。 师:我们刚才看到的都是关于手指的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手指》。 (二)、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 丰子恺(1898~1975)现代散文家、画家。浙江崇德县(今桐乡县)人。长期致力于艺术教育事业,美术和文学创作。他的漫画、书法自然潇洒,风韵别致,称誉艺坛。他的散文,先后结集出版的有《缘缘堂随笔》、《车厢社会》、《缘缘堂再笔》、《率真集》等。他厌恶人世间的虚伪、卑俗、自私,赞美儿童的真诚、纯洁、聪明,儿童在他“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的散文感情真率自然,语言朴素洒掊,形式灵活多样,信笔所至,妙趣横生,于平易琐细中寓深意,在淡泊飘逸中见真情,如同他的漫画、书法一样,写意传神,别具风采。他还勤于翻译工作,译过屠格涅夫、柯罗连柯、夏目漱石等人的作品,将并日本长篇古典文学名著《源氏物语》译成中文。 (三)、谈话导入、整体感悟: 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四)、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自学感悟,读文明理 1、默读课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读书并标画相关语句。 3、抓住以下关键句进行分析、交流: ①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②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

查看全文>>>

手指

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然后分别具体写( ),最后总结写( )。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⑴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⑵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⑶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身体、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⑷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

查看全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

范文资讯网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2024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新人教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